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查及勘查报告编制-赵松江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XX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小组负责人,今天很荣幸向大家呈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地质灾害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我团队从去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现将具体情况向大家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概况1.危险区划定工作:根据地质环境、地震状况、降雨情况等数据,对辖区进行了危险区划定,明确了灾害点的分布和程度。

2.调研和识别工作:通过对各类地质灾害的调研和识别,掌握了各种灾害的发生原因、规律和防治措施。

3.总结和分析工作:对过去几年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成果与进展1.危险区治理:根据危险区划定结果,制定了治理方案,并在今年下半年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工作。

至今已完成了XX%的危险区治理工作。

2.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了居民和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促进了地质灾害的预防。

3.监测与预警:完善了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建立了预警系统,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的损失。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资金问题:当前,地质灾害治理所需的投入还不足,导致工作进展受到限制。

我们呼吁相关领导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2.人员问题: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而目前团队中缺乏相关专业人员,这对工作进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加强危险区治理:继续完善危险区划定工作,加强治理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力争尽快消除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2.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持续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对居民和学生的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3.完善监测与预警: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提高预警系统的智能化和准确性,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

4.加强团队建设:通过招聘等方式,增加专业人才的参与,提高团队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力争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及建议(样板)-赵松江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及建议(样板)-赵松江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及建议(样板)-赵松江第六章结论及建议一、结论1. 拟建项目为省道216线中一段,起点位于甘孜州与凉山州交界的木里县麦日乡(甘凉界),终点位于凉山州盐源县梅雨镇与省道307线的交汇处,全长314.802km。

场地所在区域坐标为北纬27°26′23″~28°12′3″,东经100°51′49″~101°24′47″。

路线在木里县境内276.379公里,在盐源县境内38.423公里,路线全长314.802公里。

除木里县城过境段外(桩号为AK280+000~AK286+000),全线设计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30km/h,路基宽度为7.5m。

木里县城过境段:桩号为AK280+000~AK286+000,此路段为木里县城过境段,且兼顾城市道路功能,人、机、非混行,路基宽度应适当加宽,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为10m。

全段桥梁共32座,其中大桥17座,中桥13座,小桥2座。

隧道共2座1465m。

最长的为菜子沟隧道,长1140m。

2、拟建公路所处区域地形地貌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大部分路段目前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小~中等。

该工程为线状工程,路线全长314.802km,工程量大、投资大。

该公路属重要建设项目,按照环境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建设的重要性,综合确定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评估。

3、本次评估的范围以公路沿线用地范围为中心,向两侧扩大至可能影响公路的最近自然分水岭或河谷边界,无明显自然分界的路段一般向公路两侧扩大200~500m为界。

对地质灾害点应包括灾害体及其威胁和影响区范围,滑坡、崩塌到后缘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为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评估方案路线长314.802km,评估面积约170km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行)为规范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成果报告的编制,保证技术报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特制定本要求。

一、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提交1.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重点突出、结论正确,建议合理、可行。

2.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的编制章节和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3、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格式:正文、表格的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规格(个别表格也可采用A3规格,但应折叠成A4大小);封面应包括报告名称、建设(委托)单位、提交单位和日期(送审稿应在封皮的报告名称下方注明“送审稿”字样);扉页除有封面部分内容外,还需有报告编制单位、项目负责、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总工程师和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目录应包括正文目录、附图目录、附件目录及相应的页码;附图件大小依据项目的规模而定,比例尺应满足其精度的要求,一律按A4规格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图签向外;附图册和附表册幅面可为A3幅面(其格式要求详见本要求附件)。

4.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文字、术语、标点、代号、符号、数字、图例、图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插图应注明图号、图名、图例、比例尺(图号、图名采用黑体置于图下部);插表应注明表号、表名(表号、表名采用黑体置于表上部)。

6. 勘查/设计技术报告附图、附件应按顺序排列,附于文字报告后;附图中应有责任栏(右下角)。

7、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内容装订顺序:封面、扉页(责任栏)、单位资质、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名单、报告目录、正文、报告附图、报告附件。

