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随想笔记--健康篇

我的随想笔记健康篇北京协和医院徐南图什么是健康健康是医学首先要关心的一个课题。
但是,健康的准确定义非常困难。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病痛或虚弱,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以后发现“完全良好”的的含义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而且把问题绝对化了。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病、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和良好的道德”。
世界卫生组织对新的健康定义的具体细则包括: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4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6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这个定义从三维角度衡量健康的水平,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中的具体体现,是对于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健康认识的一个进步,从而促进了人类健康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超出了医学或医生所能胜任的范围,不是仅仅靠医学所能达到的目标。
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尤其老年人来说,很难全部达到这10条标准。
但至少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个人的高水平健康标准树立了一个努力奋斗的理想目标。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曾把健康定义简化为:吃的快、走的快、说的快、睡的快、便的快。
我认为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以及人体与外部的自然界、社会和其他人之间保持总体上、相对意义上的协调、平衡以及和谐的整合,则意味身体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知识考试题库

心理健康知识考试题库心理健康知识一、心理健康1.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别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习惯良好和道德健康。
”2.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别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进展成最佳的状态”。
3.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①躯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习惯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个儿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日子。
4.心理健康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进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么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科学。
5.心理健康的特点:①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②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延续性;③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④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6.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是相对的概念,二者相比较而存在,其中没有绝对的界线。
7.心理健康是一具动态平衡的状态。
8.心理健康的最后目标是保持人格完整。
9.心理健康能够分为普通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严峻病态心理者三个等级。
10.心理问是运专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经过问者与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的建议,针对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习惯和进展咨询题,帮助求询者举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健康水平和提高日子质量的目的。
11.心理问是一项职业实践活动,用于解决与个人进展、心理健康及其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咨询题。
12.心理问的原则:①保密原则。
②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
③助人自助的原则。
13.一名有效的心理问者须具备共情、宽容、善于聆听、热诚的特征。
14.心理问师的责任心包括对求助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职业负责。
15.心理问师与来访者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最适合的距离是1.5米左右。
16.去学校心理问中心问的人,并别基本上有心理疾病的人。
17.心理问师别应依照来访者的具体事情任意延长或缩短问时刻。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是什么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是什么?(1)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2)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⑤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为什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仅仅关注减少冒险与问题相反,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进一些能对他们的发展以及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长远的、积极的用系那个的品质。
教师以及父母都在关注合作的方式,以便为青少年提供一种积极的观点,指引他们走向安全与成功。
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向导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方式都进行了新的阐述,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期末到了,请你根据记忆的特点指导学生复习?(1)幼儿记忆的效果主要受兴趣和事物形象影响,凡是幼儿感兴趣、形象生动、具体并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就容易被幼儿记住,反之则效果不好。
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利用幼儿读物、挂图、模型、玩具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美丽诱人的实物,让幼儿看,使他们从中学到知识,并在有意无意中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2)幼儿记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就是有意识记的发生和发展。
家长可根据这一规律有意识地、经常地向儿童提出一些具体、明确、简单的识记任务,比如问:“我们家里什么东西变了?”“仔细听妈妈讲故事,我讲完,你再讲给我听”。
健康考试重点汇总

健康的概念一,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定义进行了调整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完善的良好状态,二,健康的特质。
1,健康是整体性的,2健康是动态性的,3健康是客观性的,4,健康是主观性的,5,健康是调适性的。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提高学前儿童健康认知,改善学前儿童健康态度,培养学前儿童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为目的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特点。
1,日常生活环节中的渗透。
2,各领域活动间的渗透。
3,环境创设的渗透。
4,幼儿园,家庭和社区间的渗透。
五,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发展方向,1,身心和谐发展。
2,保护与锻炼并重。
3,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
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就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目标,它是指向教育教学过程结束后,学前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前儿童在参与活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七,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内容(一),生活卫生习惯,(二),饮食营养,(三),身体认识与保护,(四),安全自护,(五),心理健康,(六),身体锻炼。
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1,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相匹配。
2,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相关联。
3,与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相吻合。
4,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5,与当前发生的事件相联系。
6,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九,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编排的原则。
1,递进式原则,2,均衡性原则,3,时令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
十,学前儿童身心保健教育的任务。
学前儿童身心保健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前儿童健康认知,培养学前儿童健康态度和行为习惯。
(一),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有关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知识。
谈谈你对现代健康观的理解

