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境界说,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
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得境:得境是指人们在欣赏景致时,通过心灵的悟性融入到境界中,产生情感上的参与和投入,达到心境与景物的完美交融。
2.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借助形象化的艺术语言
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受。
3.艺境:艺境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也关注艺术形式和技巧,包括色彩、构图、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4.神境:神境是指作品之中透出的人文意蕴或宗教信仰,是一种超越
感性体验的精神境界。
以上四个境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强调了艺术作品与审
美过程中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文情感和
宗教信仰的重视。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兼及王国维对中西美学资源的融合

节 点 , 体 现 了 中 国文 艺 美 学 从 传 统 向 现 代 、 中西 隔 “ 从
是 不 明 智 的 。 为在 现 代 性 潮 流 中所 涌 现 的诸 如 唯 美 主 因 义 、 锋 派 、 兰 克 福 学 派 的审 美 批 判 理 论 都 把 艺 术 自 先 法
律 作 为其 核 心命 题 。 果 把 王 国维 的艺 术 自律 论放 在这 如
一
绝 向 中 西 融 合 的 历 史 转 变 。”l 『 1 把 王 国 维 的 美 学 思 想 定 位 于 中 国 现 代 美 学 的 滥 觞 , 仅在 于他较早尝试 中西文艺思想 的融合 , 世 界 不 在 文 化 的 视 野 中进 行 美 学 理 论 建 设 ; 重 要 的 是 , 一 反 更 他 传 统 美 学 中 “ 以载 道 ” 的 文 艺 工 具 论 和 功 利 主义 思 文
少文 字上 直接 引用 ,而且 还表 现在 其美 学建 构上 , 直
是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观 念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不 是 对 西 方 也
美 学 的一 味 附 和 ; 是 王 国 维 立 足 于 中 国艺 术 发 展 和 它
接 运 用 康 德 式 的形 而 上 学 思 考 方 式 。康 德 把知 识 分 为
再 像 过 去 那 样 趋 之 若 鹜 , 而 从 “ 术 自律 ” 一 现 代 然 艺 这
性 视 角 对 其 重 新 审 视 , 于 我 们 建 立 文 艺 美 学 的 现 代 对
话语无 疑是大有裨 益 的。
事 实 上 ,脱 离 其 现 代 性 语 境 来 考 察 艺 术 自律 问 题
传 统美 学 思想 遭 遇西 方 现代 美学 观念 后 所 形成 的最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集,它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着美好梦想的诗歌世界。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就是以自然和宁静的美感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王国维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极具美感的宝库,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源泉,他热爱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感受。
他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他把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美丽的风景,还有生机勃勃的鸟兽描绘得非常生动,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其次,王国维也极尊重宁静之美。
他认为,宁静是所有美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安身之所,也是灵感的源泉。
他的诗歌里,常常能看到他对宁静的追求,他把梦中的宁静海洋、宁静的湖泊、宁静的夜晚等描绘得非常细腻,让读者感受到宁静的恬淡美感。
最后,王国维也认为,人们应当以理智的审美来衡量美的真谛。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抨击空洞的浮华,赞美纯粹的审美,他认为,只有经过理智审美的过滤,才能把美的真谛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的感受。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和理智审美完美融合起来,把自然和宁静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他的诗歌激发了读者对美的追求,也指示我们正确认识和追求美的真谛。
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论

暮寒? ” ( 《欲觅》)“书 成付与炉中 火 , 了 却 人 间 是 与非。” ( 《书古 书中故纸》) 从 以 上 所 列 举 的 事 实 足以说明,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不同于叔本华的悲 观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纯学术研究的结 果 , 是 理 性( 逻 辑) 推 导 出 的 结 论 , 与 其 人 生 践 履 是不达界的。而王国维的悲观主义, 既有理性认 识, 又有对人生的生命体验, 理智与情感交织不 分, 是“知行合一”的 结果。他以自 杀 为 人 生 苦 痛 的解脱, 就是最有力地说明。
关键词 美 古雅 悲剧 意境
聂振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00732
王 国 维( 1877- 1927) , 浙 江 海 宁 人 , 中 国 现 代 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兴趣广泛而成就卓著, 哲 学 、美 学 、文 学 艺 术 、历 史 学 、文 字 学 、考 古 学 等 , 在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史 上 都 处 于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他 从事美学研究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 美学思想在 他的学术成就中并不居主要地位, 但却是中国现 代 美 学 史 的 第 一 座 里 程 碑 。他 是 中 国 现 代 美 学 思 想的启蒙者, 美学学科的开创者。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启蒙者, 也是 中国现代美育的最早提倡者。1903 年, 他所写 的 《论教育之 宗旨》一文认 为 , 教育大 而 言 之 可 分 体 育 与 心 育 二 者 , 而 心 育 又 可 分 智 育 、德 育 和 美 育 三者, 并建议政府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宗 旨。其后又写了《孔子之美育主义》, 运用康德、叔 本华的美学观点, 论述美育的性质和功能, 然后 评 述 了 孔 子 的 美 育 思 想 。他 虽 然 没 有 撰 写 美 学 理 论的长篇巨制, 但美学思想还是比较丰富的, 他 是现代美学理论构建的开创者。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曾著有《人间词话》,提出了“古雅”与“意境”等一系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详细地论述了“古雅”与“意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入手,探讨他对“古雅”与“意境”的研究及其在中国文学美学中的意义。
一、“古雅”与“意境”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1. 古雅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古雅”定义为:“古者,正也;雅者,美也。
他们千年来至此代及未来万精、万美不可详极他们叠加於细微丝缕中,滋长益美、区别淀雅。
”(《人间词话》卷一)这里的“古雅”并不是简单的古老和优美的意思,而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精华积淀,成为经典之作,具有无穷无尽的美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和典范。
王国维认为,“古雅”的作用是能够激发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养。
2. 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是:“人之形骸,可感而役谐;其所谓风化,实感而通要。
具此理,韵味所发,正是意境之感。
”(《人间词话》卷一)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由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构成的。
这种情感和思想并非表面的文字和词句所能表达的,而是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所无法触及的深层意蕴。
意境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到一种特有的心灵境界,产生共鸣和共鸣的感情体验。
“古雅”和“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视角。
二、王国维美学要论对现代文学与美学的启示1. 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文学创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上。
王国维的美学成就

