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透穴刺法:是针刺时家住不同的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调整,以达到一针透达两个或更多穴位的针刺方法。

运动针刺(重点去看书P36):是指在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医者施行针刺手法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医患配合、提高临床疗效的针刺方法。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至适当深度,针下得气后,实施均匀、平和的提插、捻转或提插捻转手法,并持续一定时间,是为平补平泻。

飞经走气四法(祥见书P47):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具有“通关过节催运气”之作用,又称“通经接气法”;适用于经络气血雍治之症,或用于在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者,作为通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灸法: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在腧穴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直接灸:又称肤灸,明灸,将艾柱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

化脓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

非化脓灸: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柱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爱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柱移去或压灭,更换艾柱再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柱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灯火灸:用灯芯草蘸油点燃后快速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

拔罐法:选用密闭的罐具,利用燃火、热气、机械方法排出其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特定部位,产生良性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角法”。见书P71~

刮痧法:古称“戛法“,是指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配以一定的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拭,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点、斑状或点状出血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三棱针法: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输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放血疗法。

皮内针法: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埋针法“。

火针法:将特制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部位或穴位,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故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

元代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创立“针刺十四法”《金针赋》记载复式补泻

刺法灸法学的作用: 1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2刺法灸法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3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4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持针方法:两指(短针)、三指(各种长度)、四指(长针)、针身(长针)、两手(长针)

进针手法

单手进针:医者用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迅速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短针。

双手进针

爪切进针:又称指切进针,医者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于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短针。

舒张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固定皮肤、余指自然平伸,刺手持针押手食、中指之间迅速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的部位。

夹持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借助无菌干棉球捏持针体下段。微露针尖,抵于穴位表面,刺手拇、食指捏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穴位,多适用于长针。

提捏进针:医者用押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轻轻提起,刺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进针或沿皮刺。

针刺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方式。适用大多数穴位,浅深刺均可。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方式。适用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平刺:针身贴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刺入方式。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机体技能状态腧穴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

得气的方法: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调气法

治神(意在得气)、守神(意在守住所得之气):一是医者专心致志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二是患者专心入微配合医者的治疗。

针刺得气的作用:1得气是针灸取效的基础 2得气是应用补泻的前提 3得气是判定正邪的依据

部位深浅刺法:

刺皮(毛刺、直针刺、半刺)

刺肉(分刺、合谷刺、浮刺)

刺筋(恢刺、关刺)

刺骨(短刺、输刺)

烧山火的操作:{补法提插捻转补九数三进一退}

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天、人、地三部),针至浅层得气,再先浅后深,逐层(部)施行紧按慢提法(或捻转补泻)九数;然后一次将针从深层至至浅层,称之为一度(三进一退)。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热感,即留针于深层。

透天凉的操作:{泻法提插捻转泻六数一进三退}

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或天、人、地三部)。针至深层得气,再先深后浅,逐层(部)施行紧提慢按(或捻转补泻法)六数;然后将一次将针从浅层进至深层,称之为一度(一进三退)。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凉感,即留针于此。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阳中隐阴{补泻兼施,先浅补九数后深泻六数}: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深(一寸)两层。先针入浅层,得气后,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再进针至深层,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反复施行。

阴中隐阳{补泻兼施,先深泄六数后浅补九数}:将腧穴懂得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一寸)两层。先针入深层,得气后,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再退针至浅层,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反复施行。

针刺补泻原则:补虚泻实、补泻先后、适度补泻(依据:辨别虚实、审察经络、审察形神)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

【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呕等;甚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甚至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原因】1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着;2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3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患者平卧,解松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温开水;通畅空气。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观察并作出相应处理。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特别是精神紧张者,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及其恐惧心理;对于体质虚弱、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取穴宜精,手法宜轻。对于饥饿或过度疲劳,应推迟针刺时间,待其体力恢针刺复。进食后再行针刺。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自然,尽可能选取卧位。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医生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守神入微,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随时询问其感觉,如有不适应立即处理。

