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

《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
《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

2013年5月学术交流May ,2013

总第230期第5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30No.5

[收稿日期]

2013-02-27[作者简介]王健佳(1975-),女,山东掖县人,讲师,硕士,从事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推销员之死》

: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王健佳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在美国现代经典戏剧《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成功地塑造了高度物质文明的

美国社会里一个普通小人物的困惑、迷惘与绝望。透过主人公老推销员威利·洛曼破碎的美国梦,揭示了以金钱万能为基础的美国社会普通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威利忧愁、坎坷、凄惨的一生,成为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美国梦;价值观;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3)05-0207-03一、引言

阿瑟·密勒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其巅峰之作

《推销员之死》自1949年2月10日在百老汇首演成功后连续上演了742场,为密勒赢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和纽约戏剧评论奖在内的六项戏剧大奖,

被誉为美国戏剧界乃至世界剧坛上的一朵奇葩。该剧围绕着为老板工作了34年却惨遭解雇的老推销员威利·洛曼驾车自杀、为家人骗取人寿保险金的悲剧展开,

密勒以近乎新闻报导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人物———推销员威利的梦想、困惑、忧愁及其坎坷悲惨的一生。通过剧中人物洛曼的成功幻梦与无情现实间的强烈碰撞

,《推销员之死》成为一面透视美国社会生活现实的多棱镜,折射出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后普通人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困境。

二、推销员威利·洛曼之死:小人物美国梦的破碎

1.美国梦。美国梦是世世代代美国人的一种普遍信仰,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也是美国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美国梦的兴起和发展与美国早期的历史、经济发展以及工业扩张息息相关。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国梦的诠释不尽相同,但概括来说,美国梦是一种信念,即相信在美国所有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藉由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后,

美国社会受过度商品化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影响,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逐渐成为衡量个人成功和幸福的终极标准,不择手段投机专营寻求发迹成为一些人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

[1]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美国梦逐渐

失去其圣洁的光辉,被彻底庸俗化了。

2.小人物威利·洛曼的美国梦。在经济高度繁荣、工业蓬勃发展的美国后工业社会,房子、车子、票子和孩子成为人们衡量美国梦圆满与否的标志。阿瑟·米勒笔下那位63岁的旅行推销员威利·洛曼,正是这样一个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勤勉向上、毕生都在追求着实现辉煌的“美国梦”。推销员威利开着车子四处兜售商品,忍受着别人的冷眼与奚落,在商品社会里摸爬滚打,因为和众多的美国人一样,他坚信不管自己目前多么卑微,只要努力肯干,事业就会成功,就会发财,就会成为别人眼中了不起的人物。威利故去的哥哥本是威利心目中这种美妙理想的化身,他在非洲丛林中探险、凭着艰苦的努力获得了财富,成就了自己的美国梦。老推销员戴夫·辛格曼更是洛曼一心追求的目标,是美国梦的神话。84岁的辛格曼只要穿着天鹅绒的拖鞋、坐在旅馆的房间,就能把商品推销到31个州,辛格曼拥有着人们的爱戴和帮助,会有上百个推销员和买主出席他规模宏大的葬礼。然而这两个偶像都只是洛曼神志恍惚时头脑中的幻象和模糊的记忆,他们所代表的梦想也永远是镜中花和水中月。

维系美满幸福的家庭是威利·洛曼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千千万万的美国父亲一样,威利梦想着儿子

·

702·

比夫和哈皮能出人头地,希望得到儿子的尊重、热爱甚至是崇拜。威利推崇“只要有人缘,就会成功”的人生哲学[2],他总是透过玫瑰色的眼镜去看自己的儿子们,他坚信儿子们英俊潇洒,必能左右逢源、平步青云,因而他放纵儿子说谎、偷东西和欺诈。在他那不合时宜的人生哲学的误导下,儿子们不能正视现实,只能在自欺欺人中蹉跎着岁月、与成功渐行渐远。威利的内心饱受矛盾和苦恼的煎熬,他操劳了一生,可对儿子的挚爱厚望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在工业化时代的迷宫里、在丛林般的现代都市中,威利·洛曼日复一日地追逐着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美国梦”幻境,然而梦想与现实间无情的差距却让他无所适从。

3.威利·洛曼之死:小人物美国梦的破碎。奔波了34年的老推销员威利·洛曼,年老体衰、渐渐敌不过后来的竞争者,老板像“吃了橘子扔掉皮”一样无情地解雇了他;年逾花甲的洛曼,不得不面对失业的严酷挑战、雪花般飞来的账单和无尽的分期付款。身为父亲,他望子成龙,却亲手毁了儿子们的前程,两个儿子虽已年过而立,却都吊儿郎当、一事无成;身为丈夫,他拥有贤惠的妻子,却与别的女人鬼混,背叛了婚姻。父子亲情疏离,夫妻情感冷漠,可怜的洛曼背负着沉重的心灵枷锁。

尽管已经到了人生的垂暮之年,到了收获奋斗果实、尽享天伦的时候,洛曼却凄楚地发现自己竟是个一败涂地的推销员和一个糟透了的父亲,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个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失败者!威利·洛曼意识到自己实现美国梦的希望已经彻底破灭,便决定毅然赴死以骗取两万美元的人寿保险金,梦想着为儿子比夫开辟一条“胜过别人五倍”的成功之路[3];为妻子清还房贷,以担负起好父亲、好丈夫的家庭责任,实现他奋斗一生却没能实现的美国梦。为了心中那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威利就像根蜡烛一样一滴一滴地点完了自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飞蛾扑火。威利·洛曼死了,同时灰飞湮灭的还有他那精心设计的美梦,由于保险公司有威利的自杀嫌疑记录,家人无法得到分文补偿金,随着这个20世纪生活重压下的失落者人生轨迹的戛然而止,威利·洛曼的美国梦彻头彻尾地破碎了。

