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二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伸长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2、掌握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杨氏弹性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

假设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长度为 L,横截面积为 S,受到外力 F 作用时伸长了ΔL。

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应力(F/S)与应变(ΔL/L)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杨氏弹性模量 E,其表达式为:\E =\frac{F \cdot L}{S \cdot \Delta L}\在本实验中,F 由砝码的重力提供,S 可通过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d计算得出(\(S =\frac{\pi d^2}{4}\)),ΔL 是微小长度变化量,难以直接测量,采用光杠杆法进行测量。

光杠杆是一个带有可旋转支脚的平面镜,其前足尖放在固定平台上,后足尖置于待测金属丝的测量端,平面镜与金属丝平行。

当金属丝伸长ΔL 时,光杠杆后足尖随之下降ΔL,带动平面镜转过一个小角度θ。

设从望远镜中看到的标尺刻度的变化为Δn,光杠杆常数(即光杠杆前后足尖的垂直距离)为 b,望远镜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D,则有:\(\tan\theta \approx \theta =\frac{\Delta L}{b}\)\(\tan 2\theta \approx 2\theta =\frac{\Delta n}{D}\)由上述两式可得:\(\Delta L =\frac{b \cdot \Delta n}{2D}\)将其代入杨氏弹性模量的表达式,可得:\E =\frac{8FLD}{\pi d^2 b \Delta n}\三、实验仪器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光杠杆、望远镜、标尺、砝码、千分尺、游标卡尺等。

四、实验步骤1、调整仪器调节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底座的水平调节螺丝,使立柱铅直。

将光杠杆放在平台上,使平面镜与平台面垂直,前、后足尖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实验二 实验报告

实验二 实验报告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班姓名学号
同组人
实验二直流斩波电路的性能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电路
1.降压斩波电路
2.升压斩波电路
三、实验内容
1.PWM性能测试
观察PWM脉宽调制电压(u GE)波形,观察其最大占空比和最小占空比波形,并记录在下表中。

2.降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3.升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四、思考题
(1)根据记录的波形,分析并绘制降压斩波电路的U o/U i- (占空比)关系曲线,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2)如果斩波电路的负载电阻发生变化,对其输出电压、电流波形有何影响,为什么?。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进程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同步和通信。

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操作,提高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环境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进程创建实验1、首先,创建一个新的 C++项目。

2、在项目中,使用 Windows API 函数`CreateProcess`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3、为新进程指定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命令行参数、进程属性等。

4、编写代码来等待新进程的结束,并获取其退出代码。

(二)进程同步实验1、设计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型。

2、使用信号量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之间的同步。

3、生产者进程不断生成数据并放入共享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时等待。

4、消费者进程从共享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当缓冲区为空时等待。

(三)进程通信实验1、选择使用管道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2、创建一个匿名管道,父进程和子进程分别读写管道的两端。

3、父进程向管道写入数据,子进程从管道读取数据并进行处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进程创建实验结果成功创建了新的进程,并能够获取到其退出代码。

通过观察进程的创建和执行过程,加深了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二)进程同步实验结果通过使用信号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能够正确地进行同步,避免了缓冲区的溢出和数据的丢失。

分析结果表明,信号量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协调问题。

(三)进程通信实验结果通过管道实现了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数据能够准确地在进程之间传递,验证了管道通信的有效性。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在进程创建实验中,遇到了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进程创建失败的问题。

通过仔细查阅文档和调试,最终正确设置了参数,成功创建了进程。

(二)在进程同步实验中,出现了信号量使用不当导致死锁的情况。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报告_实验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实验报告_实验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实验报告_实验 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学生学号__姓名)一、实验目的:1、熟悉基本数据类型(int、char、float、double)占用的字节数和存储形式,能够定义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使用这些类型的数据;2、掌握字符数据的存储形式及其与整数的运算,能正确理解“字符数据”与“字符串”的区别与联系,熟悉常用转义字符的使用;3、熟悉字符常量与一般常量的定义、使用;4、掌握算术运算符(重点是/和%)、自增(++)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能够构建正确的表达式,并输出其结果;5、理解不同类型数据之间运算时的类型转换规则,掌握强制类型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基础题)用sizeof运算符可以得到各种类型数据占用存储单元长度,利用数据间的关系和不同控制符,可以得到查看数据的存储形式。