滞针:是指在行针或出针时,医者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且患者感觉疼痛或疼痛加剧现象。

【现象】在行针或出针时,医者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且患者感觉疼痛或疼痛加剧现象。

【原因】针刺腧穴后,引起局部肌肉痉挛;进针后患者移动体位;医者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肌纤维缠绕针身。

【处理】如患者精神紧张而致肌肉痉挛引起者,必须做好耐心解释,消除其紧张情绪;患者体位移动者,需帮助其恢复原来体位;单向捻转过度者,需反方向捻转;或用手指在滞

针邻近部位做循按手法,或弹动针柄,或在针刺邻近部位再刺一针,以宣散邪气、接触滞针。

【预防】对于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一,要做还针刺前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针刺时选择较好舒适的体位,避免留针时移动体位。痉挛性疾病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若用搓法等时,应注意防止滞针。

针刺创伤性气胸:针刺入胸腔,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腔所造成的气胸。

【现象】患者突然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刺激性干咳,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精神紧张,甚至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危及现象。体格检查:视:患侧肋间隙增宽,胸廓饱满;触诊:气管移向健侧;叩诊:患侧鼓音;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影像学:可见患侧肺组织被压缩。

【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及邻近穴位不当刺伤胸膜,空气聚于胸腔而造成气胸。

【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屏气、用力、高声呼喊、应平静心情,尽量减少体位翻转。一般轻者可自然吸收;如有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等药物,以防止因咳嗽扩大创孔,避免加重和感染。重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应立即抢救。

【预防】对于胸部、背部及邻近腧穴,根据患者体型,严格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

灸法的特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价廉、取材容易、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毒副作用手,可以温经通络、益气补血。(艾绒;艾柱:大、中、小;艾条:纯艾条、药艾条)

艾叶性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

间接灸:隔姜灸(温中、止呕、解表)、隔盐灸(回阳救逆、固脱)、隔蒜灸(消肿、排毒、散结、止痛)、隔附子饼灸(温肾、补阳)

艾条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2-3cm,灸10分钟。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适用一切灸法主治。

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cm,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一般,一般每穴灸5min。适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

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使皮肤温热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10-

15min,移动范围3cm左右。适用于风寒湿痹、萎证及虚寒证。:

灸法的作用: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瘀;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泄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针灸注意事项与异常处理:老师点的重点很重要见书P70

吸拔的方式: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罐法(水煮法、蒸汽法)、抽气法(拔罐器、注射器抽气罐)、挤压法(挤压排气橡胶罐、挤压排气组合罐)拔罐作用: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协助诊断、祛除病邪、双向调节

拔罐的应用(单罐法、多罐法、留罐法、闪罐法、竹罐法、药罐法)

单罐法(一罐单用):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

多罐法(多罐并用):运用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

留罐法(坐罐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临床多常用。

闪罐法: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萎弱病症。

走罐法(推罐法、拉罐法、循经拔罐法):适用病变部位较广泛,肌肉丰厚部位,沿经脉、肌肉走行。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

刮痧介质(见书P80):刮痧专用油、乳膏制剂、其他介质

刮拭方式:面刮法:手持刮板,刮板的1/3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45°左右,适用于身体较平坦部位。角刮法: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拭,刮板与刮拭皮肤呈45°倾斜,多用于人体较小的部位或沟、窝、凹陷。点按法: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垂直,逐渐用力,片刻后猛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多适用于人体软组织的凹陷部位。拍打法:用刮板的一端的平面拍打体表部位的穴位,多用于四肢,特别是肘窝,腘窝。按揉法:将刮板角部以20°角倾斜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的旋转运动,刮板角平面始终不离开所接触的皮肤,速度较慢,按揉力度应深透至皮下组织或肌肉。常用于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

