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道路布局

合集下载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首先,针对山地道路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调研山地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山地地区地势起伏,气候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地质灾害的风险,以及在不同季节对道路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了山地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实施方案。

其次,针对山地道路的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山地地区交通条件较差,对当地居民的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尽量减少对他们出行的影响,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另外,在山地道路实施方案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好当地的植被和动物资源,实现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最后,针对山地道路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山地地区地势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对道路的影响。

综上所述,山地道路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山地道路实施方案,为山地地区的交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与工程规划设计论文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与工程规划设计论文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与工程规划设计论文对于城市道路规划与工程设计,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根据交通需求分析,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1],规划设计人员一般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划规范进行规划设计。

按照《中华人民 __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城市道路技术参数是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城市道路项目具体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

在城市道路工程进入项目层面进行项目设计时,需要开展城市道路设计。

在开展道路设计时,设计单位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等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和控规确定的城市道路技术参数,对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路面结构、边坡、桥隧结构、交叉等方面进行工程设计。

对于平原城市,由于道路多为直线、地形起伏不大等原因,城市道路一般都能够按照控规确定的道路规划参数进行设计,并满足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但是对于山地城市,由于其地形高差大,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质地貌也十分复杂,规划的道路网络通常依山就势,呈现出自由式和组团式布局的特点,道路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因为与控规编制时所依据的设计规范不同、设计深度要求不同、项目所在区域建设内容综合配合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满足控规所确定的道路技术参数,比如重庆、攀枝花等西部山地城市,以及青岛等一些东部城市。

笔者在本文中将对山地城市道路规划与工程设计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一些探讨。

笔者通过梳理道路设计规范和道路规划规范,现将两者存在的一些主要差异阐述如下:1.1平面线形缓和曲线:系曲率渐变的曲线,一般采用回旋线,以使与汽车由直线进入圆曲线时行驶顺畅,不存在曲率突变。

加宽:按道路设计规范,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时,应在内侧加宽,其加宽值经过计算确定,并在两端设置加宽缓和段,以适应行车转弯时的横向宽度需求。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设计 车速
路网 密度
车道 条数
道路 宽度
低值
高值
低值
低值
规划——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新区路网的规划
建立适应山地城市的路网等级结构 由于城市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城市支路的连通性较差,断头路较多,所 以山地城市较平原城市的路网等级结构,城市主次干道密度稍大。 城市快速路还是应根据交通需求进行规划设计。
规划——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规划——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新区路网的规划
结合地形和防灾要求,确定适应山地城市的路网布局
局部拥挤区域的道路系统布局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局部加密路网、建设立交、优化交通组织等方式提 高道路网的通行能力。
山地城市由于路网形态多呈组团 式、自由式,因此通常在某一地 区或局部路段出现多条道路合流 到一两条道路的情况,而且交通 量难以依托周围路网进行有效分 流。在这种情况下,道路负荷大, 道路交叉口经常发生堵塞。
新区路网的规划
结合地形和防灾要求,确定适应山地城市的路网布局
道路系统布局要考虑到城市防灾的要求
道路系统布局要尽量避开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地带。考虑防洪要求, 滨江(河)路可结合防洪要求布置,山区定期受洪水侵害的城市,应设置 通向高地的防灾疏散道路,并适当增加疏散方向的道路网密度。
规划——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新区路网的规划
结合地形和防灾要求,确定适应山地城市的路网布局
路网形式
由于地形限制,用地多被山峦或江河等分割,形成分片区的布局模式。 因此,路网布局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地形布置。总的来看,与城市土 地利用和地形相互耦合的自由式路网是山地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主要结 构形式。
规划——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新区路网的规划
单向交通组织

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的思考

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的思考

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的思考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的思考喻建李渝张伟摘要:复杂的地形地貌制约了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和定线。

为了发挥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一些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较成功的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实例进行研究与分析。

对编制山地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和山地城市提供高效方便的运输系统的研究思路进行研讨。

关键词:山地城市交通规划道路网规划1 山城道路交通特点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 以上, 山地城镇数占全国城镇总数的将近一半。

山地城市的地形条件复杂,用地往往被江河、冲沟、丘谷分割,因此道路网的安全、畅通及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由于地形限制,用地矛盾较为突出,在山地城市规划布局中应首先满足交通设施等的需求,充分考虑使各区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提高城市交通使用效率。

