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_毛岩亮

合集下载

城市边缘区研究评述

城市边缘区研究评述

1城市边缘区
1 1 市边缘区的概念 .城
城市j缘 区又称 “ 市j缘带” ‘ 乡连 续区域… ‘ 城 城 ± 吱
社会、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位于中心城连续建成区与
9 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及非农土地 利用的纯农业 1 、
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和乡村特征,人 口密度低于中心
城 区而又高于周围农村的区域[。 2 l 我国的顾朝林 、陈佑启和张建明等人对城市边缘区
Ic t nc n i n . c o a sh v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e i e ih r t nI p t l x a so , c a im, n r b e o iis Ont e b ss o a i o dt s S h lr a e su idct p r e y aI ss a i p n i n me h ns a d p o lm r n . a i o i o y p oo t ae g h 0 e au e r ve i i f l.h a e o cu e ie es h lr a e ma ec mp e e sv n lsso i e p e yp o l ms fi r t r iw t s ed t ep p r n ld sCh n s c o a sh v d l t e nh i c o r h n iea ay i f t p n h r r be . cy s a iI t mo p o i。 n e r s a d p it u e is e n e sf r e n r a e t de . pt a me a r h ss a d t o i . n o n so t h u e d t r d b o d r u i s h e t s uh a s

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2008-01-21 10:39:00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1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总体进展1.1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1.1.1 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城市边缘区具有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景观特征间。

顾朝林(1993)等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等多种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①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②社会空间分异明显;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④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林炳耀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权、地价以及人口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变动的影响因素。

1.1.2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空间结构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重点内容。

顾朝林(1995)等研究发现,北京城市边缘区大致形成三个分异带:①内环带宽约5km,为城市与农村交错地区,是精细蔬菜、花卉、苗圃等园艺农业分布带;②近郊环带宽10-15km,为蔬菜、畜牧(奶蛋为主)混合农业分布为主;③远郊环带为粮、经、果、牧综合农业分布带;涂人猛(1990)认为可以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层边缘区、中层边缘区和外层边缘区三个层次,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认为内边缘区已经形成多种高层住宅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中层边缘区内有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外层边缘区为郊县地带,以农业为主,保留有大片的农田。

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

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

维普资讯
第2 0卷

刘秀洋等 :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关系研究
3 1
区域 。从 2 O世 纪 9 O年代 中期 , 甘井 子 区就开 始 了城 市化 的进程 ,但 是 , 目前 区 内依然 有 城 市建 成
13 9 6年 德 国地理 学 家 哈 伯 特 ・ 易 从城 市 形 态 角度 路
进 行柏 林 的城市 地 域结 构 研究 时 ,首 次 提 出城 市边
发 展对 城 市化 的响应 机 制模 型 [ 。通 过 对城 市 边缘 6 ] 区人居 环 境发 展趋 势 与城 市化 的响应 机 制 进行 数量 分 析 。为 城市 未来 发 展提 供参 考 ,对 城 市 规划 和 建 设 具有 理 论 指导 。 当前 ,国家提 出 建设 宜 居城 市 的 目标 ,城 市 边 缘 区 的人 居 环 境 发 展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l 研 究 区现 状
大 连市 甘井 子 区位 于大 连 市 主城 区西 北 部 ,是 大 连市 唯一 的城 乡结合 区, 也大 连市城 市 扩展 的唯
其 19 9 5年顾 朝林 编 著 《 中国大 都市 边 缘 区研 究 》 出
版 , 志 着研 究理 论框架 的基本 形成[ 标 3 1 。
缘 区 人 居 环 境 的 发 展 指 数 ,然 后 ,根 据 最 近几 年 的 数 据 对 人 居 环 境 发 展 指 数 进 行 预测 ,最 后 ,对边 缘 区 人 居 环 境
发展 和城 市化 之 问 的关 系 进 行 相 关 分 析 ,利 用 回归 模 型 可 以 对城 市化 水 平 进 行 预 测 研 究 。
收 稿 日期 :2 0 一 2 o ;修 订 日期 :2 0 - 2 2 . Or l— 1 7 0 7 1 — 9