刮拭的顺序与方向: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近及远、先面部、胸腹,再刮拭头部、肩部、腰背部;先上肢再下肢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左及右头部由上到下直刮,或由内到外横刮;肩部由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横刮;腰背部、胸腹部由上到下,从内到外;上下肢由上到下;面部、胸胁部由内到外斜刮。

刮法补泻手法:补法(压力小、作用浅、速度慢、刺激时间长、顺经脉循行)、泻法、平补平泄

中医技术灸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技术灸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灸法的作用()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消瘀散结 D、以上全是 正确答案: D 2【单选题】不属于灸法应用范围是() A、虚证 B、阴虚阳亢 C、寒证 D、阴证 正确答案: B 3【单选题】以下病症哪个适合艾灸治疗() A、中风闭证 B、高热神昏 C、遗精阳痿 D、阴虚咯血 正确答案: C 4【单选题】下列哪些部位不宜使用直接灸() A、面部穴位 B、乳头

C、大血管 D、孕妇的腹部 E、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 E 5【单选题】温和灸与皮肤的距离约为() A、2~3cm B、4~5cm C、5~6cm D、10cm 正确答案: A 6【单选题】下列疾病中适合雀啄灸的是() A、胎位不正 B、风湿痹痛 C、感冒 D、腹痛 正确答案: A 7【单选题】下列哪种疾病不适合灸法() A、虚证 B、痹痛 C、中风脱证 D、中风闭证 正确答案: D

8【单选题】最适宜隔盐灸的部位是() A、中脘 B、气海 C、脐中 D、关元 正确答案: D 9【单选题】针灸并用的方法是() A、太乙神针 B、雷火神针 C、温针灸 D、温和灸 正确答案: C 10【单选题】瘢痕灸是指下列哪种方法() A、化脓灸 B、非化脓灸 C、间接灸 D、灯火灸 正确答案: A 11【单选题】可以治疗蛇蝎毒虫所伤的灸法是()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附子饼灸

D、隔盐灸 正确答案: B 12【单选题】下列哪项是施灸的禁忌证() A、瘿瘤 B、阴虚发热证 C、乳痈初起 D、脱肛 正确答案: D 13【单选题】隔姜灸多用于治疗() A、肺痨瘰疬 B、未溃疮疡 C、阳痿早泄 D、风寒痹症 正确答案: D 14【单选题】关于瘢痕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涂以少量大蒜汁 B、每壮艾柱不必燃尽,燃剩1/4时应易柱再灸 C、选用大小适宜的艾柱 D、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正确答案: B 15【单选题】属于间接灸的是() A、太乙神灸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 面) 、单选题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 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 .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 ?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 ?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 , 说明针刺:刺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 . 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 ?临床一般病症的毫针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 ?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或出针困难,如果强行操作,病人感到疼痛难忍,此称滞针?为防止“煮沸消毒法”对针具的损耗常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配成…2%的重碳酸钠溶液?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 ?一般进针角度为15o时称:横刺 ?应用刺激性中药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的方法称:天灸 ?属于直接艾灸的方法是:A雀啄灸 ?穴位注射在操作时最重要的步骤是:针下得气后,回抽一下无血,再将药液推入 ?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 ?下面那种规格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规格:长25—75mm粗28—32号 ?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进行拔罐的方法称:针罐法 ?凡是能使机体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称:泻法 ?毫针的规格是指:针身粗细和长短 ?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 ?《内经》当中的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再分别向两傍斜刺,形如鸡爪,治疗与脾相关的肌肉病症刺法是合谷刺 ?进针后,先直刺提插捻转6数,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的方法是:运气法

