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论文

合集下载

论述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论述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论述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摘要:地基湿陷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坼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对工农业建设及人民生活经常造成严重危害,所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黄土的湿陷性对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参考地基基础处理的相关规范及手册,阐述了几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为工程场地地基处理方案的选型论证及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强夯置换法1、湿陷性黄土概述及分布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

有一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在土的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而另一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只有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

前者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后者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2、黄土湿陷性评价2.1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浸水(饱和)压缩实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δs进行判定。

其中当湿陷系数值δs小于0.015是,应定为费湿陷性黄土;当湿陷系数值等于或δs大于0.015时,应定为湿陷性黄土。

2.2湿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根据湿陷系数δs值的大小分为三种:1)、当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2)、当0.03≤δs≤0.07时,湿陷性中等;3)、当δs>0.07时,湿陷性强烈。

2.3湿陷性黄土等级的判定湿陷性黄土等级的判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首先是湿陷量的实测值,然后在这个数值的基础上,再根据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和湿陷性黄土地基受水浸湿饱和时湿陷量的计算值,来确定等级。

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分为Ⅰ(轻微)、Ⅱ(中等),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分为Ⅱ(中等)、Ⅲ(严重)、Ⅳ(很严重)。

在确定湿陷性等级的过程中,湿陷量的计算是其中的重点,计算时主要需要确定三个数据:湿陷系数、土层的厚度、修正系数。

软土地基处理论文(5篇)

软土地基处理论文(5篇)

软土地基处理论文(5篇)软土地基处理论文(5篇)软土地基处理论文范文第1篇软土地基泛指那些由淤泥及具有淤泥性质的“软土”构成的地基,由于其内部含有较多的水分,导致存在较多空隙,表现出承载力量弱、凝固性差、简单变形等问题,整体表现为坚固度差;由于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必要的科学处理,严峻影响与阻碍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质量和进度,为水利工程埋下了平安隐患。

以陕北地区常见的湿陷性黄土软土地基为例,其广泛分布在陕北及关中两个区,厚度一般大于10米,地基湿陷等级一般为Ⅱ级到Ⅳ级,有较为敏感的湿陷性,该类软土地基一般埋藏比较深,这样湿陷发生可能较为迟缓,其会随着承受荷载变化消失局部地基破坏或者地基整体滑动现象;也可能导致在开挖深基坑过程中消失基坑隆起、坑壁失稳等问题。

因此,必需使用夯实、换填、排水、挤密、加筋和胶结等技术方法加固地基,旨在改良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降低地基压缩性变化、提高地基抗剪强度以及改善地基动力特性和透水特性。

2水利工程中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2.1置换填土法置换填土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效果较为明显长久,但由于对客观条件要求较高,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详细操作方法是利用灰土、水泥等硬度较高的土质、材料取代软土,操作过程中留意做到匀称散落于地基之上,目的是保证洒落后土质有更高的承载力量,使其满意进一步的水利工程施工要求。

该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于其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不够经济,操作实施过程中为了有效掌握工程成本,尽量就地取材。

为了提高工程地基的防渗透性和地基承载力量,需要对替换后的填土进行再次夯实处理,必要时可以采纳分层夯实方法。

2.2排水固结法软土地基处理,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来降低地基土质中的水分含量,达到增加土体强度的目的,可以尝试使用排水固结法处理。

通过引入特地的排水设备(如塑料水管、沙井)排出软土地基内部的水分,以此来减小软土地基的土孔隙率,促使地基固结发生变形,从而有效提高地基坚固度。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方法讨论论文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方法讨论论文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方法的讨论摘要:地基土体是作为承担建(构)筑物重量的载体,其强度与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建(构)筑的正常使用,在黄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桥梁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时,首先要对黄土地基进行分析。

本文着重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特征;处治方法黄土在我国分布甚广,其中以西北地区黄土地层最厚、最完整、发育好、底层全,其特征较典型。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为64万平方公里,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纬30°~49°,东经75°~127°之间,尤其在黄河中游地区。

黄土分两种:一种是非湿陷性黄土,另一种是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黄土和非自重湿陷黄土两种。

一、黄土湿陷性的研究现状我国对黄土湿陷性的评价方法吸收了各国之长,吸纳了几乎所有国外的评价方法,同时又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有力的挑战,提出了弦线模量和非线性模型为指导的有限元湿陷变形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黄土的湿陷性是自然历史的产物。

然而,人们对其真正的认识,却是从上世界30年代开始的。

在我国,特别是从建国到现在,结合国家基本建设,对湿陷性黄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最近一个时期对黄土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如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理论和吸力测试技术的研究,湿陷性黄土增减湿度后湿陷性的变化和结构强度的研究,黄土层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新技术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征(一)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约占60%以上。

