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书心得5篇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品三国》《品三国》1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表达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策,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幽默,《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快乐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幽默,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得意,表达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品三国》2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此书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敏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
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
比方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三国演义》品读心得体会5篇

《三国演义》品读心得体会5篇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
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品读心得体会,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三国演义》品读心得体会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出现在《三国演义》中。
最近,我迷上了三国演义的游戏,爸爸妈妈看我这样的喜欢玩,便给我买了一本学生版的三国演义,我便如饥似渴般的读了起来。
在这之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了,刘关张的兄弟情谊,凤雏卧龙的智慧以及许许多多的三国英雄都是那么值得人们敬佩。
在这之中关羽的最令我敬佩。
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武器是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后来统治者尊称他为武圣。
孙权听说刘备夺得了西川,就打算要回荆州,使计策打算要回荆州,可是关羽执意不还荆州,鲁肃打算让关羽第二天过江赴会,没想到关羽一点也不惊慌,派关平收到信号后去江边接应。
宴会上,关羽假装喝醉,拉着鲁肃去江边,手里提着青龙偃月刀,其他人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的看着关羽回到荆州。
这就是关云长单刀赴会。
敢为这样的与勇气世间有几个人有?在学校,同学连打针都会哭,这与单刀赴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读完三国演义之后,让我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明白了人要团结,只有别人帮助了你,你才能取得成功。
这本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三国演义》品读心得体会2《三国演义》是明朝大作家罗贯中所著,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它主要讲述了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
塑造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最后之所以被气死,是因为他心胸太狭窄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而诸葛亮恰恰利用了周瑜的这个弱点,才把他置于死地。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三国》读后感1昨天夜里,我在床上,我翻过了《品三国》的最后一页,之后带着满足的微笑合上了这本书。
《品三国》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
众所周知,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讲坛栏目上品过三国,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后,就懒得再每天按时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买来了书。
平心而论,作为女孩子,终究不是那么热爱历史的,而像《三国志》这些正史看起来自是没有三国演义这种野史有趣儿,所以我初时了解的曹孟德,是惨无人性的,小肚鸡肠的,忘恩负义的,风流花心的。
像杀他的大恩人许攸,还有那句超经典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还有纳张绣的婶婶为妾,逼得张绣不得不造反。
又把那些当时唾弃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谓文人墨客封杀得一干二净。
天啊,照曹雪芹老爷爷的话说,曹操真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以前对曹操是真正的生恶痛绝。
看完品三国后,我又参考了一下三国志,才知道野史给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实在是有点……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雄,怎可能一无是处?若是他真的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不堪,那又怎么可能会有百十来个谋士跟着他一起共创大业?毕竟人家也需要选老板,跟着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拯救苍生,统一大业?这些可是古代谋士们的心中大业。
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一无是处。
之后参照很多史料,才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所述并非实情。
首先,曹操在误杀人之后,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冒出那么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声说道:宁愿我负人,勿让人负我。
而曹爷爷羊毫小笔一握,便轻而易举的把他变成了人人为之愤恨的大魔头。
其二,曹操虽然妾姬成群,却也是重感情之人。
由于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娘家,曹操亲自去接,这对曹操而讲,实为不易。
还有他杀害许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名著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三国英雄人物。
经过短暂的读书活动,不妨来写一篇三国读后感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品三国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品三国读后感【篇1】看着他夸夸其谈、谈笑风生,将三国乱世品得有声有色。
在他的评点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关二爷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易中天说关羽是个重情义的人,从三国的点滴中也能看出。
一是因为当关羽被俘曹营时,曹操给了关羽很多美女和财宝可是关羽始终没有下跪,但当曹操给了关羽一匹马——赤兔时,关羽跪下并道谢,曹操就很郁闷地问关羽:“你为何下跪?”关羽的理由让我捧腹大笑:“因为有了赤兔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刘备)的身边了。
”他随后重重报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难道这不是重情义的表现吗?还说,关羽为何被剃头匠称为祖师爷?因为都有一把刀啊!但关羽的刀是砍头的!说到那里,易中天教授自我也忍不住笑了,鬼明白为什么民间那么多古怪的传说。
关羽也被人捧为财神,易中天先生说,有一天关羽还能称为爱神!因为有一次关羽对曹操说:“我要是帮你打败了吕布,你要把那个女的嫁给我。
”打仗前一天晚上,关羽还特地跑来跟曹操强调此事。
虽然之后曹操抢了关羽的女人,可是他也被别人抢了东西——被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
易中天先生结合了历史各种原因:1、诸葛在城楼上弹琴你听得一清二楚,找个人将他射下来可好?2、你不打他,;围他那么个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能够吗?从各种原因分析,诸葛的空城计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计是真的,那是因为有一天他自我出门收麦子,吕布突然将军队开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让他的家属在城楼上站岗,吕布一看这莺歌燕舞、娇声嗲气,再看见旁边有一个幽深的小树林,想曹操这老贼肯定把军队藏在小树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我的军队。
而第二天来,曹操还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树林里!易中天先生讲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品三国读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
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
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
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
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
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
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
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
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品三国读书心得感悟5篇

品三国读书心得感悟5篇品三国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
品三国读后感1“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国》,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为我们解开历史谜纱,将三国人物和历史细细解剖。
在三国这段历史长河里,曹操的形象素来就不太好:在罗贯中先生的名着《三国演义》里,曹操就是个“奸贼”;在戏剧舞台上,他也只能以“白脸”的形象出场。
“老奸巨猾”几乎成了他的盖棺定论。
而鲁迅先生却称曹操是一位英雄。
那么曹操到底是奸贼还是英雄呢?最让民众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中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书中首先澄清了这一点。
其实,曹操杀了吕伯屠一家而发现自己误杀无辜后,正史是这样记载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第一:这里的“人”特指吕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范围显然大之又大。
范围不同,“恶”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
第二:曹操这里是就事论事。
是啊,“我”虽然错杀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复生,“我”也只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
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就变得理直气壮,一贯如此了。
所以仅凭此话,是不能直接给曹操扣上一个“奸险歹毒”的罪名的。
再如,《后汉书》中许劭迫于威胁和声望之间,“曰:‘君(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操大悦而去。
”当时“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乱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
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悦而去”了。
《三国演义》中许劭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曹操的反应却变成了“操闻之大喜”——曹操怎么会大喜呢?好像有人从小立志就要当奸雄似的。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三国读后感篇1《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
