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译美学导论
翻译与美学

• 原文形式美:“春蚕”对“蜡烛”;“到” 对“成” ;“死”对“灰”。。。。。。 • “泪始干”译成“until it exhausts its wax?? • 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诗歌就是那些 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 The town boasts a beautiful lake. • 这个镇上有个美丽的湖。?? • Boast: to possess or own (a desirable feature) / 拥有或占据(让人满意的特点)
• As a youngster, I was effervescent, outgoing, and I talked too much. I had a talent for saying the wrong things at the wrong time. I tortured myself because of the foolish things I had said. • 获得基础语感的译者译文:
• ―风里来,雨里去” • 读之,眼见雨丝,耳闻风声,风雨行人, 呼之欲出。 • foreigner: How could it be possible that when someone comes, it‘s always windy, and rainy while he goes away? • Correct translation: brave the weather ; go through wind and rain. • 她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地 工作着。 • This is how she carries on her work, rain or shine, all the year round.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对严复 “ 信达雅 ” 美学造诣上 的补充 。可见 中国传统译 论同哲学
与美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学思想成为 翻译研究 中不可或 缺 的一部分 。 文学 翻译 中所蕴含 的美学意义更 是不言而喻 , 翻译 美学视角下 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 题。
一
、
我 国 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发 展
美, 如对偶 、 排 比等 , 比英文更明显突出; 更重要的 , 中国古典 美学 还讲究 中和 、 气韵、 意境 、 美丑、 情志 、 形象 、 形神、 文质、 虚实 、 真 幻、 文气 、 情景 、 动静 、 比兴等强调文字 内在精神 的美 学要素 。而
研究其 对翻译的启示 , 同时 , 以针对性 和相关性 为指引 , 借鉴 和
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7期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觏
( 兰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一
要】 美学与翻译理论研 究有着天然 内在联 系, 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 究的一 个方 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 , 美学对翻译都有
定借 鉴 意 义 , 尤其是文学翻译。 本 文通 过 我 国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 发 展 以及 翻 译 关 学 与 文 学 翻译 的 关 系 , 探 讨翻 译 美 学研 究对 文 学翻 译
三、 美学 分 析 运 用 到 文 学 翻 译 当 中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摘要】文学翻译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递着美学价值的意义。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原著中优美文字、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的忠实传达上。
中美文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美学差异,翻译中需要审美选择,以确保作品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能够被理解和欣赏。
翻译对读者的审美体验也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
文学翻译还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价值,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中美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展望未来,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推动中美文学翻译的发展。
最终,通过对美学价值的探讨和跨文化交流,中美文学翻译能够为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审美选择、跨文化交流、中美文学、读者体验、发展方向、重要性、思考总结1. 引言1.1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Literature transl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ringing different cultures closer together and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allows readers to access works of literature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languages, providing them with a window into the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various cultures.1.2 美学价值的涵义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研究,涉及审美、艺术和美的本质等方面。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指的是翻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标准。
通过翻译,原作品中的文学风格、语言美感、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美学元素可以得到重新表现和诠释,使读者在欣赏翻译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 译理论的基本特征。
在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翻 译理论始终没有越出美学的范畴,恰与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不谋而合。
对传统翻译美学的概述:
(一)无论从西方抑或从中国的翻译传统理论来看,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二)传统翻译美学探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的原则主张即翻译思想问题,在西方翻译史 上是“直译”与“意译”,在中国历史上则是“质直” 与“文饰”之争。从美学上说,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 问题。2,高境界的意译问题,即美学上的意境与传 神问题。3,文学翻译的风格论。 (三)传统翻译美学在理论和论证上都采用了文艺美 学的方法,重直觉印象,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分析; 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研究。
翻译的审美标准:
翻译上的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树 立辨证观、整体观。具体说来是: 1,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 2,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 3,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社会性。 4,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