刺法灸法考试复习题

1.九针:即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鑱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 针等。其中锋针发展为三棱针,长针发展为硭针。(选择)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又称针石。2、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选择)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分;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3)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4)针炳: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3、无痛进针的要点:1)进针前缓解患者紧张情绪2)适当按压患者穴位,避免将针刺入毛孔;3)进针时持针要紧,针尖离皮肤要近;4)快速刺入皮肤(达到真皮层)或进针时适当下压针体或上下轻微振动针体。 4、腕踝针临床选点原则: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3)区域不明、选双上1;4)上下同取;5)左右共针; 1 5、得气的指征,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5、得气的意义,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6、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7、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等。操作时可采用按努、针向行气和飞经走气、通经接气等。临床常用的行气方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8、电针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按钮必须先调到0;2)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3)在治疗严重心脏病患者时,避免电流回流经过心脏;4)有人工起博器的患者,严禁使用电针;5)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孕妇慎用电针。 6)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 9、耳穴的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10、耳针临床应用:恶心呕吐,神门;哮喘,交感;失眠,内分泌、皮质下;荨麻疹,肾上腺;(补充) 11、头皮针刺激部位:1)额中线,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2)额旁1线,主治肺、心等上焦 病症;3)额旁2线,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症。4)额旁3线,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5)顶中线, 主治腰腿足病症。6)顶颞前斜线,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7)顶颞后斜线,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 如疼痛、麻木等。8)顶旁1线,主治腰腿足病症;9)顶旁2线,主治肩臂手病症。10)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 12、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1)现象,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2)原因,因情绪紧张、虚弱、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针刺;也有因体位不当,手法过重,闷热、过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拔针平卧,饮温水。不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也可灸百会、关元、气海。4)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或年迈者应采取卧位,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过累、过饥、过饱患者,推迟针刺时间。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冷、过热因素。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论述) 13、针后异常感:是指出针后患者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的感觉。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原症状加重。2)原因,多半是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或体位不适。3)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条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4)预防,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时间过长。 14、针刺引起神经损伤:针刺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针刺损伤涉及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四肢及头面的一些神经干、支,还有内脏神经的损伤。1)刺伤脑脊髓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腧穴过深,针具刺入脑脊髓,引起头痛、恶心等现象;2)刺伤周围神经是指针刺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损伤部位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现象。 15、艾灸法作用特点:主要作用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主要应用是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经脉坚紧者为宜。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主要用于寒证。

刺法灸法终

刺法灸法: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1、重视针刺与治神的关系。 2、补充和完善经络系统的理论及其重要地位。 3、创立了特定穴及全腧穴与五行的关系。 难经:1、八会穴 2、强调双手配合行针 针经指南:重视理论,强调临床疗效,突出手法操作提出十四字针刺手法 金针赋:提出针刺十四法,飞经走气,总结归纳了治病八法,促进补泻手法的规范化、标准 化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大成: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从前的针灸精华。 毫针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 体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刺手:持针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称为“押手”。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方法,使针刺 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获得“针感”。 得气方法:1、候气法。2、催气,守气法(循,弹,刮,摇,弩,搓,飞,震颤)。 3、行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另1、浅层行气2、用于使经气向周围扩散的行气。3、深层行气。4、刺激强度较大的行气。 针刺补泻手法 1、提插:重按轻提为补,轻按重提为泻。 2、捻转: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 2、呼吸:顺着呼吸为泻,逆为补。 3、并圔:缓慢出针,快速按压针孔并按揉为补;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为泻。 4、迎随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行补:即针刺治疗中的补法与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是一种热补法,由多种单式补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随其呼气刺入天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九次,再刺入人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最后刺入地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留针十五到二十分钟,待针下松弛时,病人吸气,将针快速拔出。 2、透天凉法:是一种凉泻法,由多种单式泄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传统康复考试试题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康复”的主要目的是解决(D ) A.疾病预防 B.治愈疾病 C.治疗残疾 D.功能障碍 E.卫生保健 2.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手段不包括(C) A.针灸 B.气功 C.作业治疗 D.推拿 E.拔罐 3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 A.皇帝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脾胃经 E.五十二病方 4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两大特点是(A ) A.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 B.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C.脏象学说 D.元气学说 E.经络学说 5.中医七情不包括(D) A.喜 B.怒 C.忧 D.痴 E.思 6.传统康复独特的治疗原则不包括(C ) A.调整阴阳 B.协调脏腑 C.药物治疗 D.调理气血 E.扶正祛邪 7.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理论基础(A) A.先 B.唐 C.宋 D.明 E.清 8,。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起源最早追溯与( D ) A.解剖学 B.病因学 C.病机学 D.中国传统哲学 E.病理学 二.多选题 9.指导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核心思想的(AB ) A.整体康复 B.辨证康复 C.综合康复 D.全面康复 E.早期康复 10.传统康复医学的理论与康复技术的学术繁荣时期为(BDE) A.唐 B.宋 C.明 D.金 E.元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十二经循行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胸部 B.头面部 C.上肢部 D.手足部 E.下肢部 2.以“手足、阴阳、脏腑”命名的是(C) A.十二别经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脉 D.奇经八脉 E.十二皮部 3.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于( B ) A.无名指 B.小指 C.中指 D.食指 E.拇指 4.下列穴位中,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是(C ) A.足三里 B.天枢 C.中脘 D.丰隆 E.庭 5.足三阳经在躯体的分布规律是(E ) A.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 B.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 C.少阳在前,太阳居中,阳明位后 D.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 E.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 6,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C) A.足阙阴肝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B.手阙阴心包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C.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D.足少阳胆经与手阙阴心包经 E.足太阳脾经与手太阳肺经 7.患儿男,7岁。夜睡后不知排尿,常在尿床后方完全清醒,尤其当阴雨天活冬季加重,常每夜遗尿2~3次,怕冷,近3年症状加重。若选取下列穴位治疗,最佳的是(A )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一、单选题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 ◆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 ◆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 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 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说明针刺:刺 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

