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4摩擦知识

4摩擦知识


F (1
a ), L
FB W ,
FA

a L
F

W 2
tan
维持平衡的条件: FA 0 FS f FB
B
Fs FB
FA 0
LW tan F
2a
FS f FB
W (0.5 tan f )L F W (0.5 tan f )L
La
La
求解静滑动摩擦问题应注意:

fs cos fs sin
P
为使物块静止
F2

sin cos

fs cos fs sin
P

F

sin cos

fs cos fs sin
P

F1
求解平衡范围
摩擦
例 用几何法求解. 解: 物块有向上滑动趋势时,
F1 P tan( )
摩擦
物块有向下滑动趋势时,
Fy 0 FN P F1 sin 0
又 Fs Fmax fs FN
解得
F1
cos
fs fs sin
1876 N
FN FN
设木箱有翻动趋势时拉力为 F2
M A 0
F cos h P a 0
2
2
解得
F2

Pa
2h cos
1443N
P
其中:f 动滑动摩擦因数 (coefficient of kinetic friction)
摩擦
摩擦角与自锁现象
全约束力FR F FN
FR FN F
运动趋势
FR
F 2 FN2

摩擦学知识点总结

摩擦学知识点总结

摩擦学知识点总结摩擦是指两个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的阻力。

摩擦学是研究摩擦现象的科学,涉及到力学、材料学、表面科学、润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摩擦学的研究对于工程和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摩擦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摩擦力的产生机制、摩擦系数、摩擦的影响因素、摩擦的应用以及摩擦的减小等内容。

一、摩擦力的产生机制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两个表面之间的微观不平整的凸起和凹陷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当两个表面接触时,由于其不光滑的表面,导致表面之间存在着局部的微小接触点。

在这些接触点处,由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斥力,产生了摩擦力。

这种微观不平整的表面结构导致了摩擦力的产生,这也是为什么光滑的表面摩擦力更小的原因。

二、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是用来描述两个表面之间摩擦性质的参数。

通常用符号μ来表示。

摩擦系数的大小取决于两个表面之间的物理性质以及表面之间的状态。

通常来说,摩擦系数分为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

静摩擦系数是指在两个表面相对静止的情况下,需要克服的摩擦力与正压力之比。

而动摩擦系数是指在两个表面相对运动的情况下,需要克服的摩擦力与正压力之比。

摩擦力与正压力之比就是静摩擦系数或者动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差异很大,所以在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摩擦系数。

三、摩擦的影响因素影响摩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1. 表面形状和粗糙度:表面的形状和粗糙度对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很大。

通常来说,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2. 正压力大小:正压力越大,摩擦力也就越大。

正压力是指两个表面之间的垂直于接触面的力。

3. 材料的性质: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是不同的,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表面粗糙度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4. 温度:温度的变化也会对摩擦力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使摩擦力减小。

5. 润滑情况:润滑剂的使用会减小摩擦力,从而减小磨损和能量损失。

四、摩擦的应用摩擦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摩擦学是研究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摩擦学原理包括摩擦的定义、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类型、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通过了解摩擦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在工程、物理学和机械设计等领域得到应用。

一、摩擦的定义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在它们接触表面上由于微观不平整而发生的阻力,这种阻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力,通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忽略它的存在。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因素。

二、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规则微观结构,当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这些微不足道的不规则结构会相互干涩地牵引、压迫、撞击对方而产生的一种相对运动阻力。

三、摩擦力的类型1、静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滑动的摩擦力,这就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一旦施加的力达到或超过了静摩擦力,物体就会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2、动摩擦力当物体产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即动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静摩擦力相关,通常小于静摩擦力,通常F_k = μ_kN。

其中F_k为动摩擦力大小,μ_k为动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动摩擦力通常比静摩擦力小,所以一旦物体开始运动,需要施加的力就变小了。

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静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

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它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