整体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在内的完好状态。
•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仁医者,行仁术助人者也。
•助人者须懂人,懂活人,懂完整的人!先知己、助己,在助人过程中不断成长、完善。
做全面、人道的医者-人医、仁医!(一)WHO的健康概念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这一认识是伴随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渡而完成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这个定义将人类几千年对疾病、自身和生存环境的认识高度概括起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迄今为止应用最普遍的、认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
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明确健康即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社会幸福感”,更加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是全世界一项重要的社会性指标”。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健康是人的发展的基本目标。
1989年WHO又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标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总是相互影响的。
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中,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和疾病是一种互相延续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要维持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除了注重生物因素外,决不可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就自然要求护理活动是整体护理,即对人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关注健康、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间。
健康概念

健康概念最初的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也不虚弱,这样就健康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内涵也在逐年丰富和完善。
如今,健康的概念已经由一维发展到了四维。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里健康。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
这个概念中的四维指的就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作为21世纪的健康人。
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完美结合。
健康的十条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十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个人卫生要做到四勤讲究个人卫生,既体现了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修养,又有利于促进个人健康,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讲究个人卫生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漱口刷牙。
抽烟酗酒损人不利己医学研究表明吸烟可以造成40种致命疾病,包括口腔癌、食道癌、喉癌、肺癌等。
另外,几乎所有的肌体组织、器官或系统均可受到吸烟的影响,其中最敏感的部位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就连免疫系统也被认为很可能受到吸烟的破坏。
抽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有毒成分(尼古丁、焦油、亚硝胺)等。
酗酒造成的危害其实不亚于抽烟,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车辆意外事件与酗酒有关的占第一位,酗酒还是造成心血管疾病,肝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另外,酗酒还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打架斗殴,性骚扰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完全身体、精神和社会福祉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残疾。
”这个定义是在1948年WHO宪章中首次提出的,但这只是一个简要而抽象的定义,没有具体细则。
然而,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发展,WHO对健康的定义已经得到了更细致的阐述。
首先,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的健康。
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上都具备良好的健康状况才能被认为是健康的。
身体健康是指身体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并且没有严重的疾病或疾病风险。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心理上的平衡和良好的情感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健康的心理自我和适应力。
社会健康是指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关系,包括能够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区关系。
其次,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残疾,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的福祉。
这意味着健康不仅仅是缺乏疾病的状态,还涉及个体以及社会对健康的整体评估。
身体和心理的福祉可以通过各种标准来评估,包括生命质量、身体功能状况、心理幸福感等。
社会福祉则涉及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例如就业、社交参与、社区参与等。
此外,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个体的健康状态可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行为、环境和社会因素。
例如,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习惯、环境条件以及社会支持和社会不平等等的影响。
因此,个体的健康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评估和干预。
最后,健康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目标。
个体和社会应该不断努力提高和维持健康状态,通过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和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相互交织,个体的健康行为和选择会对整个社会的健康产生影响,而社会的政策和环境也会影响个体的健康。
总之,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残疾,还包括福祉的综合评估。
健康是一个动态且不断推进的目标,个体和社会应积极参与保持和促进健康。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谁都想活得潇洒、健康,度过幸福而美满的一生。
但疾病往往悄悄缠身,使人感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和人生旅途的艰难,有的人因此而英年早逝,有的成了长期"专职"病患者,给家庭、社会增加负担。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也越来越宽,新病、奇病、时代病、富贵病不断袭来,经常困惑着现代人。
人们在与疾病不断抗争中,慢慢地认识到健康不单纯是肉体无痛无病,还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健康的含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健康概念不断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生理健康(一维)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二维)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三维),再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道德完善(四维),这个四维健康新概念是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概括的。
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更多的人们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个新名词,但却是21世纪出现的新名词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甚至可能是划时代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焦虑不安、易激怒、头痛、失眠、胸痛。
胃纳不佳,懒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判断能力降低、社交障碍等。
亚健康人普遍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亚健康状态既是疾病的先导,也是早衰的先兆。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亚健康是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
二、中学生与健康:第一方面:青春期的生理卫生。
(这方面的知识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已经学过,就不多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