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琵琶行教学反思1《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左迁:指降职、贬官。
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
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
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
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
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
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
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琵琶行》教学后记

《琵琶行》教学后记《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
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
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
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
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
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
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
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
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
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
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
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1.联系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
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篇名为《琵琶行》的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辞章,通过描写李白与李煜的琵琶才艺比拼,展现了琵琶音乐的魅力和艺术的追求。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琵琶行》以琵琶音乐为主题,让我对这种古老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文中,李白和李煜的琵琶技艺被形象地描绘出来,音乐的美妙和悲壮在诗中得以展示。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音乐的力量,它能够传达情感,引发共鸣。
琵琶的声音仿佛在我耳边荡漾,使我陶醉其中。
我开始对琵琶乐器和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自学习和欣赏琵琶的艺术。
其次,在《琵琶行》中,作者通过描写李白和李煜的琵琶才艺比拼,展现了艺术追求和人物性格的对比。
李白以其自由奔放、豪迈的风格和琴艺赢得了人们的赞赏,而李煜则以其悲伤、忧郁的情感和琴艺感动了众人的心。
两位艺术家的对决使我深思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而艺术正是将这些情感凝聚在一起,借助各种形式来传达给他人。
在读完《琵琶行》后,我更加理解了艺术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音乐、诗歌等形式都能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来展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进一步地,《琵琶行》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人的命运。
李煜作为北宋末年的一位皇帝,领导者,却被囚禁在殿中,无法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通过琵琶的演奏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表达对困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一点使我对人生的困境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和困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发现生活的美好,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我们面对困难时非常重要。
最后,《琵琶行》给我带来了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白居易的诗词和描写琵琶的笔法都极富艺术感,读起来让人陶醉其中。
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琵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超越时空,触及人的心灵,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教学反思1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
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
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
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
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
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
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
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
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
琵琶行课后反思

琵琶行课后反思阅读范文范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写作触角,提高我们的文学眼光。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总结的写作规范,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范文供参考。
琵琶行教学反思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一)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琵琶行》教学心得

《琵琶行》教学心得作者:颜芬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11期内容摘要:中学语文古代诗词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等方面。
然而,目前古代诗词教学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一定难度,传统的讲解方式普遍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总结对《琵琶行》的教学,依笔者之见,教师可以教学过程中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古代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艺术性与趣味性。
关键词:想象模仿参与课堂诗与思前言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在有限的文字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如何理会诗词意境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深掘诗词留白的想象空间,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情感、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呢?直接的讲解诗词的知识不可行,教师可以适时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鼓励学生感受、描述别人做过的事情,让学生从情绪上参与课堂,借助想象让诗词作品里的情感如同学生身受。
一.思在诗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人以语言之家为家。
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
在一切语言艺术中,诗是最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这使得哲学家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诗意地栖居”,又说“必须有思,诗者的话才能倾听”,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思,离开了想象,诗歌就丢失了。
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作为人的一种思维能力,反映在教学中,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有个性、有创意地自由表达。
记得在一次教学中,讲到唐诗无意中提到王勃的《登鹳鹊楼》,要求学生想象当时诗人的登高望远的心情。
有的同学说诗人在登高之后看到太阳徐徐没入高山,兴尽之后,不免有悲来之感,面对滔滔江水会有夫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时光飞逝而壮志未酬之感,“更上一层楼”是一种自我的鼓励与安慰。
有的同学则说这首诗全是自信高昂的流露,因为“白日依山尽”可以理解为日光出来了,被大雾遮挡的高山逐渐清晰起来了,流水之下有巍峨高山,面对如此江山秀水怎么不叫人兴致顿起,更上层楼,这是个好男儿对未来前途的一片光明的自信。
《琵琶行》公开课有感

《琵琶行》公开课有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对于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的作用。
其实检测学生一首诗歌学得好不好,只要看学生朗读得好不好便可知晓。
古人充分认识到朗读的作用,特别重视课文的朗读。
因而在古代学堂私塾里,书生朗朗,不绝于耳。
正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不仅是学堂里,就连平常百姓家也是常见黄口小儿,摇头晃脑吟诵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袁枚在《祭妹文》中深情回忆小时候和妹妹一起读书的情景:私塾教师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从以上情景可知,在古代,朗读是学生日日必备的功课。
明代李时勉为官时,鼓励学生朗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可见读书能引导人才辈出。
鲁迅先生曾经也回忆过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景,师生同堂读书,何其投入!他说自己的文学功底则来自于当年的苦读与苦背。
从前人的实例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历代教师与学生皆非常重视诗文的朗读,他们还认识到:朗读是提高文学修养乃至成才的诀窍。
而今天,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环节,即使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也极少听到学生的朗朗书声了,就算有,也只是蜻蜓点水,教师把朗读仅当作学生认识诗歌生字生词的一个必要步骤。
大多教师在教读诗歌时,仅让学生读一遍即可。
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读准了字音就万事大吉了。
对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则不屑一顾。
这种教学思想今天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语文高考复习时,已经绝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大概和现在的语文考试有关吧。
中考与高考试题中,没有明确考查学生朗读能力的试题设置,语文的考试也不同于英语考试,英语考试尚且设置了口语考试这一关,而语文考试不直接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很多老师就看准了这一点,急功近利。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朗读这一环节退位于语文课堂。
他们认为:花大量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白费心机,又不能替学生在考试中挣分。
《琵琶行》教学心得