(二)天然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1.1之间。

(三)天然含水量较低,饱和度在15%-20%之间。

(四)在未受水浸湿的状态下,一般强度较高,结构强度占很大比例,压缩性较低属欠固结。

湿陷性黄土浸水后可使易溶盐溶解,颗粒间的粘结力随即下降,在自重或荷载作用下将发生新的变形。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治方法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常常会遇到公路路基、小桥涵、通道由于黄土湿陷造成地基下沉或桥头跳车,影响了营运及舒适,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探讨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探讨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探讨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 土结构迅速破坏, 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它的这种特性, 会对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使建筑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 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本文分析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性,指出湿陷性黄土处理的基本原则,对比研究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情况及优缺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纬33° -47°之间,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在250-600mm 之间。

其中湿陷性黄土占黄土分布面积60% 左右,并有自西北向东南密度、含水量和强度由小变大,渗透性、压缩性和湿陷性由大变小,颗粒组成由粗变细,黏粒含量由少变多,易溶盐由多变少的规律。

湿陷性黄土不但具有黄土的一般工程地质特性,还具有一些特有性质,如松散多孔、欠压密、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承载力降低等。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不善,会给工程带来严重危害。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规模也随之变化多样,选择经济、合理、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结合已有工程实例进行初步分析。

一、黄土的湿陷机理黄土是在干旱和半干旱条件下形成的, 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 由于蒸发量大, 水分不断减少, 盐类析出, 胶体凝结, 产生了加固粘聚力, 在土湿度不很大的情况下, 上覆土层不足以克服土中形成的加固粘聚力, 因而形成欠压密状态, 一旦受水浸湿, 加固粘聚力消失, 就产生湿陷。

因此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鉴定和正确的认识, 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1、消除其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地基变为非湿陷性黄土地基,或采用深基础、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使上部荷载通过深基、桩基等转移至压缩性低的非湿陷性土( 岩) 层上,防止地基产生湿陷。

2、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减小拟处理地基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湿陷性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大于设计规定的数值。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地基工程建设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尤为关键,能否有效加固或排水处理该类地基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加固和排水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湿陷性黄土是我国常见的地基地质类型,其在工程建设中容易引起严重的地基沉降和破坏,给工程安全和稳定性带来威胁。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保障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工程建设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避免因地基湿陷引起的工程事故和损失。

2. 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促进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3. 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会对地下工程和地表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加固可以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解决工程建设中地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主要是由于地基土壤中的粘土矿物颗粒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在湿陷性黄土中,粘土矿物颗粒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当土壤中含水量增加时,粘土矿物颗粒吸收水分并膨胀,增强了土壤的粘聚性和塑性。

水分子会填充粘土矿物颗粒之间的空隙,使土壤结构变得松散,容易发生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长期受水分浸泡的情况下,水分子可使土壤中的颗粒间的极小空隙变得不稳定,同时占据了大量的孔隙空间,导致土壤的孔隙度变大,土壤密实度下降。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摘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许多施工场地的土类是黄土,在黄土地区建设工程时,极易出现黄土湿陷变形的现象,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地基处理也应随之作出调整。

本文对黄土湿陷性地基带来的影响和其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湿陷性黄土,并综合各种因素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项目随之增多,其中又以高速公路居多。

由于高速公路具有延长线的特点,从而使得施工中常常遇到一些不良地质,如湿陷性黄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承载力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为此,需要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

下面依托工程实例,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及检测展开分析探讨。

1湿陷性黄土的特征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北方气候环境及土壤内部化学反应的作用影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层次不规律、孔隙过大、淡黄、土质疏松的黄土。

黄土在正常状态下的使用效果很好,强度较高,收缩性低,但是一旦遇水,其由于外力和自身重量施压下会产生慢性变形。

黄土的这种特征会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也造成施工安全问题。

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是破坏周期非常短,且常出现部分突然破坏,而破坏之后是不能人工将其变回原态的。

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2.1垫层法垫层法中的垫层包含原土及灰土两类,为传承多年的黄土地基处置措施,广为运用,适应具备定量压缩非湿陷与厚度不大于3m弱湿陷地层,以及湿陷初始压较大非自重性湿陷地层,形成基础防渗和防水层,并可与其他处理措施配合应用。

工程设计对于土质垫层或厚度不大于1m的灰土质垫层,通常不考虑增大地基承载能力,厚度大于1m灰土质垫层一般对地基承载力可增加20%。

灰土质垫层承载力、抗冻与防渗性良好,水工建筑物应用较广。

土质垫层为建基面下部原土开挖翻填一定深或换填其他性状优异的土,灰土质垫层是置换一定深度及配比的灰土与黄土混合土,灰土早期为石灰,近年因环保影响主要为水泥,水泥与黄土配比通常采用3∶7、2∶8或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论文
【摘要】湿陷性黄土分布比较广泛,而且地基处理过程中,施工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结合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施工前要对地基的土质进行全面的勘查,确定是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并判定湿陷等级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避免对土体产生的大的扰动,做好建筑物四周防水,避免漏水浸泡局部地基土;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采取结构措施,以减小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能适应地基的湿陷变形。

