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技术规范1[1]

合集下载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

乙肝主要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由于对献 血员实施了严格的HBsAg和HBV DNA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 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 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 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 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 HBV阳性母亲的血 液和体液。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的应 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 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 手、拥抱、同 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 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 (蚊和臭虫等) 传播。Βιβλιοθήκη 31第三部分
接种工作流程
三、接种工作流程

一、领取储存疫苗 产科接种点每月 5 日前根据上个月接种情况领取乙肝疫苗、卡介苗。 疫苗在储存和运输疫苗时,冷藏箱或冷藏包内应按照要求放置冻制好 的冰排,底层垫上纱布或纸,以便吸水并预防疫苗破损。疫苗瓶不能 直接与冰排接触,防止冻结。在箱体中部放置温度计,运输过程开展 温度监测并记录,填写《疫苗运输温度记录表》。记录内容包括疫苗 名称、生产企业、供货(发送)单位、数量、批号及有效期、启运和 到达时间、启运和到达时的疫苗储存温度和环境温度、运输工具名称 和接送疫苗人员签名。 在疫苗储存过程中,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测温至少查 阅1次温度监测记录 (间隔不少于6小时),填写“冷链设备温度记 录表”。
7月龄
8月龄
12月龄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

布病主要侵害机体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家畜患病后可以发生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为特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关节变形等,病程较长并易复发,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我省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区之一,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共2144例,主要传染源是羊只。

目前我省采取监测、检疫、免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属于布病感染的一类地区,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除种畜和奶畜外,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做到应免尽免。

《河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也规定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对其它牛羊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

由于布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发具有良好安全性和保护性的疫苗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

由于布鲁氏菌为胞内寄生菌,不会被吞噬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消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保护布鲁氏菌免受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所以细胞免疫在清除体内布鲁氏菌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便于储存运输等优点,但是无法提供持久的保护力。

目前国内针对牛羊免疫使用的活疫苗,主要有A19和S2。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标准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标准

接种时间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 苗,同时进行卡介苗接种。
接种剂量
按照规定剂量进行接种,不可 随意调整剂量。
接种途径
肌肉注射乙肝疫苗,皮内注射 卡介苗。
联合接种注意事项
接种前准备
确保新生儿身体健康,无发热 、黄疸等不适症状。
接种后观察
接种后需观察新生儿反应,如 有异常及时处理。
疫苗保存
保证疫苗保存温度适宜,避免 阳光直射。
改进建议与展望
提升接种率
加强安全性监测
针对接种覆盖率和接种成功率不足的问题 ,提出提升接种率的措施和建议,如加强 宣传教育、优化接种程序等。
针对接种安全性问题,提出加强安全性监 测的措施和建议,如规范接种操作、加强 不良反应监测等。
创新接种技术
建立完善监测体系
探索和研究新的接种技术与方法,提高接 种效果和安全性,如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 产疫苗、开发多价疫苗等。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新生儿乙肝疫苗 和卡介苗的接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06 新生儿接种宣传 教育与培训
宣传教育内容与方式
宣传教育内容
包括新生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 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种前后 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方法等。
宣传教育方式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包括医院、 社区、产科、儿科医生、公共卫 生宣传活动等,确保宣传教育覆 盖面广,信息传递准确。
接种方式
乙肝疫苗应肌肉注射,首选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中部或大腿中部外侧肌肉。新生 儿应使用10μg/0.5ml的乙肝疫苗,而其他人群可使用20μg/1ml的疫苗。
接种禁忌与注意事项
接种禁忌
对乙肝疫苗成分过敏者、患有急性严重发热疾病者、患有严重慢性疾病者等不宜 接种乙肝疫苗。

预防接种知识与操作技术规范

预防接种知识与操作技术规范
注射完毕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30
上臂三角肌注射
上臂外侧, 肩峰下2-3横指处
肌内接种
• 臀大肌
•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 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为注射区,注意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
•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 注意: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3
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
大腿前外侧肌肉,是非常理想安全的接种部位, 也是国际上公认并广泛应用于婴儿疫苗接种的部位 。
34
大腿解剖示意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股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
股外侧肌
35
内,统一回收销毁
• 达到“三个安全”的标准
• 对受种者安全,使用安全的注射器材 • 对实施接种者安全,操作过程中避免刺伤 • 对环境安全,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材
18
安瓿抽吸法
要点
1、将安瓿尖端的疫苗弹至底部。 2、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一周(有蓝 点标记不需锯)。 3、颈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后,用 干棉球或纱布裹住折断。 4、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插入安瓿 的液面下,吸取疫苗。 5、吸取疫苗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向 上,排出气泡,直至针头出现一小滴 疫苗液为止。
接种对象:儿童和成人
疾病监测
关键环节
6
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
上海市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 上海市预防接种门诊管理要求 上海市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标准(2016年版) 上海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 上海市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方案 上海市疫苗适用性评估和遴选管理办法 上海市第二类疫苗采购工作要求

(完整版)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一)皮内接种法1.适用疫苗:卡介苗。

2.注射部位: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3.操作方法:(1)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左胳膊;(2)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或蓝芯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摇匀后的疫苗,皮肤常规消毒,等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

