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0-2020-农业部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0-2020-农业部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0-2020-农业部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

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

重也有大幅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养殖产值1900多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9.5 %,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是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薄弱。肉牛育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指导,主要品种的育种思路不清晰,良种肉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杂交配合力测定等基础工作尚未有效开展起来。二是遗传改良的基础条件较差。目前,我国种公牛总体性能不高,全国1300多头采精公牛还不能满足肉牛生产的良种需求。主要品种没有核心种子母牛场,现有种牛场基础设施落后。自主培育种牛机制没有建立,大部分种公牛依赖国外引进。基层良种推广力量不强,一些地方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三是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良种化”为“洋种化”的趋势明显,导致地方牛种选育提高进展滞后,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一些珍稀地方牛种濒临灭绝。四是缺乏杂交改良规划。一些地区在杂交改良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换父本品种,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生产性能停滞不前。

“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肉牛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需要制定和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明确肉牛遗传改良总体思路,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我国肉牛育种工作上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促进肉牛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良种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提高个体牛肉产量和牛肉品质为主攻方向,强化育种规划和指导,明确各主要牛种的育种方向,夯实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育种基础,建立主要品种核心种子母牛场,提高种公牛站制种和推广良种能力,健全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杂交改良工作,逐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培育5-8个肉牛新品种,品种登记覆盖到主要品种,实现全部肉牛种公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率达到50%以上,引进品种采精公牛自给率达到80%以上,冷冻精液基本普及推广,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20%,奠定肉牛业发展的优良种源基础。

(三)主要任务

1. 制定遴选标准,严格筛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联合育种,作为开展肉牛育种和提供优秀种公牛的主体力量。

2. 在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牛登记,建立健全种牛系谱档案,完善育种信息记录制度。

3. 规范种牛生产性能测定、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种牛健康状况和遗传评估,获得完整、可靠的生产性能记录,作为选种育种的依据。

4. 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育种基础,科学规划,制定选育技术方案,培育肉牛新品种。

(四)主要指标

1.用于种公牛培育的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数量年均达到8000头,到2025年测定总数超过10万头。

2.每年新增主要品种登记牛5000头,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

3.在开展疫病监测净化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选择、后裔测定,年选择优秀种公牛400头以上,其中通过后裔测定的验证公牛200头以上。

4.到2025年,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20%。

三、主要牛种的遗传改良思路

(一)引进肉牛品种

我国引进的15个肉牛品种中,应用较多的是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及摩拉、尼里-拉菲等品种,已成为国内肉牛杂交的主要父本。经过多年引进杂交,形成了较大的杂交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引进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引进的主要是种公牛,家系血统不足,还没有相应的种子母牛场,无法开展有效的纯种选育和繁育。二是重引进、轻培育。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等几个重点品种在国内尚有不同规模的母牛群体,但没有扎实开展选育工作,种群退化较为严重,供种能力有限,目前这几个品种的种公牛仍有70%依赖进口。三是无序杂交现象突出。一些地区曾使用多个引入品种的公牛,处于无序杂交状态,没有科学的用种计划。一些地区又多年反复使用某个品种的几头公牛,导致一些杂交群体出现近交严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引进肉牛品种的遗传改良方向主要是增强种公牛的培育能力。对于提供父本的品种,要大力引进优质种公牛、种母牛或胚胎、精液等遗传物质,建立核心种子母牛群,不断扩大育种群,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于有基础的杂交群体,要制定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对于杂交改良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肉牛生产杂交繁育体系,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

(二)北方黄牛

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主要区域。该区域黄牛品种资源丰富,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群体是我国杂交肉牛生产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群体。北方黄牛体格高大,成年公牛体重400-700公斤,屠宰率50%以上。在种群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先后育成了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品种。但北方黄牛也存在良种选育力度不够,性能测定制度不完善,育种群规模小,供种质量差、数量少,种群遗传进展缓慢等问题。

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重点加强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品种的本品种保护和选育,制定实施选育方案,建立核心种子母牛场,扩大育种群,开展性能测定工作,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同时,对育种基础较好的杂交群,制定杂交和选育计划,培育肉牛新品种。对已育成的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肉牛品种和正在培育的种群,在扩大育种群的同时,重点选育提高产肉能力和牛肉品质,提高群体整齐度。对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型品种,加大其产肉性能的选择强度。

(三)南方黄牛

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黄牛品种资源较多,目前有38个,但大部分品种存栏在10万至50万头之

