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学

合集下载

史记文学分类

史记文学分类

史记文学分类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学分类主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和特点,具体如下:
1. 史传文学: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史记》在文学上具有史传文学的特点。

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文学手法进行叙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形式。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物的命运多舛。

2. 传记文学:作为一部传记文学,《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展现了人物的生平和特点。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特点,同时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 散文文学:作为一部散文文学,《史记》在文学上具有散文文学的特点。

散文文学是一种抒发情感、描写景物、表达思想、记录生活的文学形式。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优美的文笔和生动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学分类主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和特点,包括史传文学、传记文学和散文文学等。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史传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探寻古人的智慧与足迹。

那么,古代史传文学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去鉴赏它呢?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其真实性与历史性上。

它往往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蓝本,力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过去的种种。

例如《史记》,司马迁在撰写时,广泛搜集资料,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梳理,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后人了解秦汉历史的重要依据。

这种真实性并非绝对的、毫无偏差的,而是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选择和加工,展现出历史的风貌和发展脉络。

其次,古代史传文学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精彩的对话以及对人物行为的刻画,使得历史人物跃然纸上,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左传》中的郑庄公,其心思缜密、老谋深算的形象通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史记》中的项羽,其勇猛无畏、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者,古代史传文学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记录,更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孔子修订的《春秋》,就以微言大义著称,通过简单的字句表达了对善恶、是非的评判。

另外,古代史传文学在语言表达上也颇具特色。

简练而准确的文字,往往能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战国策》中的言辞,犀利而富有说服力,展现了纵横家们的巧舌如簧。

那么,我们该如何鉴赏古代史传文学呢?首先,要了解历史背景。

只有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史传文学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

比如读《三国志》,如果不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方势力的角逐,就难以真正理解那些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其次,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塑造人物的,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同时,也要将人物置于历史背景中,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第 二 章 史传文学

第 二 章 史传文学

一、《左传》诞生二、《左传》思想倾向三、《左传》人物形象四、《左传》叙事写人与语言艺术五、《左传》战争描写第二章史传文学第一节《左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这个时期,出现了全新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一大批崭新的散文著作,这就是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性的散文早就出现,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就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史文中记言记事的不同体例。

它们可以说是史传散文的雏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传文学,已摆脱了史学发轫期的稚嫩的形态,摒弃了像《尚书》、《春秋》那种言事分纪的方式,向着更加文学化的方向迈进,并形成了鸿篇巨制,其奠基之作,就是《左传》。

一、《左传》的诞生1、《左传》的作者及其他。

《左传》,西汉人称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序》: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后来班固赞同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援用了此说。

《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源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由此可知,向、歆父子也是持此看法的。

唐代以后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清代刘逢禄和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是刘歆据《国语》伪造,殊为无据,已为众多学者所驳斥。

不过,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的变迁,聚散无常,加之古代长期转写流传及印刷条件之不备,以手抄写,难免后人增损窜入,甚至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

所以持怀疑论者虽提出了一些证据,然终因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也是聚讼多年的问题。

集中到一点,即《左传》是否为《春秋》作“传”。

司马迁、杜预、孔颖达等人都认为《左传》为解释《春秋》而作。

但是,因为又存在许多“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的现象,以及经、传思想观点对立的地方,遂使许多学者反对《左传》为“传”经之作,认为《左传》为一部独立的史书,与《春秋》不存在依附的关系。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史传文学是一种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叙事和描写的方式,展现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文学体裁。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古代传记文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注重个人行为和品德修养,因此出现了一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记文学作品。

例如《左传》中的史官所著《公仪传》和《叔孙通传》,记录了各个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进入汉代,传记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书》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史传文学巨著,收录了汉朝的历史和人物传记。

班固在撰写《食货志传》和《王莽传》时采用了小说的手法,给予人物更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使传记文学更富有艺术性。

到了唐宋时期,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唐代的传记文学主要以官吏和文人为主题,如《新唐书》和《旧唐书》等。

