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论文

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论文

探讨分析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摘要】目的了解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肝发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描述和分析本县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散发性he 患者76例的相关资料,探讨散发he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结果本组表明,散发性he好发于老年男性,多见黄疸型, 重型肝炎7例(9.2%),年龄均>70岁。

结论猪或其他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多种动物均对hev敏感,在he流行环节中不容忽视。

同时免疫功能减低可能加大he发病的几率。

【关键词】肝炎,戊型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51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95-02距1989年召开的东京国际会议将戊型肝炎(即hepatitis e,he)及he病毒(即hepatitis e virus, hev) 正式命名已有20年,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面的研究有了新进展,现报道本院散发性he 7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分析散发he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本县收治的he患者76例,男59例,女17例,年龄41~77岁,平均(65.3±5.5)岁。

诊断标准为2000年09月中华医学会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的he诊断标准,并排除与其他肝病交叉感染者。

1.2 检测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抗hev-igm抗体和抗hev-igg抗体,并检测甲肝、乙肝、丙肝病毒的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rna及丙型肝炎病毒rna,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铜蓝蛋白、自身抗体及腹部超声、ct等。

2 结果2.1 流行病学特征76例he患者全年散发发病,无季节性,无家庭内部传播现象。

59例患者否认外出就餐和旅游史,其中17例患者不能外出,仅17例确定外出就餐史。

本组全部否认到过疫区或有血液传播史,均存在食用猪肉史,8例患者存在食用猪肝史,4例患者饲养猪。

我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

我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

我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作者:孙维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4年第5期孙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102403【摘要】病毒性肝炎在诸多传染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根据国家相关的统计资料可知,其发病数在所有的病症中占据了1/3,其危害性可见一斑。

虽然甲型肝炎的得病人数呈现每年递减的趋势,然而局部性暴发现象仍旧屡见不鲜,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等防疫工作任重道远。

乙型肝炎的预防接种工作比较到位,但还是要做好非新生儿群体的免疫工作,对慢性感染者群体加以严格的监管。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具有的流行症状,并相应地提出预防治疗的对策。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防控1 引言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由肝炎病毒。

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具有突出的传染性、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以及较大的发病率等特点。

当下医学界将其细化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以及戊型等5 类主要的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也是当下国内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该病症发病率非常广泛,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心理负担,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地多。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当下国内慢性乙肝病人2000 万人,而该病症的慢性携带者9300 万人[1];丙肝病毒患者大概有560 万;近30 万患者每年由于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的病因而死亡;甲肝以及戊肝的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然而部分卫生情况并不乐观的地区仍旧会出现暴发式的现象。

因而,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和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发挥战略性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以及发病机制等方面也并不一致。

因此,采取的防治策略自然各异,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甲、乙型这2 类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

2 甲肝2.1 甲肝的流行特征甲肝病毒(HAV) 的性质为RNA 病毒,其生长条件是湿润的环境,并可以维持数月之久的生命。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1、肝炎病毒类型多样: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甲型肝炎、乙型肝 炎和丙型肝炎最常见。这些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在 人群中传播。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2、地区分布广泛: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流行程度和疫情严重 程度存在地区差异。一些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疫情相对较重。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 对策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 对策
02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04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病毒性肝炎是中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对人民的健康和公共卫生系统都 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控制 疾病传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探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对策。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5、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 进行创新研究。通过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 对策提供依据。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 借鉴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病毒性肝炎 挑战。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戊肝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水源污染、食物污染、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 以及遗传因素等。在一些地区,如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水源污染是戊肝传播的 主要因素。而在另一些地区,如中东和地中海地区,食品污染可能是主要传播途 径。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

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

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

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

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

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

1996年从美国引进的、分别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被批准正式生产,年产量为6000万支,可满足新生儿免疫的需要。

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体制使用该疫苗。

秦安县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秦安县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炎 流 行病 学特 征 进 行 描 述 性 流行 病 学分 析 。 结 果 2 0 0 1 —2 0 1 0年 病 毒 性 肝 炎发 病 均 居 该 县 传 染 病 报 告 首 位 , 以 乙型 肝 炎 发 病 最 高 ( 8 7 . 6 2 %) 。 丙 型 肝 炎 的 发 病 呈 上 升 状 态 ,病 毒 性 肝 炎 年 龄 分 布 以 l O ~ 4 0岁 为 主 , 占 7 6 . 4 4 %,职 业 分 布 中 以农 民 为 主 , 占 6 8 . 7 1 %。 结论 关键词 病 毒 性 肝 炎 为 秦 安 县 重 点 控 制 的传 染 病 ,加 强 对 农 民等 重 点人 群 的 疫 苗 接 种 , 阻 断母 婴 传 播 、 防 止 医源 性 传 播 、 做好 监 测 和健 康 教 育 等 综合 性 措 施 。是 防 控 病毒 性肝 炎 的有 效 措 施 。 病毒 性 肝 炎 :流 行 病 学 ;控 制 策 略 ;秦 安 县
d a h l O  ̄9 6 9 , i . i s m. 1 0 o 1 一 . 5 6 8 x . 2 0 1 3 . 0 2 . 0 o 2 9
【 5 6 8 X ( 2 0 1 3 ) 0 2 - 0 0 6 7 - 0 2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 RE S UL T S 2 0 0 1 o t 2 01 0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t o p s i n he t c o u n t y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r e p o r t he t i f r s t h e p a t i t i s B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丁肝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丁肝

