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合集下载

山体公路策划方案

山体公路策划方案

山体公路策划方案简介山体公路是指建设在山区的公路,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建设难度较大,需要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来确保山体公路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键的方面,包括设计、施工和维护等,以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山体公路策划方案。

选址和设计首先,在选址方面,需要考虑到山地地形、坡度和环境因素。

一般情况下,要选取地势平缓、有水源、容易开采等因素考虑的较好的地方建设。

其次,在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公路的道路宽度、坡度、转弯半径和里程等。

具体内容如下:道路宽度山体公路的道路宽度要考虑到盘山公路的特点,即“小道路、大交通”。

一般来说,单行车道的标准宽度不应低于3.5米,而双向车道应该宽6米以上。

坡度山体公路的坡度要考虑到车辆和货物堆积在山体公路上的情况。

一般来说,山体公路的坡度不应超过10度,这也能够保证车辆在上坡时能够保持正常速度,下坡时能够控制速度,确保安全。

转弯半径设计山体公路时需要考虑到转弯半径,具体的大小取决于山地地形的不同。

对于较陡的山地地形,转弯半径应适当加大,以确保车辆能够顺利通过。

里程在山体公路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里程问题。

由于山体公路建设复杂,里程控制也相对更难。

因此,在设计山体公路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里程标志,以确保策划方案的可行性。

施工和维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当按照策划方案进行建设。

在山体公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原料采集和加工山体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料支持,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全面调研。

然后,进行分类处理和加工,并进行现场送到建设工地上。

环境保护山体公路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挖山填海等景观破坏的方式,并保留一些自然的风景资源,打造一些公路风景线,以提高公路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安全施工山体公路施工的过程是危险的,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周密的安全计划,包括安全措施和危险源的控制。

建设工地必须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维护是山体公路保持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山地道路实施方案
首先,针对山地道路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调研山地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山地地区地势起伏,气候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地质灾害的风险,以及在不同季节对道路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了山地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实施方案。

其次,针对山地道路的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山地地区交通条件较差,对当地居民的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尽量减少对他们出行的影响,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另外,在山地道路实施方案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好当地的植被和动物资源,实现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最后,针对山地道路实施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山地地区地势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对道路的影响。

综上所述,山地道路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山地道路实施方案,为山地地区的交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园道路规范

公园道路规范

、公园道路的分类1 按使用功能分类护林防火、生产、游览环道:主要以车行为主,两侧或一侧可设人行道,以满足公园消防和人行的要求,此本园道路宽度4.5~8m公园主、次入口道路和公园环道。

滨河景观游道:主要以人行为主,必要时可通过环卫用小型垃圾运输车,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3m滨河游道。

景区林荫小道:主要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宽度2.5~3m,公园小型游览工具自行车等可以通过,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2m或1.5m公园人行小径。

2、按技术标准分类森林公园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干线、支线、人行道三类。

2.1 干线:为森林公园与外部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

外部干线按相应的国家公路等级进行设计。

内部干线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2 支线: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

支线路基宽度一般按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2.3 人行道: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

可根据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

人行道宽度一般按1.0~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公园设计规范2.1.1 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2.1.2 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2.1.3 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径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2.1.4 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2.1.5 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2.1.6 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完整word版)山地建筑规范

(完整word版)山地建筑规范

山地旅馆需要看的规范★《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旅游旅馆设计暂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程》《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目录1场地设计 (4)1.1道路和停车场 (4)1.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1.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1.2防火间距 (5)1.2.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5)2防火分区 (6)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2.2《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 (7)3防烟分区 (8)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4疏散 (9)4.1安全出入口 (9)4.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4.2疏散距离 (10)4.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4.3疏散宽度 (11)4.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1)4.3.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12)4.3.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12)4.3.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 (13)5楼梯 (15)5.1疏散楼梯 (15)5.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5)5.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6)5.2封闭的楼梯间 (17)5.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8)5.3防烟楼梯 (1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9)6电梯 (19)6.1《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 (19)6.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0)6.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0)7建筑节能 (2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1)8防水排水 (24)8.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4)9类型规范 (26)1.《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 (26)2.《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28)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29)4.《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88 (30)1场地设计1.1道路和停车场1.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2.2 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2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0m;3 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4 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消防车道路应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山地旅游第12部分:绿道设施与服务规范贵州标准2021版

