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

合集下载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对策研究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对策研究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对策研究摘要:幼儿好比一颗种子,如何培养决定着他们的一生。

亲社会行为在当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认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幼儿的个体身体健康,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最后,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关注幼儿的成长环境、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榜样示范、教会幼儿换位思考和借助游戏进行亲社会行为训练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对策研究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从词面上理解,亲社会行为就是亲近社会,不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这是一种发自本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受社会制度约束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亲近社会的意愿并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如帮助孤寡老人、给儿童让座、捐助灾区等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给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带来利益。

在亲社会行为中,双方的关系利他但不损及,双方可以建立愉悦友好的交流基础,通常包括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两种。

亲社会行为不是天生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引导,要求个人能够对社会和人性有正面的认识,才能形成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一)环境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环境因素的密切影响,对幼儿来讲,主要受到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朋辈群体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接触最多的场所,父母、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是他们最熟悉的人,如果家庭关系恶化,经常出现吵架、冷战甚至打架的情况,那么幼儿就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陌生感和冷漠感,认为每个人的关系都是这样,最终导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如果幼儿的家庭关系非常和睦,父慈母爱,那么幼儿就会产生对人亲近的冲动,乐于主动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够善意的和陌生人交流,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社区环境是幼儿初步接触社会的第二环境,它包括小区环境、社区人员和医院等社区设施等,幼儿的室外活动大部分时间在此区域内进行,社区环境的和谐与否也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认知、情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但长期以来,不少理论学派只把研究兴趣放在其中某一方面发展过程的探讨上.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探讨它与观点采择、移情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观点采择、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要的和交互的作用.
作者:丁芳作者单位:山东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刊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1 16(1) 分类号:B84 关键词:观点采择移情亲社会行为儿童。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摘要:对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移情被认为是一种使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人际关联结构。

而对移情这一重要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关键词:移情亲社会行为关系一、“移情”概念的发展脉络“移情”,最初是出现在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早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美学的论战过程中,提出了审美移情理论的最初萌芽。

他认为,一切美都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内在生命和人格的表现①。

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hner,1801-1887)提出了一种重视心灵感觉经验的分析,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从心理学的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研究美学的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移情做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lipps),他通常被公认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

在立普斯看来,只有通过“einfuhlung”,人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一系列反应。

不管是美学范畴,还是在心理学领域,移情都蕴涵了“感情移入或转移到其他人或其他事物上”的意义;而从某种层面上说,美学其实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非要强制性地把美学和心理学领域里的“移情”概念完全区分开来,则几乎是徒劳的。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eisenberg撰写的《同情心理的发展》一书里,这本书一经出版,“亲社会行为”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并且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作者:金雪莲张丽红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合作[中图分类号]Q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作者:马定松秦竹高矗群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6期摘要:在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备受关注。

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对前人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概况、影响因素,并提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训练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训练;培养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14-02儿童亲社会行为泛指儿童表现出的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1]。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亲社会行为。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2]。

中国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和安慰行为四大类,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Stabu研究发现,5~8岁儿童的助人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9~12岁儿童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李丹)。

12~24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4~36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下降[3]。

另有研究发现,学龄儿童越来越关注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因此分享行为又开始增多,7~10岁儿童中有77%愿意分享,11~16岁的儿童100%愿意分享[4]。

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开始与同伴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角色转换,绝大多数18~24个月的儿童可进行合作游戏,同时表现出更多的与成人合作的倾向[3]。

王美芳(2000)发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合作的发生频率最高(53.2%),其次是分享(19.8%)和助人(18.4%),安慰(4.6%)和公德(4.0%)行为最少[5]。

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移情

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移情
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儿童的心理品点提出可把亲社会行为设想成是一个行为的连质的过程就是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利益的行为朝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的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利益的行为朝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2期 06
移情 ( m a y 的概 念 最 初 是 由德 国心 理 E pt ) h
学家利普斯 (i s 提 出的。他认为 , 1p) p 在认识领 域存在着物 、 自我和他者的自我三部分。物是凭 感性 的知觉来理解的, 自我要通过 内部的知觉才
社会交往中所表现 出来 的谦让 、 帮助、 合作和共
感而引起 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 情感反应 。移 情包括两个方 面: 一是识别 和感受他人的情绪 、 情感状态 ;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 情绪 、 情感状态。即将 自己置身于他人 的处境 ,
婴儿意识到他人存在之前。我们知道 , 出生刚两
天的婴儿昕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时 , 自己也会跟 着哭。这种现象被称为“ 情绪传染” 。这些早期

