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及复习资料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期末专项复习试卷03—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一、古诗阅读(30分)(一)(6分)拟行路难(其六)[南朝]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本诗在思想感情上与李白的《行路难》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6分)得乐天书[唐]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6分)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初一语文第二学期月考试卷-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

初一语文第二学期月考试卷-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七年级语文(下)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你能抄写地又快又好吗?(5分,包含卷面书写分)鸟美在羽翼,人美在学识。
一、语基检测站——细心动手做做看。
(23分)1.以下是最近学过的词语,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⑴ 家yù_____户晓⑴ 义愤填yīng_____⑴ jiǒng____乎不同⑴ 人声dǐng____沸⑴ 鲜_____为人知⑴ 气冲斗______牛⑴ 妇孺_____皆知⑴锲_____而不舍2.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A.①互文、对偶②顶真③拟人 B.①比喻②对偶③夸张C.①互文、排比②对偶③反问 D. ①拟人②比喻③夸张3.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正确判断,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2分)爱心是____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有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__,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B. 一泓沙漠中的清泉C. 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D. 一片冬日的阳光4.上了初中,你一定读过许多中外名著中,在你读过的中外名著中,你最喜欢其中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3分)你喜欢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初中语文试卷-观沧海复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观沧海复习一、单选题(共1题;共2分)1.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 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 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 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二、填空题(共1题;共3分)2.《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________ ”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________,后四句写________。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诗歌鉴赏(共12题;共121分)3.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学习诗歌重在朗读。
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
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阅读画线诗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3)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海”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4.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初中语文拼音专题练习试卷及答案解析(中考专项复习100题)

初中语文拼音专题练习试卷及答案解析(中考专项复习100题)1、下面语段中加横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以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璀璨的文化和光辉的业绩,这些慰藉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然而中华民族绝不是一个剽悍的民族,她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以温文尔雅的形象伫立于世界之林。
A.sù jíBiāo qièB.suò jiè piāo qìC.sù jiè piāo qièD.suòjí Biāo qì2、下面语段中加横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春风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挟带着泥土的气息,清新甘醇;浸染着花草的芬芳,沁人心脾;传送着莺燕的啼鸣,动人心弦。
春风拂过,庄稼开始萌生,草木逐渐滋长,花儿次第开放,点染了一个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春天。
A.kuì xié qìn xiánB.kuìxiéqìn xuánC.kuìjiāqìn xiánD.guì jiā mìxuán3、下面语段中加横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绵绵的云雾栖息在静谧的山坞间,悠扬的钟磬声萦绕在竹海碧波中,位于五云山脚下的云栖竹径以此得名。
这里虽无西湖处处楼台轩榭、烟柳画桥的繁华景色,但翠竹夹道,溪流叮咚,别有一番情趣。
A.qī pán xiān jiáB.xī pán xuān jiāC.qī qìng xuān jiāD.xīqìng xiān jiá4、选出下列加横线字拼音有错的一项。
()A.尴尬(gān)黄晕(yùn)窠巢(kē)咄咄逼人(duō)B.分歧(qí)匿笑(nì)祷告(dǎo)花团锦簇(cù)C.信服(xìn)沐浴(mù)看护(kàn)翻来覆去(fù)D.姊妹(zǐ)粗犷(guǎng)着落(zhuó)淅淅沥沥(xī)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A.坐着和躺着读书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páng wù的意味。
2023年中考复习考试语文试卷(全解)

2023年中考复习考试语文试卷(全解)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
(10分)(1)追寻诗人的足迹,感受山川的浪漫、文字的隽永,让我们跟着诗歌去旅行。
诗歌中有“山”的雄壮,《望岳》中“,”,展露出青年杜甫宏伟的抱负;诗歌中有“水”的柔情,“,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对故乡的眷恋;诗歌中有“花”的美丽和希望,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面临困境,不改初心!(2)月亮是美的,总能勾起诗人无限思绪。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语句,写景生动,独具特色,温庭筠《商山早行》中“,”两句可与之相媲美。
水面上的月光又不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则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写出湖上月光之美。
夜晚的月引人思怀,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乐观旷达的情怀、热烈奔放的感情,向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
