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国际收支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

历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国际金融论文课程经管学院会计专业 2 李傲由于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及政府的相关鼓励措施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出现大量持续顺差。

据统计。

除1998年外,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实现了顺差,2004年以前,除2000年有所下降外,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不断增长。

2004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1106.59亿美元,为历年来的新高。

从2005年开始,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不断下降,2006年降至66.7亿美元,达到2001年来的最低点,2007年又恢复到较高水平,为735.09美元。

从2001年开始2006年达到历史的低点,其在总顺差中的比例为3%。

2007年,该比例有所上升,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为17%。

,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增长55%,连续五年大幅增长,使得经常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高达97%,创历年以来的新高。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占总顺差的比例达到83%,继续实现了较快增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呈现“双顺差”的状态。

尤其是2005年以来,双顺差的规模仍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持续16年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经济中是非常罕见的。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外部环境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不可能短时间消失,并且,长期的“双顺差”状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因此,找出导致“双顺差”的原因对于改变这种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长期持续出现高额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国际原因1.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紧密,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

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2.我国的国内金融市场并不完善,有待发展,大量的外国资本通过金融市场流入我国企业,从而增加了资本流入,而对外投资的扩大也是形成我国高额顺差的重要原因。

2016,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2016,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2016,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展望2016-04-14 10:00来源:前线网-《前线》作者:郭田勇段益瑞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等宏观经济数据,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2015年全年GDP增速自1990年以来首次跌破7%,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效果显著,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展现出了新特点。

目前来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明显,经济结构转型之路任重道远,推进结构性改革,寻求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将是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内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改革难度加大受到国内外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在2016年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大了我国改革的难度。

一是短期内全球经济仍将维持疲软态势。

发达经济体稳步复苏,但基础不牢,政策敏感程度较高,仍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俄罗斯、巴西等国家陷入衰退。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普遍深度贬值,股票市场大幅振荡,一些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

全球大宗商品多次持续大跌,包括农产品、能源、工业金属在内的商品价格低迷反映了供需面疲弱。

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进程加快,全球经济形势将面临更多考验。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效率较低,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错综复杂。

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将处于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时期,劳动力不足引发的“刘易斯拐点”现象、投资需求严重不足、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或将使经济运行呈现低增长、低通胀、高杠杆的局势。

此外,连续45个月的PPI指数持续下降,显示工业制造业领域压力较大。

三是中国资本账户将逐步实现完全开放,资本流动加剧。

加入SDR 货币篮子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其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入篮之后意味着中国央行要逐步放开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让其市场化波动。

短期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在中国经济不景气、美元走强的情况下,大量的国内外游资将会加速离开中国,稍有不慎则会出现金融动荡,给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带来极大的难度。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的逐步下降,显示出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及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努力正在发挥成效,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更多地由外需拉动转为由内外需均衡拉动。

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0年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

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与今年一季度的修订数据相比,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由一季度的536亿美元上升到了二季度的70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59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61亿美元,收益顺差72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99亿美元。

有关专家说表示:“今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持续向好,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国内需求增长强劲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情况好于预期,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从数据上看已经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同时,由于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贸易顺差明显缩小,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向平衡状态趋近。

不过,进入二季度尤其是6月份以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变。

数据显示,7月份进口当月值比上月降低5.85亿美元,而出口当月值却依然创下历史新高;进口与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从6月份的34.1%、43.9%下滑至22.7%、38.1%,进口同比增速下滑11.4个百分点,而出口增速仅下滑5.8个百分点,这使得贸易顺差及其同比增速出现较快回升,这也是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较一季度有较大增幅的重要原因。

”针对此,今年下半年将进一步扩大进口,保持贸易平衡。

从目前来看,我国出口和进口恢复并不同步,进一步扩大进口将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收支的平衡。

研究一下此次发布的数据不难发现,尽管目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仍保持顺差态势,但国际收支状况继续趋于改善。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242亿美元,同比下降8%,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4.9%,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系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表中的贷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收益收入、接受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负债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减少;借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债的减少。

现行的国际收支平衡的项目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国际储备资产和误差与遗漏。

一、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

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等三大特点。

1.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也呈现反弹回升态势,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

虽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继续延续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下降较为明显,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3年下降,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一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409亿美元,同比下降48%。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上年同期的8.2%下降至3.5%。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连续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4%,显示我国涉外经济趋于活跃。

这种趋势在其他涉外经济统计中也有所反映。

一季度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额同比增长了19%,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总额也增长了32%。