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逐渐发展为介绍官员的政绩和文学成就的工具。

宋代的传记文学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写,代表作有《宋史》和苏轼的《状元日记》。

这些作品注重个性化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使得传记文学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传记文学进一步壮大。

明代良渚的《明史》和朱权的《朱子文集》都是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

清代以纪实为主的传记文学作品则更加广泛,如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周南谷的《纪事堂读书志》等。

这些作品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风貌。

现代史传文学则在近现代迎来了一次新的高潮。

鲁迅的《南腔北调集》和《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也对人物的心理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另外,马季文的《中国历代人物辞典》也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文学形式,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逐一分类和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工具。

总的来说,史传文学经历了从古代传记文学到现代史传文学的漫长发展过程,同时也兼收并蓄了文学和历史研究的成果。

在未来,史传文学将继续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历史故事。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先秦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1.先秦时期2.两汉时期三、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2.《楚辞》3.史传散文4.诸子散文四、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中,史传文学是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历史背景、发展以及文论进行探讨。

二、先秦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在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谣、谚等形式,其中《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史记》、《汉书》等一批重要的史传文学作品。

三、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楚国诗人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对后世楚辞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史传散文史传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传散文主要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作品。

这些作品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子散文主要包括儒、道、墨、法等诸子的著作。

这些作品论述了各种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念,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主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

古代史传文学得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得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得特点及其鉴赏方法中国史传文学就是中国历史文学得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得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

从文学得角度瞧,它就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得文学作品;从史学得角度瞧,它就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得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得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得历史著作。

一、史传文学得特点从文学得角度瞧,史传文学就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得文学作品;从史学得角度瞧,它就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得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得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得历史著作。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得年代久远,但还不就是历史文学得最初形态。

与世界上其她国家一样,我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一个“传说得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就是由口头得方式流传得,具体得形式表现为神话、传说与史诗。

这些口头传播得历史文学,就是原始先民面对不能支配又不甚理解得外界,经过不自觉得幻想式得思维加工,而形成得一种认识,充满了虚妄色彩,但透过虚妄得表层可以瞧到其反映客观得本质,虚妄得背后有历史得影子。

自从产生了文字,社会跨入了文明得门槛,代代口耳相传得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得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神话、传说、史诗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得材料。

我国就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得国家,不仅史籍丰富,而且起源很早。

《左传》中所说得《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得百国春秋且不论,仅我们传习得孔子修订得《春秋》,就比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得《历史》还要产生得早。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

那些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自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得影响,也不乏丰富得艺术想象力。

她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得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得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得艺术魅力,我们把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八章 史传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八章  史传文学
《史记》时常在不露声色中,以犀利的笔触,表达出作 者的态度,透露出批判的锋芒。正是这种批判精神,招 致了后代的很多批评。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就批 评他“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15
第三节 《史记》的文学特征和价值
16
《史记》本质上是历史著作,历史著作要求历史的真实。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也是以 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实地记录历史的。因此当时的人就称其为“实录”:“自刘向、扬雄 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 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作为文学,要求的是艺术的真实,是 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正是在这一点上, 历史和文学才有了统一的可能。史传文学就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它必须做到这两方面的统 一,既要忠实于历史,又要创造出艺术的典型。《史记》正是在这两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因而成为成功的史传文学作品。
12
要以“立言”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要表达自己对社会、 历史的看法。因此,他忍受着极大的痛苦,“每念斯耻,汗 未尝不发背沾衣”(以上并见《汉书·司马迁传》),终于 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这种发愤著书的情感,是我们在 阅读《史记》时随时可以感觉到的。应当说,它大大影响 了《史记》的艺术风貌。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记载了自黄帝以来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多年的历 史变迁,它通过人物活动的生动描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 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在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中,司马迁 以超人的胆识和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发掘三千年历史中 的精华,梳理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历史前进的脚步。他 站在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审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 人物、各种思想,并以“实录”的精神给予客观的记述和真 切的评价,真正完成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的皇皇巨著。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绝不是凭空 杜撰。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重视传统的民族,有悠久的历 史文化传统,产生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司马迁是在广泛收 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创作《史记》的。

