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范文氨基酸发酵工艺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研究氨基酸生产过程中的发酵过程和工艺参数的科学。
氨基酸是生命体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
通过发酵工艺学的研究,可以优化氨基酸的生产工艺,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主要包括微生物的选育与改良、发酵介质的配方和优化、发酵条件的控制等环节。
首先,通过选择适合生产目标氨基酸的微生物种类进行培养,并通过基因改造等手段提高其产酸能力和抗生素产量。
其次,合理配方发酵介质,提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并优化营养物质浓度和比例,以提高产酸效率。
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介质的pH值、温度和氧气供应等因素,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微生物生长和酸产量。
此外,还需要加入抗泡剂、抗生素等辅助物质,防止发酵过程中的杂菌污染。
在发酵过程中,通过监测微生物生长曲线、消耗和产酸速率等指标来了解反应的进程和微生物代谢状态。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调整前述的工艺参数,如发酵温度、密度、通气量、搅拌速度等,以提高产酸效率和酸产量。
在工艺的最后阶段,通过优化酸的提取、纯化和结晶工艺,以获得高纯度的氨基酸产品。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还涉及到基因工程、酶工程等新技术的应用。
通过选择、改造和优化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氨基酸的产酸效率和产量,同时降低废水和废料的排放。
总之,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一门综合知识学科,涉及到微生物学、生化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不断改进氨基酸生产工艺,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氨基酸产业的发展。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一门涉及微生物学、生化学、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发酵过程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氨基酸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氨基酸产业的发展。
在氨基酸发酵工艺学中,微生物的选育与改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微生物是氨基酸发酵的生产工具,不同的微生物对于氨基酸的产量和产物特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

第二节、氨基酸发酵菌株的育种
是氨基酸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策略之一
发酵工程要求微生物大量地合成特定的代 谢产物,这一目的只有当微生物的部分代 谢调控机制遭到破坏时才能达到。用人工 诱变的方法有目的地改变微生物固有的调 节机制,使合成产物的途径畅通无阻,最 大限度地积累特定产物,这种发酵称为代 谢控制发酵。
1、 用野生菌株的方法
分离的野生菌株具备积累产物的特性,可用 于直接发酵(产率低)。如谷氨酸发酵。
通过转换发酵,可延伸获得其它产物。主要 采用改变培养条件。如谷氨酸发酵中改变铵 离子浓度、磷酸浓度,使谷氨酸转向谷氨酰 胺和缬氨酸发酵。
2.
用营养缺陷变异株的方法
通过诱变出 85000 105000 45000 5000 4000 4000 55000
谷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酸 色氨酸 色氨酸 色氨酸 色氨酸 色氨酸 色氨酸 甘氨酸
味之素
日本旭化成 协和发酵 日本武田药品 味之素 昭和电工 三井东压 田造制药 日本化药 协和发酵 日本有机合成化学
第一节、氨基酸概论
1、氨基酸简介
–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分子单元。 – α 碳原子分别以共价键连接氢原子、羧基和氨
基及侧链。侧链不同,氨基酸的性质不同。 – 目前世界上可用发酵法生产氨基酸有20多种。
NH2 CH R COOH + NH3 CH R COO -
2、氨基酸的用途
(1)食品工业: 强化食品:赖氨酸, 苏氨酸,色氨酸于小麦 中 增鲜剂:谷氨酸单钠 和天冬氨酸 苯丙氨酸与天冬氨酸 可用于制造低热量二肽 甜味剂(α-天冬酰苯丙 氨酸甲酯),此产品1981 年获FDA批准,现在每年 产量已达数万吨。