山地旅游第12部分:绿道设施与服务规范贵州标准2021版

山地旅游第12部分:绿道设施与服务规范贵州标准2021版山地旅游第12部分:绿道设施与服务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山地旅游绿道的规划选线、引导设施、交通连接设施、解说服务设施、户外游憩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要求,以及服务、安全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在贵州山地乡村、城市、河流等绿道开展的非机动车旅游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00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9095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 26356 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GB/T 32000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6737 休闲绿道服务规范LB/T 035 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3673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规划与选线4.1 山地旅游绿道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安全、便利、美观、连续、实用的基本原则。

4.2 山地旅游绿道选线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落石、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

4.3 山地旅游绿道选线应考虑与贵州山地自然风貌和文化元素的融合,设计绿道主题,突出特色,先规划,后建设。

4.4 山地旅游绿道设计按照GB 50763要求执行,体现无障碍旅游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行动受限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5 服务设施要求5.1 标识系统5.1.1 绿道全线应设置便于识别和理解的标识,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应符合GB/T 10001的要求。

5.1.2 绿道标识系统应与旅游、交通等公共标识系统做好衔接,易于发现辨认。

5.1.3 应设计突出山地旅游特色和文化元素的绿道徽标,符合主题,风格统一。

5.1.4 绿道出入口和节点应设置全景导览图和景区简介。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

(2)适应技术标准多样: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景区建设也告别了过去粗旷型发展模式,相应提档升级,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服务设施;因此,景区道路根据其区;平面设计;竖向设计;路面结构设计
1 引言
当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世纪后,人民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和品质的不断提高,对外出旅游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参与外出旅游的人口越来越多。我国的旅游业长期的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逐渐形成“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的一致共识。中国西部地处山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旅游交通面临着路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道路等级、质量差的难题,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探讨山地景区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对促进西部旅游业平稳发展,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山地景区道路设计特点
(1)建设条件:山地景区,通常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山脉相连,高低起伏,坡大沟深,山崖陡峭。伴随着大小水系分布着大小河流及山间谷地。山区河流具有河床纵坡大、流量小、流速快,形成山区地形山高谷深垂直切割的显著特点,道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构成诸多鬼斧神工般靓丽的景色。因而,设计过程中克服高差大、地势险峻的不利条件,是山地景区道路的首要设计特点。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

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

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

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

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

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

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

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

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标准范本

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6625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标准范本In the collective, in order to make all behaviors ha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ll people abide by the unified norms, so that each group can play the highest role and create the maximum value.(管理规范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标准范本使用指南:本管理规范文件适合在集体中为使所有行为都有章可偱,所有人都共同遵守统一的规范,最终创造高效公平公开的的环境,使每个小组发挥的作用最高值与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文件可用word 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在山区、丘陵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居民区道路系统的规划要密切注意结合地形,这样才能达到合理、安全、经济的综合效益。

首先,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由于人行道的适用纵坡范围与车行道是不一样的,在地势起伏大的情况下,人行道可以更容易随坡就势,如与车行道分设,就能更便捷和减少道路工程的土石方量;其次,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山区、丘陵区的道路一般要求顺等高线设置,所以,道路网的格式与平原地区是大不一样的,道路用地面积也会因之适当增加,一般指标可按照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的高限值选用;第三,主要道路宜平缓,因为主要道路通行的车辆和行人较多,交通量较大,所以纵坡应尽可能小些,而次要道路等级较低,为减少土石方量,可以在允许的纵坡范围内取较大的控制值,道路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
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