静摩擦系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查找资料获得。

2、动摩擦力的计算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_k = μ_kN。

第四章 摩擦原理

第四章  摩擦原理

尽管上述能量平衡理论至今尚未建立可供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但它可 以较全面地描述摩擦学系统的摩擦过程,并可更合理地分析影响该摩擦过程 的各种因素。
输入能量
摩擦学系统 能量损失 (摩擦能量)
输出能量
弹性及塑性 变形能
储存 热能
断裂能量
第二次过程 能量
吸热、散热、摩擦化学反应、结 构转变、摩擦辐射、机械振动、 摩擦升华、噪音、摩擦发光等
库仑摩擦定律可近似地应用于工程实际,但存在以下问题:
1、摩擦系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该材料本身固有的特性,而且与它所在的 摩擦学系统的特性密切相关。

f ( x, s)
式中 x--工况条件或工况参数,包括载荷、相对运动的速 度和形式以及时间等; s--摩擦学系统的结构, s={A,P,R}
A--组成摩擦学系统的各元素(包括环境); P--组成摩擦学系统的各元素的性质; R--组成摩擦学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混合摩擦 又可分为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两种。前者是指同时存在干摩擦和边 界摩擦的一种混合状态的摩擦。而后者则是指同时存在边界摩擦和流体摩 擦的一种混合状态的摩擦。
按照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可以将摩擦分为以下两大类:
1.滑动摩擦
如在各种滑动轴承和机床导轨以及钻机中的刹车与气动离合器中相 对滑动表面上产生的摩擦。
按照摩擦副的各种特性,又可将摩擦分为如下两大类:
1、减摩摩擦 这类摩擦的作用是通过减小摩擦以减小摩擦损失,从而提高机 器的效率和能量利用率。 2、增摩摩擦 这类摩擦的作用是通过增加摩擦以实现特定的功能,或达到特 定的工作要求(如刹车副增加摩擦以更好地吸收动能)。
特殊工况下的摩擦
1、高速摩擦 这类摩擦的作用面相对速度在50m/s—600m/s的摩擦问题。 2、高温摩擦 这类摩擦的作用面间温度较高,影响摩擦系数的变化 3、低温摩擦 一般在0~-273度条件下的摩擦,低温下摩擦系数较小 4、真空摩擦 真空条件下,摩擦表面失去氧化膜或吸附膜的保护,摩擦系数较空气 空气中高,真空度高摩擦系数大

摩擦学基础知识综述

摩擦学基础知识综述

剪切强度)和屈服极限。
(2)粘着理论基本要点:
摩擦表面处于塑性接触状态:实际接触面只 占名义面积很小部分,接触点处应力达到受 压屈服极限产生塑性变形后,接触点的应力 不再改变,只能靠扩大接触面积承受继续增 加的载荷。 滑动摩擦是粘着与滑动交替发生的跃动过程: 接触点处于塑性流动状态,在摩擦中产生瞬 时高温,使金属产生粘着,粘着结点有很强 的粘着力,随后在摩擦力作用下,粘结点被 剪切产生滑动。
属摩擦副摩擦系数较大;二者之间容易发生 粘着,而互溶性差的金属不易发生粘着。
2.摩擦副表面特性:
(1)表面粗糙度:非常粗糙的表面,表面须
越过另一表面的微凸体,摩擦系数高。非常 光滑的表面摩擦系数甚至更高:实际接触面 积大,分子作用增强。在塑性接触下,实际 接触面积总是与载荷成正比,表面粗糙度的 实际影响并不大。
(4)无法解释脆性材料具有的和金属材料相
似的摩擦性能。
(5)粘着理论很好解释了“相溶性较大的金
属之间容易发生黏着,摩擦系数较大”现象.
对于大多数金属, τb =0.2σs ,计算的摩擦系数 为 0.2左右.正常大气中测的摩擦系数都高达 0.5 ,在真空中更高.
5.机械—粘着—犁沟综合作用理论 粘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机械—粘着—犁沟”
摩擦学基础知识
概述
1. 摩擦的定义:
两个接触物体表面在外力 作用下相互接触并作相对 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 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切向运 动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 现象就是摩擦。
2 . 摩擦的分类 1. 摩擦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可分为: 静摩擦:两物体表面产生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但 尚未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动摩擦:两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 2. 按相对运动的位移特征分类: 滑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具有不同速度和(或) 方向时的摩擦。 滚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的速度之大小和方向 相同时的摩擦。 自旋摩擦:两接触物体环绕其接触点处的公法线相 对旋转时的摩擦。