《琵琶行》教学心得《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佳作,诗歌描绘了一位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情感。
作为一位热爱古诗的教师,我有幸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在《琵琶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验。
在《琵琶行》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目标。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引导学生逐步领略古诗的韵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将教学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诗人背景及创作意图、诗歌主题及情感、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将学生带入诗中情境。
我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出琵琶女的悲惨命运和诗人的感慨。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深刻内涵。
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在分析《琵琶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时,我重点讲解了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琵琶声和情感融为一体。
同时,我分析了诗歌的音韵、对仗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精妙之处。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写作技巧时,有时过于侧重理论分析,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会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
通过《琵琶行》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情境,让他们在感受诗歌情感的同时领悟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为了在其他诗歌教学中推广这一经验,我会在备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和写作手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古诗的魅力。
总之,《琵琶行》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改进,我相信自己会更好地传授这首佳作,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诗文,尤其是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思、中华精神的体现。
字不虚设,句有章法,学习古诗文不仅是文学样本的借鉴,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的吸取,更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这些诗文以优秀的文化的传承塑造着国人的品格。
然而由于字词的艰涩,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脱离,大量的背诵和机械的翻译,让学生常常对古诗文敬而远之。
这次疫情所迫,网上授课成了一种普遍形式,网络的便捷和资料的丰富,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改进的契机。
高一语文组合作交流探讨,积极适应新形势,大家由不会直播到熟练运用,由单方面的老师传授到活跃的师生互动,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我们对《琵琶行》这首古诗教学也有了新的尝试。
利用进直播间候课的时间,我给学生们放了去年网络上十分火爆的,由奇然、沈谧仁改编的高考必备篇目《琵琶行》歌曲,优美时尚的旋律一下吸引了学生,其实我放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形式,容易背诵。
下课我又顺势留了一个作业:把自己录好的歌传给各位老师,下次上课时全年级直播分享。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传承,一个学校的文化也要传承。
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要由一代一代的学生传承下来,才能形成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
出于这个目的,下课后我收集了上届毕业生马伯昊和化美琪的作品,准备用它们示范激趣。
而这届00 后也真的让我有些刮目相看,他们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晚上我便收到了学生们用” 全民K 歌”配音演唱的作品,很用心,也很有水准。
这些回馈让我认识到,学生们不是不喜欢诗文,而是对传统的死板的学习形式没有兴趣,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形式来接触这些经典的诗文呢? 记得原先抖音上看过一些
《琵琶行》舞蹈视频,非常的优美古典,于是我去搜集。
事情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汪洋的网上视频,想要找出唯美的,时长合适的,适合学生的,能够下载的视频太难了,一两个小时过去,可能也只能找到一两个能用的。
但在学生认可的那一瞬,我觉得这都很值得。
我还认为诗歌的学习是日夜浸淫,熏陶渐染的。
平时我就让儿子背些古诗文,让他感受古典文化优美的韵律和如画的语言。
在学《琵琶行》前,我让他利用三天背诵了全文,所以我灵机一动准备了两个视频,一个是我任教的 2 班的背诵小达人张文润的2 分19 秒的背诵视频,一个是由我9 岁儿子当天录制的 2 分20 秒的背诵视频,我要让它们激发高一全体学生来速背挑战,以此来完成诗文教学的另一个目标
背诵
第二节课上课前,我把学长学姐以及同学们的作品和两个视频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果然兴趣大增。
对话面板上是学生们打上来的一行行的字,有的说:牛啊!好听! 有的说:我们班的。
我也想试试! 有的说:我都念不溜,怎么那么快呀?我老了,现
在的小孩都这么厉害吗?……学生们带着浓浓的意味进入了第二课时的学习。
抓住时机,在下课时,我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播放了抖音舞蹈视频,并留了另一个作业: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选择你喜欢的形式来演绎《琵琶行》。
晚上学生们发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让老师们感到惊讶。
有朗诵,有歌唱,有三弦,有陶笛,有单簧管,有电子音乐,有竖笛,有电子琴,有吉他,有民族舞,有街舞,有书法,有绘画……更有张柏荟同学全程制作表演了皮影戏,诗文与传统表演艺术的结合,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次的作业让老师们对同学们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学生歌原来唱得那么婉转悠扬; 文文静静的小女孩居然可以把吉他信手续续弹; 大大咧咧的小伙子,
舞蹈可以那么的刚柔兼备; 不显山不露水的女生,居然是个全能小才女; 成绩也许不突出的学生,却写得一手好字; 回答问题都轻声细语的学生可以那么字正腔圆的朗诵……
有的学生说为了把视频录好,她花费了两三个小时,我想这时候结果已经不太重要了。
这两三个小时里,她在诗词中涵泳浸润,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是她们与传统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也必将使其久久难忘。
诗文很美丽,传统文化很博大,我希望把我与诗文初见时的怦然心动,反复吟咏时的回味无穷,历经岁月后的感同身受传达
给学生,以优秀的文化来滋养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更要通过这篇《琵琶行》的学习,让学生们知道,诗文不仅可以吟之于口,唱之于腔,更可以舞之于手,蹈之于足,奏之以器,书之于笔,画之于纸,最后摹之于脑,藏之于胸,然后立体的时代的传承下去,保持其精髓而又不拘泥于形式,创新的弘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这次是尝试,也是个开始,在学习这条路上,让,我们与学生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