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研究

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研究

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研究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中,城市边缘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区域。

它既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问题。

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课题。

城市边缘区通常是指城市建成区与乡村地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一区域的特点十分鲜明,它的土地利用往往较为混杂,既有农业用地,也有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

而且,人口构成也相对复杂,既有本地的农村居民,也有外来的务工人员。

这种复杂的土地利用和人口构成,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水电、通信等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够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相对匮乏。

这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也制约了区域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变得日益紧迫。

这一重构过程,首先体现在土地利用的优化上。

通过合理规划,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例如,将一些低效的工业用地转化为商业或居住用地,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农业在城市边缘区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引入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

同时,积极发展与城市相配套的服务业和轻工业,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在社会空间重构中,人口的流动与重新分布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城市边缘区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入。

这不仅包括外来的务工人员,还包括一些城市居民为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而选择迁移至此。

人口的流入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消费观念,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空间的重构。

交通设施的改善对于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交通网络能够加强城市边缘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促进资源的流通和共享。

新建的道路、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使得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也有助于拓展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空间。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作者:毛艺珺张运兴来源:《小城镇建设》2019年第10期摘要:文章基于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和范围的界定,通过对2008—2017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突变性关键词分析,探寻国外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理论及研究方向,进而了解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并在对城市边缘区研究方向权重最高的城乡规划学科的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问题。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土地利用;CiteSpace;综述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02?中图分类号:TU984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05-07?文獻标识码:AResearch Overview of Urban Fringe Domestic and OverseasMAO Yijun, ZHANG Yunxing[A 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fringe’s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scope, writers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mutation keywords were analyzed by the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and abroad from 2008 to 2017. The paper explores regional structure theory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foreign urban fringe,and also points out the progress and hotspo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extension,evolutionary texture, and land use issues of the urban planning, which is the highest weight in the urban fringe, the paper forecast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hinese urban fringe.[Keywords] urban fringe area; spatial extension; land use; CiteSpace; review引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交融区,是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1]。

我国城市边缘村落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边缘村落研究综述

于2 0 1 4 年正式颁布 了 《 国 家新 型 城 镇 化 规 划
( 2 0 1 4 - 2 0 2 0 年) 》 .对 优 化城 镇 布 局 形 态 推 动 城 乡发 展 一 体 化 、城 镇 化 发 展 体 制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详 细规定…。该规划将成 为推动我 国城 乡统 筹发 展 的纲领性文件 ,为实现城 乡一体化 的战略 目标 提供全 面依 据 ,同时也为城边村 的建设 和发展带 来 了积 极影响 。 ̄ c l A , I 、 .为 了进一步保证 新型城镇 化 的落地实施 ,国家于2 0 1 5 年 划定 了6 4 个新型城
的概 念 、 特 征 、 发展 演 变的 动 力 机 制 、 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 改造 更新 策略 等五 方 面对 我 国城 市 边 缘
村 落 的 相 关研 究 文献 进 行 全 面 分 析 与 系统 归 纳 。
接着城市部分功 能的转移 ,逐渐被纳入城市建设 用地 范畴 。在 此过程 中 ,城市 边缘村落 ( 以下简 称 城 边村 ” ) 成 为城市和 乡村两 种不 同社 会系 统过渡 、融合 > 中突的空间载体和社会单元 .正 经历着从产业结构 、人 口构成 、空间形态等各个 方面的空前变革 。然而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 乡二
薄l 崩 l
【 关键词】城市边缘村 落;动力机制 ;特 征 ;改
造 更新 策 略
ABSTRACT : As t h e s p a c e wh e r e c o n l f i c t s b e t we e n
u r b a n a n d r ur a l a r e a s a c c u mu l a t e , v i l l a g e s i n t h e