• 我国属丁型肝炎低度流趋势呈下降 趋势
我国
我国有关丁肝感染率的调査 较少 ,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 报道结果不一。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 丁肝的暴发流行仅发生在某些不发 达地区的某些人群中,如南美北部 亚马逊河流域,主要累及儿童及青 少年;
• 在欧洲,大多HDV病例发生在静脉 药瘾者(IDU)人群中。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1.急性病人 2.慢性病人 3.HBV/HDV携带者
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无法获得
免疫力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 HD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地区分 布与乙肝地方性流行区分布相似;
• 不同地区的HDV感染率差异很大。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 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同时,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等。
02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病例选择标准
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选择经临床诊断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 病例分析方法与结果呈现 • 病毒性肝炎治疗策略探讨 •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建议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 起的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 疾病。
分类
根据感染的病毒类型,病毒性肝 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 型和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 性感染者。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 、腹胀、便清、明显消瘦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肝肿大和压痛。
选择的病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特征和临床特点。
排除其他疾病干扰
应排除其他疾病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干扰,确保病例选择的准确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探讨无锡市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无锡市锡山区1999-2010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999-2010年,锡山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19/10万。

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工人位居第二。

分型监测显示乙肝所占比重居首位,甲肝和未分型肝炎所占比重下降,丙肝和戊肝比重上升。

结论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当前控制乙肝及丙肝是降低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仍是控制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措施。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法定传染病[1],为锡山区历年来传染病发病居前列的疾病之一。

为全面了解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分析其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锡山区1999-2010年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锡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9-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和疫情资料汇编,所报病例均经乡镇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断,并经卫生防疫人员个案调查核实。

人口资料来源于同期公安局的人口统计数据。

1.2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对已确认病例做回顾性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1999-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死亡6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19/10万,死亡率0.08/10万,病死率0.19%。

发病率最高的为1999年(74.83/10万),最低为2010年(17.13/10万)。

6例死亡病例中,乙肝2例,戊肝1例,未分型3例。

锡山区1999-2001年肝炎发病呈逐年下降,2002-2004年有小幅度上升,2005年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2 不同型别肝炎疫情12年各型肝炎发病率的变化:甲肝、乙肝和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基本均上呈下降趋势,丙肝发病率呈小幅度上升趋势,戊肝发病率基本不变。

乙肝所占比重历年来最高,平均占56.71%,为锡山区肝炎主要病原型。

丙肝所占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超过甲肝,成为锡山区仅次于乙肝的病原型。

见表1。

2.3人群分布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35岁组发病占5
3.06%。

其中甲肝以25-45岁组为主占52.74%,乙肝以20-35岁组为主占58.72%,丙肝以20-35岁组、55-岁组及75-岁组为主,占53.80%,戊肝以25~40岁组为主(50.57%),未分型肝炎以25~45岁组为主(56.84%)。

发病以男性为多,12年男性发病2247例,女性发病957例,男女性别比为2.35:1。

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家务及待业、民工为主,分别占46.07%、14.73%、9.24%和8.12%。

其中农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民工、家务及待业发病呈上升趋势。

2.4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12月份最少,占5.40%,8月份最多,占10.42%,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显示一定的季节性。

甲肝在3-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甲肝总病例数的5
3.59%,1~5月份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呈单峰分布;乙肝在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丙肝在5月份为发病高峰;戊肝全年波动比较大;未分型肝炎分布趋势与总病例相似,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

见图1。

3讨论
锡山区属于无锡农村地区,病毒性肝炎历年来居传染病发病的前列,是严重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从1999年74.83/10万降至2010年17.13/10万,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

锡山区从1992年起就有计划地在儿童、学生及部分特殊人群(如商业服务、饮食行业等)中开展甲、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这对控制全区的病毒性肝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这可能与男青年社会活动较为广泛有关。

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家务及待业、民工为主,其中农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民工、家务及待业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2004年后锡山区流动人口明显增加有关。

因此,可以考虑开展20岁以下青年甲肝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从而达到控制成人甲肝、乙肝高发的现象,同时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

乙肝发病虽然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病毒性肝炎中所占的比重仍居第一[4]。

而丙肝所占的比重已成为仅次于乙肝的病原型,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因此,乙肝、丙肝的防控应作为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的重点。

加强疫情监测,严格传染源的管理;应继续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扩大对其他重点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同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工作,严格管理血制品,消除医源性感染;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倡良好的性行为及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2008年开始戊肝发病率超过甲肝,这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发病情况类似[5],由于戊肝与甲肝类似,均通过肠道传播。

由于戊肝没有相关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因此目前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思,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饮水、粪便的管理,是预防戊肝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