2.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我国含净误差与遗漏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550亿美元。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预估数是当期国际储备变动和经常项目差额相减的结果,包含了净误差与遗漏的影响,与2009年一季度剔除了净误差和遗漏的128亿美元逆差在统计上不完全可比,但资本净流入较大的态势是基本确定的。

2017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发布 国际收支呈现基本平衡

2017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发布 国际收支呈现基本平衡

比 J 涨2.1_】 __.网象 统 汁硒 城 rts-¨ 级统 汁师绳 围庆 对相 关 数 据进 行斛 读
从环比看,【’l I由上月 L涨转 为 卜断,t-:要受 “节日因素”消退影响。一是食品价格节后回落较多,由 I
l 涨 1 蟠々为 F降4.2%,影响(、l I H寄约O.86个百分点。其中,鲜菜和鲜果价格g,)- ̄lJ F降14.8%和2.4%;{蠢
琏 ,女{’?净 利 润 超 过 16{L儿 ,『i1比 增 加 12%:其次 是
埸方达 琏 金 ,净 ,71 J润 达 到 】,1亿 , ,同 比 略 增 近 5%;净 利 润 为 13.7亿 元 的华 夏 耩金 紧 随 』 , 过 je同 比数
{= II 仃 昕 下滑 .为 6%。此 外 ,墟 氽 以1 l ‰的增 幅 迈 入
资 小 流 动 保持 总体 稳 定 。在 图 内经 济 平 稳运 行 、改 革开 放 深 入推 进 、人 民币汇 率 双 『 波 动
环境 F,我圈跨境资金双 向流动 、总体平衡的格局订望进一步巩固。
文帐 乐
环 比 F降 ,同比 上涨
l JJ11 嘲 家统 计 局 发  ̄'li2018,Q ̄3I]份 全阳 居 民消 费价 格 指 数 (CPI).数 据 示 ,c PI坏 比下降 1.1%,
肉 和 水 产 .… 介格 分 别 卜降 8.q% 3 2%:鸡 蛋 价格 下 降 9.2%一 述 五 类 生鲜 食品 合 计彤 nl ̄CP【下 降 约 0。81个
分 .足 … 舌集 中出 行减 少 ,变通 旅 游 价 格 大 幅 F降 ,飞 机 票 、旅 行 社收 费 和 长途 汽 车票 价 格 分 别 下 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6-2017年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及相关问题

2016-2017年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及相关问题
w T 0 I 2 ) , 显 示 最 新 全 球 体增 长 持续 低迷 引发 的反 贸易 反 反全 球化 思潮 蔓延 、英 国退 欧等 景 气 指 数 (
全 球化 和 民粹 主义情 绪 ,对 经济 增长造成 新 的冲击 , 不仅影 响短期 增长 , 且对 长期生产 率提高和创新 形 成 限制和 阻 碍 。英 国投票 退 出 欧 盟 引发 持续 动 荡 ,对 世 界经 济 增添 新 的不确定性 。I M F预 计 , 2 0 1 6年 发 达 经 济 体 仅 将 增 长 1 . 6 % , 低 于上年 2 . 1 % 的增 速 、 低 于
3 . 2 2 . 1
2 . 6 2 . 0 2 . 2 O . 5
3 . 1 1 . 6
1 . 6 1 . 7 1 . 8 0 . 5
3 . 4 1 . 8
2 . 2 1 . 5 1 . 1 . O .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9 9 0 -2 0 0 7 年 的平均 值近 1 个 百
表 l 2 0 1 4 . 2 0 1 7年 世 界 经 济 增 长 趋 势
单位: %
201 4
201 5
201 6
2 01 7
世 界经 济 发 达 国 家
美 国 欧 元 区 英 国 日本
3 . 4 1 . 8
2 . 4 0 . 9 2 . 9 O . 0
分 点 ,较 7月 1 . 8 % 的预测 也有 所 下 调 。发 展 中经济 体增 长 尚无 新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4 . 6
0 . 6 7 . 3 7 . 3
0 . 1
4 . 0
. 3 . 7 6 . 6 7 . 6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010000-***6X9800Y0204Z060810上图是198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余额、贸易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的走势图,其中X是经常账户余额、Y是贸易账户余额、Z是资本账户余额。

由上图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1985年以来,共有五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其中四年都集中在80年代,其中1985年是逆差的最大值,绝对值达到114.17亿美元。

可以看出,90年代我国经常项目状况明显好于80年代,除1993年外,始终表现为顺差。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1985--198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同时我国贸易项目逆差年份也同经常项目逆差年份保持一致除1987年外。

