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化叙事

合集下载

影像叙事艺术

影像叙事艺术

影像叙事艺术影像叙事艺术导语: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影像叙事艺术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像叙事艺术通过图片、电影、动画等方式,以其独特的语言与独立的表达能力,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与艺术享受。

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像叙事艺术的精髓和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艺术领域。

第一章影像叙事艺术的概念与定义影像叙事艺术是由“影像”与“叙事艺术”两个部分组成的复合概念。

影像,即图像或画面,可以是用相机捕捉到的静态图像,也可以是通过电影、摄影和绘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动态画面;而叙事艺术,则指的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将时间、空间、人物与情节等要素融合在一起,通过影像来讲述一个故事的艺术形式。

影像叙事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壁画和洞穴壁画时代。

不同文化和文明中,人们通过绘画和雕塑等形式,用图像来叙述历史、神话和故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影像艺术的发展,影像叙事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传播空间。

第二章影像叙事艺术的表现形式1.电影: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叙事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摄影、化妆、服装、音乐等多种手段,将故事情节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具有流畅的时间和空间转换能力,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发展和情感变化。

2.摄影:摄影作为一种静态的影像叙事艺术形式,通过捕捉瞬间的画面,将观者带入到一个独特的世界中。

摄影师通过选择拍摄角度、光线和构图等手段,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在一张照片中。

3.动画:动画是一种将静态的图像通过逐帧播放形成连续动画的影像叙事艺术形式。

动画通过使用绘画、计算机模型和特效技术等手段,创造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第三章影像叙事艺术的艺术特点1.视觉冲击力:影像作为视觉媒介,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画面的构图、颜色的运用和光影的变化等手段,影像能够给观众带来直接而强烈的视觉感受。

2.情感表达力:影像叙事艺术通过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音乐等元素,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表达。

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策略分析——以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为例

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策略分析——以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为例

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四年前的9月,新华社推出首个“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

迄今为止,《国家相册》始终不忘初心,已经走过了三年多的时光,总浏览量超过几十亿次。

《国家相册》把影像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激活老照片,融合历史与现代,将新闻故事化、人格化,娓娓道来那些被浓缩的人生和被折叠的集体时代记忆。

一、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影像叙事的现实语境(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危机集体记忆存活于社会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集体记忆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同时代里不断传承与建构。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原本族群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网络逐渐隐退甚至消失,中华民族正处于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构建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民族国家集体记忆迫在眉睫。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铭记历史而得以安身立命,逐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方鼓吹改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入我国,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革新,历史虚无主义披上否定历史的“外衣”,抹黑英雄、恶搞历史,这都使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遭到重创。

这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艺术创造历史”“重新发现和还原历史”的幌子,罔顾历史事实,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甚至企图造成人民思想领域的价值混乱,解构主流意识形态。

我们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尊重历史、捍卫真相。

(三)怀旧的社会心理弥漫杜威·佛克马把“怀旧”形象地描述为“朝后看的镜子”,从已逝的过去发现规律更好的思考未来。

[2]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变革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对社会有着较高的价值预期和利益期待,然而改革进入深水区,存在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个人对社会价值的期待落空,而产生的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现代人为了规避迷失自我而造成的空虚与利欲,找到了一种能够使自身心理平衡的模式——追忆往昔。

刹那空间的后情感魅影--试论当代都市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倾向及其危机

刹那空间的后情感魅影--试论当代都市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倾向及其危机

刹那空间的后情感魅影--试论当代都市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倾向及其危机罗钱军【摘要】作为“视觉文化”历史图式中文学突围的现实策略,小说创作中的影像化叙事开始全面渗入当代都市书写之中。

这样的小说具备鲜明的镜头感,将一个个瞬间的、现时的、片段的空间画面呈现于读者眼前,迎合了当下读者感官化、惰性的审美心理。

但在此类叙事文本中,艺术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弥散性被淡化,作品的深度想象空间逐渐被类似影像叙事的直接的视觉感知所蚕食,从而遮蔽了读者对现实真正的感受,使其陷入“后情感”而不自知。

%As a practical strategy for literature to break through the siege of visual culture, visualization narration begins to prevail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 novels. Novels of this style are greatly characterized by similar effects created by film shots which display segments of flashing pictures. Although visualization narration caters for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present-day readers who are indolent and satisfied with sensual pleasures, the novel’s mental space for deep thinking is appropriated by the immediate visual perception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film shots. As a result, the glamour of the traditional artistic language featuring fuzziness and polysemousness gets weakened, and the readers are shielded from the real world and unconsciously trapped in postemotion.【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影像化叙事;都市小说;时间的空间化;后情感【作者】罗钱军【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9在当前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与影像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图像叙事_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

图像叙事_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

图像叙事_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当代社会中,图像的运用和传播日趋广泛,成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

从电视广告、电影、网络平台到移动应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图像的存在。

图像作为一种视觉叙事的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定义方式。

本文将探讨图像叙事的概念和重要性,并以当代文化中的视觉转向为切入点,分析现代社会中图像叙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首先,什么是图像叙事?简单来说,图像叙事是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故事或情感的方式。