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的依据是原文的审 美构成(aesthetic constitution)。所谓 原文的审美构成,指构成原文特色的种 种美学要素。(constituents)。原文美学要 素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第一,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就是原文 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的美,在美学 上成为物质上的形态美。
文学性作品的语言的模糊性集合具有 以下特征:
1,就用词倾向而言,模糊词语多是模糊性审 美构成的基本要素。 2,用词的联立关系(即词的集约、搭配式) 是开放型、非规范(或次规范型subnormal)。 3,在叙事论理中,“模糊集合”在逻辑上的 缺环(missing links)很多。 4,由于以上三点使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呈现出 一种定界模糊的总的“意会形态”,即一种 使人很难捉摸的非定式、非定型、非定量、 非定向状态。
从翻译美学角度探究电影字幕互译技巧——以《哪吒》和《玩具总动员》为例

文苑雅香 >>12从翻译美学角度探究电影字幕互译技巧——以《哪吒》和《玩具总动员》为例金 晶 郑百慧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对《哪吒》和《玩具总动员4》英译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作为优秀动画的输出,在字幕翻译上有一定的可取的之处,但是由于两部电影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译表达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本研究认为,中外动画电影字幕翻译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对于受众来说,不少字幕翻译会产生语义混乱和背景模糊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动画电影要依据其语言特色和受众心理进行翻译。
关键词:翻译美学理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玩具总动员4》;电影字幕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美学自古以来就被各类学者所研究,孟子提出翻译美学应以合论和美感共享论来看待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把他们如实地看作可以互补,互释而不是互斥,互不相容的语言文化交流工具[1]。
翻译美学的重点是把握汉语模糊美的目的和实际内涵。
汉语含蓄而内敛,英语直率而奔放,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把握语言的所长,有效利用所长,把形态手段的奇妙功能发挥到你所能及的审美境界[2]。
同时,翻译活动带有明显的“再创造性,”因此翻译美学排斥“被动的、强迫的”的“反美学心态”[1]。
因此在我们翻译文本时,面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地缘历史和地缘民族发展沿革,我们需要时刻处于应变状态,不能以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僵化办法来对待美学问题。
中文对于文本的翻译主要聚焦于语音美、词语美、句子美、情感美、意象美、风格美、超语言,力求达到语言表达效果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经常与修辞格组合使用形成独特的语言魅力。
而英语的审美表现主要体现在构建句段,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整体布局。
英语是形态语言,审美表现设计受到形态机制的重重制约。
他们所尊崇的优秀翻译主要由语法无误。
用词得体和语义明晰三个部分组成。
因此他们经常会将一整句话拆分为两小句以实现语句中清晰的思维概念。
《翻译美学导论》课件

包括作品比较、主题比较、风格比较、影响研究等方面。
比较文学在翻译美学中的应用
翻译美学需要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原文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比较分析和审美 再现,以实现美的传递和再创造。
03
翻译美学的实践方法
语言层面的翻译美学
01
02
03
语音层面
注重语音的韵律、节奏和 美感,通过合理的音节划 分和韵脚安排,传达原文 的音韵之美。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
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审美标 准、美学元素以及翻译对原文美 学价值的传达。
研究范围
涵盖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 翻译美学问题,以及不同语言和 文化间的美学转换。
翻译美学的历史和发展
历史
翻译美学思想可追溯至古代的文献翻 译,但作为独立学科,其发展主要是 在20世纪后半叶。
发展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和语言学理论 的进步,翻译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并不断完善。
02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
语言美学基础
01
语言美学的定义
语言美学是研究语言美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语言艺
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
02
语言美学的基本范畴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要素的美学特征,以及语言艺术的
THANKS。
形式美
关注作品的艺术形式和结 构,在译文中保持作品原 有的形式美感和文学风格 。
文化层面的翻译美学
文化意象
文化交流
关注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和象征意调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学 对话和相互理解。
文化背景
注重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力求在译文中再现这些背景和环境 的美学特质。
翻译美学导论

中外古今的艺术杰作,若论用词之工,则鲜有悖于此原则者。
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
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除了物质形态的,自然感性的,可以 凭借直观推动形象思维的外象成分外,还有非物质的,非 自然感性的,无法凭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向成分。非形式 系统的审美构成包括“情”与“志”“意”与“象”。
第二章:翻译的审美客体
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主要指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等
审美信息。 1.语音层审美信息: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
式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中。首先是音律和节奏。 由于汉英文字语言系统迥异,要在译诗中保留原诗(SL) 的音部节奏是不可能的,译者力求做到的是显现译诗(TL) 的节奏。英译汉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 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力求保留原诗的韵美。英 诗中最常见的韵式是abab,cdcd,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式是 abab,cdcd,efef,gg。这些韵式汉译时都不难模仿。当然, 由于译者的审美理想各个不一,也有人认为译诗不必押韵, 主要努力应放在保证意向美。但译诗者应能审视出原诗的 韵美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审美任务。诗歌中韵是一个重 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 听觉审美满足。但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向, 不主张因音就韵,而破坏意向之自然。
