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过程中观察与护理

合集下载

输血后的监测与护理培训

输血后的监测与护理培训

输血后的监测与护理培训输血后的监测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关于输血后的监测与护理培训的详细内容:一、输血前准备1. 检查患者的输血医嘱,确保医嘱的准确性;2. 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3. 与患者沟通,告知输血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风险;4. 静脉通路畅通,准备输血所需的输液器、输液管等器材;5. 护理人员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

二、输血过程中的监测1.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心率等指标;2. 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3. 注意观察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反应的表现,如发热、皮疹、过敏反应等;4.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液管道是否畅通,并避免气泡进入血管;5. 输血结束后,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三、输血后的护理1. 输血结束后,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及时处理并记录;2. 给予患者适当的休息,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血液循环;3.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护理措施;4.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注意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5. 在输血过程结束后,做好输血器材的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

四、输血后的宣教和随访1.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输血后的护理知识宣教,如输血反应的表现、应急处理方法等;2. 告知患者在家中应遵医嘱继续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定期复查相关指标;3. 定期进行随访,关注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纠正不当的护理方法。

以上是关于输血后的监测与护理培训的相关内容,希望广大护理人员能够认真学习和落实,提升护理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后的护理知识

输血后的护理知识

输血后的护理知识引言输血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许多疾病和病情下都能帮助恢复患者的健康。

然而,输血后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后的护理知识,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监护和常规护理,以及输血后的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等内容。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 确认输血适应症在决定进行输血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等,以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2. 确认输血血型和配型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患者和血库库存的血液进行血型和配型检测,以确保输血是安全的。

3. 获取输血血液并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输血血液的来源可靠,并进行质量检测,如血清学试验和病原体筛查,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4. 患者的准备在输血前,应向患者说明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患者需要保持放松,遵守医生和护士的指导。

输血过程中的监护和常规护理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的效果,同时进行常规护理工作。

1. 生命体征监测在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每隔一定时间测量和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

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2. 输血速度控制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要求,控制输血速度,一般情况下,初始输血速度较慢,以避免患者出现输血反应。

3. 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疼痛情况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疼痛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4. 输血并发症的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护士需要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和补液等。

5. 输血后常规护理输血结束后,护士需要进行常规护理,包括记录输血量、整理输血相关的物品、观察患者的伤口状况和输血后的并发症等。

输血后的观察和并发症处理在输血后,护士需要进行密切观察,以及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护理输血工作总结

护理输血工作总结

护理输血工作总结
输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患者来说,输血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但是输血工作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护理工作。

在输血的整个过程中,护士们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对护理输血工作的总结:首先,护士需要在患者接受输血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等。

只有在确认患者适合接受输血后,才能进行输血操作。

其次,在进行输血操作时,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包括核对患
者的身份信息、血袋的标签、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等。

同时,护士需要确保输血管路通畅,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漏血或者血栓形成等情况。

另外,在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
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护士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最后,在输血结束后,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反应
情况、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等。

同时,护士还需要对输血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总的来说,护理输血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需要护士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在临床实践中,输血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方法。

然而,输血操作涉及多项护理问题,包括输血反应、输血后护理等。

本文将对输血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皮疹、发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中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对于输血反应的护理措施包括:1)及时中止输血;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氧疗;3)予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等。

输血后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输血后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

护理人员应确保受血者休息充分,避免剧烈活动。

受血者应多饮水,以促进尿量增加,有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药物代谢产物。

经过输血后,护理人员还应检查受血者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值,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如果出现输血反应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输血操作的规范化管理。

在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输血安全。

在输血前,应核对输血信息,包括输血者的基本信息和输血品种、血型等。

同时,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无漏液和空气。

输血时,应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定期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是一篇探讨输血过程中护理问题的文章。

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掌握输血反应的护理措施、输血后的护理以及规范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和全面细致的护理,可以有效保障受血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护士在输血科护理中的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

护士在输血科护理中的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

护士在输血科护理中的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引言:输血科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科室,主要负责进行输血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

在输血科中,护士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承担着诸多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