三、从威利·洛曼破碎的美国梦看美国社会价值观之扭曲

推销员之死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刺痛着每一名观众的神经,透过威利那个被击得粉碎的美国梦,人们看到了现代美国社会中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梦想、焦虑和恐惧。推销员之死不仅是威利·洛曼个人命运的悲剧,更多则是悲剧折射出以金钱万能为基础的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后现代都市中普通人痛苦而沉重的人生。

1.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美国人具有强烈的成功意识,“崇尚成功”的价值观是驱动美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正如理查德休伯在《美国人的成功意识》(The American Idea of Success)中所说,“‘成功’意味着赚钱,并把钱变成地位,或一举成名”[4]。可见,在美国,成功价值观的核心是金钱,是获取和拥有物质财富以及由它带来的权力和地位;物质财富是衡量人生成功和快乐的首要标准,没有经济上的成功,就不会得到世人的赞同、社会的认可,就更谈不到人生幸福。这种以金钱为核心、被扭曲的成功观渗透于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衡量一所大学办得是否成功、是否富有竞争力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毕业生起薪的高低。这种追寻以金钱为核心的物质成功观已成为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召唤着成千上万的洛曼式(Low man)的小人物在通向社会顶端的阶梯上努力地攀爬、苦苦地追寻。然而,在这个变化莫测、充满着风险与竞争的世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更多人的心血都化成了泡影,随风而去……

老推销员威利·洛曼的一生就是生活在这种对成功的错觉和梦幻之中,追求金钱及其所代表的名誉和地位是他全部生活的重心。他34年如一日东奔西跑为老板兜售货物,期盼自己能拥有一份世人眼中成功的事业,然而奔波终生也只能拿到一点点佣金,他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耗尽了青春年华,却被老板无情地一脚踢开,63岁的洛曼不得不向朋友借债度日;更令他心寒的是两个儿子,他们虽已成人却仍是没有固定收入的穷光蛋,而且儿子们也并不爱戴和尊重他。在这个以金钱论成败的美国现代社会,洛曼被生活的重负挤压得心力交瘁,对成功的热望、对儿子前途的幻想以及对别人看法的过度在意,使得可怜的威利饱受内心的煎熬与折磨,他认为自己的生命除了两万元的人寿保险金已经别无价值,这种无法逾越的强烈失落感,使这个视物质成功比生命还重要的小人物义无返顾地走向了自我毁灭。在丛林般的现代都市中,推销员之死也正是现代美国社会以金钱为唯一价值准则的成功观视阈下小人物们“美国梦”最符合逻辑的结局。

2.“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西方文明的灵魂,是美国人最主要的价值观[5],其核心是个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人的权利不可剥夺,个人应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自身的权利,个人应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通过不懈的自我奋斗来寻求自我完善和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以自由、独立和个人奋斗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美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着美国人的行为方式。在美国人看来,人生就是一场赛跑,任何人要获得成功和幸福、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参加这场赛跑并且一直不停地“跑”下去,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6]。

然而,20世纪以后,美国社会过度的商业化氛围使得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为了获取财富、谋求成功,一些新兴的工业巨头和暴发户们往往不择手段,他们

·

802

·

采取合法的、违法的甚至是毒辣的手段,角逐天下、巧取豪夺,成为“强盗大王”(robber barons)。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国历史学家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对此大肆宣扬,他们宣称:自然界中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生物学规律在人类社会中也一样适用;在社会丛林中,人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强者得以生存、弱者则被淘汰,只有在竞争中成为强者,才不至于被人践踏;“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个人主义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弱肉强食式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以及铁路大王威廉·文达比尔特(William Vanderbilt)的发迹史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这些从社会底层最终爬进上流社会的新贵们也成为众多美国普通人崇拜的英雄和向往的偶像。但是这种“适者生存”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为美国社会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则导致了美国社会贫富悬殊加剧、阶级严重分化,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人恃强凌弱、惟利是图,社会秩序更加混乱[7]。

米勒笔下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既是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追随者,又是“自由竞争、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式个人主义的受害者。作为一名推销员,威利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多推销商品、多赚钱,竞争的观念充斥着洛曼的全部思想。在威利看来,只有多“赚钱”,才能向妻子、儿子、邻居和朋友证实他自身的价值;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甚至在被老板无情地解雇、生活无以为计之时,他宁愿每个星期向朋友查利借50美元去欺骗妻子、在谎言中度日,也不愿向妻儿透漏自己失业的真相,更不愿接受查利主动提供的工作机会,因为威利固执地认为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在竞争中赢得胜利,他甚至决定毅然赴死,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儿子比夫胜利的筹码,可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威利的脑海中充斥着的仍然还是竞争,在崇尚物质成功和“弱肉强食”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美国社会,人的生命竟然也毫无例外地成为了社会丛林中的猎物,成为一些人谋求成功的工具。