8.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最终稿应沿左侧胶装成册。

二、技术成果格式1、勘查成果报告格式(详见本规定附件1-1~1-9):附件1-1:封面格式附件1-2:扉页格式附件1-3:单位资质附件1-4:专家评审意见附件1-5:评审专家组名单附件1-6:报告目录格式附件1-7:正文格式附件1-8:报告附图(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附件1-9:报告附件(包括委托书、土工试验成果、钻孔记录照片等)2. 设计成果报告格式要求(详见本规定附件2-1~2-9)设计成果由设计总说明(或设计报告)、图纸、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设计计算书(另册装订)等四部分内容组成。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报告编制格式:1.封面:包括报告题目、报告日期、编制单位、编制人员等基本信息。

2.目录:按章节列出报告的内容目录。

3.摘要: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

4.引言:介绍报告的背景和目的,说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5.地质灾害概况:对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特征等。

6.勘查方法:详细介绍进行地质灾害勘查的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及使用情况。

7.勘查结果:对勘查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详细的勘查结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害规模和范围确定等。

8.针对性治理设计:根据勘查结果提出治理方案,包括治理措施、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等。

9.施工预算和工期计划:依据治理设计,编制工程施工的预算和时间计划。

10.环境影响评价: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11.结论: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明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可行性和建议。

13.附录:包括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数据、图表等。

1.区域地质地貌调查资料: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厚度、地下水位、岩性、土质等基本地质数据。

2.地质灾害史及现场调查资料:包括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频率、影响范围、灾害类型等。

3.历史灾害信息:包括灾害发生时的状况、灾情描述、灾后处理情况等。

4.勘察报告:包括勘察路线、勘察剖面、钻孔资料、地质和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岩心分析、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等。

5.监测数据: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地震监测等,提供监测仪器的选型及数据分析结果。

6.现场调查的照片、摄像记录等。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2024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2024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引言概述该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旨在全面描述相关地质灾害信息,提供详细的勘查结果和分析,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报告共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地质背景、勘查内容、勘查结果、风险评估和建议措施。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相关地质灾害的情况,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地质背景1. 地区地质特征2. 地形地貌特点3. 降水条件及其影响4. 土壤类型与地质灾害关系5. 过去地质灾害事件的历史记录二、勘查内容1. 勘查范围和区域划分2. 勘查方法和仪器3. 勘查数据收集与处理4. 灾害发生频率及分布情况5. 灾害发生机理分析三、勘查结果1.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2. 地质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已经采取的灾害防控措施4. 相关灾害隐患点的评估和判定5. 灾害防控工程的状况四、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2.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3. 各类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结果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影响因素5. 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及优先级排序五、建议措施1. 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2. 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与培养3. 灾害防治规划和体系的建立4. 紧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培养5. 相应投资和政策支持的落实总结通过对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其中包括xxxx、xxxx等灾害类型。

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制定灾害防治规划,组织紧急救援队伍,并落实相关投资和政策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并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降低灾害损失。
案例三:某城市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总结词
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详细描述
某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地面塌陷的问题。在勘察 设计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地面塌陷的 发生和扩大。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地质勘察、合理规划 城市布局、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等。同时,需要建立 地面塌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塌陷迹象,采取应对措 施,确保城市建设和居民安全。
方法
包括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地球 物理勘探、钻探等。
地质灾害评估
目的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评估地质灾 害对工程建设的可能影响,预测可能 发生的灾害风险,为工程设计和施工 提供依据。
方法
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综合考虑 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 等因素。
地质灾害防治
原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06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山区滑坡灾害调查与评估
总结词
滑坡灾害的勘察与评估
详细描述
在某山区,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在勘察设计中,需要对滑坡灾害进行全面 的调查和评估,包括滑坡体的形态、滑坡面的特征、滑坡体的物质组成、滑坡体的稳定 性等。通过勘察和评估,可以确定滑坡灾害的规模、影响范围和潜在危害,为后续的防
实施治理工程
按照治理方案要求,组织实施治理工程,消除地质 灾害隐患,提高区域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监督与验收
对治理工程进行监督和验收,确保治理效果 达到预期目标,并对未达标的地方进行整改 和完善。
05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监测目的与内容

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预警和防 治提供依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概述经勘查队员实地勘查,某地区发生崩塌已造成严重损失。

本报告旨在评估崩塌现场的情况,崩塌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以及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与预防措施。