间,近年来存栏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改良牛主要以西门塔尔杂交为主,也有部分婆罗门、安格斯、短角牛杂交后代。南方黄牛体型普遍较小,适于湿热气候和丘陵山地养殖,但肉用性能不高,体重小、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南方黄牛的繁育体系总体落后于北方,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较为滞后,多数品种没有建立保种场或划定保护区;杂交改良方向不明确,人工授精网点少,杂交改良率较低;选育工作不系统,杂交后代大部分直接商品出售;产业链不完善,改良牛经济效益不高。

今后,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通过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等形式,选择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主要品种开展保护。对未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品种或未划入保种区范围内的群体,结合生产实际,筛选优势肉牛杂交组合,提高群体生产性能。对改良基础好、数量大的杂交群,建立育种区和育种基础群,扶持建设核心育种场,制定和实施育种方案,培育肉用新品种。

(四)水牛

我国现存栏水牛2300多万头,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我国共有28个水牛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6个,引进品种2个。中国地方水牛绝大多数为沼泽型,生长速度慢,耐粗饲、疾病少、易饲养,乳、肉生产具有较大潜力。从国外引进的河流型水牛具有体型大、泌乳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等优点,肉、乳生产性能优于本地品种。全国现

有水牛种公牛站8个,种水牛场20个,种公牛站存栏公牛130头。我国历史上水牛基本是役用,产肉性能开发程度低,近年来逐步向肉乳兼用方向改良,但未对本地优秀水牛品种进行系统选育,育种群规模小,近亲繁育现象严重;杂交改良种质资源缺乏,人工授精受胎率偏低,繁育体系不完善。

水牛遗传改良要立足现有优势品种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开发,扩大育种群规模,推进本品种选育提高。利用引进水牛优良品种,大力培育优秀种公牛,建立水牛人工授精体系,有计划地与国内地方水牛进行杂交,提高产肉性能。

(五)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牛种。我国牦牛存栏1500多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5%。我国有1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和12个地方品种,有1个牦牛种公牛站和13个种牛场。近年来,相继开展了部分地方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杂交改良工作,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性能。但牦牛养殖区域生存条件严酷,改良工作与其他牛种相比难度大,普遍采取自然交配的模式,人工授精覆盖面低。牦牛育种场少,育种群规模小,制种供种能力低,缺乏科学选育和种质交换,近亲繁殖严重,致使牦牛繁殖力和生长速度下降。

牦牛遗传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为主。在加强地方牦牛品种保护的同时,对大通牦牛等品种要加强种牛场

建设,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提高种公牛供种能力。要积极推广优良种公牛本交,提高主产区牦牛的生产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有计划推广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适当开展娟姗牛、安格斯等品种杂交改良工作,提高群体的产肉性能。

四、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各个牛种的遗传改良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部分主要进口品种和国内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制定具体的遗传改良计划,重点加强核心育种场、生产性能测定、主要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新品种培育、人工授精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一)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1. 实施内容

制定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采用企业自愿、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选择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2. 任务指标

2020年前分批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的评估遴选,筛选出核心育种群1.5万头,配套相关育种设施设备,建立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的育种联结机制。

(二)建立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

1. 实施内容

制定实施肉牛种牛生产性能测定标准和管理规程,开展育种场为主的场内生产性能测定。在肉牛优势区域建设4个国家级和部分省级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负责区域内的种牛生产性能测定。建设和完善国家级肉牛遗传评估中心,负责遗传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发布。

2. 任务指标

肉牛核心育种场按照要求开展测定,及时上报有关数据。参加生产性能测定肉牛数量年均达到8000头,到2025年累计测定数量达到10万头以上。通过性能测定和个体选择,每年选出优秀种公牛200头以上。

(三)组织开展种牛登记

1. 实施内容

组织开展肉牛种牛品种登记,制定各品种的种牛登记技术规范,建立国家肉牛种牛数据库。

2. 任务指标

2020年前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在群纯种牛登记,并适当扩大主要品种的良种母牛登记范围,每年新增品种登记牛5000头,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逐步形成连续完整的种牛系谱材料及档案,并动态跟踪种群变化情况。

(四)建立种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估制度

1. 实施内容

制定肉牛后裔测定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开展肉牛核心育种场遗传交流,建立持续的场间遗传联系。制定肉牛遗传评估方案,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对各地上报的性能测定数据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选留优良种牛。