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
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
“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
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
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
”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
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
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
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
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
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
曹操更是心里透亮。
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袁术却不懂。
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
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5篇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5篇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
品三国读后感1三国之战,以魏蜀吴之战为题。
而此文则着重描写赤壁之战初期东吴与魏国之间的斗争,亦即周瑜与曹操之间的智斗。
其时,曹操率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进攻东吴。
初战即大败于周瑜几十万人马。
正值无计可施之时,其手下谋士蒋干自恃巧舌如簧,自告奋勇前去劝降。
怎知此意正中周瑜下怀,如此这般安排,设下连环计等蒋干前来。
寒暄一番,以叙旧为名迫使蒋干封口,又以免提军旅之事设下埋伏。
酒过三巡,故显兵精粮足之气概压倒蒋干。
怎奈蒋干踌躇满志,三计过后,只可勉强招架,毫无反击之力。
夜半时分,周瑜佯装醉酒,利用蒋干不甘落空,曹操多疑之心,借刀杀人,巧除曹军二员大将,待曹悔时已晚矣!读罢此文,有感于蒋干中计之由,颇生感慨。
先谈蒋干其人,他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可笑的角色,被后人当做唇齿之间的笑谈。
其实蒋干也并非平庸之辈,能在曹操手下谋得一席之地,已非常人可及,更何况在曹操无奈之时,还可以出谋划策,不可小觑。
而他落败中计之由,是因其太过自负,没有看清对手是何许人物——周瑜周公瑾!连曹操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亦常败于其手下,更何况蒋干!然而蒋干却不自量力,自觉能言善辩,又与周瑜有同窗之谊,结果却碰了一颗大大的钉子。
蒋干的此番经历,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认清自己和对手,作出正确判断,做到知己知彼,方可取胜。
说道“知己知彼”,我们不得不谈到周瑜。
在这方面,周瑜就做得非常漂亮。
周瑜自幼饱读诗书,才智过人,在此番斗争中,曹操刚刚安营扎寨,周瑜便亲自探了个虚实,将曹军人马粮草数目分布摸了个清清楚楚,为日后之战做了充分的准备;继而群英大会,被他布置的计划周密,无懈可击。
蒋干一到,先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令其陷入被动,继之炫耀实力慑服其心志,而后佯作睡梦呓语激起蒋干疑心,故意使他拿走假信,从而借刀杀人,除掉曹军两员大将,使曹军大败,反间计用的是何等之妙!他机智多谋,行事迅疾,明与蒋干暗斗,步步紧逼,实则为与曹操明争,气势咄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三国读书心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品三国读后感1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
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
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
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
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
但是我
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只有短短六十年时间。
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
“三国历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许多都不属于“三国时代”,例如曹操、关羽、张飞、周瑜,还有鲁肃等,他们都属于东汉末年;而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就只有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等。
而刘备却在“三国时代”初期就去世了。
品三国读后感2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三国,人们都会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
说到曹操,大家再熟悉不过,他是三国历史中首当其冲的人物。
然而在当今社会,他是三国史上骂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说他是“奸贼”。
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魏武挥鞭》中,易中天先生专讲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份量。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这些都是民间形象。
大多数人看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
国演义》是专贬曹操的。
其实《三国演义》也不完全是贬曹操,里面也有褒扬他的成分。
这是文学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历史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却最让人琢磨不透。
他曾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贼”,而是“奸雄”。
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效忠大汉王朝的,正当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对自己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这也是他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只不过后来随着政治力量的强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来,甚至想统一天下就有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再说诸葛亮。
古今中外,赞扬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
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们的崇拜,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说明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都很好。
品三国读后感3
关于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数都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
例如“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提到过,但后来在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被驳回。
其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阳战场。
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
在《品三国》上部的最后,易中天教授写了一篇附录叫《心平气和说空城》,专门对“空城计”做了探讨,发表了他独特的见解。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军事才能却是值得怀疑的。
例如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最大战役,它改变了三国的历史,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
而从文学典故中看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借东风”,然而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却说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十二乔”,“借东风”的实际上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这些都是政治功劳,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
所以文学形象往往大多来自民间形象,而深入研究历史,注重的应该是历史形象,将历史“还原”。
历史有三种形象,也有三种读法。
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个人意见”。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站在平民立场,运用三维结构讲述三国故事。
品三国读后感4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展望未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人性。
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
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
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
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葛亮管理。
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
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
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
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
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
品三国读后感5
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后靠自己打拼出一番天下。
又如诸葛亮,我们应该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
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己,成功之后奖励功臣。
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后来都投奔曹操,例如许攸。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
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直谋略发展
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
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
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
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
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是可以酿酒的。
”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
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
通读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该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知道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
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通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