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

勿按摩注射部位。

(二)皮下接种法1.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和腮腺炎疫苗。

2.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

3.操作方法:(1)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2)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三)肌内接种法1.适用疫苗:白百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

2.接种部位:乙肝疫苗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大腿中部前外侧肌肉。

3.操作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①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在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右上臂接种时相反。

②用0.5ml或1ml注射器配上6号或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预防接种服务技术规范

预防接种服务技术规范

接种实施与记录
接种实施:按照预防接种服务技术要求,确保接种过程安全、有效 接种记录:详细记录接种信息,包括接种对象、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部位等,确保可追溯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
定义:指受种者在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分类: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
处理原则:应遵循科学、及时、公开、公平的原则,规范处置程序,加强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监测和处置工作。 处理措施:包括现场调查、诊断、报告、调查处理和监测等环节,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 施,控制事态发展,保障公众健康。
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 合的方式,包括视频教程、讲座、 实践操作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训内容:包括预防接种服务技 术规范、疫苗接种流程、疫苗接 种注意事项等
培训周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培 训,并根据需要增加临时培训
宣传工作
宣传内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接种程序和注意事项 宣传方式:通过媒体、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 宣传对象:儿童家长、医务人员、社区居民等 宣传效果评估:定期对宣传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宣传效果最大化
设施设备:符 合国家相关标 准,定期进行 检查、维修和
保养
设备使用:操 作人员需经过 培训合格后才 能使用相关设

设备更新:根 据需要更新设 备,提高预防 接种服务的效
率和安全性
设备存放:设 备应存放在干 燥、通风、无 尘的地方,确 保设备的良好
状态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监督与评估的目的:及时发现和纠正预防接种服务中的问题,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
接种对象
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内进行卡介苗接种。
接种时间
VS
根据新生儿体重确定接种剂量,通常为0.05ml(含5-8CFU)。
接种方法
采用皮内注射法,注射部位为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注射前需进行皮肤消毒。
接种剂量
接种剂量及方法
接种后1-3个月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以检测接种效果。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临床观察
接种剂量及方法
接种3剂后,95%以上的儿童会产生表面抗体,保护效果可维持3年以上。
抗体产生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偶见皮疹、荨麻疹、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等,但发生率很低。
不良反应
接种效果评估
03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
接种对象及时间
新生儿,特别是结核病高发区的婴儿,以及患有结核病的孕妇所生的婴儿。
增强保护效果
通过联合接种,可以减少漏种现象,保证每个新生儿都能及时接种到所需的疫苗。
减少漏种现象
联合接种的必要性
接种时间
联合接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接种方式
接种剂量
注意事项
免疫保护效果
联合接种的免疫保护效果与单独接种相当,甚至更好。研究表明,联合接种可以同时激发机体对两种病原的免疫应答,产生更全面的免疫保护效果。
定期复查
观察新生儿接种后是否有发热、局部红肿等不良反应。
在接种后一段时间内定期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复查,以确保接种效果持续。
03
接种效果评估
02
01
04
两种疫苗接种的联合方案
联合接种可以在一次注射中同时给予两种疫苗,从而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接种效率。
提高接种效率

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一、机构、人员及职责1、预防接种单位:县卫生局指定,明确责任区域。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接种单位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并按照预防接种工件规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2、人员:接种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职责:⑴乡镇: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进行常规接种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和对村级人员进行培训。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以乡镇为单位负责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单位,同时应承担接种单位的职责。

⑵接种单位: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制订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

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建卡,给予接种或补种。

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

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二、疫苗使用管理1、疫苗分类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类。