与传统的文字叙述相比,图像叙事通过图像的视觉效果和构图来激发观众的感官和情感,更加直观而深入地影响着受众。

图像叙事不受语言的限制,能够跨越文化和语境的界限,以一种普遍的方式传递信息。

图像叙事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图像叙事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比起冰冷的文字,图像通常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其次,图像叙事能够用简洁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高效的方式概括和传达故事的关键点。

这种高效的传递方式适合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符合信息快速获取的需求。

再次,图像叙事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更大的传播范围。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图像可以快速传播和分享,迅速传递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最后,图像叙事具有丰富的表达手法和多样的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像风格和构图方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丰富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然而,当代文化中的视觉转向也给图像叙事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随着图像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网络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图像信息的过载和误导。

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经常遭遇到虚假和伪造的图像,导致信息失真和误导公众的情况屡见不鲜。

其次,图像叙事也面临着版权和隐私的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复制和传播图像,这给原创性和隐私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更是一种精心构建的视觉体验。

在他的小说中,画面化的叙事方式成为了其作品中最独特的特征之一。

纳博科夫的影像化叙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他以细腻入微的描绘和生动的画面来展现他的故事。

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空间等元素,将读者带入一个个真实而立体的场景。

比如,在《洛丝玛丽》(Lolita)中,纳博科夫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在读者的心中勾勒出了洛丝玛丽的形象,她的幼稚、可爱和诱人都在读者大脑中强烈地呈现。

通过这种画面化的叙事手法,纳博科夫成功地为其小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感受。

其次,纳博科夫的影像化叙事还体现在他对时间的处理上。

他善于运用闪回和倒叙等技巧,将故事的时间线条拉伸或折叠,为读者创造了一种非线性的时间感受。

这种非传统的时间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复杂和引人入胜。

例如,在《巴黎讲堂》(Laughter in the Dark)中,纳博科夫在故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闪回,通过这些回忆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矛盾情感。

这种影像化的时间叙事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转变。

此外,纳博科夫的小说还以其独特的叙述结构而闻名。

他经常把故事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叙事者。

这种多重叙述的结构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细节和复杂性。

在《巴纳巴斯》(Pale Fire)这部小说中,纳博科夫以一首长诗的形式写下了整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诗行和注释之间的反复穿插,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庞大而复杂的图景。

这种多层次的叙述结构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读者参与感,还为其影像化的叙事添加了一层又一层的魅力。

最后,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如何用影像叙事

如何用影像叙事

Experience the moment
镜头呈现THE VISUAL STORY——SEEING THE STRUCTURE OF FILM, TV, AND NEW MEDIA》: "A story has thee basic parts called the beginning (exposition), the middle (conflict/climax), and the end (resolution).
叙事的镜头序列
通过片例得到的启示
• 影像叙事并不是简单的“状态”呈现,而是 要形成“过程性”的叙述,因此才能够使观 众形成“切身体验”。
• 要保证叙事的完整性,事情的起因、发展、 高潮和结束要尽量实现影像化的表达。
作业
• 自拟题目,拍摄一部5-7分钟的DV短片, 题材以纪录片、新闻或者专题为主,不允 许拍摄MV或者广告、剧情片,要求正确的 运用影像的叙事方法来结构全片,将影像 叙事的要求和具体的创作需要相结合。
•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选取其中 5-7分钟的一个叙事段落,分析其影像叙事 的特点和其实现方式。
课外阅读书目
• 影像叙事延续了常规的叙述结构,同样要形 成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
影像的 叙事结构
the beginning the middle
起因
发展
the end 结果
Exposition
conflict/climax
概述性的说明 矛盾冲突和高潮
Resolution 解决方案
片例《有困难,找政府》
非叙事的镜头序列
电视影像语言
影像的叙事
主讲人:孙振虎
什么是影像叙事
• 《TELEVISION FIELD PRODUCTION AND REPORTING》: "Letting the audience experience the moment" is visual storytelling.

文学到影像的叙事转换

文学到影像的叙事转换

文学到影像的叙事转换一网络文学在转换为影视作品时,人物形象的影视化塑造出现变化。

在《山楂树之恋》中,原著的人物形象描写的丰满与真实,作者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复杂的人物。

女主人公静秋是活泼而幽默的,男主人公老三也是同样浪漫而深情的,这一点从他以诗歌向静秋表达就可以看出。

但是与原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形像的特征不同,电影通过视觉的方式转换后,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被忽视,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扁平化,呈现出呆板与保守的性格。

而在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中有一句言简意赅的语言描写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与人物身份,“杜拉拉,南方女子,姿色中上。

”,这句话勾勒出一位平凡、持有姿色的年轻女人形象。

但是在电影中,演员的选定年龄偏大。

在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人物形象的表演不如文学书写的杜拉拉深邃而富有力量。

《佳期如梦》中,文学作品中的阮正东的人设是成熟的气质型男人,而在影视剧改编中,阮正东则被塑造成偶像剧中“痞子公子”,遇事缺乏冷静的处理态度,歇斯底里,幼稚至极,造成了人物形象的模式化,艺术质量稚拙。