帮助 。1 岁后 , 儿开 始安慰他人 , 婴 并且助人行 为发生的频率 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增 多。一般认 为, 移情的形成 和发展有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发生在出生后 的第一年 , 甚至在

个人( 被观察者 ) 处于一种情绪状 态时 , 产生
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 , 即为他人 的情绪 、 情
亲社 会行 为( rsc l eai ) 心 理学 家 pooi hvo 是 ab r
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 的行为 , 它是指包括利他 行为和助人行为在 内的一 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 的行 为, 从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效果看 , 这 两种行为的含义是一样 的。但从动机看 , 分属不 同层次和水平 , 其中利他行为是高层次的亲社会 行为。因为利他行 为是人们 出于 自愿 的亲社会 行为, 它并不企望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亲社会 行 为是人 与人 之 间 形 成 和 维持 良好 关 系 的重要 基础 , 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 它受到人类社会 的肯定和鼓励。亲社会行 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

儿童的道德判断_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儿童的道德判断_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18. 050 10. 60 3 3
移情 (C)
48. 050 1
48. 050 28. 21 3 3
A ×B
5. 000 1
5. 000 2. 94 3 3
A ×C
12. 800 1
12. 800 7. 52 3 3
B ×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200 1
7. 200 4. 23 3
A ×B ×C
8. 450 1
亲社会行为 。 4. 实验步骤 (1) 施测 DIT。(2) 两周后 ,在实验班实施
移情唤醒操作 ,操作程序同预备实验步骤 (1) 。控制班则无 此操作 。(3) 几分钟之后 ,给所有的被试提供在双休日帮助 一位孤寡老人的机会 ,并用问卷测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5. 计分方式 将被试选择助人时间的数量作为衡量其 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指标 。如果被试不给予帮助 ,得 0 分 ;打 算帮助半天 ,得 1 分 ;打算帮助 1 天 ,得 2 分 ; ……打算帮助 4 天 ,得 8 分 。
移情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上存在着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 用的具体涵义是 :道德判断与移情共同推动亲社会行为 ,它 们不是孤立进行的 。
近几年来 ,国内关于儿童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以及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已有一些 。像刘建媛关 于中学生道德判断和利他行为的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 ;李辽 关于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等等 ,但这些 研究大多从教育干预的角度来考察 ,而且结论也不尽相同 。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 ,尚未见到国内关于儿童道德判断 、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材料公诸于世 。因此 ,我们期 望通过该实验研究 ,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探求影响亲社会行为 的内外因素和内部机制问题 ,并考察认知 、情感与亲社会行 为的关系 ,能够为研究我国儿童品德发展积累资料 ,为促进 他们的健康发展 ,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可靠 的心理学依据 。

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引言5-6岁是儿童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而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同理心、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关注等,是其对待他人感受的能力和行为表现。

而移情训练作为一种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本文旨在探讨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移情训练概述移情训练,也被称为同理心训练或情感训练,通过培养幼儿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注,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

幼儿需要学会辨认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便能够更好地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其次,培养幼儿的同理心能力。

同理心是指对他人感受的共情和关注,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最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合作与分享是幼儿在社交互动中将同理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分享能力,帮助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好地表现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训练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

以下将从同理心、合作与分享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来讨论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首先,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研究发现,经过移情训练后,幼儿对他人的感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共情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并主动提供帮助。

此外,移情训练还能够促进幼儿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培养出更多的关爱和同情心。

其次,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通过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幼儿能够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和解决冲突等。

他们会更愿意与他人分享,并学会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
摘要: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本文主要探讨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大部分的研究证明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显著,并且这个结论被实验证实。

关键词: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研究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心理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动的术语,如分享、助人、合作、同情等。

比较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指有机体为了同类中其他成员的生存而减少其自身或后裔生存机会的一种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关心他人利益、福祉的行为。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角度对亲社会行为作了大量的研究[1]。