尽管威利在用生命忠实地践行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他的命运却没有得到其信仰的庇佑,他仍然无法摆脱“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左右。威利的人生哲学是“只要别人喜欢你,就什么都齐了”,他一辈子辛苦奔波就是为了让别人真心实意地喜欢他[8],因为在威利看来,只要一表人才再加上受人欢迎的好人缘,就能实现成功之梦。天真的威利哪里知道,在那个你争我夺的商业丛林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才是游戏的法则,要成功必须依靠实力和勇气去“弱肉强食”。身为推销员的威利,在老板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件商品,其全部的价值就在于商品交易的工具;可怜的威利只是被老板套在了其赚钱的马车上,他已经完全没有了人身的自由、丧失了享受生活的本能,他只能拿到微薄的佣金,想依靠“个人魅力”实现美丽的成功梦又谈何容易!当威利的血肉被吸干、剐净,在他难以继续胜任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之时,他就像“一个水果”被老板“吃了橘子,把皮给扔掉”那样毫不犹豫地解雇了,因为在“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中永恒的只有利益!在日复一日的竞争中,威利生活的意义被抽空了,推销了一辈子,到头来却弄得要靠举债度日、生不如死;弱肉强食的社会丛林剥夺了洛曼的人生欢乐,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尊严,在无法承载的生活重压之下,威利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去追寻自我、追寻他不朽的灵魂。

四、结语

《推销员之死》是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它为我们研究美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透过以老推销员威利·洛曼为代表的普通人坎坷而惨淡的一生,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以金钱为基础的成功观和以“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为基本法则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操控下,现代美国社会中普通劳动者人生的沉重、痛苦与悲哀。在为威利·洛曼这个普通小人物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扼腕叹息的同时,推销员之死也唤起我们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新审视和严肃思考,片面地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并不能带来精神上真正的愉悦和自由,不要用别人的尺子去衡量幸福;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认清和坚守自我,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获得人生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抒飞,冯锐.“美国梦”的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比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3):

124-125.

[2]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46.

[3]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20-624.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76.

[5]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教学,1992,(2):1-6.

[6]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5-56.

[7]李其荣.美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113-116.

[8]张耘.阿瑟·米勒与《推销员之死》[J].外国文学,1994,(6):85-92.

〔责任编辑:崔家善〕

·

902

·

美国价值观(中英文对照)

Basic American Values and Beliefs 基本的美国价值观和信仰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elf-Reliance 个人自由和自力更生 The earliest settlers came to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to establish colonies which were free from the controls that existed in European societies. They wanted to escape the controls placed on their lives by kings and governments,priests and churches,noblemen and aristocrats. To a great extent,they succeeded. In 1776 the British colonial settlers declared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England and established a new nation,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so doing,they overthrew the king of England and declared that the power to govern would lie in the hands of the people. They were now free from the power of the king. In 1789,when they wrote the Constitution for their new nation,they separated church and state so that there would never be a government-supported church. Also,in writing the Constitution they expressly forbade titles of nobility to ensure that an aristocratic society would not develop. There would be no ruling class of noblemen in the new nation. 最早的定居者来到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是自由的控制存在于欧洲社会。他们想逃避国王和政府的控制他们的生活,牧师和教会、贵族和贵族中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成功了。1776年,英国殖民定居者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这样做,他们推翻了英格兰国王,宣布权力治理将躺在人民的手中。他们现在没有国王的力量。在1789年,当

《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

2013年5月学术交流May ,2013 总第230期第5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30No.5 [收稿日期] 2013-02-27[作者简介]王健佳(1975-),女,山东掖县人,讲师,硕士,从事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推销员之死》 :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王健佳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在美国现代经典戏剧《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成功地塑造了高度物质文明的 美国社会里一个普通小人物的困惑、迷惘与绝望。透过主人公老推销员威利·洛曼破碎的美国梦,揭示了以金钱万能为基础的美国社会普通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威利忧愁、坎坷、凄惨的一生,成为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美国梦;价值观;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3)05-0207-03一、引言 阿瑟·密勒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其巅峰之作 《推销员之死》自1949年2月10日在百老汇首演成功后连续上演了742场,为密勒赢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和纽约戏剧评论奖在内的六项戏剧大奖, 被誉为美国戏剧界乃至世界剧坛上的一朵奇葩。该剧围绕着为老板工作了34年却惨遭解雇的老推销员威利·洛曼驾车自杀、为家人骗取人寿保险金的悲剧展开, 密勒以近乎新闻报导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人物———推销员威利的梦想、困惑、忧愁及其坎坷悲惨的一生。通过剧中人物洛曼的成功幻梦与无情现实间的强烈碰撞 ,《推销员之死》成为一面透视美国社会生活现实的多棱镜,折射出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后普通人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困境。 二、推销员威利·洛曼之死:小人物美国梦的破碎 1.美国梦。美国梦是世世代代美国人的一种普遍信仰,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也是美国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美国梦的兴起和发展与美国早期的历史、经济发展以及工业扩张息息相关。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国梦的诠释不尽相同,但概括来说,美国梦是一种信念,即相信在美国所有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藉由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后, 美国社会受过度商品化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影响,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逐渐成为衡量个人成功和幸福的终极标准,不择手段投机专营寻求发迹成为一些人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 [1]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美国梦逐渐 失去其圣洁的光辉,被彻底庸俗化了。 2.小人物威利·洛曼的美国梦。在经济高度繁荣、工业蓬勃发展的美国后工业社会,房子、车子、票子和孩子成为人们衡量美国梦圆满与否的标志。阿瑟·米勒笔下那位63岁的旅行推销员威利·洛曼,正是这样一个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勤勉向上、毕生都在追求着实现辉煌的“美国梦”。推销员威利开着车子四处兜售商品,忍受着别人的冷眼与奚落,在商品社会里摸爬滚打,因为和众多的美国人一样,他坚信不管自己目前多么卑微,只要努力肯干,事业就会成功,就会发财,就会成为别人眼中了不起的人物。威利故去的哥哥本是威利心目中这种美妙理想的化身,他在非洲丛林中探险、凭着艰苦的努力获得了财富,成就了自己的美国梦。老推销员戴夫·辛格曼更是洛曼一心追求的目标,是美国梦的神话。84岁的辛格曼只要穿着天鹅绒的拖鞋、坐在旅馆的房间,就能把商品推销到31个州,辛格曼拥有着人们的爱戴和帮助,会有上百个推销员和买主出席他规模宏大的葬礼。然而这两个偶像都只是洛曼神志恍惚时头脑中的幻象和模糊的记忆,他们所代表的梦想也永远是镜中花和水中月。 维系美满幸福的家庭是威利·洛曼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千千万万的美国父亲一样,威利梦想着儿子 · 702·

