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7》优秀教学反思范文

合集下载

教学反思十几减8、7的练习课

教学反思十几减8、7的练习课

教学反思十几减8、7的练习课第一篇:教学反思十几减8、7的练习课《十几减8、7的练习课》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巩固十几减8、7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孩子们进行口算,主要是十几减9、8、7的减法,要求孩子不仅要正确口算,还比赛口算的速度,并结合其中的两三道题让孩子说说是怎样想的。

大部分孩子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有个别孩子喜欢用分成的方式计算。

我也不做强行的规定,只要孩子能正确口算几行。

在练习中,重点指导孩子们的解题方法。

第6题比较大小,以前孩子们练习过类似的习题,因此,要求孩子回忆之前解题的方法,然后提出明确要求:先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比大小。

这样解题的正确性高一些,但是前提是必须将左边的算式口算正确。

第7、8题在孩子们计算后,引导孩子观察算式的特点,虽然孩子们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但是即使那些零碎的、表达不太清楚的语言,也是孩子们思考的结果,我都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依次来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本节课多种形式的练习,孩子们不仅口算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计算的正确性的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看图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地读出这道题,那么再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就不困难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想?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更深一步,从而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教学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

本节课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对减法进行练习,复习十几减8、十几减7的减法题,把题目竖着排列起来,这样便于学生观察,易于找出规律,同时也为逐步整理成减法表做准备。

在练习中设计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内容,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努力学习,符合儿童上进的心理.第二篇:十几减8、7第二课时十几减8、7 教学目标:1.运用已经掌握的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十几减8、7。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十几减8、7、6教学反思十几减8、7、6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7,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7,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教学时从复习8加几的口算入手,通过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开火车口算十几减9,并选取两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学例题。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2这节课是在上完十几减9的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体会比较深刻。

1、我先复习十几减9的算法、分组讨论算法、示范算法、总结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

上这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选择算法,然后反馈交流,再来计算的。

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

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1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十几减8、7教学反思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1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十几减8、7教学反思苏教版

十几减8、7
课后反思
1.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的计算上来。

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3.在课堂上,反馈计算方法时,出现了许多好方法,如15-8,把减数8分成5和3,即15-5-3。

当学生使用这种方法时,对学生进行了表扬和奖励,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动脑,大胆发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精简版)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精简版)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十几减8、7、6教学反思十几减8、7、6教学反思一: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虽然书本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但是孩子们似乎对前面两种方法很难理解,所以,课堂上当有学生列出15-8这一算式后,我就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发现许多孩子知道答案是7,但说不上来是怎么计算的。

能说上两句的,是这样两种方法:一是15可以分成8和7,所以15减8等于7;二是想到了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这也就是书本上的第三种方法。

至于书本上的前两种方法没有一个孩子提出来,于是我就结合书本上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理解,但是尽管如此,许多孩子还是不能接受,在后来的《一课一练》的练习中就暴露出来了。

总之,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二: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小比赛,通过口报得数、小组开火车的竞赛方式导入,在紧张的比赛情绪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

这部分没有直接出示茄子先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观察桌子上有多把喇叭。

我满心欢喜的想到学生肯定会说一共有15把。

结果学生却出乎意料的说:一共有5把。

我想这肯定是个思想不集中的孩子。

于是我让他坐下,说:好好看看。

再请一位:一共有10把。

当时心里很生气:孩子们怎么这样?于是我也没多想就归结到没有注意观察。

《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

《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

《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

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

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

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学生自由表述他们的想法,一方面使他们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明确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2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

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

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十几减8、7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十几减8、7教案与反思

第3课时十几减8、7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素材积累】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在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在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
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就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几的练习课教学反思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几的练习课教学反思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几的练习课教学反思苏教版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几的练习课教学反思苏教版十几减几的练习课教学反思: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好多习题。

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

第10页第2题6道小题分成三组,每组上下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

“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第2题第1小题意图同上,只不过在形式上变换一下,第2小题则有所拓展,在一个部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做减,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功能。

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

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平十减”,此时,“破十减”或“平十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

--1--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几练习课》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几练习》教案题五练习型:练习授时间:第周第时教学内容:堂练习。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来做堂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书写工整。

二、复习:、出示:6+=7+8=4+8=1-=-7=2-8=看到这些题,你想到什么?你发现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吗?2、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118+()=166+()=11-3=6-()=-6=独立完成,订正。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3十几减8、7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3十几减8、7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3十几减8、7丨苏教版十几减8、7教案背景教材先教学十几减9,让学生主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退位减在教学十几减8、7,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并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 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 、7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十几减8、7.第5页的例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在让学生思考:“你想怎样计算?”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和相互启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

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观察、操作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的教学进行思维。

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1.运用已经掌握的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十几减8、7,理解并掌握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算法,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迁移学习方法师:今天老师带大家乘降落伞去羊村玩,大家愿意吗?出示口算题,抢答。

当学生口答15-9时,让学生讲讲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此题。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想出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5-9。

这节课我们将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十几减8、7。

(板书课题)二、情境导入来到了羊村,村长正在军号店忙着。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提问:怎样求还剩多少把呢?板书:15-8三、主动探索,掌握计算方法1.探究算法。

谈话:“15-8=”你想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把想法告诉组内的其他小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7》优秀教学反思范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以及十几减9的口算,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

再通过摆小棒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将十几减9的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7。

对于15-5=10,10-3=7这种“平十”法,学生采用的较少,说明学生有意识的将算法优化,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①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②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③“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