本文将从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两个方面探讨护士在输血科护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工作职责1. 输血前准备工作护士需要仔细核对医嘱,了解患者的输血需求,确保输血的合理性。

他们会检查患者的血型、血样和其他相关检验结果,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此外,护士还需准备输血所需的设备、药品和材料,并确认所有准备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输血操作实施在输血操作实施过程中,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操作能力。

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准确选择输血的方式和速度,并通过适当的穿刺操作将输血导管插入患者的静脉内。

护士会监测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输血速度或采取其他适当措施,确保输血的顺利进行。

3. 输血后处理和观察输血结束后,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仔细观察和处理。

他们会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

如有异常情况出现,护士需迅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此外,护士还需妥善处理输血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工作。

二、技能要求1. 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护士在输血科工作中需要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能力。

他们需了解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各类输血药物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熟练掌握输血操作的技术要求。

此外,护士还需具备护理技术,如穿刺技术、静脉留置技术等,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沟通与协作能力在输血科中,护士需要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等各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他们需准确理解医嘱和患者需求,与医生共同制定输血方案,并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指导。

同时,护士还需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推动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紧急情况应对能力输血科是一个风险较高的科室,护士在工作中可能面临各种紧急情况。

临床输血与护理

临床输血与护理

三、输血前血液旳领取
携带处方和输血同意书到血库取血 核对血袋标签、配血单和用血处方 外观检验血液质量,及时发觉问题 核对无误后取血者在取血单上署名
四、输血前血液制品旳贮存与转运
1、全血和红细胞必须一直保存于2~6℃ 2、血小板应置于20~24℃中振荡保存 3、FFP融化后2~6℃存储,最长不超出24h
(四)、 一次性输血器旳使用
1、输注全血、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应使 用带有170~200微米滤器旳一次性无菌输血 器进行输注。连续进行血液成份输注时,输 血器应至少每12小时更换一次。假如气温很 高,其更换频率应该更高。 2、血小板应该使用盐水预充过旳输血器或 血小板专用输血器进行输注。
(五)、输血加温
(二)输血前受血者身份和血液制品旳核对
1、多角度确认受血者身份 2、核对血袋、配血单上旳血型 3、核对血袋、配血单上旳献血者编号 4、核对血液制品是否在使用期内使用 5、检验血袋有无渗漏或颜色异常或溶血
(三)、 输血时间限制
1、全血和红细胞应该在离开2~ 6℃旳贮存温度后30分钟内开始 输注,4小时之内输完。 2、血小板取回后应尽快输注, 以患者能接受旳最迅速度输完。 3、新鲜冰冻血浆应该在融化后 30分钟内尽快输注。成人患者, 200ml一般应在20分钟内输完。
反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应 电解质紊乱
血栓性静脉炎
迟发反应 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紫癜 同种异体免疫
含铁血黄素沉症
肺血管栓塞
输血有关性疾病
(二)、急性 局部皮肤反应:涉及 轻 荨麻症和皮疹

第2类 中 重 度
面部发红 荨麻疹 寒战 发烧 烦躁 心跳加紧
体征 瘙痒
(二)、急性输血反应辨认和处理指南

医院护理人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医院护理人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医院护理人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输血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本文将对医院护理人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输血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1. 输血申请单填写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填写输血申请单时,未能严格按照规定填写,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在输血前,护理人员未能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可能导致输血错误。

3. 血液制品检查不仔细:护理人员在核对血液制品时,未能仔细检查血型、血袋标签等,可能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意外。

二、输血过程中的问题1. 输血速度控制不当: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能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调整输血速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2. 输血反应处理不及时:在输血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不够及时,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3. 输血部位护理不当: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能对输血部位进行妥善护理,可能导致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三、输血后的观察与评估不足1. 输血后不良反应观察不仔细:护理人员在输血后,未能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以发现潜在的不良反应。

2. 输血效果评估不及时: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在输血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评估,以判断输血效果。

3. 输血记录不完整: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能详细记录输血相关信息,影响后续的治疗和护理。