2. 任务指标

每年对400头经过计划选配所产生的,且生产性能测定结果优秀的青年公牛进行后裔测定,每年选出200头验证公牛。

(五)培育肉牛新品种

1. 实施内容

选择有培育基础条件的品种或杂交改良群,成立专家组,制定相应的育种实施方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新品种培育工作。

2. 任务指标

到2025年,培育出5-8个肉牛新品种,每个品种育种群达到3000头以上,形成由种子核心群、育种群、商品群组成的完整的育种和生产体系。

(六)完善肉牛改良人工授精体系

1. 实施内容

依托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将优良种牛精液迅速推广应用到生产中;核心育种场通过

扩繁不断地将良种牛推广至生产中,从而带动商品牛生产水平的提升。在牦牛主产区,利用牦牛种公牛补贴项目,推广使用优秀种公牛,提高牦牛的良种化水平。

2. 任务指标

到2025年,基本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建设的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到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国家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广泛的支持,确保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切实做好中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工作。农业部成立中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制定主要品种的遗传改良计划。全国畜牧总站具体组织与协调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各级地方畜牧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负责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地方肉牛遗传改良计划,负责区域内核心育种场的资格审查,组织开展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良种推广等工作。充分发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协作组等方面的力量,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提供技术、组织支持。

(二)强化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管理

公布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接受行业监督。国家核心育种场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但在计划实施中必须严格按规定淘汰不合格企业。国家核心育种场要按照改良计划的要求,具体负责育种工作,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及时提交育种数据。种公牛站要按照肉牛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和改良计划的有关要求,选择引入种公牛,加强种公牛性能测定、疫病监测净化、饲养管理、冷冻精液生产等工作,定期向全国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提交测定数据。

(三)加大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的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肉牛育种行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肉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基层肉牛改良站点等重点建设项目,完善育种基础设施,优先支持参加肉牛育种的企业和单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遗传改良数据库,推广优良遗传物质。

(四)加强宣传培训与国际交流

加强对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宣传,为改良计划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肉牛育种技术人员队伍。建立全国肉牛遗传改良网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在加强国内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引进

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进行合作、合资,促进我国肉牛育种产业与国际接轨。

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12-2-1 来源:宜宾市畜牧兽医局 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宜宾市现代特色畜牧业调研组 摘要:绿色、生态肉牛产业是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山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调研在摸清周边地区肉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趋势,研究当前我国发达地区肉牛产业发展经验,探索宜宾如何依托乌蒙山区良好的地域生态环境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和新措施,为我市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我市绿色、生态肉牛产业新跨越提供参考。 一、调研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 由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委农办、市畜牧、商务、招商、统计、科技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肉牛产业调研组。分为资源及基地建设调研、企业招商调研、市场调研三个专题组开展工作。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考察为主, 2010年8月16日-9月5日,资源及基地建设调研组赴云南昭通市、贵州毕节地区和省内毗邻的自贡、乐山、泸州三市,对当地肉牛资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企业招商组赴河南、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对我国现代奶牛、肉牛业深加工龙头企业——蒙牛集团、科尔沁牛业、皓月集团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察;市场调研组赴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对国际国内、长三角、珠三角、我市周边地区畜牧产业发展市场现状及其趋势进行了调研。此外,调研组还采用了专家座谈、个别交流、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际国内畜产品消费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宜宾市特色畜牧业的特点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三)调研结论采信建议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以及宜宾现有地方品种特点,鉴于我市肉牛品种个体偏小、产肉率低、杂交牛比重不大等客观因素,优质肉牛出栏量尚不足以满足一个年屠宰5万头牛的规模化精深加工企业需求,以及同国内知名肉牛加工企业的前期沟通情况,在目前引进一家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条件暂不成熟。 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一是依托现有筠连好牛旺等肉牛加工企业,给予大力扶持,积极发展牛肉食品加工业,开发休闲牛肉制品、军需罐装牛肉制品和清真牛肉制品,做大生产规模,做响产品品牌,带动肉牛养殖发展。二是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充足的饲草、农作物秸秆和酒糟等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养殖发展模式,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加大品种改良,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力争3-5年内,我市年出栏肉牛20万头以上,优质牛肉牛出栏量在5万头以上,达到引进发展国内知名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基础,同时,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继续与国内其它龙头企业对接,争取早日实现肉牛精深加工招商项目的新突破。 二、现代肉牛业发展现状 (一)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1、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⑴肉牛品种。我国有着丰富的品种牛资源,其中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和延边牛为我国五大著名品种,其牛肉品质上乘。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由国外引进了海伏特、安格斯、肉用短角、夏洛来、利木赞等肉用品种和西门塔尔等兼用品种牛,用来杂交改良当地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⑵养殖情况。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屠宰加工业的崛起,我国五大黄牛体系品种牛的存栏量逐年下