第三节
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
氨基酸发酵生产工艺

氨基酸发酵生产工艺1. 概述氨基酸在药品、食品、饲料、化工等行业中有重要应用。
氨基酸的制造始于1820年,蛋白质酸水解生产氨基酸,1850年化学合成氨基酸,1956年分离到谷氨酸棒状杆菌,日本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工业化生产谷氨酸成功,1957年生产谷氨酸钠(味精)商业化,从此推动了氨基酸生产的大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发酵法或酶法生产,极少数为天然提取或化学合成法生产。
主要菌种有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短芽孢杆菌、粘质赛式杆菌等,往往是生物素缺陷型,也有些是氨基酸缺陷型。
还有采用基因工程菌进行生产的。
氨基酸的世界市场中,谷氨酸钠约占氨基酸总量的75%,其次为赖氨酸,占产量10%,其他约占15%。
国外谷氨酸采用甘蔗糖蜜或淀粉水解糖为原料的强制发酵工艺,产酸率13-15%,糖酸转化率50-60%;国内采用淀粉水解糖或甜菜糖蜜为原料生物素亚适量发酵工艺,产酸率10%,转化率60%。
菌种改良和新工艺开发,促进了中国氨基酸产业发展,应用于输液的18种氨基酸原料只有丝氨酸和色氨酸不能工业化生产仍需进口外,其余16种均已投产,国产化80%以上。
2002年,全国氨基酸原料产品万吨,医药用总产量超过4200吨。
2002年氨基酸制剂近1亿支(片/瓶)。
氨基酸原料生产企业约20多家,制剂生产企业30多家。
甘氨酸3000多吨,赖氨酸及其盐酸盐约1000吨,天门冬氨酸、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等几百吨。
谷氨酸钠的生产规模最大,居世界首位。
2 氨基酸生产工艺培养基制备水解淀粉、糖蜜、醋酸、乙醇、烷烃等可作为碳源,取决于菌种和氨基酸种类和操作方式,常采用水解淀粉糖、糖蜜。
氨盐、尿素、氨水等作为无机氮源,有机氮源有玉米浆、麸皮水解液、豆饼等。
有机氮源还可提供生物素等微生物生长因子的来源。
碳氮比对于氨基酸发酵非常重要,调节适宜的碳氮比。
无机盐是发酵必需的,磷有很重要的影响。
主要发酵参数控制三级发酵进行生产,主要参数控制如下。
发酵工程 15-2氨基酸发酵

3、谷氨酸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1)培养基 2)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的控制 亚适量。
3)发酵培养基中的氮源
谷氨酸分子中氮含量占9.5%,所以培养基中必须提供 相对充足的氮源。 谷氨酸产生菌的生长和产物合成时期需维持在pH7.07.2,而且培养基中铵离子浓度又不宜太高,因此,不 宜采用硫酸铵、氯化铵等生理酸性铵盐。
2、L-谷氨酸发酵原料的预处理
已知所有谷氨酸产生菌都不能直接利用淀粉或糊 精,而只能以葡萄糖等作为碳源。所用的山芋淀 粉、玉米淀粉、大米或木薯淀粉都需先进行水解, 制成葡萄糖。 1)酸法制水解糖液 2)酶法制水解糖液
3)糖蜜原料: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中都含有丰富 的生物素,不宜直接作为谷氨酸发酵的碳源,发 酵前必须进行预处理,去除生物素或将其破坏。
生理活性和化学特性。 主要应用领域是食品、饲料、化妆品、医药, 也用作化学工业的中间体。据估计全世界每年 氨基酸市场为40-50亿美元,其中35%用于食
品、50%用于饲料和15%用于医药和化妆品。
1、食品领域
氨基酸大多无味,但它们是自然芳香的前体 谷氨酸钠(味精)是所有氨基酸中最大生产品种, 全世界年产量达100万吨(中国大陆约为60万吨)。
法育成的菌株,进行发酵生产(L-羟脯氨酸)。
谷氨酸发酵
1957年日本率先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谷氨酸,
被誉为现代发酵工业的重大创举,使发酵工业
进行代谢控制发酵的阶段。目前全国有近50家
工厂生产味精,年产量约为60万吨,居世界首 位。
一、菌种
现在经过鉴定和命名的谷氨酸生产菌很多,主
要是棒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及节杆菌 属中的细菌。 它们有很多相似点:革兰氏阳性;不形成芽孢; 没有鞭毛,不能运动;都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
氨基酸生产工艺简述

氨基酸生产工艺简述
不同的生产方法对氨基酸的效果也有很大影响,氨基酸的生产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酶转化法、微生物发酵法、水解法,目前农业上主要采用的是水解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经酸水解得到的复合氨基酸,主要是纯植物蛋白。