浅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浅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一) ——三观扭曲的原因 各位晚上好,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以下仅为个人见解和感悟,欢迎指点,欢迎讨论。) 大家都知道,我们常说的三观是人生、价值、和世界。关于世界观,它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区别的根源,是面对一切问题的根本,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时间问题,今天暂不详谈。 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现在社会普遍产生了一些扭曲,因此我想谈一下它扭曲的原因以及我们应有的态度。补充一句: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确很大,但这不能成为我们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的借口。 在一定程度上,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生观,人生观直接影响着爱情观。那我们就从价值观说起。 ?金钱?无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工作需要奋斗。但是由于教育的普遍扭曲,我们从小便接受了‘成功=金钱’,‘幸福=金钱’,‘工作学习=金钱’这样的理念。长大后,我们身处在不平等的社会,见识了权力,见识了背景,社会又教给我们‘权力= 一切’。 我们会看见一切活动变得商业化,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娱乐还是体育,友谊还是爱情,甚至是公益、医疗、教育。 商业活动则变得无耻化,车展变肉展,碰瓷变专业,权力垄断经济,企业买卖良心。人们的价值观一概倒向金钱。健康、安全、和谐统统被金钱吞噬。 为什么会这样? 或许,这不仅仅是人的问题,要想刨根问底,还得从人类进化与社会竞争开始说: 人类有了等级,有了阶级,有了国家————国家之间存在竞争——————中国为了强大走捷径,不顾一切拉动经济————权力与经济勾结,贫富差距畸形拉大————百姓牺牲,劳动力廉价,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生活不堪重负,社会失衡,心理失衡————金钱主义,权力主义,权利成功主义无限滋长————拼爹主义,造假主义,卖身求荣主义,坑蒙拐骗主义铺天袭来————全民素质无下限下降,价值观扭曲————理想观,职业观,名利观统统扭曲————人生观必然扭曲。

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_推销员之死_

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 ———《推销员之死》 史立英,张 润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摘 要:文学来源于生活,而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社会的特定层面展现在观众面 前。以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为例,分析该剧所反映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若干方面。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06)04-0054-02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成功剧作,它有着高超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1949年2月该剧在纽约百老汇公演,创造了连续上演742场的成绩,为米勒赢得了当年美国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 《推销员之死》的剧情围绕63岁的主人公———推销员威利?洛曼生命的最后24小时展开,但米勒借助表现主义的手法将威利心头的往事片断穿插进来,让观众看到了他忙碌的一生。年轻时的威利雄心勃勃,希望通过推销这个职业发家致富;威利的两个儿子年少时也是他的骄傲,尤其是身为足球健将的长子比弗。但命运没有让威利得偿所愿,他的事业越来越不景气,在为公司闯荡了30多年后却落得个被解雇的下场,不但没有发财,到老反而负债累累;而他的两个儿子30出头还一事无成。失望中的威利最后选择了自杀来为儿子获得两万美元的保险金,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成功梦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该剧的上演在美国引起了轰动,阿瑟?米勒对人物及其生活的描写近乎新闻记者的报道,剧中的主要人物既真实又富有个性。而使千千万万人感动的不仅是剧本对人物生动而准确的刻画,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美国社会和文化中一些最具深远影响的层面。 一、美国梦———美国文化永恒的主题“美国梦”是评论家们总结《推销员之死》主人公悲剧命运时最常用的词。几百年来美国人相信在这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上只要辛勤劳动就会取得成功,而且这种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它既有庸俗的一面,又是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就是美国梦的一个忠实追随者。从剧情分析,威利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有关白手起家的宣传很多,比如一位名叫康威尔(Russell H.Conwell )的教长写了一本名为《无数的钻石》 (Acres of D iamonds )的书,在1870年至1915年之间他就该书作了5124次的演讲,核心内容是鼓励人们发财致富。而另一位叫霍雷肖?阿尔杰(Horatio A lger )的牧师一生写了100多部描述白手起家的小说,在1868至1929年之间销售了一千万册,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威利?洛曼自然成了成功梦的追随者,“赚钱”和“成功”成了威利的生活主题。据统计,“赚钱”(make money )一词在《推销员之死》一剧中出现了9次,与“赚钱”和“成功”有关的“make ”一词竟然出现了45次。生活中威利有两个成功的榜样,一个是他的哥哥本(Ben ),另一个是戴维?辛格尔曼(David Single man )的老推销员。在威利的记忆中本17岁闯入非洲丛林并发现了钻石矿,21岁时已是腰缠万贯了。在威利的心目中,本是个有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传奇人物。而戴维?辛格尔曼在84岁的时候照样可以在旅馆里穿着绿绒拖鞋,从容地给客户打电话联系业务,轻松赚钱,而且在他的葬礼上有成百客户和推销员从各地赶来为他悼念。威利本人缺乏冒险精神,没有跟哥哥一起去闯荡,他选择了推销这个在他看来最了不起的职业。威利认为不管自己是个多么普通的小人物,只要努力干,就会成功,就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然而米勒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幻灭的美国梦,威利没能发财,到后来推销出的商品越来越少,而他的老板没有念及威利的劳苦功高,眼看他年也老体也衰却把他一脚踢出门外。 除了自己对美国梦的热衷外,威利还将成功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威利一直认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外表英俊,可比希腊神话英雄阿喀琉斯;才干卓越,将来定能成为人上之人。他的吹捧和纵容使大儿子比弗忘乎所以,曾经是伙伴们偶像的他最终在学业上一无所成,从小偷窃成习,到三十多岁还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次子哈比步了父亲的后尘,当了一名公司小职员。哈比也想在商业 ? 45? 第21卷第4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21.No .4 2006年12月 JOURNAL OF XI N GT A IUN I V ERSITY Dec .2006 ①②[收稿日期]2006-08-10 [作者简介]史立英(1977-),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对比的教学研究.E -mail:shiliying72@yahoo https://www.360docs.net/doc/145929063.html, .