1990—1992年间,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贸易顺差、非贸易往来顺差和无偿转让各项的顺差共同构成。

1993年非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均为逆差,只有无偿转让存有少量顺差。

1994—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1996 年、1997 年、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7.61%、22.81%、45.62%、8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年国际收支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
2017年6月
目录
一、稳定流入:暂时下降,趋势回升 (5)
1、人民币贬值、大宗价格回暖,经常账户顺差收窄 (6)
2、服务贸易逆差稳步扩大,料将持续 (8)
3、汇率环境趋稳,外国股权直接投资预计回升 (9)
二、非投机性流出:偿还外债逆转,对外投资增加 (10)
1、汇率环境趋稳,存量下降,偿还外债过程结束 (11)
2、股权投资管理力度加大,“走出去”流出冲高回落 (13)
3、债券投资驱动“藏汇于民”流出增加 (15)
三、投机性流出:个人购汇下修,热钱变中有降 (17)
1、个人购回规模下修,16 年流出下降 (18)
2、企业内部跨境流出增加,1季度流出最大 (20)
3、贸易相关热钱形式变化,外汇管理执行力度加强 (21)
四、展望2017:猿声犹在耳畔,轻舟已过重山 (24)
1、2016年国际收支综述 (24)
2、稳定流入 (25)
3、非投机性流出 (25)
4、投机性流出 (26)
16 年国际收支综述:流出总量虽大,结构已有显著改善,为17 年国际收支进一步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16 年国际收支口径外储资产减少4487 亿美元,较15 年全年(流出3423亿美元)流出规模仍有所增加。

但进行结构分析后,我们发现16 年流出结构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稳定流入:16 年暂时下降,趋势回升。

由经常账户顺差(剔除个人购汇)和外国股权直接投资流入构成的稳定流入部分,16 年流入合计4196 亿美元,同比减少29%,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人民币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下半年回升令货物贸易顺差减少14%;2)服务贸易逆差稳步扩大27%;3)人民币持续贬值环境下外国股权直接投资流入减少21%。

展望17 年,尽管服务贸易逆差扩大趋势料将持续,但汇率环境趋于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乏力,外部需求改善,货物贸易顺差预计将有所扩大,同时稳中略升的汇率环境也有利于外国股权直接投资的回升。

我们预计17 年稳定流入回升至约4500 亿美元。

非投机性流出:16 年偿还外债逆转,对外投资增加。

16 年非投机性流出4032 亿美元,较15 年大幅下降达36%,是国际收支结构的一大积极变化。

从结构上来看,1)由于外债存量下降、中外货币政策分化减弱,汇市债市经历大幅调整,偿还外债过程趋于结束:15 年该项流出高达3515 亿美元,16 年逆转为净流入68 亿美元。

2)由于包含一定的非理性投机因素,16 年企业股权和债权直接投资流出同比扩大74%至2631 亿美元,成为新的最大流出单项,这一现象受到
监管层重视,核实力度有所强化。

3)“藏汇于民”流出同比增加,主因债券类对外投资增加,16 年该项流出1469 亿美元,同比扩大15%。

展望17 年,美元指数高位回落,人民币汇率稳中小幅升值,海外融资相对成本有所下降,预计海外借债活动将再度趋于活跃;股权对外投资稳步增长,而其中的投机性质部分资金则将持续面临较强的监管约束;资金南下投向港股继续增加,债券投资流出则预计有所减少。

综合来看,预计17 年非投机性流出合计约3000 亿美元,在16 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投机性流出:16 年个人购汇下修,热钱变中有降。

16 年投机性流出3084 亿美元,总规模较15 年收窄16%。

分结构看,1)最新数据下调个人购汇规模,更新的15、16 年个人购汇流出分别为730 亿美元和590 亿美元,并非导致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流出项;2)16 年关联企业信贷流出624 亿美元,较15 年增长57%,但下半年流出规模相对人民币贬值幅度大幅弱化,显示受到更为严格的监控,投机属性弱化;3)16 年与贸易相关的热钱流动形式发生新变化,一些企业通过贸易信贷资产增加形成实质性的热钱流出,但借道经常账户的热钱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与贸易相关的热钱流出仍下降27%至1870 亿美元。

展望17 年,个人购汇出境套利空间极为有限,预计流出规模进一步收窄;央行双管齐下引导短期升值预期、关联企业资金跨境流动受到更加严格的监控背景下,关联企业信贷流出预计也将下降;与贸易相关的热钱流动则同时受到严格的监管环境和趋于稳定的汇率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