崩塌现场情况崩塌地点位于某山区,海拔高度为1000米左右。

地形地貌由斜坡、台地、河谷等自然地理特征组成。

崩塌区域约3500平方米,土层为夹杂泥、砂、卵石和岩石的块状土,厚度约20米左右。

崩塌位置为斜坡下面的山脚处,地形疏松、湿度高,基岩质量较差。

根据勘查队员实测的情况,崩塌地点涉及到了多栋农户住房和耕地,房屋和耕地均被掩埋在土石之下。

目前地面仍有不稳定的迹象,崩塌现场周边居民已进行临时疏散。

崩塌原因与特点近年来,本地区经历了持续的强降雨,加之当地自然地貌复杂,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崩塌发生前,地下水位上涨,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弱,脆性代替了柔性,土层内部的空间构造受到破坏,形成了内部空隙,增大了崩塌发生的风险。

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崩塌形成了很多的碎屑块体,具有唯一性、学问性、较小的尺度等特点。

同时,由于地貌地形复杂,地震波动不断,陆、海风力等自然环境因素加剧了块体的运动,进一步会强化崩塌的危险性。

崩塌后受潮、收缩会导致更大的局部变形,对于现场的恢复工作增加了不可估量的难度。

处理措施与预防措施崩塌灾害已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保护当地人民身财安全,切实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特提出以下处理措施与预防措施:1. 疏散当地居民,并划区域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入,以保证人员安全;2. 进行垂直钻孔和抽水排水,降低水位,减缓地面沉降速率;3. 部署探测队伍,定时定点进行勘查,对危险区进行严防死守,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4. 加强对斜坡安全评价,及时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识别崩塌根源和特征,增强斜坡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5. 强化公众教育,提高市民地质意识,严格控制“三上”(临时搭建、施工垃圾、废弃物填埋)、“两排”(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行为,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一、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地区发生的崩塌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勘查和分析,了解崩塌灾害的成因、规模和危害程度,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控方案。

二、背景资料地区位于XX省XX市,是一个山区地带。

近年来,该地区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崩塌灾害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崩塌灾害的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的勘查队伍进行现场勘查和研究。

三、崩塌灾害现状经过实地勘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地区存在多处崩塌灾害点,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处。

崩塌点A位于山的东北侧,距离主城区约5公里。

崩塌点B位于山的南侧,距离主城区约8公里。

崩塌点C位于山的西南侧,距离主城区约10公里。

这三处崩塌点形成的地形为悬崖峭壁,对周边地区和人员造成了严重威胁。

四、崩塌成因分析1.地质构造:地区地质构造活跃,横向和纵向的构造断裂、岩石层的倾倒和破碎导致了地层的不稳定性,加重了崩塌发生的可能性。

2.地下水位上升:降雨较多的地区,地下水位往往较高。

在雨季,地下水位上升,会加大土壤的饱和度,导致土壤失稳,引发崩塌现象。

3.人类活动:地区的山地主要被开发为农田或居民区,大量的人工填筑和挖掘导致山体的不稳定性增大,加速了崩塌的发生。

五、崩塌危害分析1.人员伤亡:崩塌现场周围有大量的居民区和农田,一旦发生崩塌,将会对相关人员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2.财产损失:崩塌现场周围的房屋、农田和基础设施都将遭受严重损坏,给当地居民和政府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六、治理建议1.加强监测:通过设置地质灾害监测站和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崩塌迹象,提前采取应急措施。

2.加强规划:对居民区和农田的规划应合理,避免在悬崖峭壁和陡坡上进行建设和开发。

3.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加大植被保护和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和崩塌的风险。

七、结论地区的崩塌灾害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位上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弱夹层
碎裂~散体 结构岩体
顺层基岩滑坡中的软弱夹层
13
在加州圣莫尼卡山,上覆物质开始滑行后不久,粘土
质页岩上的滑面。
14
滑坡存在的间接证据-软弱夹层(或土层)。
探槽揭露获取的某滑坡蠕动阶段的软弱带土特征
软弱夹层
土质滑坡中的软弱夹层
15
安乐寺B15桩10m爆壁处 采集的土层中擦痕面
16
粘性土层高陡斜坡(边坡)产生的滑动
ZK5-9
27.31m
裂缝
444.6m--17.45m
SJ4
未到滑面
DX5-1
裂缝
临时公路
ZK5-5注水试验 K=0.063m/d
433.4m--60.03m
ZK5-5
22.84m
开挖深度内无渗水 17.45m
~~ 27.31m 30.75m 35.44m
~~
J2sn
19.73m 22.84m 27.16m
20.29m (1:250)
滑坡前原地面线 裂缝
滑坡后部陷落
~~
ZK5-4(J3)
417.4m-25.93m 18.67m
8.80m
417.76m-27.90m ZK5-3(J4) 25.44m
原公路 ZK5-2(J5)408.199m.-0204m.44m
18.67m
20.94m 25.93m
~~
3
第一部分
滑坡勘查及成果编制
4
滑坡勘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一:滑坡变形和边界的确定
--地质调查测绘是查明和认识滑坡是否存在的地质基础 1、从滑坡变形迹象调查入手,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把握
建筑物、陡坎、地面、填土变形,树木歪斜,渗水异常… (1)滑坡导致的变形迹象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变形迹象的区分 (2)变形历史(与历史降雨、地震、切坡等活动关联)的访问调查
形或失稳;在此范围内进行不当的工程活动可能会加剧或引发滑坡
体变形或失稳。
5
6
破 破