针对以上问题,医院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

2. 完善输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规范化。

3.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护理人员对输血工作的责任心,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

4. 加强输血后监测:对输血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5. 优化输血流程:简化输血流程,提高输血工作效率。

输血的护理流程及注意事项

输血的护理流程及注意事项

输血的护理流程及注意事项《输血的护理流程及注意事项:我的那些小经验与感受》咱先说说输血这事儿,听起来就有点严肃,但是咱可以用一种轻松点的心态来对待,只要把各个环节都搞明白,那就是保护生命的一场爱心传递呢!一、输血前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1. 患者评估- 护士就像个细心的侦探。

得先查看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为什么要输血,是因为手术失血过多呢,还是本身有啥血液疾病。

这时候的患者可能就像个等着能量注入的小可怜,眼巴巴的。

护士要跟患者或者家属好好交流,问问有没有啥过敏史,特别是对血液制品有没有不良反应。

我就见过一次,一个大爷说自己吃鸡蛋过敏,这可就要小心喽,因为过敏体质在输血的时候可能也会出岔子。

2. 血液制品的准备- 去取血的时候,就像去领一个珍贵的宝藏。

要严格查对,包括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这可一点都不能马虎。

要是拿错了血,那可就乱套了,简直就是电视剧里的那种惊险剧情。

血液制品拿回来以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输注,不能像对待普通东西一样把它晾在一边。

一般红细胞要在离开冰箱30分钟内开始输,就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新鲜美味,要及时享用哦。

3. 患者准备- 在输血前,得给患者建立好静脉通路,这个静脉通路就像条专属的输血通道。

然后还要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可别嫌麻烦,这是对患者负责。

告诉患者输血的过程大概是啥样的,让患者心里有底。

有的患者一听要输血就紧张得不行,觉得自己得了啥不得了的大病,这时候咱护士就得像个知心姐姐或者暖心大哥一样,安慰安慰患者,说点俏皮话,比如“这血一输进去,您就立马像充了电一样精神”。

二、输血中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1. 输血的速度和观察- 刚开始输血的时候可不能像开了闸放水一样一股脑儿地快输。

一般是先慢滴,观察15分钟左右,就像试水一样。

护士要守在旁边,看看患者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反应。

如果患者没啥事,就可以根据病情调整滴速了。

要是看患者状态还不错,就像汽车在平路上可以适当加点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过程中观察与护理
【关键词】输血护理
输血是临床急救和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护士在输血治疗过程中作用不可忽视,护士在输血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最后把关作用。

执行输血的护士,必须经过认真严格的培训,除有熟练的业务技术外,必须掌握输血的一般知识,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应自觉地、一丝不苟地按安全输血常规工作。

护士应该熟悉并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各种输血反应和并发症,掌握其处理原则和常规,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护士在给病人输血或血液成分中,观察到任何异常情况时,均应看做是可能威胁受血者生命的反应的一部分,必须酌情采取相应措施。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年龄16~65岁,其中男30例,女20例。

部分病例有黑便、呕血,伴有心悸、乏力、纳差、心慌、恐惧、焦虑、头晕、面色及甲床苍白、脉速、四肢厥冷等表现,Hb<90~30g/L。

45例为成份输血,5例为输全血。

2护理
2.1输血通道顺畅为了便于观察证实针头是否在血管内、应先用输血器连接生理盐水后进行静脉穿刺,静脉内输血是临床输血首选途径,常用的输血静脉有周围静脉、腔静脉、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失败。

成人应先选暴露最明显,便于穿刺的肘窝前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其次有内踝前上方的大
隐静脉;1岁以下婴儿多用头皮静脉,对肥胖的病人输血,一般选择大隐静脉,新生儿应选用脐静脉输血;儿童,较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

穿刺部位消毒应先用2.5%碘酊消毒,碘酊干后再用75%乙醇脱碘,消毒面积不小于8cm×8cm;扎好止血带,消毒穿刺部位,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将针头快速刺入静脉,针尖进入静脉后沿静脉方向向前进1cm左右,回血后用胶带固定住针头;穿刺针一般以10°~20°进针,如脂肪较厚,静脉较深者,其进针角度要大于20°,针头刺入静脉后须放平,以防刺穿静脉。

