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0-2020-农业部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的通知-农办牧〔2017〕57号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的通知
正文: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的通知
农办牧〔2017〕57号
山西、黑龙江、山东、湖南、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省(自治区)畜牧(农业、农牧)厅(局):根据《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实施方案》,我部组织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申报企业进行了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
根据评审结果,现公布运城市国家级晋南牛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等10家企业为第三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见附件)。
各地要加强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的监管,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积极探索肉牛联合育种。
各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要认真履行规定义务,积极配合专家组,主动开展种牛登记、性能测定、后裔测定、种牛选育等工作。
附件:第三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
农业部办公厅
2017年10月31日
附件
第三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
1. 运城市国家级晋南牛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
2. 龙江元盛食品有限公司雪牛分公司
3. 山东无棣华兴渤海黑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4. 湖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
5.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6. 杨凌秦宝牛业有限公司
7. 临泽县富进养殖专业合作社
8. 伊犁新褐种牛场
9. 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
10.中澳德润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结束——。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

《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国家⽣猪核⼼育种场》申请表申报单位:联系⼈:填报⽇期:中华⼈民共和国农业部制⼆O⼀O年⼆⽉1填表说明⼀、本表适⽤于国家⽣猪核⼼育种场的申报。
⼆、企业名称应与⼯商⾏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名称⼀致。
三、核⼼群和繁殖群种猪来源指引进或⾃留,引进的要说明供种国家、地区(或单位)及⽇期。
四、统⼀计量单位:窝重为kg,达100kg体重⽇龄为天,⽇增重为g,膘厚为mm,眼肌⾯积为cm2,屠宰率、胴体瘦⾁率为%。
五、胴体瘦⾁率指屠宰测定的平均值。
六、种猪繁殖、⽣长发育与屠宰性能是指近两年来种猪⽣产性能测定和繁殖记录统计结果。
七、所填数据包括系谱、性能测定数据与提交⾄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数据⼀致。
⼋、本表⼀式六份,⽤A4纸双⾯打印,字迹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如果⼀个品种有多个来源,请分别填写。
**: 指公猪站是否与种猪场建设在⼀起。
3⼆、企业主要管理技术⼈员和持证上岗⼈员名单说明:本表可加页三、申报单位基本情况注:本项可另加附页四、主要仪器设施设备注:可另加附页五、种猪繁殖、⽣长发育与屠宰性能成绩六、种猪⽣产性能测定与产销基本情况七、申报单位承诺及专家推荐意见⼋、主要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技术材料九、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审核意见附件1:《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实施⽅案为了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的通知》(农办牧[2009]55号)精神,加快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进程,提⾼我国⽣猪⽣产⽔平,特制定《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实施⽅案(以下简称《实施⽅案》)。
⼀、主要任务(⼀)成⽴⼯作领导⼩组和专家组为保障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顺利实施,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成⽴⼯作领导⼩组,指导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的组织实施,成员由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有关同志及专家组成。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农牧发〔2021〕10号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农牧发〔2021〕10号为贯彻《关于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牛羊生产的要求,促进肉牛肉羊生产高质高效发展,增强牛羊肉供给保障能力,我部制定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请按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农业农村部2021年4月20日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牛羊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羊肉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
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对于增强牛羊肉供给保障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牛羊生产总体保持增长态势,规模化比重不断提高,生产水平逐步提升。
但由于肉牛肉羊产业基础差、生产周期长、养殖方式落后,生产发展不能满足消费快速增长的需要,牛羊肉供给面临一定压力。
为促进肉牛肉羊生产高质高效发展,增强牛羊肉供给保障能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与行动目标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和要求,以牛羊肉增产保供为目标,统筹牧区、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牛羊生产,加快转变肉牛肉羊生产方式,围绕增加基础母畜产能、推进品种改良、扩大饲草料供给、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压实地方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黄牛的品种分类黄牛的养殖技术

黄牛的品种分类-黄牛的养殖技术黄牛适应能力强,耐粗饲,放牧性能好,黄牛在炎热季节不惧日光照射,不怕酷热,正常采食放牧和反刍。
在寒冷季节,不畏严寒,不惧大风,一如既往地采食牧草残根枯枝。
在植被稀疏的荒漠,草场上只靠放牧即能复膘体壮。
不仅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且对不少疾病也有特殊的抵抗力。
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黄牛的品种分类,黄牛的养殖技术。
黄牛的品种分类1、南阳牛:南阳牛是中国著名的大型役用黄牛品种,原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其中心产地在河南省的白河和唐河流域广大平原地区,用于肉牛生产表现出良好的产肉性能。
2、秦川牛:秦川牛是我国著名优良黄牛品种之一,居全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因产于陕西省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而得名,以肉质鲜美名列前茅。
3、鲁西黄牛:鲁西黄牛是我国名贵牛种之一,因其体躯高大、结构匀称、健壮威武、肉用价值高而闻名海内外。