XX市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精品通用范文 XX市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目录 目录 (1) XX市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 一、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2) (一)饲养数量稳步增长。 (2) (二)养殖格局基本形成。 (2) (三)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 (3) (四)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3) 二、肉牛产业的发展优势 (4) 三、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 (一)饲养管理粗放,达不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6)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6) (三)畜牧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制约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7) 四、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7)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7) (二)构建市场交易平台,促进肉牛产业发展。 (7) (三)加大资金投入总量,打牢肉牛产业基础。 (8)

XX市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市位于XX省河西走廊中段,下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之一。全市土地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原总面积3819.75万亩,可利用面积3237.4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2%,2018年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8.63%。多年来凭借良好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坚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走“产业建设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小区化,小区生产标准化”的发展路子,全市肉牛产业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饲养数量稳步增长。2008年以来,全市大力推进“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从牛源扩增、良种繁育、养殖场建设、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及市场流通等方面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养殖数量快速递增,肉牛饲养量快速增长,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发展为全省肉牛产业大县。2018年底,全市牛饲养量72.92万头,比2008年增加19.09万头,增长35.46%。出栏22.67万头,比2008年增加8.11万头,增长55.70%;其中:母畜存栏量达到22.76万头,比2008年增加9.31万头,增长69.22%。存栏50.26万头,比2008年增加10.99万头,增长27.99%。 (二)养殖格局基本形成。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供给的引领作用,形成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企

农业部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 项目申报指南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投资安排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63号)精神,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加大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养示范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区域骨干性、示范指导性项目,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安排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原原种扩繁基地、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园艺类良种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畜禽良种繁育、水产品苗种繁育及养殖基地、秸秆养畜等8类项目。 一、良种繁育专项 (一)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 1.申报品种及区域重点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精神,着力提升农作物种子生产和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种子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用种安全,2012年重点加强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兼顾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根据制种优势区域布局,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全面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布局在吉林、黑龙江(含黑龙江农垦总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1 / 26

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甘肃、新疆(含兵团)等省(区)。 2.申报单位条件 (1)申报单位。为农业部发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项目建设实行属地化管理,所申报项目的承担单位可不限于本省种子企业。2007-2011年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和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且尚未竣工验收的单位不能申报。 (2)品种条件。繁育推广主要农作物的,应有由企业申请的1个以上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品种,或者5个以上且在至少3个省(区、市)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自有品种的经营量占公司经营总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 (3)人员条件。具有专职从事科研育种的中级以上(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研究人员5名以上,经营主要农作物种子的高级研究人员(或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1名以上。具有专业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技术人员和种子检验人员(涵盖扦样、室内检验、田间检验类别)各5名以上。 (4)设施设备条件。 ①检验设施设备。具备固定的检验场所,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布局合理;检验仪器配套匹配,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检验场所和仪器设备须具备自有产权,不可租赁。 ②加工设备设施。种子加工厂房500平方米以上,具有总加工能力10吨/小时以上的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种子加工厂房和设备设施须具备自有产权。 ③干燥贮藏设施。晒场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库房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相关设施须具备自有产权。 ④育种机构。有专门的育种机构,有固定的育种人员和工作经费,自有科研 2 / 26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

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

最新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充分利用饲草种植面积广、特别是旱作农业缓解饲草压力地有利条件,把养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喂养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共发展养殖示范户900户,养牛5头以上地30户,占养牛总户数地3%;存栏2500头。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 (二)龙头企业取得一定发展。长期以来,全乡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前桃村回乡创业能人靳浩林紧紧抓住全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地历史机遇,在县、乡政府地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地帮助指导下,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2009年4月投产运营,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总体建成饲养存栏肉牛100头,年育肥出栏肉牛300头地肉牛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暖棚式牛舍5栋850平方米,青贮窖1个960立方米,饲料专用棚1座14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120头,采取调供优良基础母牛与育肥出栏相结合地方式,已出售肉牛470头,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三)小区养殖模式取得突破。养殖小区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地主要载体和必然趋势。2009年建成车李村养殖小区1座,计划2011年建成杨岔村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建成,既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畜舍面积小地问题,又有利于饲养户互相借鉴饲养方式、方便防疫灭病、利于进入市场,对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起到典型引路地作用。 (四)肉牛品种不断优化。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300 多头,加强了基础母牛群建设,目前优良基础母牛存栏占肉牛存栏地26%。建成了黄牛冻配改良点1个,引进南德温、西门达尔、皮尔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细管冻精,开展了肉牛冻配改良,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45%,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农业部 2010年9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4) (一)加强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4) (二)我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取得的成绩 (5)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建设原则 (8) (三)建设目标 (9) 三、建设布局 (10)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 (10)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与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布局 (16) 四、建设进度 (17)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度 (18)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度 (18) (三)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进度 (18) 五、保障措施 (19)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19) (二)增强投入强度和优化投入结构 (19) (三)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 (四)建立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 (20) (五)加强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21)

