《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定义,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小数的性质与大小比较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定义、读法和写法,大小比较。
2. 教学难点:小数的性质的讲解和学生的巩固练习。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小数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知识。
如:小数是什么?举个小数的例子。
2. 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只蚂蚁从一头到另一头的距离。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用一根长度为1的绳子将这段距离平均分成10份,蚂蚁走到每一份需要走多少距离?请学生回答。
3. 引入小数的定义(10分钟)教师解释小数的定义:小数是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种形式。
有限小数是有限个小数位的小数,而无限小数是无限多的小数位的小数。
4.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例子,并让学生跟读和书写。
随后,教师将小数从大到小排列,让学生观察规律。
5. 小数的大小比较(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小数大小比较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规律回答。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应的练习题,将小数按照大小从大到小排列,并写出比较符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导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小数的定义、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对小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展示例子和规律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了小数的性质。
四年级说课稿小数的性质

四年级说课稿小数的性质四年级说课稿小数的性质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说课稿小数的性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说课稿小数的性质1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
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
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小数的性质。
2. 能力目标:能够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理解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小数的性质。
2. 教学难点: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课件。
2.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
3. 学具:小数卡片、小数计算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购物小票,引导学生观察小票上的价格,并提问:“你们注意到小票上的价格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小数的概念。
2. 规定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例如: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用小数点表示,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表示小数的位数。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演示如何将分数转化为小数,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3. 探索小数的性质(15分钟)教师提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运算、小数的乘除运算。
教师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4. 小数的四则运算(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点的对齐和补零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5.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如体重、身高、温度等,并让学生思量小数在这些例子中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小数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和应用。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作业1. 完成教师布置的小数计算练习题。
2. 思量并写出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规定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通过探索小数的性质让学生主动思量,通过讲解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应用让学生掌握实际运用能力。
《小数的性质》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小学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小数的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小数的性质不仅是小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小数化简、改写以及比较大小的重要依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超市中商品的价格标签,如:铅笔 05 元,笔记本250 元,书包3050 元等。
然后提问:“在这些价格标签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 250 元可以写成 25 元,3050 元可以写成 305 元。
接着,我追问:“为什么这些小数末尾的 0 可以去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三、教学难点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介绍小数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探究小数的性质(15分钟)a. 提问:小数有哪些特点?b. 学生观察:给出一些小数,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小数的性质。
c.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数的性质,并向全班汇报。
3. 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20分钟)a. 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规律。
b. 学生练习:给出一些小数,让学生读出来,并写出对应的小数。
c. 学生互评:学生互相检查对方读写小数的准确性。
4. 小数的加减运算(2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b. 学生练习:给出一些小数的加减运算题目,让学生计算并写出答案。
c. 学生互评:学生互相检查对方计算的准确性。
5. 小数的乘除运算(2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乘除运算规则。
b. 学生练习:给出一些小数的乘除运算题目,让学生计算并写出答案。
c. 学生互评:学生互相检查对方计算的准确性。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a. 总结小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b. 拓展学生思维:给出一些小数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小数的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
2. 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和评价。
3. 学生完成的小数计算题目的准确性。
七、板书设计-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八、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性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数的性质》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小学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小数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小数的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小数的性质不仅是小数运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学习新知识。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超市中商品的价格标签,如:铅笔 05 元,橡皮 050 元。
然后提问:“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一样吗?为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比较 01 米、010 米和 0100 米的大小我先让学生在直尺上分别找出 01 米、010 米和 0100 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定义及性质,包括小数的读法、大小比较、四则运算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法、大小比较、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小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减乘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何读小数点后的数字,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代表什么等。
2. 新知呈现(15分钟)(1)引入小数的定义和读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
(2)引入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小数的四则运算,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拓展探究(20分钟)(1)设计一些小数运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 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小数的性质,包括小数的读法、大小比较、四则运算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5. 练习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小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6. 课堂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科书、练习册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批改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小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大小比较和四则运算方法。
通过拓展探究和练习巩固,让学生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小数的性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小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定义和性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小数的四则运算,特别是小数除法的运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小数计算卡片、小数运算练习册。
2. 教材准备:教材《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小数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例如,可以问学生他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小数,小数有什么特点等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入新知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小数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可以用一个长方形的图形来表示一个整数,然后将这个长方形分成若干小矩形,每一个小矩形代表一个单位。
教师解释说,小数就是将这个长方形再分成更小的单位,每一个小矩形代表一个小数单位。
3. 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小数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读出这些小数。
然后,教师向学生解释小数的读法规则,例如小数点的读法、小数点后的数字的读法等等。
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练习读写小数。
4.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演示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师可以用一个数轴来表示小数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越大,小数就越大。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比较小数的大小。
5. 小数的四则运算教师向学生介绍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
首先,教师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例如小数点对齐、按位相加或者相减等等。
然后,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演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
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
”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
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
”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
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
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