美国人的六种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思维的源泉;而价值观是文化的凝聚。以下为你介绍美国人最主要的“六种核心价值观念”,让你能从文化的深度去比较中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训练起自己思维差异的敏感性。 1、“个性自由” 在英语中叫做"individual freedom",它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它起源于美国祖先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目前,它已演变成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在语言上的体现为,美国人经常爱用“I think..... I believe.... My opinion is...”这样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开头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美国国务卿在代表美国政府讲话时,也会用这样个性色彩强烈的词汇。这与我们汉语的习惯有差别,我们总是在引用别人的东西,很怕把自己暴露出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从汉语中很少能体现出个性。有一次,我去美国朋友家做客,到晚上11:00,已经很晚了,于是我就按中国人的方式向美国朋友告别:“Mr. Steve,it is too late, you should have a rest, I bother you so much, i am sorry for that。”当我说完这些客气话后,美国朋友非常不高兴,说:“No,come on, I don’t think you are bothering me,we talk so good.Listen,if you want to go,it is because you want to go, not because of me”。我起初十分不理解他,我是好意,但这正是价值观的差异。在美国人的头脑中,一个人只要对他自己负责好了,不要去替别人说话。 2、“自力更生” 在英语中叫做“self-reliance”,这是美国人获得individual freedom的必要心理素质。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但要真正享受自由就必须要rely on yourself。这种观念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在与美国人交谈时,他们很少通过炫耀自己的家庭或社会关系来抬高自己;如果你要那么做了只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kid,他们会毫不客气地问你:Ok,we know your father is great person,if we want to do somthing, I am gonna find him.So, what are you? what kind of experience do you have?在美国人的头脑中,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永远只能是个孩子。 3、“机会平等” 在英语中叫做“equality of oppotunities”,美国人的祖先多来自于中世纪英国中下层的统治下,是没有和贵族阶级一样的平等机会。所以,在美洲大陆,祖先们把“平等的观念”写进了宪法。这体现在语言上是,美国人永远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机会;一个人在一方面犯了错误,并不剥夺他在其他方面出色的权利。 4、“竞争意识” 在英语中叫做“competition”,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永恒的,也是一个人证明他在社会中地位的手段,但同时他也许要与同事的合作。但请注意,美国人所理解的“竞争”中的胜利并不是“惟我独尊”,而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另外,美国人清楚的认识到依次的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明天会有更多的挑战,要乐观的面对挑战,参加竞争。 5、“追求财富” 在英语中叫做“seeking the wealth”,我们前面提到过,美国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于贫民,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成为绝大多数移民的梦想。时至今日现在的美国人对于财富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祖先,时间、健康、能力、信息等都超出了纸币本身的价值,金钱成为了一种代表符号。总而言之,在美国人看来,一个人要有expectation,这是你个人前进的动力。

天津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网答案 社会工作价值观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道题,共50分) (1) 艾滋病患者和生理残疾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社会歧视和基本生活能力欠缺。帮助他们康复或改善环境,并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社会歧视,维护其正当权益,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是()。 认可 尊重 保密 个别化 (2) 社会工作者小宋在接待一名听力有问题的老人时,由于事先没有了解到老人的听力问题,因此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声音太小,老人很生气,此时,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小宋不仅要道歉而且还要向老人提供服务。 同情 保密 接纳 尊重与包容 (3) 社会工作者小王在进行社会服务时,事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地域、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以便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使服务对象知情同意