(六)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 (22)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开展农业应用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为强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结合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加强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幅度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9年2月12日发布) 1、2018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在牛肉和活牛市场上,刚性需求与养殖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国产牛肉增产100多万吨和进口牛肉超过100万吨,牛肉和活牛(母牛、架子牛、育肥牛)的价格上升且升幅较大。 在产业整体上,肉牛存栏量、屠宰量和牛肉产量稳步增加。牦牛的“放牧繁殖、半农半牧区与农区规模化育肥、标准化屠宰加工”的产业化模式开始形成。养殖阶段的低成本和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但“秸秆就近利用、粪尿就地还田”的铁则,依然缺乏系列政策的明确支持。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从业人员素质和机械化率有所提高。产业技术被主动使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势态明显。肉牛和牦牛产业链各节点的经济效益较2017年稳中有升。 肉牛母牛存栏量明显增加,“弑母杀青”状况基本得到扭转。低成本依然是母牛养殖的核心,“分散、小群体、大规模”依然是母牛养殖基本模式,该模式是我国肉牛产业现阶段赖以存在并且不可动摇的主体模式。其中,分散的养殖场(户)衍生出了按经营能力和资源支撑能力扩大母牛存栏头数,同时兼养育肥牛提升盈利能力的新模式。 爆炸式产业外资金催生的母牛“大规模”、“集约化”圈养形式,面临着环保、管理、成本、技术的适度选用、市场选择、盈利能力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压力和经营风险。 牦牛和犏牛的散户放牧模式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然如故,由此每年损失约70万吨牦牛肉,与牦牛超载一道,是藏区草原生态的重大威胁。牛肉市场需求压力促进了牦牛和犏牛的“错峰出栏”、“集中、围栏”等规模化育肥技术与生产模式的加速普及。海拔500米以下的规模化育肥是2018年度牦牛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亮点。 市场选择了奶牛是多了一项产奶功能的肉牛,其活牛流通、肉用生产技术和模式得以迅速形成且趋于成熟。但适合我国国情的奶肉融合生产与经营的产业模式尚待成型。

达州市稳步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达州市稳步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畜禽养殖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四川省达州市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推广改良品系、建造标准化圈舍、修建沼气池和青贮氨化池、种植优质牧草等一系列措施,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优质草食动物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转变,积极推进全市的草食牲畜发展,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一、地域简介 达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达州市地势东北高(大巴山区),西南低(盆地丘陵区)。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 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达州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达州市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州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4.7-17.6℃,无霜期300天左右。达州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之间。春季多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达州市辖2个市辖区(通川区、达川区)、4个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代管1个县级市(万源市),另附加一个经济开发区(46个行政村)。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达州市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四川省草食牲畜养殖大市。目前,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8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9%,完成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及饲用作物55万亩、处理农作物秸秆110万吨,利用率为36.6%。出栏肉牛35万头、肉羊110万只,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3500户,占全市出栏46%;出栏肉羊20只以上的4200户,占全市出栏32%,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 牛改方面,全市7个县(市、区)列为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县,已建乡镇牛改人工授精站210 个,肉牛杂交改良面42.5%,位于全省前列。肉羊良种及杂交面97%,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达州市板角山羊、宣汉黄牛纳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财政支持,已建成万源大竹河片区板角山羊保护区、宣汉樊哙等地宣汉黄牛保护区等,达州市利用宣汉黄牛培育的“蜀宣花牛”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成为南方发展肉牛的主推品种。 三、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肉牛产业高效发展。国家发改委2013年9月25日发布了《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201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农区草食性牲畜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四川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在政策上给予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扶持,实施中的2014年、2015年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及2015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都为草食牲畜的进一步发展吹响了号角,有效调动了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发展积极性。 文│张丹萍(四川省达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实践体会 特别关注 Topic 28 ☆中国畜牧业