4、晋南牛:晋南牛产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躯高大结实,具有役用牛体型外貌特征。
5、延边牛:延边牛是东北地区优良地方牛种之一,是北方水稻田的重要耕畜,是寒温带的优良品种。
黄牛的养殖前景黄牛是国内品种,因为生长速度比较慢,所以肉质比较好,一般南方人比较喜欢吃黄牛肉。
但是由于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黄牛生长慢、周期长的缺点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提升生长速度和出肉率,很多黄牛品种都已经通过杂交改良。
因此,黄牛市场前景虽好,但是利润很低,养殖杂交改良的黄牛普遍较多。
黄牛有好几种,有鲁西黄牛,广东黄牛,四川黄牛等,其中改良肉牛鲁西黄牛长的最快。
黄牛的养殖技术1、定时定量饲喂:无公害黄牛生产者要了解不同类型及生产水平的牛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并要根据各类牛的消化生理特点,合理搭配全价日粮。
搭配日粮时应以粗饲料为主、配合精饲料为原则。
饲料要有适度的容积,使牛吃得了、吃得饱,还能满足它的营养需要。
日粮配好后,每日饲喂次数和饲喂程序应相对稳定,做到定时定量饲喂,使牛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增加唾液分泌,是瘤胃微生物有良好的活动环境,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10328号建议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10328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2.01•【文号】农办议〔2021〕4号•【施行日期】2021.0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10328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21〕4号吴云波、邢界红、王晓红代表: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对肉牛产业支持力度的建议收悉。
经商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银保监会,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对肉牛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大力支持肉牛种业发展,不断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育种创新能力。
组织实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在全国遴选44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持续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通辽市是我国重要的肉牛种源基地,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通辽高林屯种畜场先后被我部认定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肉牛种业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安排资金1270万元,支持通辽市建设科左中旗肉牛品种测定站,实施肉牛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展肉牛品种资源保护利用、良种繁育、新品种推广等。
同时,为加快肉牛品种改良,依托中央财政牧区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对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肉牛养殖场户进行适当补助,调动养殖场户选良种、用良种的积极性。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种业发展体系,启动实施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提升肉牛现代种业发展水平。
二、关于加大对基础母牛和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支持力度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良种繁育推广、加强疾病防控、发展规模养殖、开发饲料资源和促进产业化经营等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调控力度,提高牛羊肉生产能力。
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附件: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关于抓紧制定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改良计划*。
一、中国奶牛遗传改良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种公牛培育进程明显加快,以中国荷斯坦牛为主的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奶牛养殖效益不断增加,促进了奶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粮食转化增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培育了第一个中国奶牛品种1985年,第一个中国奶牛品种—“中国黑白花奶牛”通过国家审定,1992年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
该品种是由国外引进的荷斯坦牛,经纯种繁育以及与地方黄牛进行杂交并长期选育而成。
2006年,中国荷斯坦纯种牛及杂交改良牛存栏约1200万头,已成为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
(二)奶牛生产水平不断发展*注:中国奶牛主要包括中国荷斯坦牛、乳用西门塔尔牛、奶水牛、褐牛和三河牛等品种,其中荷斯坦牛是中国奶牛的主要品种,占奶牛总存栏量的80%以上。
本改良计划特指中国荷斯坦牛,其他奶牛品种遗传改良参照执行。
近年来,中国荷斯坦牛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全国平均单产水平达到4500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500公斤以上。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中国荷斯坦牛单产水平已经达到6500公斤,一些规模奶牛场已经超过9000公斤,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规模奶牛场通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分析原料奶产量和成分,科学配置奶牛日粮,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有效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奶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中国荷斯坦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和存栏头数的增加,促进了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全国牛奶产量达3193.4万吨,奶牛存栏1363.2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35.2倍和27.7倍。
(三)种公牛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种公牛站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种公牛站49家,存栏中国荷斯坦采精公牛1319头,年生产优质冻精2574万剂。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12.12•【文号】农办牧[2012]47号•【施行日期】2012.12.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的通知(农办牧〔2012〕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农林)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畜牧兽医局:蛋鸡产业是现代畜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蛋鸡种业是提升蛋鸡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支撑。
