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禽遗传改良计划(2020─2035)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肉牛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种是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以来,构建了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基本框架,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
为全面提高我国肉牛种业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撑和引领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前期肉牛遗传改良工作基础上,制修订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一)发展基础。
2011年以来,全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
遴选了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42家,覆盖肉牛品种26个,组建育种核心群2万余头,36家种公牛站存栏肉用、兼用采精种公牛2200余头,自主培育和供种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基本建立了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
制订了《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78个场站累计3.2万余头肉牛参与品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
2015年启动西门塔尔牛全国联合后裔测定,累计测定种公牛103头。
三是建立了肉牛遗传评估平台。
制定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和中国乳肉兼用牛总性能指数(TPI),每年定期发布遗传评估结果,指导肉用种公牛选育,累计完成肉用种公牛遗传评估5914头;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制定了中国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GCBI),组建了规模为2300头的参考群体。
四是联合育种稳步推进。
成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育种组织,吸纳全国30多家种公牛站和核心育种场参与,实现资源、技术和育种信息的互通共享。
五是地方遗传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开展。
对秦川牛、延边牛、渤海黑牛等地方品种开展持续选育,以地方牛遗传资源为育种素材,培育了蜀宣花牛、云岭牛和阿什旦牦牛并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二)发展要求。
国内牛肉消费刚性需求一直呈增长态势,肉牛种业发展潜力巨大。
第一期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时间有限,育种基础工作薄弱,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总体规模小,育种核心群小,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效率不高,联合育种机制不完善,地方品种优良特性挖掘利用不足、选育方向不明确等制约肉牛种业发展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水禽的遗传育种刘杨邱小田张勤

中国水禽的遗传育种刘杨邱小田张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100094)我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水禽的肉、蛋烹调或加工后制成的食品别具风味,脍炙人口,水禽还用于高档产品——肥肝生产,其羽毛、绒毛用途也十分广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3年我国鸭存栏量达到6.72亿只,占全球存栏总量的60.7%,鹅存栏量为2.1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量的87.4%,肉鸭和鹅年屠宰量分别为16.34亿只和4.94亿只,占世界屠宰总量的71.7%和92.6%。
出口羽绒制品约7万吨,出口贸易量占世界总量50%,是世界最大的羽绒生产国。
但长期以来,我国水禽选育没有受到重视,产业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在禽蛋和禽肉结构上,鸭鹅产品所占比例很小。
据统计,鸭肉占禽肉比例为14.7%,鸭蛋仅占禽蛋的9.8%,因此,我国家禽业要发展,应重视水禽育种等各方面科学研究,大力度发展水禽产业。
1.水禽的选育1.l鸭品种资源及利用中国鸭品种资源丰富,培育了许多生产性能优良的地方品种,如北京鸭、绍兴鸭、金定鸭、高邮鸭、建昌鸭、连城白鸭等,经进一步选育,生产性能不断提高。
如蛋鸭品种,绍兴鸭、金定鸭及台湾褐莱鸭年产蛋量均可达300个以上,超过国外蛋鸭品种;北京鸭是世界最著名的肉鸭品种,许多肉鸭培育品种(如樱桃谷鸭、丽佳鸭、奥白星鸭、枫叶鸭、海格鸭及天府肉鸭等)都有北京鸭血统;天府肉鸭、优质白番鸭RF系和台湾白羽骡鸭生产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是骡鸭生产最早的国家,近年来对骡鸭杂交生产体系及繁殖技术的研究应用取得显著进展,采用最佳的二、三元杂交体系代替传统骡鸭生产(番鸭♂×麻鸭♀)。
Pingel(2001)强调以专门化品系父本和母本杂交为基础的鸭育种方案。
以个体采食量和个体增重为基础,对饲料转化率直接选择会提高生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率并改善鸭对炎热气候的适应能力。
Larzul、Guy(2000)阐述了北京鸭和番鸭父母系之间的差异传递给杂交后代(骡鸭)的情况,骡鸭成熟前发育状况受饲料转化率、抑制早期生长和成年鸭体增重的选择决定,骡鸭比父母系肥且有较高的饲料转化率和胸肌比例,10周龄公鸭也能获得较好的饲料转化率和较大体重和肝重。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11.09•【文号】农办牧〔2016〕43号•【施行日期】2016.11.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农办牧〔2016〕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局(厅、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医兽局:为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部办公厅2016年11月9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畜牧法》,制定本规划。
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已发现地方品种545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
近年来,按照“依法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着力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表1 我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统计表畜种地方品种(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个)省级保护品种(个)其他品种(个)猪90423216牛94214726羊101275222家禽175499729其他85203233合计545159260126保护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
充实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队伍,山西等14省(区、市)成立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为深入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种和遗传物质保存互为补充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2021年养禽业十大事件

2021年养禽业十大事件作者:来源:《家禽科学》2021年第12期1 黄羽肉鸡快中慢速鸡持续亏损23个月,预计2021年出栏41亿羽黄鸡2019年11月以来,黄羽肉鸡快中慢速鸡持续亏损23个月。
预计2021年黄鸡出栏规模41亿羽左右,2022年黄鸡供应或创5年新低。
点评:随着猪价走低,养鸡业也不好过。
2021年,肉鸡连续亏损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双重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也下降。
明年,养鸡企业也应该好好调整出栏计划,预判行情走势,才能够减少亏损,实现盈利。
2 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4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用15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其中,《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2035年,要育成蛋鸡新品种8~10个,现有品种质量持续提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种1~2个、打造世界一流的种业企业1~2个,自主培育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开拓自主培育品种的国际市场。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35年,要培育肉鸡新品种、配套系30个以上,其中白羽肉鸡4~6个,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且市场占有率要达到60%以上;黄羽肉鸡每种类型形成2~3个主导品种,每个主导品种市场占有率要达到5%以上。
点评: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打好种业翻身仗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基础支撑,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21年,种业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的提出,激励了更多种企的育种热情,促进了我国种业的良性发展。
3 我国迎来首批3个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12月3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了1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包含3个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以及13个以地方品种为素材培育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涵盖了生猪、肉牛、羊、肉鸡、蛋鸡、兔、蛋鸭、肉鸭等多个畜禽种类。
推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