回答下列问题:(1)sizeof运算符如何使用?它的操作数可以是类型关键字吗?答:可用sizeof(类型名或数据) 来获取该类型数据所占字节数。

可以。

(2)整数的占用长度与其数值大小有关吗?答:有。

(3)字符串中’\’’、’\n’、’\t’的功能各是什么?答:单引号,换行,水平制表。

(4)字符串的一个英文字母占几个字节?一个汉字占几个字节?尾部还有什么字符?答:1个字节;4个字节;结束符‘\0’。

(5)整数的存储形式是什么?答:二进制补码。

2、(基础题)字符数据以整数方式(ASCII)存储的,可以与整数进行+、-运算,既可以用“字符”方式输出,也可以用“整数”方式输出。

回答下列问题:(1)字符数据在内存中是以什么方式存储的?答: ASCII码。

(2)字符数据与整型数据能相互赋值、运算吗?如何以“整数”方式和“字符”方式输出字符?答:能,整数:”%d”,字符:”%c”。

(3)大小写字母的ASCII有什么关系?(如:’G’与’g’)答:ASCII码相差32。

(4)如何由’A’、’a’分别得到后续的大写字母、小写字母?答:’A+1’,’a+1.’(5)字符间的距离如何计算?由一字符能分别得到ASCII比它小5、大10的两个字符吗?若能,如何得到?答:两个ASCII码绝对值相减,’a’-5,’a’+10.(6)说明“C”与’c’的联系与区别,能否写成”dog”、’boy’?答:”C”字符串,’c’字符,能.3、(基础题)符号常量与常变量(即用const关键字定义)的使用:回答问题:(1)写出用符号常量定义PI的格式;#define PI(2)写出用“常变量”方式定义PI值的语句。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答:当输入信号固定时,接入旁路电容使得放大倍数增大。在输出不失真的情况下,输入信号的频率越高,旁路电容应该越小,输入信号频率越低,旁路电容应该越大。
注:表格空间不够可自行加页.
2.300
(3)保持Rc不变,放大器接入负载RL,在改变RL数值情况下测量并计算,结果填表2.3。
表2.3负载对电压增益的影响
给定参数
实测
实测计算
估算
RL
Vin(mV)
Vout(V)
Au
Au
100K
5.0
11.5m
2.3
2.26
2.2K
5.0
10.9m
2.18
2.0
5.1K
5.0
3.39m
0.678
答:1)静态工作点受所选三极管以及R1,R2,RC,RE,滑动变阻器的影响,除滑动变阻器外值都确定,所以主要受滑动变阻器的影响,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得Ve处在1.9~2.2之间,使得电路处在静态工作点,起放大电路作用。
(2)电压放大倍数与所选三极管和输出电阻(R4,R5,R6)有关。输出电阻越大,电压放大倍数越大。输出电阻越小,电压放大倍数越小,对输出波形影响较小。
三、实验内容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原理
分压式共射极放大电路,其电压增益为:
若发射极Re加入旁路电容,电压增益变为:
3、实验步骤
1.基本电路
按所给电路图进行连接
2.静态分析
设定电路各元件参数,调整滑动变阻器RV2使电路处于放大工作状态(VE=1.9-2.2V左右),通过测量并计算填表2.1。
记录电路各阻值大小:RV2= 30k;R1= 33k;R2= 24k;RE= 2.2k;RC= 5.1k;电源V= +12V。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报告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报告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

【实验目的】1、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2、学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分析(列表法和图像法),把握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之间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弹簧一根,相同质量的砝码若干,铁架台一个(用来悬挂弹簧)。

实验中除了上述器材外,需要的器材还有:。

【实验步骤】(1)将铁架台放在实验桌上,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

弹簧竖直静止时,测出弹簧的原长l0,并填入实验记录中。

(2)依次在弹簧下挂上一个砝码、两个砝码、三个砝码……。

每次,在砝码处于静止状态时,测出弹簧的总长或伸长,并填入实验记录中。

(3)根据测得的数据,以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为横坐标,根据表中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4)作弹簧的F-Δl图像。

按照坐标图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

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5)以弹簧的伸长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6)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实验纪录】弹簧原长l0=弹簧F -Δl 实验图像【实验结论】弹簧弹力大小跟弹簧伸长长度的函数表达式【问题与讨论】1、上述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2、如果以弹簧的总长为自变量,所写出的函数式应为3、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得到下列一组数据,他由数据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m N l F k /781020.35.22=⨯=∆=-试分析他对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软件测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具体软件系统的测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测试工具:Jmeter、Selenium、Bugzilla3、开发语言:Java4、数据库:MySQL三、实验内容1、功能测试对软件的登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输入正确和错误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登录是否成功以及相应的提示信息是否准确。

测试软件的注册功能,检查输入的各项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用户名长度、密码强度等。

对软件的搜索功能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查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性能测试使用 Jmeter 工具对软件的并发性能进行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搜索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对软件的数据库操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检查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3、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IE 等)上运行软件,检查界面显示和功能是否正常。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上安装和运行软件,验证其兼容性。

4、安全测试对软件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和越权操作的情况。

测试软件对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常见安全漏洞的防范能力。

四、实验步骤1、功能测试步骤打开软件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观察是否成功登录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检查提示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进入注册页面,输入合法和不合法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过短、密码强度不够等,查看系统的校验结果。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对比搜索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

2、性能测试步骤打开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HTTP 请求等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M和PCM编译码器系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了解PAM信号形成的过程;验证抽样定理;了解混叠效应形
成的原因;
2.验证PCM编译码原理;熟悉PCM抽样时钟、编码数据和输入/输出
时钟之间的关系;了解PC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
1.PAM编译码器系统
1.1自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
(1)准备工作;
(2)PAM脉冲抽样序列观察;
(3)PAM脉冲抽样序列重建信号观测。