为提升现代蛋鸡种业发展水平,促进蛋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 2012-2020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 2012-2020 )农业部办公厅2012年12月12日附件: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年)我国是世界上蛋鸡饲养量和鸡蛋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种业是蛋鸡产业发展的基础。
为提升我国蛋鸡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强化企业育种主体地位,提高蛋鸡育种能力,健全蛋鸡良种繁育体系,逐步提高我国蛋鸡生产水平,特制定本计划。
一、我国蛋鸡遗传改良现状(一)现有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蛋鸡育种工作成效显著。
经过30多年的努力,蛋鸡育种科技力量显著增强,以企业为育种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为蛋鸡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育成了一批蛋鸡品种。
30多年来,我国利用从国外引进的高产蛋鸡育种素材和我国地方品种资源,先后育成了北京白鸡、北京红鸡、京白939、农大3号、新杨褐、京红1号、京粉1号、新杨白、新杨绿壳等蛋鸡品种或配套系(以下均称简称为品种),部分品种的生产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品种水平,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2.保护了地方鸡种资源。
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现有地方鸡种107个,是世界上地方鸡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886号建议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886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0.09.01•【文号】农办议〔2020〕103号•【施行日期】2020.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886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20〕103号王晓红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种业发展的建议收悉。
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肉牛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禽种业发展,我部深入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启动实施肉牛良种联合攻关,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肉牛等畜禽种业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了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为主的良种繁育供种体系,基本形成了以人工输精为主的优良种质推广途径,有力促进了肉牛种业及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建成种公牛站38个,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44个,年向社会提供优秀种牛1.5万头、优质冻精2343.9万支,全国肉牛良种化水平快速提高。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现有5个种公牛站和4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连续2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种公牛拍卖会,在种牛存栏数量、种公牛质量和肉牛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一、关于设立扶持肉牛种业专项资金我部和有关部门在种牛引进、种公牛站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良种联合攻关等方面,持续支持肉牛种业发展。
在种牛引进方面,“十三五”期间对进口种畜(禽)等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支持引进和推广良种,丰富我国动物资源。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编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规划(2019—2025年)》,根据种业发展的“保、育、测、繁”四个环节分别设计了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类项目,已将内蒙古肉牛种业纳入工程实施范围,在“十四五”期间予以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可结合规划内容,指导有关企业进行申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
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
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
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
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
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
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
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
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
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
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重也有大幅提高。
2010年全国肉牛养殖产值1900多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9.5 %,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是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薄弱。
肉牛育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指导,主要品种的育种思路不清晰,良种肉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杂交配合力测定等基础工作尚未有效开展起来。
二是遗传改良的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我国种公牛总体性能不高,全国1300多头采精公牛还不能满足肉牛生产的良种需求。
主要品种没有核心种子母牛场,现有种牛场基础设施落后。
自主培育种牛机制没有建立,大部分种公牛依赖国外引进。
基层良种推广力量不强,一些地方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
三是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
“良种化”为“洋种化”的趋势明显,导致地方牛种选育提高进展滞后,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一些珍稀地方牛种濒临灭绝。
四是缺乏杂交改良规划。
一些地区在杂交改良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换父本品种,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生产性能停滞不前。
“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肉牛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需要制定和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明确肉牛遗传改良总体思路,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我国肉牛育种工作上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促进肉牛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良种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提高个体牛肉产量和牛肉品质为主攻方向,强化育种规划和指导,明确各主要牛种的育种方向,夯实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育种基础,建立主要品种核心种子母牛场,提高种公牛站制种和推广良种能力,健全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杂交改良工作,逐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培育5-8个肉牛新品种,品种登记覆盖到主要品种,实现全部肉牛种公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率达到50%以上,引进品种采精公牛自给率达到80%以上,冷冻精液基本普及推广,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20%,奠定肉牛业发展的优良种源基础。