城市边缘区构成_功能及特征探讨_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_姚月

城市边缘区构成_功能及特征探讨_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_姚月
无序建设 无序建设主要是就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序特 征而言,指的是地区发展过程中组成要素所呈现 出的不匹配关系,主要表现为居住功能与城市其
106 北京规划建设
RESEARCH 研究
他功能规模与空间关系的不匹配性。 海淀城市边缘区无序建设的一个突出表现是
高档别墅区、中低档商品房和城中村、现存工业 厂房、部分小公建等处于无序并置关系。这些项 目在功能上和空间上没有必然关系,却在不同或 相同时间开工建设、同时存在。另一表现则是公 共服务与居住增长不匹配。由于公共设施增长缓 慢等原因,城市边缘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分缓 慢,还处于“小服务”和低层次服务的状态。由 于大规模社区的功能单一化以及公共功能、公共 空间缺失,使边缘区的城市活力受到影响,居民 普遍反映生活不便、配套服务不完善。
科研教育用地 由于高校规模以及功能等区别于其它用地要 求,一般都规划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区。位于海淀 区内的各高等院校的选址大多都在当时城市的边 缘地区,而后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展,其中的 一部分被纳入到中心地区范围内。如以清华和北 大为核心,学院路两侧八大院校所组成的西北郊 高等校园群体中,除了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农业 大学、国防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位于如今的 城市边缘地区外,其他院校都已纳入中心城的中 心地区范围内。此外,北京科研用地分布也较多 集中在中关村地区以及学院路地区,这些地区大 多位于原来的海淀城市边缘区内,如今随着城市 的扩张,已成为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 科技园 科技园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类型,其土地类 型较为复杂,多数为工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区 域是混合用地性质。由于科技园独特的功能和要 求,其往往规划布置在城市边缘区。自中关村科 技园建设以来,科技园在海淀区逐渐发展壮大起 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展,一些科技园已 经被纳入到了城市核心区范围内,如由“中关村 电子一条街”发展起来的海淀科技园,以及清华 科技园、上地信息产业园现已属于城市核心区范 围内。其后发展起来的永丰产业园、环保科技 园、东升科技园北领地等现仍位于海淀城市边缘 区内。 绿地 海淀城市边缘区范围内绿地主要由绿环和楔 形绿地组成,是维护北京“分散集团式”的城市 布局以及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可 持续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 工业用地 随着北京“优二兴三”、“退三进四”等一 系列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城市核心区内污染扰民 的工业企业搬迁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工 业用地逐渐由中心城向外围地区疏散,现主要集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研究共3篇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研究共3篇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研究共3篇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研究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和环境景观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和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环境挑战,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短缺等问题,威胁到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质量。

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以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可持续性。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利用和规划、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生态补偿和节约用水等措施,促进城市边缘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首先,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和规划是环境景观规划的核心。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应该考虑到生态、实用和经济三个因素的平衡。

具体来说,应该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工业用地的限制、城市扩张的管控等措施,逐步优化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减少非法开发和环境污染。

其次,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是环境景观规划的重点。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生态空间被占用和破坏,表现为生态系统的退化、物种的消失和环境质量的下降。

因此,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重新修复和保护。

生态环境修复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及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的保护。

此外,公园绿地、社区花园、生态景观等小尺度的生态建设也是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补偿和节约用水是环境景观规划中的关键策略。

生态补偿是指对环境的损害进行经济补偿或环境补偿,并进行脱碳、节能和生态补偿等工作。

节约用水是指采取节约用水、回收再利用和保护水质等水资源保护措施。

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补偿可以通过建立保护区、环保奖励制度等方式实现。

节约用水可以采取降低废水排放量、增加自来水压力、利用过滤水等技术手段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期(总第265期) 2005年12月财经问题研究R esearch on Financ i al and E cono m ic IssuesNumb er12(General Seri alN o1265)Dece mber,2005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¹毛岩亮,刘俊甲(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政府,辽宁大连11603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处于城市化前沿阵地的城市边缘区,作为探索城市化规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化问题入手,以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边缘区城市化存在的六大问题,并立足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发展理念、城市规划、经济结构、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城市化;核心区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5)12-0053-05西方地理学界对城市边缘区的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早。