王国维
美学研究成就
王国维的平生
王国维少年时代心悦《汉书》等历史著作, 不喜举子业和《十三经注疏》,但十八岁之前所 接受的仍是传统的旧式教育。甲午战争后,使他 “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 自 序》)。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会 书记校。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 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 学。次年因病辍学回国,读康德哲学而爱之,又 转研叔本华哲学。后觉得哲学“可爱者不可信, 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 自序》),便从哲 学转向文学、史学、考古学和金石、音韵学方面。 在此期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 清华研究院教授等。1922年在溥仪的紫禁城小朝 廷内当五品官“南书房行走”,并得到了“食五 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1927年国民 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 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为例

二、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 精神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传统文化 精神的精髓。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境界说”是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他 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必须要有真实、深刻和独立的意境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 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得益 彰,体现了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一、《艺概》对《人间词话》的 直接启迪
《艺概》是刘熙载对自己历年来谈文论艺的札记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订,是中 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人间词话》则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 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作品。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大量引用了 《艺概》中的内容,这无疑证明了《艺概》对《人间词话》有着直接的启迪作 用。
概述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20世纪初。这部作品集中体现 了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间词话》 中,王国维对美的本质、文学的价值、诗人的使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 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的宝贵资料。
分析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传承与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主张 创新。他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应深入学习古人精华,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勇 于创新。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学价值。
参考内容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 诗词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从现代美学观念出发,把传统的"境界"说进行了 一番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的需要。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 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
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
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
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
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
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
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
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
有无之间的差别,能够用一句更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所体现的境是与意的色调一致,就是有我之境;不一致,或者不能明显的感觉出来,就成了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此,并无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仅仅将其简单的罗列开来。
但只要看他在全书中所表现的观点,就知道他是更为欣赏无我之境的。
因为相比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更加自然、和谐,更加浑然天成,更加不留痕迹,这是意境的高度融合。
而有我之境相比之下就显得有点刻意。
如果说无我之境是将人与境拉开一段距离,人透过这个段距离来观境,那么有我之境的人就是贴近了看景,有时甚至会进入境化成境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距离的、清淡的、可回味的美感。
所以王国维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句话就很明显的认为无我之境是很难写并且是很具有审美价值的。
基于此种理解,王国维便有了造境和写实两派的区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以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这就很像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了。
但王国维不会在这个结论上止步,他不满意,他要得出一个能够解释所有的结论,所以这里又回到他那个意境说上面去。
他基于意境说,不赞成把这两点完全对立起来,而将其统一到意境这个大的评价标准上去,认为不管什么派,都是来源于自然与人生的,都必须以“意境为上”。
王国维的整个文艺思想体系,都是离不开这个意境说的,也就是他是主张诗词乃至整个文学创作中无不人化的风景。
他是主张人为文学之本的,而以情思注入文艺,才是美的。
人与外界的的统一和对话形式,也全在于人的思想情感,与世界统一的水准,而这统一的技巧的好坏,就关乎意境的好坏了。
而王国维的意境,从人间词话里评词的观点看来,主要是表现在三方面,也能够说这三方面做好了,也就是有好的意境了。
第一,就是他所谓的“隔与不隔”,这个隔与不隔,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文辞贴不贴切,自不自然。
王国维论此,是举了一连串例子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其实也就是一个自然写来,与人的日常感受最为贴近的,最不经过理性分析的,不经过思考的诗词,就大抵不隔了。
第二,他将气象、神韵等词拈出来,来说明意境好的词所应有的东西,气象这个词,本身即含有气势酣畅的意思,或博大或雄浑,绝不是纤柔的,含蓄的,蕴藉的。
王国维论气象,举了李白的例子,“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就是这样的流畅自然,不加雕饰。
王国维以为,这样的是算得上意境好的。
其实这种流畅,本无不隔,所以与上论中的隔与不隔之说,内在精神是相通的。
第三点就是真。
这个真就是真诚,是说诗人创作,必须以真性情来写作,只有真,才能自然,也才能不隔。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以上的不隔、气象,归于心理层面,都在于真,赤子之心。
能够说,这是很深刻的一个见解了。
王国维的意境说,不但表现在文艺观上,还扩大到他的治学态度,以及整个人生观和与对世界的观照上。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就是他为人的态度了。
纵观王国维的意境理论,会知道这是纯学者式的言说,它摒弃了世俗所重视的一个东西,就是善恶伦常,这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的结果,也是他的“文学无用论”,即文学是超功利超政治的的体现。
美是独立于世俗善恶,道德伦常的存有,美是因为真,而非因为善。
王国维的论词方法,还是沿袭传统的印象批评,但还是注入了新的美学观点,是将美更加独立出来的,他的理论是很感性的理论,虽然他本人也对西方的抽象思维大加叹服,最终还是采用了传统文人的言说方式,西方理论也并未给他以精神的归宿,最终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