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

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

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

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

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

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

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

另外,山区本身陡崖较多,对于此种特点,设计时不能单一地靠设置护栏来保证安全。

对于曲线内侧、或废方较多路段,应尽可能放缓边坡,或通过填废方来实现路侧宽容。

这样既减少了护栏的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使路侧更为美观、更为安全舒适。

2、山地景区道路平面设计
1) 道路的宽度。

单行车道要大于3.5m,双行车道要在6.0~6.5m之间,单人行道按0.8~1m,三人游步道可以2~2.5m。

2) 转弯半径,曲线加宽:考虑到景区内存在消防需求,通常转弯半径要在15m以上,以利消防车通行。

同时,对单车道必须严格设置车道加宽,双车道在急弯处可采取单车道通行的方式而不加宽。

3) 山地景区道路:平曲线不可整齐划一,连续弯不应过多,道路交叉口不应距离在20m以内,分岔角度不可太小。

3、山地景区道路竖向设计
1) 在保证路基稳定条件下,尽可能运用原有地形减少工程量,景区内外道路要有良好衔接,以便于排水。

2) 应有3%~8%的纵坡,1.5%~2.0 的横坡。

3) 舒适的游览坡道值要小于7%,约1:15;短距离的步行坡道,坡度可陡点,容许在10%左右,即1:10;景区道路在山坡时,坡度应大于6%,应顺着等高线铺设盘山路,山地自行车道坡度小于8% ,汽车要小于12%;无障碍道路的坡度,应控制在1:15之内。

路面需进行防滑细部设计,较长坡道需设横坡,以便雨水不致沿着纵坡流泻。

4) 人行坡度陡于10%时,应设计台阶。

台阶之踏面高度,应在8~15cm 之间,长的台阶可取10~12cm为宜;台阶之踏面宽度宜取28cm,台阶的级数应在8~l1级,不可超过均级,否则需进行分级,中间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应大于1m。

实践证明,台阶的尺寸应以15cmX35cm、12cmX30cm为宜。

道路超高设置需考虑车速低的因素,不可超过2%。

4、山地景区道路结构设计
1) 面层是路面的顶层。

它直接承担人流、车辆的荷载和气候作用的影响。

所以必须坚固、平稳、耐磨,少尘土,方便清扫,应优选沥青混凝土路面。

2) 基层在路基上。

它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荷载,同时把荷载传给路基。

应具有相当强度,通常用水稳碎(砾)石、灰土及矿物废渣筑成。

3)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

它为道路提供了平整的基面,承受路面传下来的荷载,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若土基的稳定性不好,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路面的使用寿命。

考虑到景区道路行驶车辆主要为小车的特点,路基压实度以不小于90%为宜。

4) 景区道路材料要实用。

目前,新型材料种类较多,应优先选用接近自然、施工方便、可以修整的材料。

如青石板、条板、豆石子、卵石及各种装饰石料的下脚料,都适合作为山地景区道路材料。

5、山地道路景观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与平原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基本一致,而山地城市道路景观侧重于与山地原有形态地有机融合,侧重于对道路两侧山地地形地貌的保护和修复,侧重于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与山势地形、路边地貌、临街构筑物和建筑环境特征的有机结合。

它是在山地城市总体景观统帅下的道路景观系统,它要求环境景观在各个方面都符合山地特征,成为山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1 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
山地景区道路景观设计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多利用当地的植物和树种,并尽力采用自然化的种植方式塑造道路景观系统。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日常养
护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持当地生物的生态特征,维护生态平衡。

如局部地区植物资源匮乏,则尽可能的采用双行或多行行道树的配置方式,或将乔木、灌木、花、草及藤本植物综合配置的种植模式,尽量增加物种的丰富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效果更佳的片林种植,从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植物群落。

其次要尊重山地的地形特征和生态特征,山地景区道路的景观系统一般的道路景观更注重对道路安全的保护效果和结合山地地形特点形成的步移景移的观景效果。

因此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其基本道路交通功能、对山体或坡地的保护功能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山地景区道路成为串联各景点的纽带,并成为观赏风景景观的最佳场所,从而充分展现山城魅力,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5.2 重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环境
道路景观作为山地景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遵重景区本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尊重当地人的人文情感要求。

因此在设计山地景区道路景观的时候,应该准确把握道路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共生的关系。

当道路景观与一些具有人文和历史特点的建筑和景观发生联系时,应该以突出该人文历史景观为设计原则,此外路边环境小品的设计风格和特色、植物的构成和生长特点等等都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在树种选择上,同样应该因地制宜、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这样不但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和降低日常维护成本,而且还能进一步体现当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环境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