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从城市形态角度进行柏林的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时,首次提出城市边缘区(U r ban fri n ge)。

[1]R#E#迪肯森(D i k i n son)根据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于1947年进一步提出了三地带理论,将城市地域结构区由核心到外围分为中央地带、城乡边缘中间地带和城市外缘地带或郊区地带[2],开创了城市边缘区(即所谓中间地带)研究的先河。

L#H#洛斯乌姆(L#H#Russ w ur m)提出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对城市边缘区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

我国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于9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95年顾朝林编著5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研究6的出版,标志着研究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

[1]综观整个研究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对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地域界定以及特征等探讨、研究得比较多;在应用研究方面,从单一问题入手研究得也比较深入,比如空间结构问题、土地利用问题等。

但是,根据多年的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城市边缘区问题是一个复杂体系,涵盖经济、社会、行政等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特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协调推进城市化,这也是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边缘区的特殊性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特殊地带。

其主要特点表现为:11二元性。

城市边缘区在经济、人口和土地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经济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城市经济,又有乡村经济、城乡混合经济和外来经济;既有从城市延伸或新兴的现代工业、服务业体系,也有乡镇工业、传统农业等生产体系。

人口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城市人口,也有农村人口;既有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也有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土地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国有土地,又有集体土地;既有城市建设用地,又有农业用地。

21中介性。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地域,特殊的区位使这里混杂了城市与乡村两种经济、社会形态和环境景观,而且两种形态之间的¹收稿日期:2005-09-20作者简介:毛岩亮(1956-),男,辽宁大连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界线比较模糊,可以说是亦城亦乡又非城非乡,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中介状态,是介于城市和乡村间的连续统一体。

就一般而言,在城市边缘区的内侧(内缘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相对倾向于城市形态;而外侧(外缘区)则以乡村为主,相对倾向于乡村形态。

31变动性。

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城市边缘区是其中最富变化的地区,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

在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两种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被纳入城市建成区,或成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从而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区;同时,又不断地向外扩展,吸纳部分郊区或乡村地区,形成新的边缘区域。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社会、人口、土地、环境景观以及管理体制等,也随着区域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性。

二、城市边缘区城市化的特殊性从城市边缘区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其本质是城市集聚和扩散发展效应的结果,可以说既是城市化的产物,又是城市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特殊形态。

11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过程重叠。

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既是城市核心区高度集中城市化后,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相关产业向其转移的离心扩散过程,也是城市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城市的吸引而产生的向心集聚过程,可以说是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导致两种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模式在同一区域同步推进。

21受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和制约较大。

城市边缘区紧邻城市核心区,往往被作为核心区扩散发展的预留空间,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资源的配置和功能确定等都要受到核心区发展取向的约束。

而且城市边缘区大多是市辖区,不具备农村县级政府相对完整的行政事权,在发展政策、工作决策等方面,受上级政府的调控影响较大。

31发展具有周期性。

随着城市经济的周期性和波动性,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发展也呈周期性阶段特点,可以概括为/集聚)分裂)扩散)再集聚0[3]。

在城市核心区的辐射和影响下,内边缘区的城市化程度达到城区标准,率先完成向核心区的过渡,与外边缘区分裂;外边缘区随着自身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成为内缘区的同时,向外继续扩散,形成新的外缘区,再向核心区集聚,从而形成一个发展周期。

41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一是边缘区城市化水平低于核心区,在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滞后,从核心区吸引和接收的优质资源少。

二是内边缘区与外边缘区的城市化程度不同,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同步。

一般是内边缘区要高于外边缘区。

三是城市化构成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往往是人口城市化率较高,而城市空间、土地利用、产业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高。

四是城市景观不协调。

既有城市景观,又有农村景观,而且比较混杂、无序。

三、城市边缘区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城市化的过程是城乡之间资源、利益重新进行配置和调整的过程,必然要触及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和问题。