1.2平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
(1)准备工作;
(2)PAM平顶抽样序列观察;
(3)平顶抽样重建信号观测。

1.3信号混叠观测
(1)准备工作
(2)用示波器观测重建信号输出的波形。

2.PCM编译码器系统
2.1PCM串行接口时序观察
(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的观察;
(2)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
2.2用示波器同时观察抽样时钟信号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
(TP502),观测时以TP504同步,分析掌握PCM编码输数据和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
2.3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定性观测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
关系:质量,电平,延时。

2.4PCM频率响应测量: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观察解码恢复出的
模拟信号电平,观测输出信号电平相对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相对关系;
2.5PCM动态范围测量:将测试信号频率固定在1000Hz,改变测试信
号电平,定性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的质量。

三、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1.PAM编译码器系统
(1)观察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
上图中上方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可见抽样序列和正弦波信号基本同步。

(2)观测得到的重建信号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
如上图所示,得到的重建信号也为正弦波,波形并没有失真。

(3)平顶抽样的脉冲序列如下所示:
上图中上方的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PAM平顶抽样序列。

(4)平顶抽样的重建信号波形:
可见正弦波经过平顶抽样,最终重建的信号仍为正弦波。

(5)观察产生混叠时的重建信号的输出波形
在实验时将输入的正弦波频率调至7.5KHz,通过示波器观察得到的输入正弦波波形和输出的重建信号如下所示:
由于实验时采用的抽样频率为8KHz,所以当输入的信号频率为7.5KHz时已经不满足抽样定理的要求了,所以会产生混叠误差,导致了输出的重建波形如上图所示,不再是正弦波了。

(6)在采用抗混滤波器时的输出波形的性能,通过改变输入频率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测量结果可以得出如下规律:随着输入正弦波信号的频率逐渐升高,输出重建波形的幅值逐渐降低。

这是由于在实验电路中加入了抗混滤波器,该滤波器随着频率的升高会使处理的信号的衰减逐渐变大,所以如试验结果所示,随着输入信号频率的升高,输出信号的幅值在逐渐变小。

(7)在不采用抗混滤波器时输入与输出波形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
由于实验时采用的抽样频率为8000Hz,所以当输入信号的频率小于4000Hz时满足抽样定理,输出信号的频率与输入信号相同,所以上表结果中输入频率为1000,2500,3000Hz时输出频率与输入频率相同;当输入频率大于4000Hz时就会产生混叠误差,当根据抽样的性质可以知道,当输入频率小于8000Hz时,输出的频率会因为混叠误差变为“8000-输入频率”,而当输入频率大于8000时,输出信号的频率会变为“输出频率-8000”,所以会得到上表中的结果。

2.PCM编译码器系统
(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的观测结果如下:
上图中上方波形为抽样时钟信号的波形,下方为输出时钟信号的波形。

从波形中可以看出,PCM编码的抽样时钟信号和输出时钟信号的同步沿为上升沿,并且在抽样时钟信号为高电平时有八个输出时钟周期。

(2)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的关系,得到结果如下:
上面五张图展示了测量结果中连续的十个PCM编码输出信号,对比可知最后一张图和第一张图中两个波形是相同的,这说明输出信号以八个抽样时钟脉冲为一个周期。

另外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抽样时钟信号为高电平时,对应了一个输出数据部分,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同步沿为上升沿,在抽样时钟信号为高电平时有八个输出脉冲周期(每个周期内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

(3)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波形如下所示:
上方为输入信号波形,下方为PCM译码器输出的模拟信号波形,通过示波器测量可知输出的信号电平幅值略小于输入信号的幅值,并且相对于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具有一定的延时。

(4)PCM频率响应的测量
输入信号为1KHz时,输出波形的电平幅值为1.96V,波形如下所示:
输入信号为3000Hz时,输出的信号的电频幅值为1.92V,波形如下:
输入信号为4200Hz时输出的信号电平幅值变为0.36V,波形如下:
在实验时,连续地调节输入信号的频率,发现在逐渐调高输入信号频率的过程中,输出信号的电平幅值逐渐减小,但是最初减小幅度较小,当输入信号频率调节到大约3.5Khz时输出信号频率发生突变,减小较快,再增大输入信号频率时,输出信号幅值几乎变为0.
(5)PCM动态范围测量
固定输入信号频率为1000Hz,调节输入信号的电平,得到的几个结果如下图所示:
输入电压幅值为2.08V时,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波形:
输入电压幅值为3.08V时,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波形:
输入电压幅值为3.76V时,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波形:
输入电压幅值为9.50V时,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波形: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随着输入电压幅值增大时,输出电压逐渐出现了畸变,通过实验发现大约在输入电压幅值为3V之后,输出电压会出现畸变。

四、实验总结和收获
1.通过本次实验,对于PAM编码和译码有了深刻的了解,另外还通
过实验验证了采样定理,对于采样定理有了深刻的了解;
2.同样在PCM编码和译码实验中,观察了PCM抽样信号和输出信号
的波形,并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了PCM的频率响应和PCM的动态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