塘 塘
滑坡边界 滑坡主滑方向 Ⅰ 滑坡变形区分界线 地物位移矢量
(箭头指示方向,箭杆长度示位移距离) 破

砖2 损毁残留公路
龙口 河道疏浚挖掘区
临时码头(至五宝镇)
滑坡变形区及危险区划分
7
溃坝淹没区
滑坡区 滑坡堵河区
干砌石、砼 5、排水沟断面流量设计计算需要参数的调查收集:汇水面积、 小时
雨强、糙率系数,控制断面的流量、流速复核等。 28
问题七:加固改造既有治理工程的调查
29
问题八:施工条件的调查
1、进场道路
是否需要修建施工道路?道路布置、路宽、路面要 求。 2、施工水电
施工用水,河水?抽取?用电的接入变压器位置, 容量?kw,输电线路长度? 3、征地和施工临时占地
26
2、抗滑桩设计需要的地质参数
(1)结构受力参数:按土压力或推力控制进行检算。人工填土压力 、削坡后自然土压力? 填土综合Φ (度)。 (2)嵌固段地基参数:按土或岩石地基进行的水平承载力、桩顶位移检 算。按照规范公式确定水平承载力fH、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地基弹力系数kH
27
问题六:地表排水沟工程布置的调查
2、滑坡变形分区--合理确定保护对象
根据滑坡区变形迹象和运动特征应进行合理分区(边界):如:强烈 滑移区、弱变形区、拉裂影响区、滑覆区(堆积区)、堵塞河道区、汇水 淹没区、堵塞体溃决影响区等。
根据变形划定滑坡危险区:滑坡体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与滑坡体稳定
性相关联的地质体。若滑坡体变形或失稳可能会导致此范围地质体产生变
19
20
21
问题四:滑坡体地下水的活动特征
—地下水位观测与降雨、洪水涨落的动态的关系
1、观测阶段: (1)勘查期间 (2)对应设计工况条件下(暴雨、高洪水位)
2、观测方法: 钻孔、竖井、民井、泉的水位流量
3、观测内容: 滑坡体内地下水升降与降雨过程、洪水涨落过程关系的观测,与
滑坡变形发展关系的同步观测。
二、地质灾害勘查的主要任务
1、查明XX地质灾害的边界条件及危害对象; 2、分析XX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及活动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与
可能的危害程度,划定地质灾害的危险区范围。 3、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防灾监测预警措施。 4、针对拟进行工程治理的地段和部位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查,
提供满足工程设计需要的平剖面图和工程地质参数。
22
滑坡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ZK6-4 ZK6-3 ZK6-2
ZK8-1
ZK6-1
SJ5 ZK8-2(J9)
ZK3-5
ZK11-3 ZK11-2
ZK2-3
ZK1-3
ZK5-6
ZK4-5 ZK4-4
ZK3-3 ZK3-2
SJ4(ZK5-9)
ZK4-3
ZK4-2
ZK5-1-2(J7) ZK5-4(J3)
能清晰反映交通位置的地图。
2、危害对象
在滑坡体全景照片上表达滑坡范围、危险区范围、恢复重建区 规划区范围(与平面图上表达的相对应)。
3、勘查主要完成工作量及变更情况
附设计与完成工作量对照表
31
32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图
33
34
二、地质灾害特征
1、类型和分布位置
滑坡X个 溜滑体X个 变形体X个 在平面图上指示个灾害体的位置、范围
1、排水沟布置线路调查:沟中轴线布置走向、沟型分类、纵坡 (直线坡、阶梯坡)分段,测量实际长度。
2、排水沟沿途地质条件:土?岩石?确定基础埋置深度。 是否需要
换垫层、纵比降太大的沟段是否要设置抗滑齿等。 3、 接入口调查:与城市排水沟、自然冲沟、河流的接入,是 否需要
设置跌水井、沉砂池、防洪防冲设施。 4、当地修建方法和材料的调查:浆砌块石、浆砌条石、浆砌卵 石、
2、测试指标的用途 针对稳定性评价需要的:滑体的重度和渗透性参数、滑带的抗剪 强度。
针对工程设计需要的:滑床岩土的竖向承载力、侧向承载力、地 基系数、抗剪强度。
25
1、挡土墙设计需要的地质参数
(1)结构受力参数:按土压力或推力控制进行检算。人工填土压力、削坡 后自然土压力? 填土综合Φ (度)、压实系数。 (2)持力层地基参数:按土或岩石地基进行的抗滑、抗倾、承载检算。墙 底与地基土摩擦系数、承载力、最大压应力。
滑坡区地下水观测
滑坡前缘滑床面上出露的泉水
滑坡中部出露的泉水
降雨后从滑坡前缘剪出口带状渗出的地下水
降雨大时井水外溢
24
问题五:岩土参数的针对性试验
1、测试指标(针对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的需要): 滑体岩土参数:重点是重度、抗剪强度参数 渗透性参数(渗坑试验、钻孔注水试验) 滑带(面)土参数:重点是抗剪强度 滑床岩土参数:重点是竖向承载力、侧向承载力、地基系数、 抗剪强度
力学强度 不同层的强度
渗透性 地下水在岩土层中的渗透
10
滑坡存在的直接证据-滑带土。
钻孔、竖井、探槽直接揭露获取的滑动后的滑带土特征
根据钻孔和竖井揭露,滑带的厚度大多介于0.20~1.20m之间,平均值 0.62m。滑带土为棕红色粘土或粉质粘土含角砾,现场鉴定角砾的含量大多在10 ~30%左右,室内筛分为17.2~54.9%。其中的角砾大多具有擦痕及磨圆现象。X 射线衍射分析矿物成分主要由伊利石(71~75%)和绿泥石(25~29%)组成。
Qd4el
60.03m
188
120.7
61.5
ZK5-3(J4)
ZK5-2(J5)
ZK5-1(J6) 7.57m
95°
位移矢量140米