刺法灸法学 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A型题(2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针刺手法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般被认为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金元明时期 D. 明末清初时期 2砭石在《内经》时代主要用于哪些病种的治疗? [ ] A.内科病 B. 妇科病 C.外科病 D.神经科病 3.古代医家中提倡针药并用,曰“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的医家? A.孙思邈 B.王焘 C.葛洪 D.张仲景 4.徐疾补泻手法主要源于古代哪部著作? [ ] A.《灵枢·九针十二原》 B.《灵枢·口问》 C.《针经指南·气血问答》D.《难经·七十八难》 5.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 ] A.针身的长短与粗细 B.针根+针柄的长短与粗细 C. 针柄的长短与粗细 D. 根据腧穴定位的同身寸 6.“候气”的含义是? [ ]A.留针等待经气之法 B. 催促经气速至之 法 C. 气至病所之法D. 守气之法 7. 醋调贴敷用药有何作用? [ ] A.激发药性 B.保持药性 C.收敛药性 D.引药归经 8.“短刺”之“短”为何意? [ ]A.接近“骨”的含义 B. 使用短针的含义 C. 针刺浅表之义D. 接近“皮肤”之义 9.“齐刺法”主要适应于何种病症? [ ] A.“寒气小深”之痹痛 B. “寒气博大”之痹痛 C. 病位表浅之痹痛 D.各类疾病 10.头皮针的主要适应范围是什么? [ ] A.脑源性疾病 B.外感性疾病 C.传染性疾病 D.感染性疾病 E. 以上全不对