(三)主要任务1. 制定遴选标准,严格筛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联合育种,作为开展肉牛育种和提供优秀种公牛的主体力量。
2. 在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牛登记,建立健全种牛系谱档案,完善育种信息记录制度。
3. 规范种牛生产性能测定、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种牛健康状况和遗传评估,获得完整、可靠的生产性能记录,作为选种育种的依据。
4. 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育种基础,科学规划,制定选育技术方案,培育肉牛新品种。
(四)主要指标1.用于种公牛培育的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数量年均达到8000头,到2025年测定总数超过10万头。
2.每年新增主要品种登记牛5000头,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
3.在开展疫病监测净化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选择、后裔测定,年选择优秀种公牛400头以上,其中通过后裔测定的验证公牛200头以上。
4.到2025年,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20%。
三、主要牛种的遗传改良思路(一)引进肉牛品种我国引进的15个肉牛品种中,应用较多的是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及摩拉、尼里-拉菲等品种,已成为国内肉牛杂交的主要父本。
经过多年引进杂交,形成了较大的杂交群体。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引进结构不合理。
部分品种引进的主要是种公牛,家系血统不足,还没有相应的种子母牛场,无法开展有效的纯种选育和繁育。
二是重引进、轻培育。
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等几个重点品种在国内尚有不同规模的母牛群体,但没有扎实开展选育工作,种群退化较为严重,供种能力有限,目前这几个品种的种公牛仍有70%依赖进口。
三是无序杂交现象突出。
一些地区曾使用多个引入品种的公牛,处于无序杂交状态,没有科学的用种计划。
一些地区又多年反复使用某个品种的几头公牛,导致一些杂交群体出现近交严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引进肉牛品种的遗传改良方向主要是增强种公牛的培育能力。
对于提供父本的品种,要大力引进优质种公牛、种母牛或胚胎、精液等遗传物质,建立核心种子母牛群,不断扩大育种群,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对于有基础的杂交群体,要制定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
对于杂交改良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肉牛生产杂交繁育体系,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
(二)北方黄牛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主要区域。
该区域黄牛品种资源丰富,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群体是我国杂交肉牛生产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群体。
北方黄牛体格高大,成年公牛体重400-700公斤,屠宰率50%以上。
在种群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先后育成了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品种。
但北方黄牛也存在良种选育力度不够,性能测定制度不完善,育种群规模小,供种质量差、数量少,种群遗传进展缓慢等问题。
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重点加强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品种的本品种保护和选育,制定实施选育方案,建立核心种子母牛场,扩大育种群,开展性能测定工作,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
同时,对育种基础较好的杂交群,制定杂交和选育计划,培育肉牛新品种。
对已育成的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肉牛品种和正在培育的种群,在扩大育种群的同时,重点选育提高产肉能力和牛肉品质,提高群体整齐度。
对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型品种,加大其产肉性能的选择强度。
(三)南方黄牛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重要区域。
该地区的黄牛品种资源较多,目前有38个,但大部分品种存栏在10万至50万头之间,近年来存栏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改良牛主要以西门塔尔杂交为主,也有部分婆罗门、安格斯、短角牛杂交后代。
南方黄牛体型普遍较小,适于湿热气候和丘陵山地养殖,但肉用性能不高,体重小、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
南方黄牛的繁育体系总体落后于北方,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较为滞后,多数品种没有建立保种场或划定保护区;杂交改良方向不明确,人工授精网点少,杂交改良率较低;选育工作不系统,杂交后代大部分直接商品出售;产业链不完善,改良牛经济效益不高。
今后,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通过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等形式,选择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主要品种开展保护。
对未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品种或未划入保种区范围内的群体,结合生产实际,筛选优势肉牛杂交组合,提高群体生产性能。
对改良基础好、数量大的杂交群,建立育种区和育种基础群,扶持建设核心育种场,制定和实施育种方案,培育肉用新品种。
(四)水牛我国现存栏水牛2300多万头,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我国共有28个水牛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6个,引进品种2个。
中国地方水牛绝大多数为沼泽型,生长速度慢,耐粗饲、疾病少、易饲养,乳、肉生产具有较大潜力。
从国外引进的河流型水牛具有体型大、泌乳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等优点,肉、乳生产性能优于本地品种。
全国现有水牛种公牛站8个,种水牛场20个,种公牛站存栏公牛130头。
我国历史上水牛基本是役用,产肉性能开发程度低,近年来逐步向肉乳兼用方向改良,但未对本地优秀水牛品种进行系统选育,育种群规模小,近亲繁育现象严重;杂交改良种质资源缺乏,人工授精受胎率偏低,繁育体系不完善。
水牛遗传改良要立足现有优势品种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开发,扩大育种群规模,推进本品种选育提高。
利用引进水牛优良品种,大力培育优秀种公牛,建立水牛人工授精体系,有计划地与国内地方水牛进行杂交,提高产肉性能。
(五)牦牛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牛种。
我国牦牛存栏1500多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5%。
我国有1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和12个地方品种,有1个牦牛种公牛站和13个种牛场。
近年来,相继开展了部分地方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杂交改良工作,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性能。
但牦牛养殖区域生存条件严酷,改良工作与其他牛种相比难度大,普遍采取自然交配的模式,人工授精覆盖面低。
牦牛育种场少,育种群规模小,制种供种能力低,缺乏科学选育和种质交换,近亲繁殖严重,致使牦牛繁殖力和生长速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