山地城市布局往往受到自然地形条件的限制,形成分散的点状或带状布局。

常见形式有:组团式布局如重庆、遵义;带状布局如兰州、青岛、六盘水。

不同的城市形态在路网上的体现也相应不同,但作为山区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布局还是有其共性的,这体现在:道路的线形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道路坡度较陡,桥梁架设较多。

道路等级、功能划分不明确,主次干道功能不清晰。

山城的交通出行主要靠汽车及步行,自行车出行比重较小。

2 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平原城市道路网络可形成较规整的格局如棋盘状、放射状、环状等。

山区城市发展受地形、地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道路网布局在适应城市拓展的需求前提下,应尽量顺应地形,与环境相协调,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

在山区城市的路网规划布局中,应遵循以下规划原则: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相协调,体现山地城市的用地特点。

考虑经济水平和建设工程造价,在交通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下,尽可能与地形河流相结合,体现山区、滨河地区的城市特色。

保证城区对外交通、内部交通顺畅便捷。

3 新城道路网规划新城建设是展现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形象的最重要区域。

阐释山地开发的道路和景观设计

阐释山地开发的道路和景观设计
个 重 要 措 施 , 括 起来 有 以下 几 条 途 径 : 用 平 开 门窗 和 大 块 玻 概 采
渡 的时候 ,人们对 自身周 围环 境的需要除 了能满足使用 要求、 物质功能之外 , 更注重对环境氛 围、 化 内涵 、 文 艺术质量等精神
功能的需求 。住宅建筑节 能是一项 系统 工程 , 它不但与建筑 的
气密 性 。
参考文献
[】 1陈秉创, 志强, 吴 唐子来 . 建筑与城市. 建筑学报, 9 81 . 19 . 0 【】 2邵德慈. 有关城 市的几个 问题. 建筑学报, 9 83 , 1 9 .. [] 3郑时龄 . 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 的城市空间. 建筑学报 ,9 81 19 .0
规 划 与 设 计 密 不 可 分 , 且 还 涉 及 到 其 它 许 多 方 面 , 设 备 设 而 如
计、 管理 、 新技术 新材料 的应 用、 再生能源 的开发和利用 等 , 只
有 对 它 们 进 行 综 合 考 虑 , 能提 高 住 宅 建 筑 的 节 能效 果 。 才
璃 窗扇 , 以减少 扇与框 、 扇与扇 、 与玻璃 间的缝隙 , 扇 并在缝 隙 中嵌入密 封胶 条 ; 门窗框 与墙间 的缝 隙, 保温砂 浆或泡 沫 在 用 塑料等材料来 填充密封 , 使从 门窗渗入 的冷热空气 减少 , 高 提
程 的加 快 和 开发 强 度 的 不 断 增 大 , 使 得 受 地 形 限 制 的 环 境 用 地 更 加 紧 张 , 路 护坡 植 被 不 足 , 而 导 致严 重 的 水 土 流 失 和 自然 道 从
图 1 护坡产 生的反射
字接头 、 门窗洞 口的周 边 、 挑檐 的檐 口、 儿墙与 屋面 的交接 女 处、 各种变形缝等, 它们 既是 热工性 能薄弱的环节 , 也是保温 隔 热构造设计和施工的难 点, 应当引起我们 的重视 。 323 外 门窗的构造设计 .. 提高外门窗的气密 性, 是减少 室外冷热空气渗入 室 内的一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pptx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pptx

规划——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新区路网的规划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拟定城市路网主体骨架
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并与城市交通相互衔接,拟定城市路网骨架, 确定路线大致走向。
城市规划
交通需求








城市规划
减小
交通需求
规划——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新区路网的规划
选择适应山地城市的路网规划指标
根据规范:路网规划指标包括机动车设计车速、道路网密度、道路中机 动车车道条数、道路宽度四项。
2、那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山地城市呢?我们又怎么去界定呢?
在国外山地城市又叫做斜面城市、坡地城市等等。所以从众多的山地城市的 特征看来,“坡度”是山地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单纯的考虑此特征而 忽略了城市本身所处的海拔高度、垂直梯度的变化、城市周围的地貌环境等 因素都是不全面的,应该全面把握山地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生 态特征,为规划建设作出正确的决策!
重庆
昆明
3、山地城市的布局结构 众所周知,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是紧密联系的,相互绝对,相互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 交通相互决定论!) 由于山地城市受地形条件限制,城市用地被山脉、江河所分割,高差起伏较 大,其布局结构必须结合自然,采用有机松散、分片集中的城市空间布局结 构。
3、山地城市路网规划 新区路网的规划
建成区路网的整治、改造
规划——山地城市道路规划
新区路网的规划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拟定城市路网主体骨架 选择适应山地城市的路网规划指标 建立适应山地城市的路网等级结构 结合地形和防灾要求,确定适应山地城市的路网布局 选择适应山地城市居民出行和交通活动特征的城市道路横断面 规划完善城市步行系统