具有文化敏感性 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保密性 (4) 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意味着()。 社会工作者不对服务对象的行为进行任何干涉 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社会工作者完全可以出于善意代替服务对象进行重要决策 所有服务对象都必须自我决策 (5)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是()。 《社会保障法案》 《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法》 《济贫法》 《新救济法》 (6) “非批判”原则是指()。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公开批判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听之任之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进行鼓励和表扬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受其他价值观 (7) 保密原则意味着()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谈起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可能没有几个人会知道他的确切定义,现在来介绍一下它的定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在我们这个年代,有很多新奇的事物吸引着我们,很多东西诱惑着我们,做为大学生我可能会去追求新鲜事物,所以我认为这是大学生对价值观的一种模糊。发生在我身上有两件事,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我的第一个价值观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放弃自己。 平时成绩一直很优秀的我,由于心理素质的原因,高考时生了一场大病,就这样我的命运就此改变,我不想去复习,我不敢接受我已经离我梦想的学校已经失之交臂了,我带着失落的心情来到了现在的学校,我对自己彻底失望了,我的前途一片茫然,打算一直破罐子破摔下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我什么都没学到,很显然结果不容乐观,我挂了一科,失败的钟声又在我的脑海响起。我哭了,

我的价值观错了,我不应该因一时的失败而放弃自己。所以我们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走向成功。 我的第二个价值观是:不要懒惰,不要懈怠,未来的路需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 时光如水,流逝轻盈,弹指一挥间,大二的脚步近了,但是很可惜的是我的四级六级都还没过,考了几次都是差那么几分,我想我的英语底子还是不错的,为什么四级六级还是没过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我懒惰,总认为我的英语水平很好,不用担心,都会蒙混过关的,但是很庆幸的是我没过,因为我一直认为天上会掉馅饼下来,懒惰的心理注定了我的失败。所大家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存在侥幸的心理和懒惰的心理,不必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只要达到一天进步一点点就行了。 我的第三个价值观是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 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我的第四个价值观是.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 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金钱获得的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完全实现。第二,一个人如果把金钱的获取作为

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曹斯烨106150047 对于价值观,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都有各自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塔考克?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这样定义价值观的:“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象征系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动目标的标准。”一般来说,价值观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其一,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思想观念,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判断自己或他人言行的标准;其二,价值观是人们欣赏鉴别的标准;其三,价值观是选择行动的标准,但不是行动的目的,它是无形的不成文规范性规则。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美国也是。 作为一个有着多人种、多元文化的一名国家,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即继承了欧洲传统价值观中的部分内容,又通过200多年以来人民的不断打拼创造、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极具有美国特色的,并导致了美国的快速发展的独特的价值观。 美国人的价值观可以从7个方面来阐述: 1、个人主义; 2、注重改变; 3、重视时间; 4、重视平等; 5、强烈的竞争意识; 6、注重效率和实际; 7、个性自由。 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与生活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的人眼中的个人主义并不相同,后者的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自私自利、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而美国人心目中的个人主义是独立和自立。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个人主义是指“independent”和“self-reliance”,即“each one doing his own thing”.个人即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由自己确立自己的目标,然后自行决定为达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办法、付出的努力。个人的生活和工

浅析年轻人价值观歪曲的原因

“35年前我们雇佣的年轻员工都是进去的,负责的,努力的和忠实的,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却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你是否同意这位管理这的评论?情说明理由。 答:不完全同意这位管理者的观点。 现在许多年轻人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这是不争的事实,产生这种现象既有年轻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因素。 现在的年轻人多为80、90后,这些年轻人从小有比较好的生活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的呵护让子女产生依赖心理,最终导致进取心下滑,责任心欠缺,信用下降,社会上这种现在比比皆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应该改革。 这种现象产生也有其深厚的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扩大,外来垃圾文化,歪曲的价值观念的入侵,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侵袭。例如,网络在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将不良的文化从异地传播到中国,年轻一代的人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比较快,因而传统的诚实守信,进取拼搏受到很大的影响。 再次,年轻人产生这种现象也跟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关。尤其是中国高校的扩招,使得那些原本应该在职业技师学院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纷纷涌入到大学中,并且高校在扩招以后,学校本身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更多的学生的需求,这必然导致毕业生素质降低,职业技能欠缺,同时价值观也必然有所歪曲。再加上中国现在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娱乐文化,它潜移默化