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区肉牛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调研报告 肉牛产业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省牛产业大县建设和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工程建设为契机,优化配置人才、资金、技术、管理、服务等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着力解决肉牛生产中的技术、生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效地促进了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肉牛产业发展概况 XX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建基地,扩规模、夯基础,强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加工+销售”的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14年末,全区肉牛饲养量达55万头,出栏14万头,奶牛存栏2.2万头,养牛业产值达9.1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15亿元的60.2%。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19个,其中30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5个,千头以上奶牛养殖场25个,带动全区发展肉牛养殖大户3522户,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8.4%。肉牛良种改良率达98%。全面建设以奶肉牛为主的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建成XX、XX、XX3个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0万头。建成XX、XX等18个肉牛交易为主的活畜交易市场,培育贩运大户1268人,年牛交易量8万头以上。认证无公害肉牛产地13个,无公害肉牛产品2个。注册“祁沅春”鲜牛肉、“龙美滋”牛肉干、

“发忠牛肉“等肉制品品牌商标3个。建成部级标准化奶肉牛示范场3个,省级3个,市级18个。培育专业合作社289个,会员5265人,带动农户1.2万户。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 1.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畜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连续6年公开招考基层科技服务人员XX人,全系统技术人员203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41人,初级112人;研究生学历3人,大学本科102人,大学专科89人,中专学历9人。 2.研发平台。一是国家财政部、农业部批准设立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XX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单位是XX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体系为技术研发和交流平台,依靠雄厚的专家技术力量,在不断夯实自我的同时,积极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自2008年设立试验站以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多次来“张掖综合试验站”检查指导工作。先后有60多人次的体系专家、教授在XX范围内为肉牛养殖户进行免费的肉牛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研发,让全市5000余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受益,有力的带动和提高了张掖地区农民发展肉牛生产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完成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十一五”期间的各项试验、示范任务,先后开展了《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不同体重阶段后备母牛消化代谢的影响”》、《日粮微量元素水平对后备母牛消化代谢的影响”》等13项试验。“十二五”期间,与体系9位岗位专家进行了任务对接,承担了体系“十二五”任务中23项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的试验与示范。二是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8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7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以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强化科技,力促“三保”(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强化监测预警调控,着力加强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 1.稳定生猪生产。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调控预案,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养殖场户搞好饲养管理。

2.继续抓好生产监测和预警。继续强化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适时提出启动生猪调控响应机制建议,稳定生产,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在100个养羊大县开展生产监测,密切跟踪生产发展动态,指导生产加快恢复。 3.加强生产形势分析和信息服务。分别召开半年和年度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召开全国饲料行业形势分析会,定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试行定期开展畜牧业经济运行分析并发布有关报告。 4继续强化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灾情调度系统,协调做好受灾地区的灾害救助工作。 二、推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好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继续遴选1000个国家级示范场;强化已挂牌示范场监管,完善示范场生产信息数据库,落实地方责任,淘汰不合格示范场;加强标准化示范场的宣传,总结推广各地推进适度规模养殖的有效模式,突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组织召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组织实

我国肉牛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

我国肉牛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 一、发展现状 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年,我国牛出栏量为33 2.2万头,产量仅26.9万吨;XX年,牛出栏5602.9万头,牛肉产量达到750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XX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 ___资料,XX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1.35千克,花费金额26.72元。其中, ___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8.72千克,支出额为208.9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0.41千克,支出额为8.01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 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xx年,内蒙古、甘肃、、青海、 ___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

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4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doc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 肉牛的养殖成本是多少,除了陈本养一只肉牛大概能赚多少?养殖肉牛的前景如何,养殖肉牛的成本怎样计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肉牛饲养成本 幼牛期,每天每头牛需要青储玉米杆 5--8 斤,可以少量用一些酒糟或其他一些杂草。需精细料 3--5 斤,包括玉米面 60% ,麦麸 30% (豆饼或棉籽饼、菜籽饼)任选一样 10%。30 头牛每天需一市斤食盐,两星期牛舍消毒一次,定期预防。牛进圈后间隔一周开始驱虫,初次与第二次要间隔四天,两次可以用驱虫净去清。 育肥期:每天每头牛需草 8--12 市斤,精细料 5--8 斤,后期追肥每天需草 12--15 斤,精细料 8--10 斤,青草加量 30%。 一头体重 300 斤左右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犊,需投资 3000元左右,每月平均用草 300 斤左右,折现金 30元上下。精细料每月 240 斤左右,折现金 150 元上下。如牛有各种疾病的预防与食盐,每月按 30 元计算。饲养 200 头牛需饲养员 2 人,筹备草料与管理 2 人。人均工资每月按600 元计算,饲养半年总计工资一万四千四百元。每头牛合工资费用不过80 元。如每月平均生长 120 斤那么半年就可以生长 720 市斤,加上原来买的 300 斤总计就可以达到 1000 斤以上。就可以算出每头牛的饲养成本如下 (一) :每头有牛需投资3000 元左右二:运输、检疫等各种费

