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
例如:1、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重点:所有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
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
例如:第二人称。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
“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
例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公孙丑上)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古汉语词归类巧记

古汉语词归类巧记代词代词的语法功能:起代替、指称作用,作主语、定语、宾语。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指示代词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
古今都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但指示代词的系统性有很大差别。
古代汉语中的无定代词“或、莫”,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一、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别。
类别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P233:用指示代词表示用词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之其彼功能 作主语、宾语、定语多作定语,你(你们)的宾语,他、他们(它、它们) 作定语,他、他们(它、它们)的主语、宾语,特殊:1、朕:秦以前任何人都可用。
秦以后为帝王自称。
2、尊称对方为“君、子、足下”。
3、谦称自己为“臣、仆、妾、寡人、愚”或自称己名。
二、指示代词: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远指特指泛指旁 指无定代词(作主语)复 指谓词性P240彼、夫:定语,那其:定语,表特定意义 之、兹:定语、宾语 佗(定语)、他(宾、定、判断句谓语):别的、其他的 或:有的、有人、某人 莫:没有什么,没有人 者:复指前名词性成分,起强调作用。
相当于述(介)宾结构尔(宾、定)、若(定语):如此 然焉 诸 谓语,像这样 补语,于此、比这个 宾语,之于莫:汉以后成为否定副词。
注意:1、“其”作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语,有时是谓词性成分,即“其+谓词性成分”组成的定中结构。
例如:“散其党,收其余(与),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其余(与)”:它的参与者。
“其辅”:它的辅助者。
“余(与)和辅”这两个动词已经指称化,即由陈述动作行为,转而指称施事者。
2、“者”位于名词性成分后时,才是复指代词。
例:“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而位于谓词性成分(动、形、数)后时,是助词。
例:“饥者易为食。
”三、疑问代词P241:类型指人指事物指处所用词谁孰:哪一个孰与:表比较,“与…比,哪一个(更)”何:什么、为什么、怎么、那里胡、曷、悉:1、状语,为什么2、胡为、曷为:问原因。
古代汉语--代词

3、疑问代词:⑴ 谁、敦 ⑵ 何、胡、奚、曷 ⑶ 安、恶、焉
4、无定代词: 或、莫、他 5、辅助性代词:者、所
4
二、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
有“此、兹、是、时、之、斯、然、尔、若”。 除“然、尔、若”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 其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这(些、个、种……)”。 唐代产生“这”。
34
君何患焉?
(左传·隐公元年)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问曰:“周公何人也?”(孟子·公孙丑下)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5
“胡、曷、奚”一般作状语,问原因,表示“为什么”“怎 么”;“曷”作状语,主要询问时间,表示“何时”例如:
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纳言:古官名。主出纳王命。
朕皇考曰伯庸。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屈原《离骚》) (诗·邶风·匏有苦叶)
涉:徒步過河。須:等待。
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尚书·大诰)
(既然天降此艰巨任务于我身,我幼冲之人,哪敢自顾自。越:语气词。冲:幼。)
14
P:175
• 谦称:孤、寡人、不榖、臣、仆、走 • 自称其名: • 六朝以后:身 • 中古以后:奴、臣
5
“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
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吕氏春秋·举难) 易王母,(燕)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
(史记·苏秦列传)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茲:這里,指孔子自己。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假如是这样的话,谁能阻挡得了他
古代汉语要点归纳