的改变着年轻人的价值观。我认为娱乐、影视过于浮躁,虚无缥缈,必须要拨正现今中国娱乐文化事业的方向,发展积极健康的娱乐文化,改变文化必将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中国现在的就业状况对年轻员工价值观的扭曲有关,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年轻人通过不恰当的方式进入职场,在工作过程中,自身的能力、素质不能与所从事的岗位匹配,这也可能会是管理者认为年轻员工价值观歪曲。 当然,并不是如今的年轻人没有这位管理者所说的价值观,很大一部分人仍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履行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在选拨录用年轻员工的时候,也要帮助年轻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分析《推销员之死》外国戏剧中的威利 ——09广告学李琼 200903113021 《推销员之死》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从剧中的主角威利·洛曼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社会的悲剧。威利是个巡回推销员,就像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没有固定工资,只领佣金。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威利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他活到84岁,只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他送葬,极尽哀荣。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会常常说大话。他不顾自己推销事业已经走向下坡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可是老威利已63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年,现在的新老板不顾及他早年立下的汗马功劳,狠心的解雇了他。然而家里却还有零零碎碎许多开支要支付,两个儿子事业也不成功。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加上长途驾驶,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错乱。就这样威利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 到快死的时候威利发现,他自己就像他分期付款购买的东西一样,等你付完款后,东西便用尽或者坏了。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却到坟墓里安息去了。在美国社会,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样,皮被扔掉。主人公“威利”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美国人的二三十年代(钢丝录音机发明),那是一个牛奶和面包的递送是以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所以,牛奶会掺三聚氰胺,威利也会面临失业和本的诱惑。除了经济与生存的问题。此剧还展示了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关联的范畴:梦想与现实,父与子,夫与妻,贪婪与淡然、运气于拼搏……《推销员之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国底层无产者的命运悲剧:威廉?洛曼劳碌一生,临近退休公司却将他开除,走投无路之下自杀换得保险金以帮助自己的儿子立业。再向下看,看到的是威廉?洛曼作为一个个体的性格悲剧:一生说大话,在外人面前不愿面对自己和儿子的平庸,不承认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失败者,他的自杀原因更可以说是他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无颜面对妻儿才自杀的。同时,威廉?洛曼的一生更是一则关于人类通病的现实主义寓言。 在最后的“挽歌”部分,林达一直在问“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三十五年来我们头一回刚快熬到个无债一身轻的日子。他只需要一点薪金就够了。他甚至连牙医的帐也付清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威廉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财政问题自杀的,并不是大多数认为的底层人民失业破产的结果。威廉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他梦想的破灭。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是当有一件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人会撒谎,试图解释和弥补,欺骗别人是一时的任务,欺骗自己是长久的任务。人撒第一个谎来掩盖一个真相,撒第二个谎来掩盖第一个谎,由此形成一个怪圈。威廉编制了一个谎言,但用他的一生去圆谎,以至于他连自己都几乎要骗过去了。可是自从儿子碰见他和一个女人在旅社有奸情的时候,威利就开始无止境的编织谎言,此时他更加需要一个“美国梦”来告诉自己一切都还是美好的。威廉?洛曼的经历不仅仅属于一个推销员、一个美国人,他的经历可以被全世界的普通人共享:没有钱,没有地位,可是还有梦,有的时候现实太残酷,那就活在梦中吧。关键是阿瑟米勒告诫世人的是,有梦是好的,但是也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平庸。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刻在石碑上的话:认识你自己。要我们直面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涵义、作用与内容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类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社会工作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并主要表现在理论作用与实践作用上。在理论作用上,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同时,也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作用上,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目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社会工作价值观也比较稳定。例如,戈登于己于人965年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个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应当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再比如,比斯台克于1967年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含九个方面的内容:人的潜能,人的责任,人的权利,人的基本需要,社会功能,社会的责任,社会的权利,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人的自我表现抉择权利。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服务: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2)社会工正:社会工作者追求社会变革,特别是与弱势群体一起努力,并代表他们寻求社会变革。(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工作者对个人都给予关心和尊重,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和文化及种族上的多元性。(4)人类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人类关系和群体内部关系是重要的变革工具。(5)诚信:社会工作者始终意识到专业的使命、价值观、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并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开展实际工作。(6)能力:社会工作者不断致力于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则: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我国的社会工作是依据我国国情,并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和方法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在执政党和政府直接领导和推动下开始起步的,加上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因素,使得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必然有自己的特色。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流价值也由计划经济时期单纯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转变为三者并重,社会生活中多元文化并存。在吸收国际社会工作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方面还应当注重以下内容:一是强调社会和谐。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当建立于人们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尊重、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应体现于密切的社会关系之中。基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相对于西方社会对个人尊严自由的推崇,我们应该更加强调社会和谐。二是保持家庭和谐和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的社会生活比较注重家庭的价值。因此,相比较西方强调人们的个人尊严和权利,我国应更加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宽容、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三是注重服务的“人情味”“人情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内容。他一仁爱为基础,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支持和情感依赖。当前,在以理性和社会责任为基础的民主建设中,我们的“人情味”将会是当代人类关系特征的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区别

一、区别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是相对稳定的不轻易改变的,一个人世界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际遇,文化素养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反之这将人带入歧途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二、联系 1、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价值选择。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引人们正确的看待人生,想问题、办事情以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做奉献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反之,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致使人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并误导人们的言行 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统一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观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从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从而把人生真正意义看作贡献,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人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价值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现实体现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怎样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观察其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来判断,一个人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就是其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充分展示了其的价值观。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 所谓区别就是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三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推销员之死》的中的悲剧探析