契合地貌特征的山地城镇道路规划——以西南山地典型城镇为例

契合地貌特征的山地城镇道路规划——以西南山地典型城镇为例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G r a n t N o . C D J X S 1 l 1 9 1 1 6 5 ) . ] 作者简介( B i o g r a p h y ) : 曹珂 ( 1 9 8 1 一) , 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 方向 山地城市设计。 [ C a o K e ( 1 9 8 1 一) , f e m a l e , P h d
契 合 地 貌 特 征 的 山地 城 镇 道 路 规 划
— —
以西 南 山地 典 型城 镇 为例
曹珂, 肖竞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重庆 4 0 0 0 4 5 )

要 :为应对我 国城镇化进程 中城市建设逐渐 由平原转 向山区的发展趋势 , 探讨城 市建设 总体 层面不 同地貌 下
收 稿 日期 ( R e c e i v e d d a t e ) : 2 0 1 2—1 2一l 1 ; 改 回 日期 ( A c c e p t e d ) : 2 0 1 3— 0 3—0 7。
基金项 目( F o u n d a t i o n i t e m) :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资助 ( 批准 号 : 5 1 1 7 8 4 7 9 ) , 重 庆大 学研究 生科技创 新基 金资助 ( 基金编号 : C D J XS 1 1 1 9 1 1 6 5) 。 [ P r o j e c t s u p p o r t e d b y t h e N a i t o n a l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G r a n t N o . 5 1 1 7 8 4 7 9) , nd a he t I n n o v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山地道路设计方法

山地道路设计方法

山地道路设计方法摘要:一、山地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二、山地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三、山地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四、山地道路的平面设计五、山地道路的景观设计六、总结正文:山地道路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务,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多种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道路的安全、便捷和美观。

一、山地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行车安全,遵循交通部规定的相关安全标准,确保道路线形、纵坡、横坡等方面均符合安全要求。

2.顺应地形:道路应顺应地形走势,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工程难度和成本。

3.经济性:在保证道路安全、实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工程投资,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可持续性:充分考虑道路对环境影响,遵循生态环保原则,实现道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山地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山地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合理确定道路的纵坡、竖曲线等参数。

1.纵坡设计:根据道路等级和地形条件,合理设置纵坡,保证道路的排水性和行驶舒适性。

2.竖曲线设计: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特殊大桥为保证纵向排水可在桥上设置凸竖曲线。

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避免出现“陀峰式”纵坡。

三、山地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地形、地质、交通量等因素,确定道路的宽度、路基结构、路面结构等。

1.宽度: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的宽度,以满足行车安全和畅通的需求。

2.路基结构:根据地基条件,选择合适的路基结构,确保道路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路面结构:根据交通量和地形条件,选择适宜的路面结构,提高道路的行驶舒适性和耐磨性。

四、山地道路的平面设计1.道路线形: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设计安全、顺畅、美观的道路线形。

2.交叉口设计: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畅通。

3.路线优化:在保证道路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工程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划路径(二类别:我的文章评论(0) 浏览(193) 2009-10-03 08:44标签: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划路径(二)日期:2009年09月21日北京建国慧景旅游规划设计院朱玉宝五、山地旅游支撑体系建设(一)山地交通设计1、必要性山地特殊的立地条件,在构造曲径通幽的空间感的同时,也限制了内外交通和旅游出行。

我国现行的集中休假制度和自驾游的兴起,使山地型旅游区的交通呈波动性变化,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旅游交通组织面临极大的考验。

受弱可达性、旅游容量及安全性的限制,完善的山地公共交通系统将日益受到重视;山地地形复杂,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灵活多样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将山地交通做为特色吸引物来打造,使游客在游览山地项目的同时体验山地交通的独特魅力。

对于山地旅游区而言,交通是生命线,直接关系旅游区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直接关系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长久发展。

2、设计原则(1)充分考虑不同环境特征单元的敏感性,尽量绕开生境敏感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减少对生境的干扰;(2)加强山地旅游交通及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的衔接,提高外部可达性;(3)充分利用旅游区现有交通系统,结合游览和山地地形,建立安全、立体、高效、环保的山地交通体系,建立转换便利、科学合理的换乘枢纽。