19.8m
~~
23.34m 23.72m
25.44m
27.9m (1:250)
~~
16.4m
18.7m 19.0m 20.28m
24.44m (1:250)
~~ 13.0m 13.4m 16.76m
裂缝带
投影钻孔
475.55m-30.21m
ZK5-7
24.07m
4.20m
~~
24.07m 30.21m
7° 48°
滑坡地面线 裂缝
原麻柳树沟 裂缝
~~
宣汉县天台乡滑坡5-5'工程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 1:1000

15.0m 24.1m 27.65m 33.85m
麻柳树沟
Qd4el
444.95m--35.44m
•(1)在剖面上有曲线状滑面,旋转的圆心,坡顶还有反倾的树。
17
•(2)多级滑动造成坡顶出现阶梯地形、后缘凹陷、反坡。
砂性土层高陡斜坡(边坡)产生的滑动
•(1)在剖面上有平面状滑面,坡面地物向下倾斜。 •(2)后缘出现拉裂缝。
18
问题三:支挡部位地质条件的确定
—横向勘探线主要解决滑坡支挡部位工程设计问题 (1)支挡部位选择:常选在滑坡前缘部位,选择依据主要是剩余下 滑力较低、滑体厚度较小、施工条件较便利等; (2)支挡部位地质条件:但是这个部位一般都是缓坡变陡坎的地貌 转折处,滑床起伏变化大。 (3)勘查精度不足造成的后果: 如果勘探点控制不足,常造成开 挖后抗滑桩、挡墙超深。造成变更设计较大,增加治理投资、延长工期 等。 (4)建议:支挡部位勘探线点间距以不超过20-30m为宜。
抗滑桩、挡土墙等是否要永久占地(占地是荒地? 耕地?需要征用面积?),其他临时占地(占地是荒地 ?耕地?面积?)用后复耕复垦。 4、弃土转运和堆放
弃土转运运输、运距、弃土堆放地选址?占地(荒 地?耕地?需要征用面积?),环保要求。可否综合利 用?
30
滑坡勘查报告编写要点
一、勘查工作基本情况
1、滑坡所处地理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