推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策划|采编部执行|王旭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基,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为推进畜禽种业发展,200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实施了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遗传改良计划,有力推进了我国畜禽种业发展。
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丰富百姓“菜篮子”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4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未来1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了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据介绍,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范围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重点聚焦全面强化自主创新、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全面强化育种体系和全面强化企业主体等主要任务,力争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将全文刊登全国生猪、蛋鸡、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为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顺利实施,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种业根基提供支撑。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畜牧业)(漫画│青菜)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良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撑了生猪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猪种业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1.发展基础。
近10年来,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
遴选了8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4家服务于核心场间遗传交流的种公猪站,覆盖全国24个省。
组建了15万头的核心群,累计收集品种登记数据近900万条、有效性能测定数据700万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公布日期】2021.08.18•【分类】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1年8月1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畜牧法执法检查,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执法检查是畜牧法自2005年颁布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对该法开展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万鄂湘、武维华担任组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农村委组成人员、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共24人组成。
5月20日,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安排部署检查工作,听取农业农村部、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实施畜牧法有关情况的汇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等部门提供书面汇报材料。
5月至7月,执法检查小组分别赴内蒙古、吉林、湖南、四川、云南、青海等6个省(区)开展检查。
同时,委托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宁夏、新疆等8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畜牧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7月19日,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交换意见,研究执法检查报告稿。
在开展执法检查过程中,检查组深入到34个市县区,实地检查16家种畜禽场、30家养殖场(户)、7家动物疫病防控单位、8家畜禽粪污处理单位、10家畜禽产品加工销售企业、4家投入品生产销售企业、实现了对畜禽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粪污处理全链条的覆盖,广泛听取行业从业人员、科研人员、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对贯彻实施畜牧法的意见和建议。
畜禽良种项目申报要求

附件1:畜禽良种项目申报要求依据《全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规划》,2011年全国畜禽良种工程将向育种方面倾斜,重点建设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基因库、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遗传评估中心、种公猪站、种公牛站、畜禽新品种培育选育项目,以及与育种关系密切的畜禽原种场(核心育种场)。
一、建设重点(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选项条件:重点支持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138个畜禽品种资源(农业部公告第662号),适当兼顾国家公布的新发现品种(农业部公告第1325号)和部分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濒危品种,优先支持农业部公告第1058号公布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
主要建设内容:改扩建标准畜禽保种舍,购置必备的仪器设备,更新畜禽品种保存设施设备等。
投资规模:每个保护场和保护区中央投资控制规模200万元。
支持国家级家畜、鸡、水禽基因库改扩建,中央投资控制规模均为600万元;支持国家级蜜蜂基因库改扩建,中央投资控制规模为300万元。
(二)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选项条件:选择基础较好、种畜禽产业优势明显的区域建设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
建设单位需具有相应的种畜禽测定、品性鉴定等业务能力和基础,配备有相应技术人员,资产和财务状况良好,运转机制灵活,有较稳定的运行经费来源。
遗传评估中心具有相应收集、分析、整理种畜遗传资料的技术力量。
主要建设方向:支持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等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奶牛DHI测定中心,以及生猪、奶牛、肉牛、肉羊遗传评估中心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种畜禽质量检测实验室和畜禽测定舍建设,质量检验检测必备的仪器设备购置;遗传评估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等。
投资规模:每个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和家畜遗传评估中心中央投资控制规模为300万元。
(三)种公猪站和种公牛站选项条件:种公猪站存栏种公猪30头以上,取得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种公牛站存栏采精种公牛50头以上,已开展种公牛后裔测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以奶牛为主的种公牛站,有后裔测定成绩的采精种公牛头数在15头以上),具有农业部发放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并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
我国启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我国启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编制背景一是中央有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二是产业有迫切需要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稳定的优质畜禽种源供给需求愈加迫切。
人民群众对“有肉吃、吃好肉、还要吃得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
从我国畜禽种源保障看,黄羽肉鸡、蛋鸡、白羽肉鸭种源能实现自给且有竞争力;生猪、奶牛、肉牛种源能基本自给,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个别种源还主要从国外进口。
要不断满足新需求,就必须在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安排,尽快补齐短板弱项。
三是国际有成功经验制定实施中长期的畜禽育种战略规划,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如丹麦政府主导组织实施国家生猪育种计划已长达百年之久。
美国通过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50年时间将产奶量提高了近2倍。
75%经过12年的努力,我国畜禽生产性能水平明显提升,畜禽种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明显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主要内容瞄准一个主攻方向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覆盖三大发展领域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马、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聚焦四个全面强化全面强化自主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主导品种选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提高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开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测定,构建育种创新链大数据平台,提高遗传评估支撑服务能力;全面强化育种体系,以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为依托,支持发展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联合育种实体,提高核心种源培育能力;全面强化企业主体,支持畜禽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