这样有效地防止不危险因素的存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由于我国地质的特殊,在一些地方总是分布着一些与一般土性质有显著不同的特殊土,由于生成时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成因以及次生变化等原因,使他们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结构、性质。

这些特殊直接影响工程过程中,地基处理的难题。

其中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较广,对地基处理不当,会造成无法继续施工或严重的工程事故。

1.分析湿陷性地基处理地质的特点
土在自重压力或非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

具有湿陷性质的黄土,叫做湿陷性黄土层或简称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
(1)基本色调是黄色,通常为黄褐,褐黄,灰黄,棕黄等颜色;
(2)含盐量较大,特别是碳酸盐含量尤为突出,另外硫酸盐、
氯化物等含量也都比较高;
(3)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岩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

化学成分为Si02,A12O3和碱土金属钙镁含量都比较高;
(4)粉土颗粒含量较多,湿陷性黄土粉土颗粒(0.05~0.005 mm)一般占半数以上55%~60%者居多;
(5)一般具有大孔性,大孔隙常常肉眼可见,呈松散结构状态;
(6)在天然剖面上,具有垂直节理;
(7)具有湿陷性。

受水浸湿后仅在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就产生失陷的土叫自重湿陷性黄土;而受水浸湿后需要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才产生湿陷的土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性黄土只有在一定埋藏条件的黄土层中才能产生,大量观测和工程实践表明,如果均质黄土层较厚,地下水位较低,降水量较小,必然会产生自重作用下的湿陷。

但是在条件平坦的地区,经过工程前期处理后,这种湿陷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没有严重危险。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常常遇见一些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常见的有:湿陷性,地基强度与压缩性,斜坡的稳定性,还包括潜蚀陷穴,冲推,泥石流以及古墓,砂井砂巷,水渠水库蓄水以及其它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以上种种都能给建筑物的使用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
2.湿陷性黄土和"弹簧土"问题的分析
在含水量很大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腐殖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压实或回填,由于原状土被扰动,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
水分不宜渗透和散发,当气温较高时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特别是用光面碾滚压表面形成硬壳,更加阻止了水分渗透和散发,形成软塑状"弹簧土"。

随着施工进行,压力不断变化及基础中有水注入,"弹簧"现象甚至会伴随着"液化"现象,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弹簧土"产生的力学分析:在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时考虑的土体的强度不取决于土体中的颗粒本身强度,而受颗粒间的互相连接强度所左右。

颗粒间连接强度主要表现为内摩擦力和凝聚力。

对于松散状态的砂类土,内摩擦力是主要的,而对于粘结状态的粘性土则凝聚力起主导作用。

如果由碳酸钙、石膏和其他水溶盐类胶结的,则由此产生的凝聚力遇水就会降低甚至消失,而如果土颗粒由硅化物、铁化物胶结起来,则由此产生的凝聚力遇水就不会减弱。

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因
地基处理是防止黄土湿陷性危害的主要措施。

通过换土或加密等各种方法,或者是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地基变为不具有湿陷性;或者是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减小原有地基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

当地基的湿陷性大,要求处理的土层深,技术上有困难或经济上不合理时,也可以采用深基础或桩基础穿越湿陷性土层,将上部荷载直接传到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中。

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
4.1 垫层法
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甲类建筑
在自重湿陷性土场地应全部消除湿陷性黄土层;乙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深度的2/3;丙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2.5m。

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下处理1m~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
4.2 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
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t~3.0t的重锤,落距4.0m~4.5m,对表面松土满夯2击~3击,可消除基底以下1.2m~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著。

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小,是当前最经济简便的一种方法,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

4.3 挤密桩法
桩基础既不是天然地基,也不是人工地基,属于基础范畴,是将上部荷载传递给桩侧和桩底端以下的土(或岩)层,采用挖、钻孔等非挤土方法而成的桩,在成孔过程中将土排出孔外,桩孔周围土的性质并无改善。

但设置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桩基础,桩周土受水浸湿后,桩侧阻力大幅度减小,甚至消失,当桩周土产生自重湿陷时,桩侧的正摩阻力迅速转化为负摩阻力。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不允许采用摩擦型桩,设计桩基础除桩身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外,还应根
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穿透湿陷性黄土层的端承型桩(包括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其桩底端以下的受力层: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必须是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岩)层;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必须是可靠的持力层。

4.4 化学加固法
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应用很多,并取得实践经验的化学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法,其适用于加固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5m/d~2.0m/d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对酸性土和渗入沥青油脂及石油化合物的地基土不宜采用。

5.结论
湿陷性黄土分布比较广泛,而且地基处理过程中,施工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结合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施工前要对地基的土质进行全面的勘查,确定是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并判定湿陷等级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避免对土体产生的大的扰动,做好建筑物四周防水,避免漏水浸泡局部地基土;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采取结构措施,以减小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能适应地基的湿陷变形。

这样有效地防止不危险因素的存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定义.讨论我国黄土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向[J].岩土工程学报,2001.
[2]裴章勤,刘卫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2.
[3]汪国烈,李新怀.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处置[A].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C].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