答案:(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仍怜故乡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千里共婵娟点睛:对接全国多地真题。
本题考查古诗文运用和默写。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语境,首先要熟悉学过的古诗文,其次要根据语境,再结合所给的诗歌提示,确定相应的诗句。
(1)根据语境看,《望岳》含有“山”展露宏伟的抱负,应想到只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符合。
根据语段“诗歌中有‘水’的柔情”以及对应的诗句和提示,应是“仍怜故乡水”。
根据语段“诗歌中有‘花’的美丽和希望”,联系所给诗歌和“激励着人们,面临困境,不改初心”的提示,就能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
(2)题干中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景独具特色,分析可知,诗句特色是名词堆砌,再根据提示,《商山早行》中只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之异曲同工。
《岳阳楼记》中写湖面月光的只有“浮光跃金,静影沉碧”一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托诗人的美好祝愿,再根据上句提示,只有“千里共婵娟”一句符合。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二)-初中二年级语文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二)-初中二年级语文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初二语文期中测试(二)一、听说回音壁(5分)1.听一段话,在横线上写出这段话最后的一句与前面语脉相通的反驳结束语。
(2分)2.听一个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前后两条同一内容的横幅各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前一条:后一条:(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分)二、语基检测站(29分)1.给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4分)解剖()胆怯()锃亮()纤细()kuì()赠xī利()睥nì()qí 首()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王老师讲课时总是抑扬顿挫,生动有趣。
B.走进考场,只见考生个个正襟危坐,气氛十分紧张。
C.秋天到了,满地落英缤纷,让人不忍心踩上去。
D.在以前表现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叛徒总是鹤立鸡群,让观众一眼就能认出来。
3.指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A.三十年来,我全不懂音乐,而且也不曾拿过乐器。
B.充足的阳光雨露决定了树木能否茁壮成长。
C.托尔斯泰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D.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漫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望着田野,山坡和自然界的一切。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2分)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⑴.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⑴.___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览明月。
⑴.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复习资料(共10篇)

初一复习资料(共10篇)初一复习资料(一): 初一复习重点初一语文期中考试复习指南说明:孩子们刚进入初一,还不知初中语文考什么,如何复习迎接考试.为了帮孩子们更好地复习,现将考试的基本题型与复习内容整理好,打印出来供参考.其中,加“横线”的“加粗”的内容,表示这是...初一复习资料(二):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资料,人教版的【初一复习资料】1、《在山的那边》: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2、《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3、《生命生命》:(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
这些本来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
4、《紫藤萝瀑布》: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5、《童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题目是编者加的。
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3)[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4)[项]颈,脖颈。
(5)[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阅读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十二)描写的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莫说相公痴,。
(张岱《潮心亭看雪》)(1分)(2)我欲乘风归去, ,。
(苏轼《水调歌头》)(2分)(3)李商隐《无题》通过传说找到慰籍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2分)(4)山水之乐, 。
(欧阳修《酵君亭记》)(1分)(5)默写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下片,。
4分),,,,。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不要轻视了事业对精神的rúyǎng()或反之的腐蚀作用。
(2)一个衣服lán lǚ()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蚝,递给两位先生。
(3)暴风雨jiésīdǐlǐ()地开始,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zì qī qī rén()的脂粉所诓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国王的礼貌是格守时间....。
B.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会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C.黄果树瀑布崩泻而下拍石击水,发出轰然巨响,如雷贯耳....,气势磅礴。
D.你的话让我顿开茅塞....,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4.对下列语病修改错误的一项是()(3分)A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B.佛罗多的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线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删除“的生活”)C.现在同学们选出了组长,负责掌握同学的生话及学习的管理。
(应删去“的管理”)D.你昨天跟老师说的,其实是过虑的想法。
(应删去“的想法”)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4分)木棉树,别称攀枝花、莫连,红莉、莫连花、红棉、班芒树,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高10-20公尺,木棉树为木棉科落叶乔木,原产地不明,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普遍栽植,木棒花可入药,把新鲜掉下来的木棉花晒干,晒干了的木棉花有药用值,解毒清热驱寒去温,用干木棉煮粥或煲汤。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2分)答(2)根据材料内容,以“木棉花”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2分)答二、阅读理解(4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8题,(10分)(一)醉翁亭记(10分)太守与客来于此,筐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前也,醉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西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赤无穷也。