摩擦学基础知识

摩擦学基础知识

(1)表面被污染,摩擦系数主要取决于材料 组合、表面特征和环境条件。
(2)粘着起作用,摩擦系数开始上升,假如 微凸体断裂,产生旳磨粒将产生犁沟作用, 使摩擦系数升高。
(3)滑动表面旳磨粒数增长,犁沟作用增大, 摩擦系数急剧上升。
(4)进入和离开界面旳磨粒数相等时,摩擦 系数保持不变,即稳定摩擦状态。
摩擦学基础知识
概述
1. 摩擦旳定义:
2. 两个接触物体表面在外力 3. 作用下相互接触并作相对 4. 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 5. 接触面之间产生旳切向运 6. 动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 7. 现象就是摩擦。
2 . 摩擦旳分类
1. 摩擦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可分为:
静摩擦:两物体表面产生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但 还未产生相对运动时旳摩擦。 动摩擦:两相对运动表面之间旳摩擦。 2. 按相对运动旳位移特征分类:
(2)具有牵引力旳滚动---滚动元件受到法向 载荷和牵引力旳作用产生旳滚动形式。
(3)伴随滑动旳滚动---几何形状造成接触面 上切向速度不等时,必将伴有滑动。
3. 滚动摩擦系数
(1)有量纲滚动摩擦系数: 驱动力矩与法向载荷之比,即: μ=FR/W=W´e/W=e
(2)无量纲滚动摩擦系数:
称为滚动阻力系数,数值上等于驱动力矩 在单位距离所作旳功与法向载荷之比,即:
(4)无法解释脆性材料具有旳和金属材料相 同旳摩擦性能。
(5)粘着理论很好解释了“相溶性较大旳金 属之间轻易发生黏着,摩擦系数较大”现象.
对于大多数金属, τb =0.2σs ,计算旳摩擦系数 为 0.2左右.正常大气中测旳摩擦系数都高达 0.5 ,在真空中更高.
5.机械—粘着—犁沟综合作用理论
(了解)当刚性滚轮沿弹性平面滚动时,在 一整周内滚轮走过旳距离要不不小于圆周长。 (了解)当弹性滚轮沿刚性平面滚动时,在 一整周内滚轮走过旳距离要不小于圆周长。

物理摩擦专业知识点总结

物理摩擦专业知识点总结

物理摩擦专业知识点总结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从推车行驶到书本翻动,从摩擦力车辆制动到工业生产中的摩擦材料选择,摩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摩擦力的研究和理解对于工程、物理学、材料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摩擦力的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一、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接触表面相互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阻力。

在接触面上,由于微观不平整的凸起和凹陷,导致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微观的力,一般是沿着两个接触表面相对运动的方向的,它的大小和方向是由接触面和相对运动的速度、压力、材料性质等因素决定的。

1.1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当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为零时的摩擦力,而动摩擦力是指当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在许多情况下,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克服一定的初阻力才能使物体开始运动的原因。

1.2 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是一个衡量两个表面间摩擦程度的物理量。

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得到滑动的速度以及对两者表面直接压力的大小,可以得到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比例值。

这个比例值就是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是由于两个表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材料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影响的。

二、摩擦力的原理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接触表面上的不规则凸起和凹陷在相互作用下产生了阻尼力。

在两个表面接触时,由于凹凸不平,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并不是完全平滑的,这导致了在相互接触的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的摩擦阻力。

同时,随着物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加,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动摩擦力。

在微观尺度上,摩擦力可以通过摩擦系数的定义进行描述。

对于两个表面间的相对运动,当静摩擦力最大时的条件可以用来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由于动摩擦力始终小于静摩擦力,物体开始具有了动能,动摩擦力的计算则需要通过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进行。

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摩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车辆行驶时的轮胎与路面摩擦,人行走时的脚与地面摩擦,任何实体在相互接触时都会产生摩擦。

而摩擦学正是研究物体在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的学科,其基本原理和应用非常重要。

一、摩擦的基本原理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指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在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间的不规则性,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就会产生。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它们通常都是与物体间接触的表面粗糙程度和材料特性等因素有关。

2. 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摩擦力与物体间接触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接触面积越小,摩擦力越小。

这是因为物体直接接触的表面积越大,表面之间的微小凹凸就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摩擦力与物体间压力成正比例关系。

即当物体间的压力增大时,摩擦力也随之增大,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物体间的压力越大,表面间的不规则性就越小,微小凹凸就进一步压缩,摩擦力就会增大。