用预计 100 元左右三:饲养与管理工资 100 元左右四:草加精细料共计1100 元左右五:疾病预防与食盐 200 元左右六:每头牛到出栏总计费用3500--4700 之间饲养六个月加上买牛时的体重按1200 斤计算每头牛可 卖到8400 元左右,除去上述每头牛的全部费用 5000-5700 元那么一头牛的纯利润就是3400-2700 元,在管理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低于2700元。 养殖肉牛的前景 肉牛即肉用牛,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肉牛不仅为人们提供肉用品,还为人们提供其他副食品。肉牛养殖的前景广阔。特别是2011 年11月30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肉牛一直供不应求,全球看,世界发达地区牛肉占肉类比例为一半以上,而中国仅占10%左右.牛肉人均占有量,世界发达国家在50公斤以上,世界人均10公斤,而中国却不足5公斤,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不足2公斤。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牛肉是小康指标的组成部分,人们越加注重善食质量和结构的改善,对牛肉特别是优质牛肉需求将与日具增。 牛是草食动物,饲料利用率高、转化率也居家畜之首,成本低、回报率高,因其食草不与人类争粮,而且安全卫生指标相对较高,近乎于天然绿色食品。养牛业是个古老长远稳定的产业。众多范例和实践已证明:一些有眼光的商人,工程承包商都在完成基本资金积累后,都把多余资金投入到畜牧养牛业。

当前肉牛市场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409-79 当前肉牛市场调查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当前肉牛市场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从世界肉牛业发展走势上看,尽管我国肉牛育肥 效益可观,发展前景广阔,但事实上我国肉牛产业仍 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国 内消费的高档牛肉也是大部分依赖进口,肉牛生产的 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就存栏牛年 头均产肉量而言,发达国家普遍达到80~90公斤,而 我国仅为 46.98公斤;就肉牛胴体重而言,发达国家 多在295公斤/头以上,世界平均水准为205公斤/头, 而我国仅为147公斤/头;在肉牛饲养体系建立、肉牛 产业布局、国民肉牛消费习惯引导、近些年疯牛病引 发的消费担忧等涉及国家肉牛产业政策的问题上,我 国存在很大的缺陷,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 何规划、扶持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

2018农业项目补贴项、

2018年对申报人要求更严格 1.必须要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且经营满一年以上; 2.能够具有持续经营管理能力; 3.没有不良的诚信记录。 注意:凡是有不良诚信记录、被列入黑、扶持政策之外的其他农业经营项目都不能够拿到补贴。 2018年农业补贴往方向转变 未来农业补贴的主要改革方向,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综合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制定的惠农强农政策,以及财政部的文件《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来看,2018年我国的农业补贴正在向这3个方向转变: 1.补更环保的产业; 2.补更有生产效率的产业;

3.补有利于加强食品安全的产业。 2018年农业补贴资金与数量的变化 1.农业补贴资金总额上涨幅度不大 根据今年的情况来看,明年农业补贴金额虽呈整体上涨趋势,但上涨幅度不会太大。因为当前国家最重要的是供给侧改革,按当前惠农补贴数额来说,也是结构调整问题,并不是增量问题。 2.农业补贴数量会增多 鼓励产业发展,就会支持更多项目。例如,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所有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都敞开大门,只要在相关部门登记过,都可以申请项目,并且申报材料更简单。类似这样的项目支持在2018年还会增加,目的就是要把产业扶起来。 2018年31个农业项目申报指南