此类氨基酸有很好的营养效果,但是生物活性较差;而采用生物发酵生产的氨基酸,主要是酵解和生物降解蛋白质,经发酵产生一些新的活性物质,如类似核苷酸、吲哚乙酸、赤霉酸、黄腐酸等,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刺激作物生长发育、提高酶活力、增强抗病抗逆作用,对生根促长、保花保果都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经济和环境的优势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发酵成为工业化生产氨基酸最常用的技术。
优化发酵工艺对于提高效率、减少成本至关重要,创新的分离技术,如纳滤膜,可以整合到发酵罐中,将生产和净化相结合。
此外,能够模仿大规模反应器的技术,如流程建模或缩小设备,可以减少反应器工业放大引起的诸多问题。
因此,将流程建模、过程模拟和代谢工程工具结合起来,可以在过程设计早期开发阶段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艺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选择最优的氨基酸生产方法,需要参考众多标准,如可用技术和资本投资产品市场规模和收入、原材料和运营成本以及每个特定过程的环境影响等,再进行综合分析。
在当下氨基酸生产环境中,由于发酵法的经济优势和环保优势,现己成为工业化规模生产氨基酸最常用的方法。
未来,随着农业对氨基酸需求及品质的进一步增加,酶解氨基酸在农业上的应用或将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农资头条.氨基酸生产工艺[J].特肥观察.2019,冬季.。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要点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要点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指以微生物作为生产菌株,利用合成代谢途径合成氨基酸的工艺学。
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菌种筛选与改良、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控制、产物回收等。
1. 菌种筛选与改良:选择合适的生产菌株是氨基酸发酵工艺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菌株的培养并测定其产酸能力来筛选,现代技术如基因工程能够对菌株进行改良提高产酸能力。
2. 培养基优化:培养基的组成对菌株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需要确定合适的碳、氮、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配比,并通过适当的调节pH、温度等参数来优化培养基。
3. 发酵条件控制:发酵条件的控制对产酸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因素需要进行合理控制,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使菌株能够高效地进行产酸。
4. 产物回收:产物回收是氨基酸发酵工艺的重要步骤。
产酸液通过离心、过滤、浓缩等工艺步骤进行分离和净化,得到纯净的氨基酸产物,可以通过结晶、干燥等工艺步骤进行后续处理。
综上所述,氨基酸发酵工艺学主要涉及菌种筛选与改良、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控制以及产物回收等关键要点。
只有在这些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才能实现高效、经济地生产氨基酸。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其研究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和处理工艺,实现高效、经济地生产氨基酸。
在氨基酸发酵工艺中,菌种筛选与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产酸能力,选择合适的菌种对产酸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菌种筛选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对不同菌株的培养,并通过测定产酸能力来评估其潜力。
然而,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通过改造菌株的基因来提高其产酸能力。
通过插入外源基因或修改内源基因,可以改变菌株的代谢途径和调节酶活性,从而提高产酸效率。
培养基优化也是氨基酸发酵工艺中的重要环节。
培养基的组成对菌株的生长和产酸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发酵过程控制氨基酸发酵的工艺控制实例

(二)温度的影响及其控制
1、温度对Glu发酵的影响