二、摩擦学的应用1. 制动系统摩擦制动是利用静摩擦力使车轮停止转动的一种制动方式。

汽车、自行车等的制动系统都是靠摩擦制动来实现的。

在制动过程中,制动器上的刹车片与转动的车轮表面接触,产生静摩擦力使转轮停止转动。

而刹车片与车轮的表面摩擦系数大与小的不同,就会影响到制动效能和制动距离的长度。

2. 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是常用的一种紧固连接方式,它通常用于连接杆件、面板、封板等部件。

在螺纹连接时,利用螺纹外螺距不等的原理,使螺栓和螺母之间相互旋转,从而将拼接的两个构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要求计算螺栓和螺母的摩擦力,以保证连接牢固。

3. 轴承轴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机器设备中的组件,主要用于支撑机器转动部件,并在其旋转过程中承受轴向和径向的载荷。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滚动体或滑动体之间的摩擦来实现支承转动。

因此,轴承性能的好坏与其摩擦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 润滑油润滑油作为目前普遍使用的润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其作用是减小机械件表面的摩擦,以达到降低能耗、延长机器使用寿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摩擦学定义:是关于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科学技术,包括摩擦、润滑、磨损和冲蚀。

2、摩擦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摩擦、磨损、润滑以及表面工程技术。

3、摩擦:是抵抗两物体接触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切向相对运动的现象。

4、磨损:着重研究与分析材料和机件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发生规律和磨损特性。

5、润滑:研究内容包括流体动力润滑、静力润滑、边界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等在内的各种润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6、表面工程技术:将表面与摩擦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机器零部件的减摩、耐磨,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

第一章1、表面形貌:微观粗糙度、宏观粗糙度(即波纹度)和宏观几何形状偏差。

2、表面参数:(1)算术平均偏差Ra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2)轮廓的最大高度Rz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最大轮廓峰高Zp 和最大轮廓谷深Zv 之和的高度。

(3)均方根偏差Rq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的均方根值。

3、对于液体,表层中全部分子所具有的额外势能的总和,叫做表面能。

表面能越高,越易粘着。

4、物理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分子或原子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吸附叫做物理吸附,是靠范德华力维系的,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小。

物理吸附薄膜形成的特点是吸附和解吸附具有可逆性,无选择性。

5、化学吸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交换形成化学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且极性分子呈定向排列。

化学吸附的吸附能较高,比物理吸附稳定,且是不完全可逆的,具有选择性。

6、粘附:是指两个发生接触的表面之间的吸引。

7、影响粘附的因素:①润湿性,②粘附功,③界面张力,④亲和力。

8、金属表面的实际结构:(1)外表层:①污染层,②吸附气体层,③氧化层;(2)内表层:①加工硬化层,②金属基体。

第二章1、固体表面的接触分类:(1)点接触和面接触。

(2)①弹性接触(赫兹接触),②塑性接触,③弹塑性接触,④粘弹性接触。

2、名义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几何(宏观)界面的边界所确定的面积。

3、实际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之间传递界面力的各接触斑点面积之和。

影响因素:①载荷的大小,②材料的性质,③微观粗糙度。

4、接触模型:①圆柱体模型(当载荷改变时其接触面积保持不变),②圆锥体模型(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因为存在尖端微凸体的可能性很小),③形状对称的球体模型(最符合实际)。

5、塑性指数: 21⎪⎭⎫ ⎝⎛=ψR H Eσ σ:表面微凸体高度分布的标准偏差;R :微凸体的相当曲率半径;E :复合弹性模量;H :材料的硬度值。

当ψ<1,弹性接触;ψ>1,部分接触点含有塑性接触;ψ>3,主要是塑性接触。

第三章1、摩擦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切向运动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现象。

2、摩擦有害的方面:(1)造成大量能量的消耗,引起机械效率的降低;(2)摩擦使得机器中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产生磨损;(3)摩擦使得摩擦副工作温度上升。

3、摩擦的分类:(1)运动状态:静摩擦和动摩擦;(2)运动方式:①滑动摩擦,②滚动摩擦,③转动摩擦;(3)润滑状况:①干摩擦,②边界摩擦,③流体动力摩擦,④混合摩擦。