通过景观游步道、山地自行车、山地小火车、高空缆车、观光巴士等多种旅游交通方式或工具,串连各旅游片区,确保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3、交通模式选择根据山地垂直高差和旅游资源的垂直带谱分布特征,提出不同海拔范围内的山地旅游区所适宜的旅游交通工具,见表1.(1)平原区:海拔高度≤700m,地势平坦开阔,交通限制条件较少,可实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游步道、山地自行车、自驾车、轨道、观光巴士等。

(2)低山区:海拔高度为700m—1000m,地势平缓,交通限制条件较少,可实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马车、观光巴士、旅游轨道、自驾车等。

(3)中低山区:海拔高度为1000m—1800m,地势起伏较大,可实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游步道、山地自行车、马车、山地小火车、观光巴士等,不鼓励自驾车旅游。

(4)中高山区:海拔高度为1800m—3500m,地势起伏大,高差悬殊,安全性低,可实施的旅游交通模式主要有步行和缆车索道,不鼓励山地自行车、马车、观光巴士等旅游交通模式,禁止自驾车旅游。

(5)高山区:海拔高度>3500m,此类地区山脊多呈齿状,山峰多呈锥形,地形复杂,可达性低,可采用旅游直升机提供一种高端的空中旅游。

4、道路系统设计山地地形复杂,高差比平原大,在道路规划中,要顺应地势起伏,依山就势布置各级道路。

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以较小的土石方量换取最大效率的交通体系,降低建造成本。

(1)主干道:满足游客进出需要,强调功能性。

主干道不要过宽,根据旅游区容量、客源量设定路宽,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要求,串联主要景区(点),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形成环线、放射状、或鱼骨状主干交通,保证车流顺畅。

(2)次干道:依附主干道,通过连接、延伸、修建等方式,整合景区项目、建筑群组、商服设施、游憩设施等节点,适地布置路线,形成次干道路网。

可运用“之字路”、“盘山路”、“半边路”、“爬山路”等形式来体现山地特色,构建多层次、活泼有机的网状次干道体系。

(3)游步道:游步道直接关系旅游体验,决定旅游区在游客心中的档次地位,是引导游憩活动的主要途径。

在设计中,要注意与主次干道的连接。

尽可能利用当地建材,如木、竹、石等生态材料,建造具有山地特色和本土特色的生态性步道,根据地形地势,采用梯道、林荫道等多种步道形态,贯穿各组团,创造曲直相接、富有节奏、自由舒展、观景线不断延伸的步行环境。

(二)山地建筑设计1、定义与形式山地建筑是指结合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起到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从而避免高切坡现象的建筑形态。

根据规定,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呈现梯级格局,该范围内建筑都属于山地建筑范畴。

从空间层次看,其主要形式可分为地下式(如窑洞)、地表式(建筑与倾斜地面直接接触)、架空式(如吊脚楼)。

从形体看,可分为融入型、共构型、超越型。

融入型即注重山地原有环境的维护,并强调建筑与山体的融合;共构型即建筑与山体共同组合,塑造符合山地环境的景观;超越型即强调建筑功能分区与山体的有序结合。

山地建筑的特点在于它是立体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步移景迁,或蜿蜒而上,或蔓延而下,俯首为景,仰首为美,是一种包裹在风景里的建筑形态。

2、形态特征成功的山地建筑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往往有三:其一,减少接地。

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有效地保护地貌,可以避免工程产生较大土石方量。

其二,不定基面。

建筑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随着地表层层升高呈现阶梯形布局设计,并在建筑内部形成不同标高底面。

其三,山屋共融。

建筑能适应各功能空间划分需要,形成与山体形态协调的建筑风格。

3、设计原则(1)因地制宜。

尊重山地地脉,杜绝“夷高台为平地”的开发方式,建筑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可随着地表层层升高呈阶梯形布局,强调微地形改造,避免出现大量土石方工程。

(2)融入环境。

包括场地环境、生物生存环境和人居环境。

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建筑要与周边生境相协调,禁止破坏生物迁徙通道、山脉水系,维持动态生态平衡。

(3)体现特色。

根据各功能空间要求,挖掘山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构建与山体形态、人文风土相协调的建筑群落,将山地建筑与园林绿化、场地环境、地方人文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不可复制的山地建筑经典。