11.头皮针中顶颞前斜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 ] A.前神聪-悬厘 B.百会-前顶 C.百会-悬厘 D.百会-曲鬓 12.头皮针中颞前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 ] A.前神聪-悬厘 B.百会-前顶 C.颔厌-悬厘 D.头维-曲鬓 13.头皮针中额旁2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 ] A.神庭向前额方向1寸 B. 眉冲向前额方向1寸 C. 本神向前额方向1寸 D.以上都不对 14.头皮针中顶中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 ] A.前神聪-百会 B.百会-前顶 C.通天-正营 D.前顶-后顶 15.耳穴“神门”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 ]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舟 16.耳穴“交感”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 ] A.对耳轮上脚 B.对耳轮下脚 C.三角窝 D.耳轮 17.耳穴“屏间”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 ]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垂 18.耳穴“风溪”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 ] A.耳甲腔 B.耳轮 C.三角窝 D.耳舟 19.耳穴“肝”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 ]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舟 20.下列哪类疾病适应于采用皮内针刺法? [ ] A.急性病证 B.慢性病症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C.热症以及原因不明类疾病 D.寒症以及原因不明类疾病 B型题(12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用一次或几次或一次也不用。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卷 科室:姓名: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 间,起居方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 方面应遵循:(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 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14、下列哪味中药需包煎(A) A、旋覆花 B、陈皮 C、连翘 D、甘草 E、黄芪 15、关于“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 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的说法,出自医家(B) A.徐大椿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 E、朱丹溪 16、中医的四种诊法(D) A、望、触、问、切 B、视、触、叩、听 C、望、触、叩、听 D、望、闻、问、切 E、望、闻、叩、听 17、病情观察的目的哪项不妥(E) A、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B、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C、及时了解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 D、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E、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18、在四季环境适宜避外邪中哪项不妥(B) A、春防风 B、夏防热 C、长夏防湿 D、秋防燥 E、冬防寒 19、中医用药“八法”中不包括:(E) A、清法 B、吐法 C、下法 D、和法 E、热法 20、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E) A、饭后服用 B、饭后二小时服用 C、饭前二小时服用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刺法灸法题库

刺法灸法学初赛范围 (一)叙述并演示类: 一、叙述并演示提插法和捻转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提插的幅度过大,频率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 二、临床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哪几种?(叙述并演示) 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分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

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有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或用拇。中二指固定针柄,以示指指尖由上至下刮动针柄的方法。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三、叙述并演示捻转补泻和疾徐补泻、开阖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向前、示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向后、示指向左向前者为泻法。 2.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刺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 3.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者为泻法。 四、叙述并演示提插补泻和迎随补泻、呼吸补泻。 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 法 灸 法 学 暮染岚烟作品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 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 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 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 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 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起源于(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 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 ) A.圆针 B.圆利针 C.长针 D.大针E.鍉针 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D )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B.《曹氏灸方》 C.《备急灸法》 D.《孟子·离娄篇》 E.《黄帝明堂灸法》

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 B ) A.《灵枢》 B.《针经指南》 C.《金针赋》 D.《针灸大成》 E.《神应经》 (二)B型题 .天灸 E.温针灸 D.间接灸 C.灯火灸 B.艾条灸A. 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B )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E ) A.十二字手法 B.下手八法 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 E.进水泻法 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D ) A.苍龟探穴 B.赤凤迎源 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 E.白虎摇头 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C )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三)C型题 A.间接灸 B.实按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 B ) 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 A ) A.电针 B.水针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D ) 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C ) (四)X型题 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 ABCD ) A.圆针 B.锋针 C.大针 D.长针 E.皮内针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E ) 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B.灸法技术 C.针刺技术 D.推拿技术 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 二、判断题 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2.《内经》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 3.《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着。(√) 三、填空题 1.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进行系统总结的专着是《针灸大成》。 2.比较成熟的特定部位刺法有耳针法、头皮针法和腕踝针法。 3.《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四、名词解释 1.刺法灸法学: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九针:《内经》中创制的针对各种疾病使用的九种针具。具体名称: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3.微针:指现代针灸学发展起来的头皮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等针法,目前将之称为“微针”系统。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1.毫针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2.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根据什么区分的?