4、古典摩擦定律:(1)摩擦力只与两物体的接触面积间的法向载荷的大小成正比;(2)摩擦力的大小与名义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3)静摩擦力总是大于动摩擦力;(4)摩擦力的大小几乎与接触面间的滑动速度无关。

5、局限性:(1)对于摩擦力与法向载荷成正比,即摩擦系数不变。

当作用于两接触物体的发现载荷特别大时,实际接触面积有可能接近表观接触面积。

摩擦系数随着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仅适用与金属材料,对于完全洁净、光滑的表面,强烈的分子引力便不可忽略。

第二定律尤其不适用于弹性材料。

(3)静摩擦大于动摩擦。

对于具有一定屈服极限的材料是成立的,但对于粘弹性材料不一定符合。

(4)摩擦力与滑动速度无关。

不适用任何材料,尤其是粘弹性材料。

通常摩擦力随表面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加而通过一个最大值,后下降。

6、摩擦理论:(1)机械理论:认为产生摩擦阻力的原因在于接触面上存在凹凸不平。

摩擦是表面粗糙不平的机械互锁作用造成的。

(2)分子理论:认为摩擦的原因在于两物体摩擦表面间分子引力场的相互作用所致,且表面月光滑摩擦力越大。

(3)分子-机械理论:认为摩擦力不仅取决于克服两个接触面分子的相互作用力,而且还取决于因粗糙微凸体的犁沟作用引起的接触体形貌的畸变。

7、粘着:在外加压力作用下,由于表面吸引力的作用而使两表面发生粘合的现象。

8、摩擦时金属的表面变化(1)几何形状:在摩擦过程中,表面粗糙度不断改变,在正常情况下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既有可能变得粗糙,也有可能变得光滑。

此时称其为平衡粗糙度。

(2)表面结构:1加工硬化;2形成变形织构,增大内应力;3晶粒细化,甚至形成微薄溶化层;4产生二次淬火和二次回火。

(3)表面成分:1在近表面区域某种溶质元素贫化,甚至消失;2溶质元素以另一种途径在表面富化。

9、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①摩擦副材料性质(互溶性越差的金属摩擦副的摩擦系数越小),②载荷(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降低),③滑动速度(不同工况,影响不同),④表面粗糙度(干摩擦随着粗糙度的降低而降低),⑤表面膜(表面膜的存在使得系数降低,且随着膜厚度的升高,系数先降低后升高),⑥温度(随着温度升高,系数先降后升),⑦介质。

10、特殊工况下的摩擦第四章1、磨损:由于表面相对运动而产生的表面材料损失或转移。

2、分类:①粘着磨损;②磨粒磨损;③表面疲劳磨损;④腐蚀磨损;⑤微动磨损(复合机制)。

3、磨损过程:①磨合阶段。

磨合是磨损过程的不均与阶段,这时由于表面形貌发生变化,表面微凸体相互剧烈碰撞的几率逐渐减少。

②稳定磨损阶段。

由于前期磨合的结果,摩擦系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特性,磨损概率保持不变,磨损率很小,且摩擦学过程保持不变。

③“急剧”磨损阶段。

当材料的磨损总量达到一定数值时,摩擦系统的状态可能发生质的转变,随之摩擦现象也发生重大变化。

这时材料磨损随时间迅速增加,发生过程自动加速,即一段时间间隔的大量增长甚至会引起下一时间间隔更大的增长,从而导致系统突然损坏而失效。

4、粘着磨损定义:摩擦表面相对运动时,由于粘着效应而形成的粘着点发生剪切断裂。

5、机理:接触变形机理和磨削转移机理。

粘着磨损是由于两摩擦物体在法向力和切向力的联合作用下,产生金属与金属的直接接触和塑性变形,从而经历粘着(冷焊)、剪切撕脱和再粘着的循环过程。

6、类型:(1)轻微磨损,(2)涂抹,(3)擦伤与划痕,(4)撕脱,(5)咬死。

7、影响因素:(1)材料性质,(2)载荷,(3)氧化膜,(4)滑动速度,(5)温度,(6)润滑油、润滑脂,(7)表面粗糙度。

8、防措:(1)选择互溶性小的摩擦副材料;(2)表面处理,改善互溶性和组织结构;(3)降低粗糙度,降低平均压力;(4)合理选择润滑剂和添加剂,提高油膜强度和承载力。