(4)以人为本。

秉承“节地、节能、节约资源”的开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强调适宜技术。

根据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精心设计,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营造宜居环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4、设计导则山地建筑的建造是综合应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成果,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统一,并与自然生态融合、共生的过程。

(1)前期调查山地建筑比平原地带建筑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在建造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利因素,如自然山洪、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地震灾害、采光通风、排污排水等方面。

在具体设计中,要调查地质、水文、气候、能源、高程等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造方案。

(2)场地处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山地可建设用地紧张,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道路、沟谷、高程、坡度、地质、植被、以及现状建设条件等因素,充分挖掘、集约化利用可建设用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尽可能保留自然山体特征,少作开挖,少作台地,减少对山体的破坏,保持起伏跃宕、蜿延曲折的地形地貌。

处理好山地建筑与地形空间的结合,对陡坡、缓坡等地形,可采取提勒、筑台、阶台、悬挑、架空和吊角等手法,顺应地势变化,使建筑群体与山体有机结合。

(3)建筑材料选择秉承生态建筑的理念,选用砂、石、木、竹、草等生态建材,减少建筑耗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4)建筑布局旅游区内建筑要保持良好的整体形态,考虑单体间在体量、高度方面的差异,或外围开放,或深掩其中,通过错落有致的摆列,有机组合众多单体,构成完整的山地建筑群落。

将层数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而层数较低的建筑则布置在山坡地带。

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和停车负担。

处理好建筑与山水环境、建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由低及高层层递进、井然有序,形成清晰的层次,明确它们的等级地位。

在山脚、山腰、山顶等视觉焦点区,布局具有兴奋点作用的建筑;强调对山顶空间的利用,在古代名山建筑中,山顶多设各类亭台楼阁,作为把酒临风、凭栏远眺的场所,山顶建筑一般做成标志性建筑,做为“高潮”部分借助地势,支配其它建筑,决定整个旅游区的天际轮廓,将山地建筑的外向景观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建筑的位置选择、定向、布局、路径组织、群体外廓等方面,都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追求天人合一。

美国建筑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象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其有机建筑理论,强调通过对空间与材质的把握来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使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的一场平等对话,建立一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与崇尚自然的美学态度,把对环境的协调置于建筑审美的首位。

成功的山地建筑就应该是生长在山地上,与山地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5)建筑设计在设计单体建筑时,充分考虑与场地的整体协调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可采用错层、跌落、跃层、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设计手法,各建筑单体也可统一沿几条等高线安排;考虑地下空间的运用,建造节能节地的地下、半地下建筑。

建筑顶部可采用不同标高的斜坡屋面及露台组成,呼应山体自然轮廓。

让建筑与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切来自自然,又融入自然。

(6)建筑空间处理在山地特定的场地环境里,建筑师对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综合把握显得举足轻重,由花草树木、山石溪瀑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视野开阔的公共空间,与室外花架、凳椅等半私密空间和室内私密空间共同构成建筑大空间。

在设计中,要打破传统室内外界限,采用开放式格局,扩大视觉空间,将自然要素与人工建筑紧密融合,将室外景观、阳光空气等引入室内,通过半私密空间的过渡,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7)建筑风格山地建筑强调对原有环境的融合和地方历史文脉的继承。

有意识建立起建筑与环境的肌理质地联系,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采用当地建筑材料,与自然浑然一体,使建筑在山体之中“有机生长”,打造充满生命力的“活”建筑。

强调建筑的文化传承性,挖掘当地文化,解读、归纳、抽象出建造要素,构建不可复制的特色建筑,让建筑成为地方文化的展示载体。

(三)山地植物配植在进行山地植物配置时应注重保护原有的天然植被,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针阔叶混交,密植成林,体现浓郁的山林气息。

同时借山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每个区域突出一两个树种,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景区,丰富景观层次。

1、山顶植物配置为突出其山体高度及造型,山脊线附近应植以高大乔木,山坡、山沟、山麓则应选用较为低矮的植物,山顶可栽植大片花木或彩叶树,以形成较好的远视景观,山顶可筑亭建阁,周围可配以花木丛或彩叶树,以烘托景物。

山顶植物的适宜配置树种有白皮松、油松、黑松、马尾松、侧柏、圆柏、毛白杨、青杨、榆杨、刺槐、臭椿、栾树、火炬树等。

2、山坡、山谷植物配置山坡植物配置应强调山体的整体性及成片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