霍拉斯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 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倡导斯多葛氏的淡泊 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马丁路德的翻译观中的美学思想相当 明晰。他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 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德国文艺大师歌 德认为“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原语的杰作的模仿。因为 只有“精心的模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把外语文化恰 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 “真正使命”。歌德正是用这种审美翻译观翻译了他的代表 译作《西方和东方合集》。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159382 美学论文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1.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篇优美的散文往往文字优美,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散文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要传达原文的美学效果。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探讨张培基所译《故都的秋》的审美再现。
2.翻译美学理论概述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首次提出“翻译美学”这一术语;1995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把源语和目的语看作翻译的审美客体,把译者看作翻译的审美主体,在主客体的动态作用中构建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简言之,翻译美学主要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翻译过程中审美再现的手段。
3.《故都的秋》译文赏析3.1 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音韵之美。
音韵之美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
散文对音韵的使用极广泛,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还增加了人们对语言艺术欣赏的情趣。
翻译时译者应充分发掘译语的语言优势,通过头韵、内韵、尾韵等的巧妙运用实现音韵美再现。
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It will be most desirable to have them set of by some tall thin grass planted underneath here and there.原文中叠词“疏疏落落”的使用给人以音韵上的美感,但是翻译时却很难不损其美。
译者此处联想到英语中的押尾韵,将其译成“here and there”。
将汉语的叠词之美恰到好处地转移到英语的尾韵上,使译文达到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
遣词之美。
词汇层的审美信息主要体现在措词上。
作者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选词。
精当的选词能给散文的美感和质感很大的提升,提高散文的档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精挑细选,以求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
例: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译论之芽也是首先依附在哲学,美学之树上,持续 达1800年之久,可以说从西塞罗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以词章美学论翻译, 一脉相承。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 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 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
3.词语层审美信息 词语层审美信息
承载审美信息的用词在语言中是最常见的物态材料。有审美价值的用 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条件或标准,也是 我们的审美依据。 (1)准(appropriateness) 用词准确有两层意思,一是准确地表达了原意;二是准确地适应了语 境,语法和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及用词习惯上的切合妥帖。 (2)美(beauty) 这里所说的“美”不是指华丽绚烂等菲靡之词,而是指“能给人身心 以很大的愉悦的品质”。 (3)精(compactness) “精”指精炼。用词精炼处切忌无益的铺陈,虚设。 以上所说的“准美精”三条标准,也可以简称为词的“ABC”原则。 中外古今的艺术杰作,若论用词之工,则鲜有悖于此原则者。
第二章:翻译的审美客体
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主要指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等 审美信息。 1.语音层审美信息 语音层审美信息: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 语音层审美信息 式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中。首先是音律和节奏。 由于汉英文字语言系统迥异,要在译诗中保留原诗(SL) 的音部节奏是不可能的,译者力求做到的是显现译诗(TL) 的节奏。英译汉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 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力求保留原诗的韵美。英 诗中最常见的韵式是abab,cdcd,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式是 abab,cdcd,efef,gg。这些韵式汉译时都不难模仿。当然, 由于译者的审美理想各个不一,也有人认为译诗不必押韵, 主要努力应放在保证意向美。但译诗者应能审视出原诗的 韵美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审美任务。诗歌中韵是一个重 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 听觉审美满足。但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向, 不主张因音就韵,而破坏意向之自然。
The willows are green green, The river is serene; Thence is his song wafted to me. 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3.受制于双语的文化差异 . 审美价值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这时的审美价值 在原语读者心中唤起的感应通常无法转化到译语读者的心 中。具有民族性、历史继承性的审美价值通常是无法取代 的。唯一明智的对策是将审美地(aesthestically)体现出 来。
二、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之二: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之二: 1.“情”(Aesthetic Feeling) 情 ) 情感与美感,相生相息,这就是《诗大序》中所说的“情 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十三经 注疏本》)。所谓“托情寓物”,或“览物托情,览物知 情”,正是审美客体容载审美信息,并由审美主体通过审美 移情获得审美客体所容载的审美信息的审美体验的写照。白 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审美之始,而 且自始至终在起作用。 美的“自我性”正是翻译审美个性化的依据。每一位翻译者 对他翻译的作品都有“自我化”的审美价值判断,他正是将 自己的审美理想“存于其物(TL)之内,又出于其物(TL) 之外”,若隐若现,读者通常可以从他的译作中体察出他的 审美理想。