谷氨酸发酵前期(0~12h)是菌体大量繁殖阶段,在此 阶段菌体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来合成核酸、蛋白质等, 供菌体繁殖用,而控制这些合成反应的最适温度均在 30~32℃。
在发酵中、后期,是谷氨酸大量积累的阶段,而催化 谷氨酸合成的谷氨酸脱氢酶的最适温度在32~36℃,故发 酵中、后期适当提高罐温对积累谷氨酸有利。
在发酵后期由于耗用大量NH4+ ,pH值下降, 此 时就要进行pH值调节,以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
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 利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如当谷氨酸棒状杆菌利用糖类物质不断生成谷氨酸时,培养 液的pH就会下降。而酸性物质的消耗和氨的生成等则会导致培 养液的pH上升。
pH:前期pH7.5~8.0,中后期pH7.0~7.6。 通过采用流加尿素,氨水或液氨等办法调节 pH,补充氮源。
表1 部分氨基酸及其生产所用菌株
氨基酸 谷氨酸
缬氨酸 丙氨酸 脯氨酸 赖氨酸
苏氨酸 鸟氨酸 亮氨酸 酪氨酸
使用的菌株
谷氨酸棒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或黄色短 菌杆、北京棒杆菌、钝齿棒杆菌 北京棒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 凝结芽孢杆菌 链形寇氏杆菌 、黄色短杆菌 黄色短杆菌 、乳糖发醇短杆菌 、谷氨酸棒 杆菌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 谷氨酸棒杆菌 、黄色短杆菌 黄色短杆菌 氨酸棒杆菌
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有人提出用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报告。
日本也相继开始了研究,1956 年日本 协和发酵公司分离出一种新的细菌,它可 以利用100 克葡萄糖转化为40 克以上的谷 氨酸。1957 年发酵法味精正式商业性生产, 这标志着氨基酸发酵工业的诞生。
生产氨基酸的大国为日本和德国。
完整版)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

完整版)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本文介绍了谷氨酸的生产工艺,其中包括等电离交工艺方法、连续等电工艺、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谷氨酸提取工艺、水解等电点法、低温等电点法和直接常温等电点法。
等电离交工艺方法是从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缺点是废水量大,治理成本高,酸碱用量大。
连续等电工艺方法将谷氨酸发酵液适当浓缩后进行结晶,虽然水量相对较少,但氨酸提取率及产品质量较差。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谷氨酸提取工艺是通过超滤膜进行超滤,然后进行结晶、分离、洗涤等步骤得到谷氨酸晶体。
该方法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
水解等电点法是将发酵液浓缩后进行盐酸水解,然后进行过滤、脱色、浓缩等步骤得到谷氨酸晶体。
该方法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
低温等电点法和直接常温等电点法也是从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的方法,它们的优点都是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
发酵法制备谷氨酸晶体的工艺流程如下:首先将发酵液加入硫酸中,调节pH值为4.0-4.5,进行育晶2-4小时,然后再加入硫酸,调节pH值为3.5-3.8,再进行育晶2小时,最后加入硫酸,调节pH值为3.0-3.2,进行育晶2小时。
冷却降温后,进行搅拌16-20小时,沉淀2-4小时即可获得谷氨酸晶体。
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生产周期短、酸碱用量省等优点。
L-亮氨酸的制备过程分为6个步骤。
首先,在浓缩罐中通入一次母液,加入蒸汽进行浓缩,温度为120度,气压为-0.09Mpa,浓缩时间为6小时,得到结晶液。
然后将结晶液进入一次中和罐中,加入硫酸和纯水进行中和,温度为80度,中和时间为4小时,过滤后得到滤液和滤渣。
接着将滤渣进入氨解罐中,加入氨水、纯水和蒸汽进行氨解,温度为80度,氨解时间为3小时,过滤后得到滤液和滤渣。
将滤渣进入脱色罐中,加入蒸汽、纯水和活性炭进行脱色,温度为80度,脱色时间为2小时,过滤后得到滤液和滤渣。
将滤液进入二次中和罐中,加入氨水和蒸汽进行中和,温度为80度,中和时间为4小时,过滤后得到滤液和滤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