《刺法灸法学》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刺法灸法学》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A型题(2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针刺手法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般被认为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金元明时期 D. 明末清初时期 2砭石在《内经》时代主要用于哪些病种的治疗?() A.内科病 B. 妇科病 C.外科病 D.神经科病 3.古代医家中提倡针药并用,曰“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的医家? () A.孙思邈 B.王焘 C.葛洪 D.张仲景 4.徐疾补泻手法主要源于古代哪部著作?() A.《灵枢·九针十二原》 B.《灵枢·口问》 C.《针经指南·气血问答》 D.《难经·七十八难》 5.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A.针身的长短与粗细 B.针根+针柄的长短与粗细 C. 针柄的长短与粗细 D. 根据腧穴定位的同身寸 6.“候气”的含义是?() A.留针等待经气之法 B.催促经气速至之法 C.气至病所之法 D.守气之 法 7. 醋调贴敷用药有何作用?() A.激发药性 B.保持药性 C.收敛药性 D.引药归经 8.“短刺”之“短”为何意?() A.接近“骨”的含义 B.使用短针的含义 C. 针刺浅表之义 D.接近“皮肤”之 义

9.“齐刺法”主要适应于何种病症?() A.“寒气小深”之痹痛 B. “寒气博大”之痹痛 C. 病位表浅之痹痛 D.各类疾病 10.头皮针的主要适应范围是什么?() A.脑源性疾病 B.外感性疾病 C.传染性疾病 D.感染性疾病 E. 以上全不对 11.头皮针中顶颞前斜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悬厘 B.百会-前顶 C.百会-悬厘 D.百会-曲鬓 12.头皮针中颞前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悬厘 B.百会-前顶 C.颔厌-悬厘 D.头维-曲鬓 13.头皮针中额旁2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神庭向前额方向1寸 B. 眉冲向前额方向1寸 C. 本神向前额方向1寸 D.以上都不对 14.头皮针中顶中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百会 B.百会-前顶 C.通天-正营 D.前顶-后顶 15.耳穴“神门”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舟 16.耳穴“交感”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对耳轮上脚 B.对耳轮下脚 C.三角窝 D.耳轮 17.耳穴“屏间”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垂 18.耳穴“风溪”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轮 C.三角窝 D.耳舟 19.耳穴“肝”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舟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姓名:科室: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 间,起居方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 方面应遵循:(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 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14、下列哪味中药需包煎(A) A、旋覆花 B、陈皮 C、连翘 D、甘草 E、黄芪 15、关于“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 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的说法,出自医家(B) A.徐大椿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 E、朱丹溪 16、中医的四种诊法(D) A、望、触、问、切 B、视、触、叩、听 C、望、触、叩、听 D、望、闻、问、切 E、望、闻、叩、听 17、病情观察的目的哪项不妥(E) A、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B、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C、及时了解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 D、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E、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18、在四季环境适宜避外邪中哪项不妥(B) A、春防风 B、夏防热 C、长夏防湿 D、秋防燥 E、冬防寒 19、中医用药“八法”中不包括:(E) A、清法 B、吐法 C、下法 D、和法 E、热法 20、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E) A、饭后服用 B、饭后二小时服用 C、饭前二小时服用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02001 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Manipul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学分:6 总学时: 102学时。 理论学时:54学时。 实验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经络腧穴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刺法灸法学,陆寿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 2.刺法灸法学,杨兆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3.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针灸甲乙经校释,山东中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 6.针灸大成,杨继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刺法灸法学是介于经络学、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之间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针灸治疗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原理,它集合古今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于一体,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⑴了解刺法、灸法、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⑵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⑶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⑷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2.基本技能 ⑴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⑵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 ⑶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三、学时安排

刺法灸法学习题(学习类别)