古代汉语要点归纳古汉语词分成: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现代汉语中代词、副词并入实词。
(重点):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现代汉语没有,一是无定代词“或”与“莫”,一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⑴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⑵第一、二人称代词+“侪chái、属、曹、辈”(名词,意思是“同一类的” )表示复数。
谦称:愚、臣、仆、妾、寡人;尊称:君、子、公、先生、足下、大王第一人称有“我、吾、予(余)、朕”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代词,常用的是“之、其、彼”。
(先秦时本没有第三人称代词)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百姓中很多人知道他很贤良,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指示代词:2、种类:近指,远指,特指和泛指,近指代词:所指的人或事在时间、空间上靠近说话人。
(2)远指代词:代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在时间、空间方面远离说话人。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那是一个时期,这又是一个时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这个人的力量,我就到不了这个地方)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位:指特定的、适合的职位。
其政:特定的政事(重点)] (不在这个位置上,就不要想这个位置上的事)疑问代词:三种形式:1、问人:主要有“谁”和“孰”。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还与谁同道呢?)2、问物:常用的是“何、安、焉、胡”客何好?(客人爱好什么?)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引我去见楚王?)胡可雍也?(怎么可以堵塞呢?)四.无定代词:代词所指代的对象是不固定的,它代替不必或不能指出的人或事物。
常用的是“或”和“莫”(重点)注:虚指代词或叫无指代词,不必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人或事物叫虚指,如“或”。
没有人或事物,排除一切对象,如“莫。
”“或”表示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表“有的人”,一般指人;“莫”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成“没有谁(人),没有什么(物)”可指人,也可指物,汉代以后产生了否定副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代汉语》第十二课考点手册

《古代汉语》第十二課代詞考点55 代詞(★★★一級考點,一般爲單選和简答)一、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是“吾、我、予、余”。
第二人稱代詞有“爾、女(汝)、若、而、乃”。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魏風·碩鼠》)第三人稱代詞有“之”“其”“厥”等。
愛共叔段,欲立之。
(《左傅·隱公元年》)二、指示代詞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謀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步出夏門行》)三、疑問代詞1.誰、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晉靈公不君》)2.何、曷、奚、胡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伐檀》)3.惡(烏)、安、焉四、特殊代詞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考点56 繞梁三日(★★二級考點,一般爲單選、释词和翻譯)1.翻譯畫橫線的句子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
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1]。
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2],匮糧,過雍門,鬻歌假食。
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過逆旅,逆旅人辱之。
韓娥因曼聲哀哭,—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賂發之[3]。
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1]遏:遏止。
[2]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3]賂:贈送財物。
考点57 紀昌學射(★★二級考點,一般爲釋詞和翻譯)1.翻譯畫橫線的句子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
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
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卧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
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
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
特殊代词“者”、“所”浅析

