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录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王国维的名言

人间词话王国维的名言

人间词话王国维的名言:
1.知识是一座宝藏,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为人所得。

2.文学是人类灵魂的抚慰者,它让我们从世俗的纷扰中解放出来。

3.诗歌是一颗心灵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4.音乐是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够超越语言的界限,触动人心。

5.美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的,我们只需要以真诚的心灵去发现。

6.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让人们用心感受美的力量。

7.教育是培育灵魂的过程,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版本。

8.真正的智慧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9.人类的悲欢离合是生命的常态,我们应该学会坦然接受,并从中成长。

10.善良和宽容是人类最美丽的品质,让这世界充满温暖和和平。

11.沉默是思考和沉淀的开始,让我们珍惜安静的时刻。

1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力,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迸发光芒。

13.共享知识和智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进步。

14.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15.忍耐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16.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和奉献,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获得。

17.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欲望,而是在自我约束中找到内心的平衡。

18.人类之间的合作和理解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19.感恩和感谢是我们对生活最珍贵的态度,让我们保持谦卑和感恩之心。

20.生活是美好而短暂的旅程,让我们活出精彩,留下美好的回忆。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

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弃疾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

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

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

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

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

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人间词话七讲摘抄大全

人间词话七讲摘抄大全

人间词话七讲摘抄大全
《人间词话七讲》是著名学者叶嘉莹的著作,书中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以下是摘抄的一些精彩内容:
1. 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

诗人之境界,唯诗人能感之,能写之,然诗人又以写其感情者为多,所感之深浅不一,故所写亦深浅不一也。

常人之境界,常人皆能感之,感之而能写之者甚少,且其所感既深,其所写亦深。

(第2讲)
这段话说明了境界有两种,一种是诗人之境界,一种是常人之境界。

诗人之境界只有诗人能够感受和表达出来,而常人虽然也能够感受,但能够表达出来的很少。

而且诗人所感受的越深,所表达出来的也就越深。

2. 无我之境是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3讲)
这段话说明了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

无我之境是景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而这种色彩是客观存在的。

而有我之境则是以我的感受来观照景物,因此景物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3.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第4讲)
这句话说明了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因为景物本身就带有情感色彩。

4.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第5讲)
这句话说明了词这种文体的特点。

词能够表达一些诗歌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但并不能完全取代诗歌的功能。

5. 忧生忧世尽乎词。

(第6讲)
这句话说明了词这种文体的思想内涵。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大多与人生、社会、命运等有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忧虑和对社会的关切。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这样的论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

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将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使人看不出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

这就是所谓“以物观物”。

前一个“物”指的是作家,是审美静观中的主体,因为他的心境平静如止水,故说是“物”,后一个“物”才是观照的对象,审美静观的客体。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这是因为陶渊明和元好问几乎完全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对于外物的主观情绪感受。

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优美”。

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他认为这就是“优美”。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代表人物有:北宋欧阳修,其作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高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从对幸福的感受和思考出发,写一篇
抒情散文。
幸福是父母端上桌的热腾腾的饭菜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 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人们用真心 去感受 …………)
从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出发,写一 篇议论文。
人类永恒的追求是“幸福” 幸福的体现是快乐 快乐是精神上满足的结果 满足的本质是对比度
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记叙一件 或几件与幸福有关的事情。
(每天都有幸福的场景上演)
年轻的父母在逗弄牙牙学语的孩童 老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密的情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土来?”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流浪陌路饥饿难耐者,获赐一捧粗 食,无疑是一种幸福;
在沙漠里跋涉渴极几近气绝者,蓦然 发现一泓清泉,则又是一种无比之幸 福;
平生景仰膜拜的人物,得以见上一面, 握一次手,照一次相,也是一种激动 人心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请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来说这个问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
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
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
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采用采访录Biblioteka 形式,说明不同的人对 幸福的不同认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深居简出,一生闲云野鹤。

天地智慧,洞明观心灵。

自然无常,感无外求取。

择合放下,以全物为根。

勤勉修持,从容犹得真利。

虚心慈悲,待人以诚心。

仁义自然,天道自转轴。

随喜不贪,容道自利滋。

素朴无功,以智慧入定。

修身净行,持戒饶有恩。

观察察言,以礼掩心饰。

恬淡居心,见性无欲求。

道藏吉凶,非学不可得。

宽容大度,行行有乐趣。

自助自立,视度归真谛。

珍惜贵贱,宽宏赤心行。

坚守君臣,凝聚国之粲。

尊师重道,道法自然成。

言谈循规,心性自安定。

素志慷慨,安心自净寂。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共18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共18页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 三境界赏析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8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录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录[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

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十二]“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十三]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十四]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十五]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十六]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十七]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十八]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十九]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二十]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

[二一]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

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二二]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

”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

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

”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二三]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二四]《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二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二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二七]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二八]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

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末足抗衡淮海也。

[二九]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三十]“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气象皆相似。

[三一]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旷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三二]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三三]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一流之作者。

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三四]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三五]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

”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

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三六]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三七]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

才之不可强也如是![三八]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邦卿《双双燕》次之。

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三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四十]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四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四三]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

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四四]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四五]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

[四六]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四七]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四八]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

”刘融斋谓“周旨荡而史意贪。

”此二语令人解颐。

[四九]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迫寻已远。

”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

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

[五十]梦窗之词,余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乱碧。

”玉田之词,余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玉老田荒。

”[五一]“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五二]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五三]陆放翁跋《花间集》,谓:“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辄简古可爱。

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

”《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

”其言甚辨。

然谓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

善乎陈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

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

”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以此也。

[五四]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