9、磨粒磨损定义:当摩擦副一方的表面硬微凸体或硬的颗粒在较软的表面上或在对偶双方表面上引起划痕、犁皱、擦伤或微切削的现象。

10、机理:(1)以微量切削为主的假说;(2)以疲劳破坏为主;(3)以压痕破坏为主;(4)以断裂为主。

(1)认为当塑性金属同固定磨粒摩擦时,在金属表面层内发生两个过程:1塑性挤压,犁沟擦痕;2切削金属,形成磨屑。

(2)认为金属的同一显微体积的多次塑性变形使其发生金属疲劳破坏,小颗粒从表层上脱落下来,但不排除存在磨粒直接切下金属的过程。

(3)认为在磨损过程中,磨料压入表面,当移动试件时,压入试件的磨料就犁耕金属表面,形成沟槽,使金属表面受到严重的塑性变形,擦痕两侧的金属受到破坏造成弹性和塑性变形。

(4)认为当磨粒压入和擦划金属表面时,压痕处的金属要产生变形,磨料压入深度达到临界深度时,伴随压入产生的拉伸应力足以使裂纹产生。

当横向裂纹相交或扩展到表面时,材料微粒便发生脱落,形成磨屑。

11、影响因素:(1)材料的硬度,(2)显微组织,(3)加工硬化,(4)材料断裂韧性,(5)材料弹性模量,(6)磨料硬度,(7)磨料粒度。

12、防措:(1)提高金属材料硬度;(2)提高强韧性,改善抗切削能力;(3)表面耐磨处理;(4)防止外界磨粒侵入(密封、防尘等)13、疲劳磨损:是指由重复作用的应力循环引起的一种特殊破坏形式,这种应力循环的应力幅不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

14、机理:(1)油楔理论;(2)微观点蚀磨损理论;(3)剥层磨损理论。

15、影响因素(1)材料的冶金质量,(2)热处理组织结构,(3)表面层状态,(4)表面粗糙度,(5)润滑。

16、防措:(1)提高冶金质量,(2)控制马氏体碳含量,(3)降低碳化物粒度并使之呈球状分布,(4)选用适当的润滑油,改善润滑条件,(5)合理选择表面处理硬化工艺,(6)改善接触配对副的表面状态,提高加工精度。

17、微动磨损:是一种复合式磨损,主要特征是摩擦表面存在着大量的磨损产物——磨屑,磨屑由大量的氧化物组成。

18、防措:(1)优化结构,(2)改善润滑条件,(3)选择合适的摩擦副材料。

第五章1、润滑的作用:(1)降低摩擦,减少磨损;(2)降温冷却;(3)防止腐蚀;(4)冲洗作用;(5)密封作用;(6)减震作用。

2、分类:(1)流体动力润滑,(2)弹性流体动力润滑,(3)流体静力润滑,(4)边界润滑,(5)气体润滑,(6)固体润滑。

3、流体动力润滑:依靠运动副的两个滑动表面的形状在相对运动时产生收敛型油楔,形成具有足够压力的流体膜,从而将两个表面分隔开,的润滑状态。

4、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在高的压力下,考虑零件弹性变形和润滑粘度随着压力升高而增大影响的润滑。

5、边界润滑:摩擦表面间的摩擦和磨损取决于表面材料性能和润滑剂除黏度外的性能的润滑。

影响因素:(1)温度,(2)速度,(3)载荷,(4)边界膜的结构性质。

6、材料的耐磨性:通常是指在一定的工况条件下,摩擦副材料在摩擦过程中抵抗磨损的能力。

7、影响钢耐磨性的因素:(1)含碳量;一般说来,在过共析钢中,只要渗碳体不以网状形式在晶界存在,耐磨性会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碳含量过高后,材料的塑性、韧性会大幅下降,在冲击载荷较大的工况下,耐磨性反而降低,易造成脆断进而失效。

(2)合金元素;(3)碳化物;(4)金相组织的影响;板状马氏体耐磨性比针状马氏体好,片状珠光体比球状的好,细珠光体比粗珠光体好。

8、高锰钢(耐磨钢)耐磨机理:在受到高冲击载荷及高压力作用下会发生相变,亚稳的奥氏体将转变为马氏体或∈相,表面层迅速产生加工硬化,从而产生高耐磨的表面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