特殊代词“者”、“所”浅析作者:乔仲贤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古代汉语特殊代词“者”、“所”的用途进行浅析,从“者”、“所”与一般代词的区别,“者”、“所”做特殊代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方面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辨析,总结其规律。
【关键词】古代汉语特殊代词文言虚词阅读教学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中称“‘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起辅助作用”正是“者”、“所”做代词的特殊之处。
正因为特殊,它们的用法就显得复杂的多,掌握起来也有难度,因此有必要辨析。
一、“者”、“所”与一般代词的不同一般代词可直接指代人或物,可独立做句子成分,但“者”和“所”不能直接指代人或物,必须和其他的词、短语结合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指代人或物,才能做句子成分。
例如:①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②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③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例①中的“吾”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指代“项伯”;“吾”在句中做主语,“之”做宾语。
它们在句中都有意义,而且这种意义是不借助其他词的作用,是独立的。
把它们从句子中脱离出来,意义并不消失。
但“者”、“所”就不行。
如例②中的“者”,例③中的“所”,只有同“居”、“大欲”结合,构成名词性的“居者”和“所大欲”,才能指代人或物,也才能做句子成分,如果把它们从句中脱离出来,它们就没有意义了。
二、“者”、“所”做特殊代词的相同点(1)“者”、“所”都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它们既可代人,也可以代物。
例如:④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⑤中的“者”代人,“至者”指“到达的人”。
例⑤的“所”代事物,“所得”指“得到的感受”。
(2)“者”、“所”还能代时间、处所。
例如: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重点:所有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
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同上)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
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
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皋陶曰:“朕言惠。
”(《尚书·皋陶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辞·离骚》)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
(大簋)“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
“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
例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公孙丑上)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上面的例子表明:“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
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
例如: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见其入”等於说不见师之入。
“其入”是名词性结构作“见”的宾语。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其负大舟”等于“水之负大舟”,是名词性结构作“无力”的主语。
)这些地方的“之”字不能译为现代汉语的“的”。
同理,这些地方的“其”字也不能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译为“他”、“她”、“它”。
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子,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偏正结构译为主谓结构,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译文来分析古代的语法结构。
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
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後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
这是古今语法的一个不同之点。
中古以後,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
古文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
以上是本教材的观点。
但是下面的句子似乎与此说法相悖,“其”其实可作主语。
如:绛无贰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左传·襄公三年)(“其”指代魏绛)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战国策·楚策)(“其”指代楚王新纳的美人)因此,上古汉语第三人称“其”的语法功能应该改为“一般只作定语”比较合适。
“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
也就是说,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二人称。
例如: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左传成公三年)(“免之”的“之”,说话人知罃自称。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宣公二年) (“莫之继也”的“之”,指称赵盾。
“则子继之”的“之”,士季自称。
)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除了“其”“之”外,还用“彼”。
它本来是指示代词,但有时也用来称代人。
如:彼,丈夫也;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总之,上古的第三人称代词基本上都是借用别的词类来充当,而且用法也比较特殊。
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六朝时才出现,最早是用“伊”和“渠”。
现在的闽方言仍保留着“伊”,粤方言则保留着“渠”。
如:伊必能克蜀。
(世说新语·雅量)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至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其字则古已有之,但却是一个旁指代词,意思是“别的”、“其他的”。
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如: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高适·渔父词)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
(霍小玉传)而表示女性的“她”,本是“姐”的异体字,见于《玉篇》,“五四”时期,由于刘半农的倡议,后用以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
(刘半农《她字问题》:“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因此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人称代词的问题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
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
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
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虽然,必告不谷。
(左传成公三年)(以上是尊称。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例如: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
(战国策·齐策四) (以上自称其名。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称人之字。
)总的来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夫”、“之”、“其”、“若”、“尔”、“然”等。
1、是、此、兹、斯这四个是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个”、“这些”等。
其中“此”的指示性最强,与远指代词“彼”相对,是真正的近指代词。
“斯”有些近似远指代词的“夫”,指代性比“此”轻。
“兹”出现得早,甲骨文中就有,本来是远近不分的,是个泛指代词。
“是”更多的是用在承前指示中,用于复指。
例如……:2、彼、夫这两个是远指代词。
如: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上)“彼”的指示性很强,后来发展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多完全等於现代的“他”或“他们”。
例如: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但是,“彼”字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
由於它表示远指,所以它又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如《论语·宪问》:“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意即“那人哪!那人哪!”不加以评论。
),可见“彼”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所以古代汉语里一般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的意义。
“夫”的指代性较轻,翻译时往往不必译出;用在句首时,往往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实这种句首语气词“夫”还仍然带有指示性质,因此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
3、之、其“之”是一个泛指代词,“其”是一个特指代词。
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天)(于归:出嫁。
)这种“之”既非远指,又非近指,杨树达称为泛指代词。
这种“之”只作定语和宾语,不作主语。
“其”是和“之”相对的一个代词,相当于“那个”、“那种”,用作定语。
如: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左传)4、若、尔、然“若”常作定语。
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孟子)“然”和“尔”字,经常用作句子的谓语。
略等於现代汉语的“这样”、“那样”。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诗)单说“然”字,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正是这样”。
例如:王曰:“然。
”(孟子,梁惠王上)这三个指示代词和前面八个指示代词的区别在于:前面八个是体词性的指示代词,而这三个是谓词性的指示代词。
体词性指的是名词、代词等;谓词性包括形容词和动词。
所谓体词性的指示代词,就是说它们具有形容词或动词的性质。
5、无定代词“或”和“莫”a.“或”字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字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
例如: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作“有人”。
b.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
例如:宋人或得玉。
(左传襄公十五年)(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
)c.在古代汉语里,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後相应,以表示列举。
在这种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