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15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篇1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纪律。
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力。
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
他们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事实上,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
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
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
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
”每次都重复。
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
后来,这个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
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
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
《爱与自由》就是她幼儿教育的演讲录。
下面是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欢迎参阅。
爱与自由读后感1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
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
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
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最新范文5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最新范文5篇《爱和自由》作者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那么关于《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WTT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范文一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
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
”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
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
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
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
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
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
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我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7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篇1《爱和自由》终于读完了,《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整本书下来,从一开始的无比崇拜到慢慢有质疑再到最后勉强看完,竟然会在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如此变化,是我没料到的。
孙瑞雪的蒙氏幼儿园的确造福了很多中国孩子。
但也可能的确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成长得太艰辛了,她才如此强调,甚至夸大爱和自由的重要性。
蒙氏的原作我还没有时间看,但已经听说,爱和自由并不是蒙奶奶所强调的内容。
我想,孙瑞雪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
她说蒙奶奶的理论不必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是仿佛马克思主义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她仍然不自觉地做了改造。
不过在我看来,这都不算什么,只要真正给孩子们带来福利,真正让中国的家长们停止因为儿时成长的创伤和压抑带来的新一轮“折磨”,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这样一个人,读书笔记大全《《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认真的用荧光笔画出来很多句子。
当时带给我挺震撼的效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
我并不是说,她说得跟我平时所想到不一样,我就一定要跟在后面点头称是。
我自然而然滋生出来的崇拜之情,是源自我做母亲的敏感和直觉。
我的直觉立刻告诉我,原来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的。
一路读下来,她给我的不是一个理论,一个新理论那么简单。
我得到的不是“鱼”,而是“渔”。
也就是说,她说到的问题我不见得遇到,但我遇到新问题,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游移不定左右摇摆。
我明明白白的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类似案例中拿来就用。
做母亲,是不可能偷懒的,我是说精神上。
遇到具体问题,妈妈必须靠自己结合实际来解决。
只是这样一本书,一本或许“误读”了蒙氏理论的书,如果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能认真读一读,他们心里的很多迷惑都将解开,他们的孩子都或许能多少受益。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篇2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
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23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23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篇1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
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
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
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篇本文是关于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当你按你的本性说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愉悦。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内在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在我们的内在产生着巨大的矛盾和斗争,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这些想法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后天被别人强制进去的。
2、我们人类拥有最美好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规则的状态下建立一种平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以爱和凝聚性的方式,准许每个人平等的生存下去,这就叫人权。
3、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外在社会和生存环境,必须依靠教育开始。
我们让孩子生活在爱与平等、自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将来出去,也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对待别人,人与人的相处就会比较舒服,比较愉悦。
因为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够我们样生存的,我们不能让一顿饭用10万块钱去吃掉,而让另一个人饿死在街头。
我们人类拥有爱别人这样一个潜在的潜能,我们同时也拥有尊重别人、以爱去对待别人的这样一个基础。
因此,我们要从哺乳动物的状态向人的状态去进化,而进化的里程就是扔掉权力斗争的模式,扔掉弱肉强食的模式,走向爱的模式和爱的联接。
4、这样的一个愿望需要每一个爸爸妈妈从爱你的孩子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去爱我们的孩子,就做到这一步,我们就成功了。
不是我们整个社会怎么做,而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懂得蹲下来跟你的孩子说话,每一天孩子上学前,对你的孩子表达“我爱你,孩子”;每一天回来时,给你的孩子一个拥抱,对他说“妈妈爱你”;当你的孩子遇到麻烦时,你只学会问一句话“告诉妈妈为什么呢?”告诉我为了什么呢?然后去倾听他为什么?就做这么点,已经足够改变我们的下一代。
因此,教育是改变我们从动物状态走向人的状态一个最快的捷径,而这一切仰仗于爱、自由、规则与平等。
我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从哺乳动物的弱肉强食的状态走向人类真正的精神和文明,这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5、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40岁的时候,人的成长才完全,一个循环到40岁完成,生命真正的意义才重新开始。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
也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
《爱与自由》就是她幼儿教育的演讲录。
在翻开书的第一页,有这样一段话“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改变,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
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为心里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能让千万个父母心灵受到震撼,我不禁想,这本书真的有这么大魔力吗?等慢慢开始了解、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心灵的确受到了撼动。
这本书大多都是围绕着“爱”而进行的,里面的实例有很多都是贴近我们中国家庭生活的。
也有很多是我们经常出现,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优秀,家长就会说:“老师,多谢你对我孩子的辛勤培育,他才会这样出色。
”当我们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你看这孩子这么出色是我努力的结果。
其实不然,你只是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给与他最大的帮助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却在关键的时刻爱过他、唤醒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其实,成人还喜欢把孩子的成果归功于父母,总是喜欢说:“你有今天,可以顺利的考上大学都是你妈妈的功劳!”……实际上这是孩子自身的素质。
是孩子自己在训练过程中体验、经历而获得的成功。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发达的国家里早已有了水族箱。
一只刚刚从蝌蚪转化为青蛙的青蛙被人抓入了一个家庭水族箱。
在这个水族箱里还生活着一只龙虾、一条小泥鳅、两条小鲫鱼和三只小螺丝。
小青蛙问小螺丝:“你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的?”“嘿,哥儿们,别去打扰他们,不然,他们会爬到你身上来的,我有这种经历_很难受!”龙虾插话了。
“那么谢谢!”青蛙耸耸肩,继续问:“那龙虾先生,您知道怎么样才能逃出去吗?”“哦,不!难道你不喜欢这种衣食无忧,安逸舒适的生活吗?”龙虾尖叫起来。
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篇1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
”“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资料,只需供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
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读书笔记爱和自由篇2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
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
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
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
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
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
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