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1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2【原文】《题乌江亭》年代:唐作者: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高中语文课文《题乌江亭》赏析与练习

题乌江亭杜牧(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知人论世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三、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四、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2024届高考怀古咏史诗练习(含答案)

2024届高考怀古咏史诗练习(含答案)咏史怀古诗练习(2023.8)1.阅读下面三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的咏怀。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
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镇,旧传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不期:难以预料。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大意】
胜败是兵家常事,难以预料,而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能屈能伸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江东子弟中人才济济,多有才能出众的人,如果项羽当年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说不定能卷土重来。
高二语文杜牧古诗练习+答案

杜牧练习学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谓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日:“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豪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少与李甘等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
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
卒,年五十。
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
”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
俄而炊甑裂,曰:“不祥也。
”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
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选自《新唐书•杜牧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偶见文士十数辈向:刚才,从前B.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扺掌:击掌,搓手C.辞容激厉辞容:言辞,面容D.以考功郎中知制浩知:认识,了解(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明君选才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B.请公与.状头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C.牧亦以.疏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而.牧困踬不自振吾尝跂而.望矣(《劝学》)(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的《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杜牧的《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赏析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要求:1.简单描述诗歌的前两句所叙述的事情。
2.说说这首诗和上面说选杜牧的哪首诗的风格最接近?
3.赏析诗歌的后两句,并体会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和下面两首进行比较)
相关链接
王安石:《题乌江亭》: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
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