《推销员之死》的中的悲剧探析 [摘要]阿瑟·米勒创作的《推销员之死》是现代戏剧经典作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及其主题思想和美学思想,阐明其悲剧魅力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 [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悲剧魅力;主题思想;美学思想 已故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成名剧作《推销员之死》(以下简称《推》剧) 不仅轰动了美国戏剧界, 而且成为西方现代悲剧的典范。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推》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曲折、人物命运的悲惨、社会现实的冷酷以及“美国梦”的破灭等方面,但未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对“美国梦”的研究方面多局限在对其表层的探讨, 实属遗憾。本文试图运用悲剧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利之死及其“美国梦”的破灭所展示的深层含义,分析威利的长子比夫和次子哈皮的思想变化,同时剖析剧中笛声的象征意义以及“安魂曲”的作用,从而阐明其悲剧魅力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以期推动对该文学剧作的深层研究。 1 . 主题思想的剖析:“梦”的破灭,“人”的新生 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斯多德,2002∶16)《推》剧正是通过推销员威利这个普通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在人们心中唤起同情和惋惜,促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以及如何追求真正的幸福。威利在生活的压力下一筹莫展,尝尽了世态炎凉,最后走向死亡之路。他自始至终沉迷于人人都有机会成功的“美国梦”,但他到死却未能品尝一点点的成功滋味,这是对他人生的极大讽刺。但威利又是心甘情愿地去死,并对自己的死充满了希望———希望长子比夫有了因父亲“意外”死亡而得到的保险费后能够做一番事业。不难发现,酿成威利悲惨结局的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美国梦”的破灭; 一是自身的性格缺陷。在该剧的尾声“安魂曲”中,这两个因素在众人的悼词里表露无遗。威利的妻子琳达说:“你干吗要那样做? 我绞尽脑汁也弄不明白。威利,今天我们付完了最后一期的房款,可是家里没有人了。都付清了, 我们自由了??”(p . 139 ,引自《推》剧,以下未标明的引言均出于该剧) 面对威利的人去楼空,人们禁不住要问:“美国梦”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威利的邻居查利说:“谁都不会责备他,当一个推销员就得有梦想,这种梦想与这片领土同在。”(p . 138) 死亡是威利梦幻破灭的最符合逻辑的结局, 正如查利对推销员职业的评价:“当人们不再对他们(推销员) 回报以微笑时,那简直就好像地震了一样??”(p . 138) 其实,威利并非没有生存的机会(查利不仅借钱给他,还主动为他提供工作) ,而是他那刚愎自用的性格使他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唯有一死才能摆脱精神崩溃的痛苦, 洗刷丧失尊严的耻辱,以此来求得心灵的慰籍,做出重建自信的最后挣扎。 历史上,追求事业成功的“美国梦”一直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大力宣扬的人生目标。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推》剧中威利的梦想是由对“三个偶像的崇拜”和对“一个至爱的厚望”编织而成的。威利崇拜的第一个偶像是他的哥哥本。本年纪轻轻就出外闯世界并迅速成为富翁,并多次邀威利一起去闯世界。但威利拒绝了,依旧选择推销员职业作为奋斗目标。本总是在威利梦想成功时飘然而至,对本的回忆一方面折射了威利渴望成功又害怕面对甚至拒绝承认现实生活落魄的事实,另一方面也真实再现了“美国梦”如同本一样具有虚无飘渺的本质。威利崇拜的第二个偶像是他的父亲。这位父亲是个卖笛人, 走南闯北成为一名开拓者。在威利很小的时候, 父亲就遗弃了家人,剧中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未给出,他留给威利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父亲的遗弃行为造成了威利面对生活茫然不知所措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本和父亲都是生活在威利潜意识中的幻影,正如他们的成功是无据可查一样, 这两个偶像所高高擎起的梦想也只不过是水中月亮。威利只能在对他们的幻想或回忆中寻找自我价值, 从他们所代表的假象中寻求安慰。 威利崇拜的第三个偶像是具有非凡魅力的成功推销员辛格曼。辛格曼(Singleman) 的名字意为“独自一人”,这意味着他所代表的成功只是“独自的”, 而威利一辈子憧憬成为“辛格曼第二”

(完整版)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基础知识 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 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基础 社会工作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P51 ★社会主流价值观由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制度等体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传统道德构成。 ★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在于它通过社会服务的手段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恢复和改善人们的社会功能。 ★社会工作的实践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帮助人们妥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 伦理与价值的相关概念 伦理: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原则,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伦理与价值的关系:

联系:伦理从价值观中推导出来,必须与价值观协调一致。 不同之处: 价值观关注好的与理想的东西,伦理关注的是行为的正确与否或善恶问题。价值观抽象,伦理具体。 伦理的类型:个人伦理、专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及其关系p64 考点分析 考点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 (一)理论作用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哲学基础 (2)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依据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区别于其他人类服务专业的重要标志 2、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去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依据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实践作用

浅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浅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一) ――三观扭曲的原因 各位晚上好,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 观。 (以下仅为个人见解和感悟,欢迎指点,欢迎讨论。) 大家都知道,我们常说的三观是人生、价值、和世界。关于世界观,它是人与 人之间存在区别的根源,是面对一切问题的根本,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时间问题,今天暂不详谈。 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现在社会普遍产生了一些扭曲,因此我想谈一下它扭曲的原因以及我们应有的态度。补充一句: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确很大,但这不能成为我们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的借口。 在一定程度上,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生观,人生观直接影响着爱情观。那我们就从价值观说起。 “金钱”无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工作需要奋斗。但是由于教育的普遍扭曲,我们从小便接受了‘成功=金钱'‘幸福金钱;’工作学号金钱’这样的理念。长大后,我们身处在不平等的社会,见识了权力,见识了背景,社会又

教给我们‘权力=一切' 我们会看见一切活动变得商业化,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娱乐还是体育,友谊还是爱情,甚至是公益、医疗、教育。 商业活动则变得无耻化,车展变肉展,碰瓷变专业,权力垄断经济,企业买卖良心。人们的价值观一概倒向金钱。健康、安全、和谐统统被金钱吞噬。 为什么会这样? 或许,这不仅仅是人的问题,要想刨根问底,还得从人类进化与社会竞争开始 说: 人类有了等级,有了阶级,有了国家--------- 国家之间存在竞争------------- 中国为了强大走捷径,不顾一切拉动经济---------- 权力与经济勾结,贫富差距 畸形拉大-------- 百姓牺牲,劳动力廉价,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生 活不堪重负,社会失衡,心理失衡------- 金钱主义,权力主义,权利成功主 义无限滋长--------- 拼爹主义,造假主义,卖身求荣主义,坑蒙拐骗主义铺天 袭来------- 全民素质无下限下降,价值观扭曲 ----------- 理想观,职业观, 名利观统统扭曲-------- 人生观必然扭曲。 任何事件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每一个因素都有问题必然会导致有问题的结果。这些问题也不是少数人或少数时间能够改变的,除非是政体、教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