1.1 亲社会行为的现代定义范畴
传统研究中一直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

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性。

从利他性来说,应包括:①某些调节性的行为(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性行为);
②帮助性的行为;③分享性的行为;④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只顾他人利益的无私性行为)。

从社交性来说,包括:⑤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⑥包容性的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等吸纳性的行为);⑦公正性的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某些控制性的行为(终止他人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等[2]。

这里的社交性部分在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常常被忽略。

1.2 儿童四种亲社会行为及发展特点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1.2.1 帮助行为
研究者通常研究非紧急情境下和紧急情境下的帮助行为。

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救助者付出太多的时间、物质和精力。

紧急情
境下的助人行为则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急迫性。

研究者认为助人行为起源于婴幼儿时期。

助人行为是儿童期望参加社会互动的结果。

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在个体身上发生得较晚。

无论是紧急情境下还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都明显受到个体年龄的影响。

1.2.2 合作行为
合作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

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开始出现合作行为。

大多数18~24个月的儿童可进行合作游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间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

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人之间乃至更多的人之间的合作。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儿童进入学龄期后,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竞争意识的逐渐发展使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2] 。

1.2.3 分享行为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2] 。

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

婴儿12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指向动作的分享行为。

1.2.4 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使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初,当别人表现出明显的难过时,儿童不仅能够以相似的情绪做出哭泣的反应,而且还会为对方提供如拥抱或轻轻拍打的行为。

儿童的安慰行为之所以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主要与他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理解力有关[2]。

2.移情与亲社会行为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先前的研究证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教养方式、个性特征等因素都和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在此,我们只讨论移情这一特征。

移情是一种根据经验或者以往类似情景去知觉或理解当前情景的现象[4]。

移情是一个人(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

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过程[3]。

从移情的概念内容来说,移情能力强的个体能够更准确和即时的了解到他人的感受。

所以能够增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2.1 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源。

Bess等人研究发现,更愿意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学生的移情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得分,并认为移情水平可以预测一个学生是否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5]。

Vitaglione等人[6]的研究发现状态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呈直接正相关,而特质移情在状态移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移情不仅是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动机源,还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因素。

一个孩子越具备移情能力就越有可能引发助人、抚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Desmond 等人[5]考察了174 名在校大学生和宠物相处关系的质量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者与宠物关系的质量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但是实验者的移情测验分数却和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

Julia Krevans 等人[5]考察了78个家庭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孩子的平均年龄是12岁零3个半月)。

研究显示,家长的亲社会教育的水平与孩子的移情能力及亲社会行为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但是当把孩子的移情能力作为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加以控制时,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有所降低。

还有研究发现,移情的作用在不同的年龄表现出的强度不同。

张莉用试验方法研究了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

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对小、中、大各班幼儿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变作用。

但移情训练在小中班的效果优于在大班的效果。

即移情训练在幼儿初期和中期的效果比在幼儿晚期的效果好。

分析统计数据后发现,小、中班的分享分数比大班的分享分数高,主要表现在对奖品物的分享。

这可能是因为大班儿童对奖品的认识较之于小班、中班儿童更为深刻[4]。

但是,也有研究的结果呈现相反的结论。

朱丹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6],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情绪消极体验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反应,即使处在“积极情绪’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也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张嘉玮、崔光成[7]等研究也都发现,移情高低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小结
是否一个人具备了较高的移情水平,就可能会有较高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呢?迄今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这个结论。

移情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移情能力意味着个体具备了动机因素。

目的和动机只是构成了完整的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从这个倾向到行为的产生还需要有一个外在的诱因作为行为的“催化剂”。

如果刺激的强度超过一定的阈限,就会产生真正的助人行为。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1.
[2]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评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6.
[3]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2 :28 - 32.
[4]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6.
[5]James BL.New York university,Inducing volunteer community service in undergraduates: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prior experience,coursework,and the dispositions of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DAFA 63/03.P.877,Sep 2002,PQDD.
[6]朱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5,28(5):1231-1234.
[7]张嘉玮,崔光成.12-16岁被助儿童的自主能力,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轻微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