史传文学导读

史传文学导读

史传文学导读史传文学是一种以史实为基础,通过文学手法进行叙述的文学形式。

它以人类历史中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生动的文字描写和情感表达,向读者展现历史的光辉和人类的伟大。

本文将介绍史传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并探讨如何在创作中准确表达人类的视角。

史传文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史实为基础。

在创作史传文学时,我们应该遵循历史真实性的原则,确保所写的事件和人物都有可靠的依据。

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产生信任感,并且对历史有更准确的认识。

史传文学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

在创作中,我们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句式,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亲身经历其中。

史传文学需要结构合理,段落明晰。

在文章中,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以增强阅读流畅性。

可以使用适当的标题来引导读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很重要,应该确保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顺畅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史传文学的创作应该充满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的现场。

要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字来刻画景物和人物,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史传文学的创作应该准确无误,严肃认真。

我们要避免歧义或误导的信息,确保所写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

同时,要避免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以避免读者的疲劳和厌倦。

总的来说,史传文学是一种将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优秀形式,它通过生动的文字描写和情感表达,向读者呈现出历史的真实和人类的伟大。

在创作中,我们应该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文章富有情感,并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同时,要注意文章的自然度和流畅度,避免让人感觉像机器生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历史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代史
• 即以某一段时代记录历史。 •《汉书》、《三国志》
史籍概况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史记》

《资治通鉴》
尚书
•“尚”即“上”,上代的意思;“书” 是指历代史简册。 •即“上古的史书”。 •主要内容是记载尧、舜、夏禹、商汤、 周文王、武王的政治大道。 •还有上古的礼乐、教化、典章与文物。
春秋
•本是各国国史的通名 •但今所见之《春秋》却为鲁国史书的专名。 •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孔子曾修订 此史书。 •它的文句极其简短,文字技巧与史事编排, 都比《尚书》较进步。
左传
•由于《春秋》记一事件,只是寥寥几字,很不容易理解。 •于是后世便出现了给它做解说的著作,即是“传”。 •替《春秋》做传的有五家,但流传至今只有《左氏传》、 《公羊传》、《谷梁传》三家,即所谓《春秋三传》。 •《公羊》与《谷梁》二家以解经文为主。 •《左传》却以叙事为主,且有《春秋》所没有的事件,因 此《左传》是一部叙事详细而且较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的作者为春秋时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单元六
史传文学
学习重点
I. 什么是史传文学? II. 史书体例 III. 史籍概况
什么是史传文学?
历史著作中具有文学性的篇章。
特点:
• 真实性
• 文学性
史书体例 1. 2. 3. 4. 5. 纪传体 编年体 国别体 通史 断代史
纪传体
• 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纪”帝王之传记。 •“传”其他人物的传记。 •“纪”和“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史记》
国语
•中国第一部国别史。 •分别记载周王朝与诸侯各国之事。 •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主要“记 言”,故名为“国语”。 •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
战国策
•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 后刘向考订整理,定名《战国策》。 •战国时期策士们言论行动的记录集。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载了齐、楚 、秦、燕、韩、赵、卫、宋、魏等诸国之 事。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东 汉末始称《史记》。 •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 •自古代至汉三千年的历史。 •此书共130篇,作者为史马迁。
《史记》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
编年体
• 以年月为编排的秩序。 •《春秋》一书创列于先。 • 此体使历史系统化,增加确实性。 •《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
• 分国家进行记载。 •《国语》同是记载春秋时代的历史。 • 其不是按年代的先后,而是分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记载。
通史
• 跨越的年代与朝代比较长、比较久。 • 即记述有远古到现代个时代历史。 •《史记》、《资治通鉴》
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资治通鉴
•继《史记》后的中国史学巨著,全书共 294卷。 •上起战国,下迄唐五代,共历1362年。 •实为最大型的编年体通史。 •由北宋司马光领导编撰,历史19年才修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