第一章刺法灸法的概念 一、选择题` [A 型题] 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 砭石 B 竹针 C 青铜针 D 铁针 E 钢针 2.根据《内经》记载及考古发现砭刺起源于我国() A 东方 B 南方 C 中部 D 西方 E 北方 3.根据《内经》记载,灸法起源于我国() A 东方 B 南方 C 中部 D 西方 E 北方 4.针刺工具的发展顺序是() A 骨针、砭石、铁针 B 砭石、铁针、青铜针 C 竹针、铁针、钢针 D 砭石、青铜针、铁针 E 铁针、金针、钢针 5.正式的刺法是从何时开始()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九针 D 不锈钢针 E 骨针 6.九针中用于浅刺皮肤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7.九针中形如剑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8.九针中治疗痈痹痼疾、泄血出热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9.九针中应用最广的是()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10.九针中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圆利针 11.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医用金针、银针,其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E 东晋 12.砭石主要用于() A 浅刺皮肤 B 按摩肌肉 C 刺血排脓 D 针刺放水 E 按压经脉 [B 型题] 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不锈钢针 D 银针 E 钢针 2.现代临床上所用的针具是()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不锈钢针 D 银针 E 钢针 3.按摩分肉之间用()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4.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用()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5.针头微大,针身反小为()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6.针身粗圆为()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7.晋、唐时期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D 温针 E 天灸 8.宋代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D 温针 E 天灸 9.九针在后来的实践中发展为火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C鍉针 D 锋针 E 大针 10.九针中后来在实践中发展为三棱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C鍉针 D 锋针 E 大针 二、填空题:请在_____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针法灸法学是研究______和______防治疾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2.针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______,以激发_______,调整_______而达到防 病治病目的。 3.砭石起源于______时代,它主要用于_______等外症。 4.九针是由______发展而来的,近代所用针具又是从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5.《内经》中的九针是指九种形状和用途不同的金属针具,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灸治的方法,古代最早是______,晋、唐时期出现了______,宋代出现了______,明代又 发明了艾卷灸。 三、简答题 1.何为针法灸法学? 针法灸法学,是研究刺法和灸法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法、操作技术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

传统康复考试试题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康复”的主要目的是解决(D) A.疾病预防B.治愈疾病 C.治疗残疾D.功能障碍 E.卫生保健 2.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手段不包括( C) A.针灸 B.气功 C.作业治疗 D.推拿E.拔罐 3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 A.皇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脾胃经E.五十二病方 4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两大特点是(A ) A.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 B.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C.脏象学说 D.元气学说 E.经络学说 5.中医七情不包括( D) A.喜B.怒 C.忧 D.痴E.思 6.传统康复独特的治疗原则不包括( C) A.调整阴阳 B.协调脏腑C.药物治疗 D.调理气血E.扶正祛邪 7.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理论基础(A) A.先秦 B.唐 C.宋 D.明E.清 8,。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起源最早追溯与( D) A.解剖学 B.病因学C.病机学D.中国传统哲学 E.病理学 二.多选题 9.指导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核心思想的( AB ) A.整体康复 B.辨证康复 C.综合康复 D.全面康复 E.早期康复 10.传统康复医学的理论与康复技术的学术繁荣时期为(BDE) A.唐B.宋 C.明D.金E.元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十二经循行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胸部B.头面部C.上肢部D.手足部 E.下肢部 2.以“手足、阴阳、脏腑”命名的是(C)?? A.十二别经B.十五络脉C.十二经脉 D.奇经八脉 E.十二皮部 3.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于( B) A.无名指 B.小指 C.中指 D.食指 E.拇指 4.下列穴位中,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是(C ) A.足三里 B.天枢 C.中脘 D.丰隆 E.内庭 5.足三阳经在躯体的分布规律是(E ) A.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 B.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 C.少阳在前,太阳居中,阳明位后 D.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 E.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 6,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C) A.足阙阴肝经与手阳明大肠经B.手阙阴心包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C.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D.足少阳胆经与手阙阴心包经 E.足太阳脾经与手太阳肺经 7.患儿男,7岁。夜睡后不知排尿,常在尿床后方完全清醒,尤其当阴雨天活冬季加重,常每夜遗尿2~3次,怕冷,近3年症状加重。若选取下列穴位治疗,最佳的是(A) A.气海B.关元C.中极 D.水分 E.阴陵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