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信仰的重建
2.什么是“程朱理学” ?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北 宋) (南 宋)
陆九渊 王阳明
(南宋) (明朝)
什么是“程朱理学”?
2.什么是“程朱理学” ?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遗书》
②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河南程氏遗书》
③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子文集》
• 3.为何南宋以后,理学才成为官方哲学?
• 4.什么是“陆王心学”?
信仰的重建
• 5.为何会产生阳明心学?
• 6.宋明理学如何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
• 7.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宋明理学
信仰的危机 1.“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宋初,历经五代纷乱,权威失坠,又有陈桥兵 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如何确信这是一个 拥有合理性合法权力的政权?… …宋虽统一,但并 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 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 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需要
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1.“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条件: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 士阶层的扩大、文化政策的宽松
信仰的危机 1.“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必要性:君:重构政权合法性的愿望 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需要
可能性: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科技的进步 士阶层的扩大 文化政策的宽松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君:重构政权合法性的愿望
信仰的危机
1.“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呈繁盛之势,确 立起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盛行并本土化和道教在民间的广为 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 发展
一、三教合一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 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4.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 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
C
5. 明朝中期,集心学之大成的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王阳明 C. 李贽 D.朱熹 6.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实际上是 强调 A. 个人内心修养 B. 实践出真知 C. 统治者要施仁政 D. 求知于圣贤者
B
A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 合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 的儒术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哲学化的儒学思想,理学是抽象的、艰深晦涩的。
必修三宋明理学

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是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学习延伸
宋明理学的可取之外: 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
宋明理学的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 ③因循守旧 ④重利轻义 ⑤重礼轻法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A.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 B.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
本课小结
背景: 三教合一
“理”是万物的本
宋
程朱理学: 原
格物致知。
明 流派:
“存天理,灭人欲”
理 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
知”
影响: 消极 积极
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
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
含义: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获得其中的“理”。 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 国际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盛行,被称为“朱子学”; 观念的是
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 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2、基本流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必修三.宋明理学

二、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 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 伦即天理
★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 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 适而不在。
2.“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A.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 相互吸纳渗透。 B.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C.儒学的重兴。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 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 的抨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 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使 “民不穷且盗”。又指出“佛 本夷狄之人”,佛徒“口不言 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 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 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 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他认 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弃 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
13、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所起到的 作用表现为 ①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④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14、宋明理学的主要消极影响是 A.维护专制统治不利于社会进步 B.引起人们追求功名,不利于培养士人的社会 责任感 C.使读书人空谈义理,不务实际 D.造成社会道德沦丧,引起政局动荡
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 时尚。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 :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 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 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2.王阳明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 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儒学危机
一问:儒学什么时候开始受到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问: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三问:儒学受到挑战有哪些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呈现融合趋势, 但儒学的影响范围在扩大
隋朝时期: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程颐来自天者,理也。——(宋)程颢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 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 称“朱子”。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吸收哪家理论)三 纲五常与理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遗书》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
目的在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二程与朱熹思想异同(大同小异)
二程
哲学观 伦理观
天理是宇宙本源 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③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反映北宋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④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反映朱熹进一步指出天理反映在人世间就是儒家道德规范
观点2:天理本质上是儒家道德 “三纲五常”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④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传习录上》
反映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观点
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 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提示: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①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 学坚持“本源即理”的根本观念,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 学则坚持 “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②从 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 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 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 “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 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 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 离”,朱讥讽陆“太简”, 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考点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4.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 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 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 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 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专题一 3 宋明理学

(四)历史影响
1.正面: 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有利 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负面:强化“三纲五常”,以“天理”遏制“人 欲”,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严重压抑人的个 性发展和思想解放,阻碍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朱熹(1130-1200), 号晦庵,是二程思想 (理学)的集大成者。
岳麓书院内专祀朱熹、张栻的“崇道祠”
白鹿洞书院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朱熹著书图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 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 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 了一物道理。
本朝(宋朝) 之治……以理学 为之根底也。义 理之学独盛本朝, 以程先生(二程) 为之宗师也。 ——黄震
程颢,河南洛阳人, 世称明道先生
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 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 特,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 为宋代四大书院。
王阳明言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