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样对男主人公进行了影视化的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陈孝正是懦弱而不知变通的,再遇到选择时,自己难以应对。

而在电影中,人物形象则在影视化的转换中变得丰富饱满,可以让受众全方位的这个人物,在男主人公每一个选择的背后,也会流露出撕心裂肺的痛苦,他要承受的并不比女人主人公郑微少。

陈孝正这个人物形象了可以说是文学作品向影视转换后一个成功的典范,人物情感变化的突出,内心激烈矛盾的塑造,增加了人物的厚重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人性化,能让观众以一种悲悯之心看待人物,从而走向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

二影视剧通过制造故事情节的冲突来吸收受众的关注度,文学作品向影视剧改变的过程中,影视剧会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进行处理,增添或者删改一些故事情节。

《山楂树之恋》的改变过程中,为了突出电影纯洁之爱的主题,并没有讲述长林与静秋的情感线路,而是将长林塑造成了把静秋视之如妹的男子形象,纯洁至上,同时也删去了老三未婚妻的角色,只保留老三的妹妹,这样的改编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出老三与静秋的爱情是纯洁的,世俗力量对其感情束缚较小,减少诱惑的干扰。

《2024年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范文

《2024年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范文

《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篇一一、引言影视剧作为当今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其影像叙事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对于其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叙事是影视剧的灵魂,通过影像语言、镜头语言和声音语言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影视剧的影像叙事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性和技巧性,以期为影视剧的创作和制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影视剧的影像叙事艺术性1. 镜头语言的运用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离不开镜头语言的运用。

镜头语言通过不同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将影像信息传递给观众。

在影视剧中,常见的镜头语言包括远景、近景、特写等,这些镜头语言可以有效地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此外,运用摇镜头、推拉镜头等手法,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

2. 色彩与光影的运用色彩与光影是影视剧中影像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不同的色彩和光影组合,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和视觉效果。

例如,暖色调可以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气氛,而冷色调则可表达出悲伤、忧郁的情感。

同时,光影的运用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

3. 音效与配乐的配合音效与配乐是影视剧中影像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效和配乐的配合,可以增强画面的情感表现力和氛围感。

在关键情节或高潮部分,恰当的音效和配乐可以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影视剧的影像叙事技巧性1. 情节安排与节奏控制情节安排与节奏控制是影视剧中影像叙事的关键技巧之一。

通过合理的情节安排和节奏控制,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在情节安排上,要注意情节的起伏和高潮的设置,使故事情节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在节奏控制上,要注意画面的切换速度和音效的配合,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2.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是影视剧中影像叙事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影像语言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可以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化叙事是当下文学影像化生存最显著、最直接的文本表现形态。

文学的“触电”不仅表现为作家被动地等待自己的作品被影视导演看中,使文学作品实现跨媒体传播,文学由文字转向视听多种表现形式,扩展文学空间,同时也给作家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创作时更为主动地将影视艺术的创作思维与叙事方式嫁接至文学写作中。

文学影像化叙事一时兴盛。

尼古拉·米尔佐夫说:“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随着影视在20世纪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这一文化形态改变了人们认知、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包括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期待视野,因而对于属于文学叙事的内容,人们也要求它们以影像化的方式出现。

为了给文学寻找更佳的接受方式,适应新的感知和思维方式的需要,就不得不呼应影像话语的特征,作家的创作活动和文本的叙事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影视趣味与影视审美规范已经深入到作家的主体思维以及文学文本的肌体之中。

因小说改编成影视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海岩说:“我认为我们己经从阅读时代进入电视时代,原来的文字读者不停地被瓦解。

有很多人不看小说,但很难说有人不看电视。

小说读者的阅读习惯被电视媒体的特点改造了,文字给视觉补充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讲故事必须适应这种欣赏习惯的变化。

在这个时代写小说,必须在写作方法上做出调整,来适应这种新的思维习惯和欣赏习惯。

这不是取悦读者,而是因为时代不同文本的特点和风格也必然不同。

”(海岩:《电视剧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2004年9月17日《新京报》) 作家海岩自己的创作经历,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小说改编成影视取得巨大成功的神话,海岩所创作的小说可称为影像叙事的典型文本。

作家出版社在推出海岩的小说时,甚至打出了“电视小说”的名目,“海岩在电视与小说的结合部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影视剧本,而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电视小说。

读者既可以从中领略到作者小说的原汁原味,又能欣赏到本该在电视荧屏上才能欣赏的精彩画面,可谓一举两得。

”《海岩.电视剧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N].新京报,2004—9—17.》但是,从《便衣警察》、《一场风华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到《玉观音》、《深牢大狱》、《平淡生活》、《舞者》海岩的小说创作已逐渐牺牲掉了小说文体的本体特征,彻底沦落为影视的脚本。

在与市场的亲密接触中,海岩深诸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叙事元素他刻意追求离奇的故事情节,戏剧化、复杂的人物形象,空间的大规模转移以及通篇的对话连接等等属于影视的叙事策略,从而创造了每一部出版的小说都得以改编的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