城市边缘区处于城乡过渡带,是城市化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城市化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

11规划问题。

城市边缘区虽然被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范畴之内,但是往往处于核心区的从属地位,受核心区发展的调控和制约比较大;加之城乡两种不同规划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影响,使边缘区的规划长期存在着不统一和不确定的问题,缺少相对完整、具体的规划指导。

这也直接导致了边缘区的发展定位、空间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难以进行长期而稳定的规划实施,其建设和发展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和短期行为,现实表现为产业混杂、景观混杂、布局散乱等。

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有序推进,而且不利于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

21土地问题。

一是土地资源锐减,失地、失业农民激增。

城市核心区企业、人口和部分功能的转移,占用了边缘区大量的土地资源,形成了新一轮圈地运动。

根据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统计,1987)2001年,全国用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达339416万亩。

同时还有部分乡镇企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被征占,直接导致大量的农民失地、失业。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已超过4000万人[4]。

二是土地征用补偿偏低。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方式带有明显的行政命令色彩,按5土地管理法6规定计算的补偿标准远远低于土地的实际价值,而且是永久性的一次补偿,根本未考虑升值效益。

这种非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虽然降低了政府的征地成本,却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据国家有关部门估算,改革开放以来,低价征用农民土地54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总第265期至少使其损失20000亿元[5]。

三是土地管理不规范。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殊性,使其实际上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体村民掌管。

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受利益驱动,违规私自出租、出让集体土地,而收益却未完全用于集体经济发展或农民保障。

31保障问题。

这是边缘区城市化推进的一个难点问题。

一是保障范围未做到全覆盖。

户籍改革使大量失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但由于现行社会保障政策的局限性,这部分/农转城0人员中的/50、600以上人员将无法进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即使符合政策条件,也需要先期一次性趸缴10)25年的保险费,[6]成为进入保障体系的一道门槛。

二是保障标准偏低。

/农转城0人员的保障标准是根据先期趸缴的保险费来确定的。

受土地补偿标准、集体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等因素影响,前期趸缴资金往往不高,确定的保障标准偏低。

三是参保人员续保能力弱。

失地、失业农民二次就业能力较弱,/农转城0后难以找到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收入来源没有保障,社会保险的续缴资金无法解决,最终将导致/保障0名存实亡,造成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成为新的/城市贫民0群体,加剧两极分化。

41村级集体资产处置问题。

一方面,集体资产面临主体缺失。

城市化过程中,/农转城0、/村改居0的实施,使农民身份和集体经济组织性质发生了改变,按现行法律规定,将不再具备对原有集体土地和资产权属的主体资格,导致集体资产处于管理真空。

另一方面,集体资产产权不清,处置无据。

虽然城市边缘区的农村集体经济普遍经过了大规模的改制,但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政策规定,改制往往不够彻底,至今还遗留着集体组织资产与村镇企业资产界定不清等诸多问题,也形成了比较尖锐的利益矛盾。

在现实操作中,集体资产处置常常因资产范围、分配方式、分配标准等发生分歧而无法进行。

此外,集体土地由于未进行性质和用途变更,也无法实施量化。

51经济结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保持了城乡混杂的状态,第一产业占有相当比重,二、三产业发展不足。

近年来,在工业化的带动下,第二产业虽然快速增长,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不符合城市经济架构的要求。

二是产业素质不高。

边缘区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郊区经济痕迹较重。

受环境、设施和人才等因素影响,引进的产业项目多属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垂直分工;从城市核心区转移出来的企业也多是污染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和资金密集程度都比较低,影响了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结构调整力度不大。

边缘区城市化面临的问题较多,而结构调整是一个比较复杂、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因此,受/形象0和/政绩0等因素影响,往往过于重视短期效果,把工作重点放在市政建设和美化环境上,忽视了对产业发展的规划、调整和扶持,造成边缘区产业布局不合理、特色不突出、配套产业不完善等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