⑴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若发现不符,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步骤-2
• 接种疫苗-1核查疫苗--接种前必须严
格核对要接种的疫苗名称及效期,检查疫 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 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 清,安瓿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百白破、乙 肝等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 检查疫苗是否冻结的方法:将被检和对照 的正常疫苗安瓿同时摇匀后静止竖立,如 被检疫苗在短时间内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 分层现象,且上层液体较清,即可判断被 检疫苗冻结。
接种后的工作(处理剩余疫苗, 清理器材,整理接种卡、簿,访 视)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前准备-1
确定接种对象 • 根据免疫程序,确定应接种对象,包括上次
未接种对象、本次新增接种对象和流动儿童 漏种对象 • 清理接种卡、册,根据接种记录核实接种对 象,选出接种对象卡片(或抄写名单)
卡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级接种单 位保管。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③ 保管期限:
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④ 儿童迁移后的移交:
儿童迁移时,由寄居地的接种单位将 接种卡或接种证明交给儿童监护人,并 将接种资料留底存查;迁入地的接种单 位要主动向儿童监护人索取接种卡或接 种证明。
种器材,(一次性注射器及喂服脊灰疫 苗的小口杯、药匙)。 • 一次性注射器要三证齐全,用前检查 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填“预防 接种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处理记录表”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前的准备-4
• 准备药品、器械:75%酒精、镊子、消 毒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 注射器、压舌板、血压计、1:1000肾 上腺素、抗过敏药、氧气袋、污物桶 及一次性注射器回收安全盒等。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⑤ 卡的核查和整理 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所辖区进行一
次 接种证、卡的核查整理,剔除迁出、死亡 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 剔 除的卡片由接种点另行妥善保管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预防接种各环节的要求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步骤
接待儿童家长 → 核实接种对象 → 询问儿童健康状况 → 接种疫苗 → 记录和预约 →观察接种反应 →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步骤
• 接种门诊应张贴必要的宣传画;开展接种疫苗所预 防的疾病,应注明接种禁忌症和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疫苗收费标准及依据,家长告知等。
接种前的准备-2
• 疫苗的准备:用冷藏包,到当地预防接种机构办领苗 的手续,疫苗量按应接种人数计算. 做好疫苗的领发 登记
• 将疫苗放入装好冰排的冷藏包(箱)内,带回接种单 位,做到苗不离冰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前的准备-3
接种器材准备 • 按应接种人次数的1.2倍准备和消毒接
肌内注射。 • 接种要分部位、分针管。 • 疫苗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
射部位。 • 安瓿启开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干
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 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掌握疫苗禁忌证基本原则
• 1、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 予接种。
接种技术规范1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0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服务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 是预防接种最基础的工作 • 决定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 决定控制、消除、消灭针对疾病的效
果 • 目前我们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首先是
接种服务的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服务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 2、免疫缺陷的儿童,应视为疫苗接种的 “绝对禁忌症”。
• 3、患有严重疾病的儿童,可暂缓接种,待 痊愈后补种。
• 4、具体如何掌握各苗的禁忌症,以疫苗使 用说明书为准。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预防接种实施流程
接种前准备(落实接种对象、疫 苗准备、接种器材、药品准备、 接种室消毒)
接种步骤 (预检、接种、登记、 预约、宣传、留观、)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儿童预防接种证、 Nhomakorabea(簿)的建立
① 原则: 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② 时间: 出生后1个月内 ③ 设有产科的医疗卫生单位: 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建证、卡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④ 流动儿童的建卡、证: 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寄居当地3个月
• 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 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 导原则和方案 。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 1、接种技术操作要求 • 2、注意事项 • 3、掌握疫苗禁忌证基本原则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 无菌操作(“三白”(白工作服、工作帽、口 罩)、“一人一针一管”、“一人一匙”)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 皮下接种法
①接种部位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
②操作方法 用1ml 或2ml注射器,吸取 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局部 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 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度角, 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 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 疫苗,快速拔出针头(若有回血,应更 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 依法提供接种服务问题 • 接种单位资格、人员资格
• 按照规范提供接种服务的问题
• 免疫程序(加强免疫)、告知、操作、安全注射、记录、 疫苗与冷链管理
• 服务规范性和可及性/便利性的问题 • 接种单位的合理区域规划问题、责任区划分不清 • 服务形式与周期(门诊、定点、入户)、工作人员少 • 不主动搜索、儿童底数不清、流动儿童管理难度大、
• 接种中的冷链规范(“苗不离冰”、避光) • 接种技术规范: • 口服(OPV):服后半小时内不能喂奶或热饮,
看服下肚,吐出要补服。
• 皮内注射(BCG):BCG切忌进针过深。 • 皮下注射(乙脑、流脑、MV) • 肌肉注射(DPT、DT、HBV)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操作
• 验收接种凭证,核实接种对象和疫苗。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 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 口服法
①用于OPV服用。
②用消毒的药匙(口杯)将脊髓灰质炎疫苗送入 儿童口中,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③月龄小的儿童,喂服糖丸疫苗时可将糖丸碾碎, 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 将糖丸疫苗溶于5毫升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 服咽下。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步骤-2
• 接种疫苗-2疫苗应避免受到阳光直接照
射,使用前方可从冷藏容器内取出;尽量减 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开后应及时关严。 冷藏容器内的冰排溶化后,应及时更换。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步骤-2
接种疫苗-3含有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
须充分摇匀;使用冻干疫苗时,用注射器抽 取稀释液,沿安瓿内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 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 疫苗安瓿开启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 毒干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 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接种前准备-1
• 主动搜索发现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接种 对象。发现后登记
• 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各种方式,(发通知单、 电话、口头或预约等)。通知应包括接种对象的姓 名、接种日期及地点、疫苗名称、禁忌症和注意事 项等内容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④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 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注意:腹泻儿童推迟服用,不能带回家服用、服苗前半小时不 能吃奶和热水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注意事项
• BCG要准确注入皮内,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 • OPV不能用热开水送服,并做到一人一匙。 • 含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需充分摇匀,要采用
及 以上,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建卡,无证的
同 时建证。 ⑤ 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盖公章。 ⑥ 格式的制定: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① 卡证的填写: 由实施接种的工作人员填写,书写工整,
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栏填写均 要公历为准。(不允许在卡证上涂改) *接种证上应有接种单位的咨询电话。 ② 卡证的保管:
• 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 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 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 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大年龄儿童可 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 确定接种部位。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 和皮肤病变处。
• 用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 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凉干后立 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消毒区不可用 手触碰。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PPT文档演模板
接种技术规范1[1]
肌肉注射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