至雨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酿泉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岛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有测节)6.解样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泉香而酒洌.( ) (2)宴酣.之乐()(3)树林阴翳.()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云归而岩穴暝。
答:(2)野芳发而幽香答: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多次谈”乐”这些“乐”归结起来有: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流露出作者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提笔成文的自负。
D文章中写“禽鸟之乐”是烘托众人之乐,写众人之乐是烘托太守之乐。
(二)湛氏(9分)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涂人。
侃少为浔阳县史,尝监鱼梁,以一封腌鱼遗母,湛还之,以书责侃曰:“尔为史,以官物遣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都阳范过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剪头发,卖得数米,研诸屋柱,悉割半为薪。
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至洛阳,大为延誉,侃遂通显。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网的一项是( ) (3分)A以.书责侃/不以.物喜C悉割半为.薪/侃少为.泽阳县史B而.逵仆马甚多/日出而.林靠开D汝但.出外留客/此系私室,但.坐不妨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11.读完文段你觉得湛氏有怎么样的品质?试加以概括(3分)(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0分)鲁迅①公开的文字上着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概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平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虚之至了,有益成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白欺力”,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理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2.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A文章第①②段摆出敌论点: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
B.③一⑤段反驳敌论据,指出敌论点的错误性。
C.⑥一⑨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D.文章结构清晰,一气呵成,立论角度巧妙,说服力度极强。
13.下列选项对选文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语言犀利富有战斗力,带有讽刺意味。
B文章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
C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似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 仿似词“自欺力””他信力”“地大物博”等显示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14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4分) 答:(四)笑(17分)冰心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莹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一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副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升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慕来,也没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一一茅檐下的雨水,一滴滴的落到衣上来。
上阶边的水池儿。
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和葡萄架子,都灌得新黄做绿的非常鲜丽,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四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一一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缩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5.“笑”是串连全文的线素,全文三次写笑,前一次是写,后两次是。
三个笑统一在一篇文意中,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表达爱。
(4分)16.品味下面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 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缩.在一起。
答(2)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么一幅清美的图画!答17全文写了三个场景,请把它们线出来,(4分)答18.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并结合实际说说这个主题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5分)答三、快速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紫色青春,步步都是考验,也许,你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个困难,每一场挫折,都似乎是它给你的考验,来磨练出你的意志,锻造出你的刚强,发挥出你的力量,胜利就在眼前,做最后的冲刺,把握好时机,拼出你自己,打造出自己的光辉形象。
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吧!不要使自己沮丧,不要使自己后悔!请以“我不后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一)自选文体(二)不少于500,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1.(1)更有痴似相公者。
(2)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浊酒一杯家万里(1分),燕然未勒归无计(1分)。
羌管悠悠霜满地(1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分)。
2.(1)濡养(2)褴楼(3)竭斯底里(4)自欺欺人3.C 4、C(应删去“掌握”)5.参考答案:(1)木棉树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花可入药的落叶大乔木,(超一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2)木棉花是一种能煮粥煲汤清热驱寒去湿的“暖男型”花朵。
(描述1分,修辞1分。
)6、(1)清(2)尽情地喝酒(3)遮盖(每空1分)7.(1)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暝1分,大意1分)(2)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