观察滴入情况,如无异常则连接输血袋,保证血液顺利输入。

2.2输血量和速度视病人病情、年龄、心功能、肺功能、肾功能以及贫血程度等而定。

对于急性失血并伴有休克者,应大量快速加压输血;对于一般性贫血病人,一次输血以1~2U为宜;对于心肾功能不全或心肾衰竭者,以每次输注1U新鲜血为宜,输血速度应严加控制,按1ml/(kg·min)计算。

输血速度通常以5~10ml/min,1U血需30~60分钟输毕。

2.3输血中护理
做好输血有关记录;观察患者倦怠感、腰痛、背痛、恶寒、呕吐、体热感、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沿血管走行部位发热、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等。

颜面潮红、紫绀、冷汗、出现皮疹、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脉搏细弱、休克。

出现异常时,应中止输血,换上生理盐水,迅速报告医生并协助其抢救处理。

如为昏迷病人输血,应设专人守护,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及颜色。

严禁将其他药物加入血液中,以免发生血液质量问题;输血前后及输前一袋与后一袋的中间,均需要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保存血液;输血持续6小时以上时,应更换输血器,因输血时间过长,血液中的内容物易沉淀在过滤器中,影响滴速压,有发生细菌污染的可能,易引发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并要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同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

2.4对年老体弱、严重贫血,心功不全病人护理对这类病人在输血过程中应避免快速输血导致的循环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心功能改变和肺水肿等。

若大出血需大量快速输血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至少保持两条静脉开放。

②应输入新鲜血、以免因输人大量库存血而引起其他并发症。

③输人大量4℃库存血时,由于心脏骤然降温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故有条件时,可用心电监视器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异常,便于及时处理。

2.5输血反应的防治和护理
,在畏寒、寒战,体温可突然升高至38~41℃左右。

发热可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有时只有发热而无寒战或只有寒战而无发热,有些病员伴有头痛、恶心、哎吐、皮肤潮红等症状。

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可使症状减轻;若症状继续发展,应立即停止输血,改用其他液体输入,可改用代血浆或右旋糖酐。

并调换输血器,把换下来的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字样,送供应室特殊处理。

有畏寒、寒战
时应保暖,应给饮料、热水袋,加盖被。

有高热时,选用适当的物理降温(酒精浴或温水浴)。

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

,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中度反应可发生呼吸困难(喉头水肿),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支气管痉挛所致),大小便失禁;重度反应:出现过敏性休克。

按反应轻重给予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重者停止输血,保持静脉点滴通畅。

有循环衰竭者,配合医生进行抗休克治疗。

并发肾功能衰竭时,应防止输液过量。

,有缓有急,轻者和发热反应难以区别,严重者表现明显,可很快发生休主克,死亡率很高。

立即停止输血。

保留静脉点滴。

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

安慰患者减少焦虑,立即通知医生,并再次核对所有的标签和记录,检查患者接受的是否正确的血液或成分确定血型有无差错。

严密观察血压、尿量。

按医嘱采取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利尿等措施。

当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协同医生抢救。

2.6输血全过程的心理护理
在进行输血治疗前,护理人员要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消除其对输血不安全的疑虑,使其对血液的质量、输血的器材以及输血的操作放心,对输血治疗充满信心,精神放松地应对输血治疗。

在输血过程中,如病人出现精神紧张,护理人员应多与其接触,主动与其交谈,勤巡视、多观察,必要时要在床头陪伴,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抚和鼓励。

一旦出现输血反应时,在积极处理治疗的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向病人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当症状缓解后,应
及时告诉病人,鼓励病人继续树立输血治疗的信心。

输血后,病人一般都有短期效应,心情好转、病情缓解。

医护人员应抓住这一时机,向病人讲述进一步治疗的方案,以及还需要病人继续配合治疗的有关事宜,为其战胜疾病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426.
[2]李志强.现代血液病输血疗法[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06-307.
[3]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0-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