1.农民合作社示社项目申报 申报时间:1-6月 申报口径: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申报围:省级示社 2.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项目申报 申报时间:3月前 申报口径: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申报围: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 3.水产品苗种繁育及养殖示场项目申报 申报时间:2-6月 申报口径:农业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申报围: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及健康养殖示场4.秸秆养畜项目申报 申报时间:2-6月 申报口径:农业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 我国是养羊大国,羊存栏量、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加快发展肉羊产业,对于优化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满足羊肉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业是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基础,遗传改良是提高肉羊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加快肉羊遗传改良进程,完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增强肉羊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肉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我国肉羊遗传改良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绵羊、山羊饲养和育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三十年来,在市场拉动下,我国羊育种方向由毛用为主逐步转向肉用为主,肉羊良种繁育和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对提升肉羊产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遗传资源丰富多样 我国绵羊、山羊遗传资源十分丰富,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中的地方品种共100个,其中绵羊42个、山羊58个。小尾寒羊等27个优良地方品种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这些地方品种耐粗饲、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各具特色,是我国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

宝贵资源和育种素材。同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优良肉羊品种,育成肉用绵羊品种3个、山羊品种2个,丰富了我国肉羊遗传资源。 (二)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与区域布局相适应,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以繁育场为支撑,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1730个种羊场,其中绵羊种羊场814个,存栏种羊250.2万只;山羊种羊场916个,存栏种羊82.4万只;国家级羊资源保种场20个、保护区4个。 (三)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良种的普及和饲养管理方式的改进,肉羊个体生产性能明显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全国羊存栏3.03亿只、出栏2.87亿只,比1980年分别增加1.16亿只、2.45亿只,年均增长1.4%、5.8%;羊肉产量428.2 万吨,是1980年的9倍。羊出栏率由1980年的23%提高到2014年的95%,胴体重由10.5公斤提高到14.9公斤。 虽然我国肉羊遗传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新阶段肉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基础工作滞后。选育和杂交利用工作缺乏有

农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农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机构编制 【发文字号】国办发[1994]79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日期】1994.06.28 【实施日期】1994.06.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农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国办发[1994]79号国务院办公厅1994年6月28日发布) 根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保留农业部。农业部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对农村经济的“引导、支持、保护、调控”上来,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理顺农业系统的内、外部关系,实行政事、政企职责分开,转变职能,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一、职能转变农业部要从4个方面转变职能:从微观的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的间接管理与调控;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调控市场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管理,转向对农业进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

的一体化管理与服务;从主要指导农牧渔业,转向对整个农村经济的综合管理。为此,要逐步取消农牧渔业指令性生产计划和企业更新改造、留利分配等微观管理职能;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产品评优、成果评奖、咨询、培训、技术指导、科学普及等工作逐步转移给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逐步弱化对部属院校和事业费、预算外经费管理等工作;创造条件,采取不同形式,把不属于面向全国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下放到地方,并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全部下放给企业。同时,要强化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市场信息、资源环境、质量标准、科教兴农、国际合作以及指导农村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职能。 二、主要职责农业部是国务院主管农村经济和综合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乡镇企业、饲料工业及农业机械化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制订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方针,重大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组织有关农村经济及主管产业的法律、法规起草工作;研究制订农民奔小康的规划、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指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制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包括农村的生产、流通、分配体制以及农业投入与劳动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三)编制主管产业的发展规划、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主管产业的结构布局调整、资源配置、产业间的综合平衡;根据审批权限,负责主管产业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检查、监督农业区域开发工作;参与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计划工作。 (四)参与研究制订和调整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政策,农村信贷政策,农村税收与财政补贴政策;参与综合运用经济调节手段调控市场,引导生产。 (五)指导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指导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稳定与完善;宏观指导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工作;指导农村承包合同管理,负责减轻

农业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农业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 验收管理规定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竣工验收管理 作者:农业部颁布日期:2004-7-14实施日期:2004-9-1阅读次数:57 农计发[2004]10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竣工验收程序,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依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是对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等进行的全面审查和总结。 第三条凡农业部审批的部分或全部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含国债资金)新建、改建、扩建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须按本规定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国家对有关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四条地方及农业部直属直供垦区承担的项目,按以下分工分别组织验收: (一)中央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的项目,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牵头组织竣工验收。 (二)中央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下、600万元以上(含600万元)的项目,由农业部行业司局牵头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送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三)中央投资规模在6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验收结果以计字号文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及行业司局。 第五条农业部直属单位承担的项目,按以下分工分别组织验收: (一)直属单位承担的行业基本建设项目(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乡镇企业等行业项目),中央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由发展计划司组织验收;中央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的,由相应行业司局组织验收;中央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下的,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上一级计划主管部门。 (二)直属单位承担的本单位基础设施项目(不含行业发展项目),中央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的,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组织竣工验收;中央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下的,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第三章竣工验收条件和内容 第六条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完成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计划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建设内容;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农业部:《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繁殖育种肉牛改良肉牛杂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 01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