2.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语言艺术家可以利用文字手段与音韵手段的巧妙结合构成修辞格,但 这种借助于语音来充实或映衬“形”的修辞立意往往是无法转换的。 突出的例子是双关语。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双关语出资刘禹锡的 《竹之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张其春的译文:
2.受制于原语非形式美可译性限度 . 艺术作品的气质之美、气度之美,气韵之美,是非直观的、 可感的、模糊的。它通常产生于艺术家的志、情、意以及作 品的总体性艺术升华和熔炼,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品 含蓄》),个中蕴含作家的意旨、情思、气志等; 同时,它又产生于欣赏者与艺术家的“视野融合”所谓“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
翻译美学导论 刘庆 著
第一章 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第二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第三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第四章 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总结
第一章: 第一章: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中国的佛经翻译始终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发展的主 流。大约早在公元前520年左右,孔子就已创儒家美学,提 出“尽善尽美”论,“文质统一论”。周烈王四年,孟子提 出“仁义为美”,创立了以“仁学”为纲的儒学美学主张。 后来,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论,发扬了 儒家的美学思想。其间,韩非子明确表示“其质至美,物不 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这种把 “质美”绝对化,完全否定“文对”“美”的表现功能的主 张,始终没有动摇儒家“依华出实”的“文质统一”论的主 流地位。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所说的“信言 不美,美言不信”。老氏此言,符合他对“美”的基本态度, 实质上是重信,重实,否定了不信,不实的虚实之美。
霍拉斯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 霍拉斯 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倡导斯多葛氏的淡泊 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的翻译观中的美学思想相当 马丁路德 明晰。他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 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德国文艺大师歌 歌 德认为“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原语的杰作的模仿。因为 只有“精心的模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把外语文化恰 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 “真正使命”。歌德正是用这种审美翻译观翻译了他的代表 译作《西方和东方合集》。
2.“知”(Knowledge) . ) 叶燮曾提出“以识为先”的见解。“识”既可以指“知 识”,也可以指见地、见识、洞察力,还可以指由翻译者的 个人经历所扩展和充实的视野。
三、“才”(Capability) ) 翻译带有很大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因此我们所说的才主要指 实实在在的能力或功力,并不是指“天才”。康德对艺术家 “才”有过一段论述,认为“才”是主体的自然本性,是 “大自然给他(审美主体)的心灵能力”。
总之、翻译的审美鉴赏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其特 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实践与求知的统一。因此,就翻译 而言,伊苏鉴赏力的提高必须遵循以下相互促进的两个途径: 第一,感性上的,即加强翻译实践和艺术鉴赏实践。第二, 理性上的,即加强与翻译有关的各学科领域的有意识的、循 序渐进的学习,首先是直觉感官活动(听觉和视觉)密切相 关的语音学(包括轻重、声调等)、音韵学、修辞学、文艺 美学等,其次是语言学中各学科的学习(包括句法学、文体 学、词汇学及语义学)。
移情论的基本观点是:审美移情作用具有三个方面 的特征:其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就翻译而言, 审美对象是原文中的美,审美主体则是翻译者)之 间,存在一种可以相互渗透的关系;其二,在这种 相互渗透的关系中,主要的活动方面是审美主体, 客观受到主体生命力的投射而具有美的感染力;其 三,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照(contemplation)的“自 我”,美感是在感性对象中感觉到的“自我价值”。 因此,所谓“移情”就是移置“自我”(主体的生 命活动)于“非自我”(对象的形象),从而达致 物我同一,客观形象成了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表现, 这个投射过程也可以概括为“由我及物”。
西塞罗主要受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柏拉图古典美学的要旨有四:一指 西塞罗 出“美本身”就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即成其为美的那种品质;”这 是柏拉图秉苏格拉底之师承,开西方后世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之始。 二是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问题,他说“陶罐之美”永远比不上 “美女之美”,“美女之美”永远比不上“天神之美”。三是美的理念 论,“理念是绝对的,是一切事物的原型”,因此,“美本身”始终是 绝对的,美的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四是美的认识论,柏拉图指出认 识美必须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形”到“质”的过 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善与美的形式”,并再后来的《对 话集》中讨论了美的本体论和逻辑问题。西塞罗将之用于翻译,指出就 翻译而言,理想的原语固然可以模仿,但受理念的支配过于僵滞地仿制 则可翻译前功尽弃。他的结论是必须放弃拘泥于“词对词”的翻译原则, 而坚持“意义对意义”的翻译原则。
审美移情图示 :
由我及物 对SL通 体透彻的 观 览 凝神观照 聚精会神 求得主客 体的同一 由物及我 对SL通 体透彻的 理 解 再 现 TL
·物我 物我 合一 ·投射 投射 ·观照 观照 ·反馈 反馈
翻译审美的要旨可以概述如下: 翻译审美的要旨可以概述如下: (1)翻译审美移情的关键是译者对原文美的凝视观照。为 此,译者必须澄心渺虑:“澄心”是排除自我意识对原文情、 意的干扰;“渺虑”是摆脱眼前的、形式上的束缚,做到神 与物游。 (2)实现时空转移,译者应移情于原文,做到登山观海, 由我及物,由物及我,物我合一。 (3)实现情感转化,译者应该沿情(原文之情)而表,做 到文辞相应,情境相切,以译文造原文之境,以译文托原文 之情。 (4)实现形式转化的最大可容性优化,看看是不是可以保 留原汁原味。
第五章: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移情”(empathy)本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Titchnner于 1909年提出来的心理学命题,后经德国心理学和美学家 Theodore Lipps(1851-1914)等人首发倡导,成了20世纪 上半期很有影响的美学心理机制剖析。移情论原理对翻译运 作也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很值得我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