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共建和谐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共建和谐社会在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关于环境的保护,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基石。
当我们提及生态文明,首先映入脑海的往往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生态文明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它涵盖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贯彻。
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常常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我们的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森林被砍伐,草原退化,河流湖泊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的平衡,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比如,空气质量下降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多,水污染影响饮用水安全,土壤污染危及粮食生产。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
不能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而是要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先选择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
比如,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产业升级,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减量化。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治理污染、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
例如,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降低对水环境的危害;智能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高效的能源存储和传输技术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维护社 会和谐

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维护社会和谐《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维护社会和谐》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关乎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紧密相连。
那么,如何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维护社会和谐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关键。
要让每个人都明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让人们了解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白破坏环境对社会和谐造成的危害。
比如,可以在学校开设环保课程,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社区、企业开展环保讲座和培训,提高居民和员工的环保素养。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保障。
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且,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比如,对于企业的污染排放,要有明确的标准和监管机制;对于非法砍伐森林、捕捞等行为,要有严格的法律制裁。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模式。
过去,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惜牺牲环境,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
如今,我们应当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采用环保、节能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绿色产业。
例如,鼓励新能源、再生资源利用等行业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修复。
比如,治理水土流失、沙漠化,恢复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
在社会层面,要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社会下生态文明的建构论文

和谐社会下生态文明的建构论文和谐社会下生态文明的建构论文一、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一)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资源保证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料。
但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自然环境所能提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地球上的各种矿产资源、能量、空气、水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都有是有限的。
应当说在环境容量的阀限以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会保持在一种较为和谐的状态,自然资源不会出现匮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不会破坏自然界的整体平衡,各种污染也不会超出自然因子的自净能力等等。
反之,一旦超出这个阀限,那么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恶变,人破坏环境、环境又惩罚人的因果报应就会出现。
人类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严格控制在自然资源允许的限度内,如果超出这一限度,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就失去和谐。
(二)生态和谐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谐社会还必须而且应该是持续发展的.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观上,我们误入了“经济增长论”的歧途,把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
受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人们只注重发展经济,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只追求GDP,而把生态置于脑后;只关心眼前利益,而不关心长远利益;只注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不注重其生态价值。
这种影响的必然后果是:生产过程中只追求产值和利润,而不顾“三废”处理,这必然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只注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不注重其生态价值,必然放纵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胡乱开发和浪费使用,造成资源匮乏;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必然造成毁林开荒、毁草开垦、围湖造田等短期行为,最终必然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无从谈起。
和谐社会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重要论域。报告 指 出要建 设生态 文 明, 基本 形成 节约 能源
( ) 二 公众环保 意识 差 , 阻碍 了和谐 社会 的建设 。目前
据 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产业 结构 、 增长方式 、 消费模 式。倡 我 们 对 于环 境 问 题 的 客 观 状 况 还 缺 乏 一 个 清 醒 的 认 识 。
国民对于环境状 况的判断 大多是态度 中庸 , 许多根 对 导生态文明建设 , 不仅对 中国 自身发 展有深远影 响 , 是 中 调查 , 也 而且 还有 相 当多的一 部分 社会 华 民族 面对 全 球 日益 严 峻 的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作 出 的 庄 严 承 本性 的环境 问题 缺少 了解 , 诺 。因 此 , 强 和 谐 社 会 视 野 下 的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的 生 态 伦 公众缺乏关注环境保护 的重 要性认识 。这 种状况严 重影 响 加 理观和生态文明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 ) 口、 一 人 资源 、 环境矛盾尖锐 。人 口、 资源 、 环境 是影 但资源开发利用规模 和各行 业污染 物排放量 也会随之高 速
响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 的 三大基本 因素, 因为人 们为 了解 增加。由于国民经济 尚处在粗 放型 向集 约型转 变的转型 时 决衣 、 、 行 、 食 住、 娱乐等方 面的要求 , 实现一定 的生活水平 , 期 , 人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 , 却往往 忽略 了其背后所付 以及从事其他活动 , 都要 占用大量 自然 资源 , 制造种种 垃圾 出的沉重代价 : 0 2 6年 4月 , 家宝同志在第 六次全 国环境 0 温 和许多废 物, 造成一系列 资源环境 问题 。人 口越 多 , 源环 保 护 大会 上 的讲 话 中指 出 : … … 全 国水 土 流 失 面积 36万 资 “ 5 境问题越严重 。我 国许 多资源总 量匮乏 , 人均 占有水 平低 : 平 方 公 里 , 化 土地 面 积 14万 平 方 公 里 ,0 以上 的 天 然 沙 7 9% 耕地不到世界总量 的 1% , 资源 仅 占世界总 量的 6 , 0 水 % 石 草 原 退 化 , 物 多 样 性 减 少 。发 达 国 家 上 百 年 工 业 化 过 程 生
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这种和谐关系概括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同等重要,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指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同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积极谋求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有序运转机制,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我国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农村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生态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重。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痛点:1、农业污染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依靠手工劳动精耕细作,不存在太多环境问题。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却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
特别是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和滥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环境问题。
据统计“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而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1%左右可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2残留的农药污染通过食物链不断传递,最终威胁的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乡镇企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农业逐渐现代化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尽管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是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点,那就是技术含量低、生产方式粗放和环保意识差。
据国家环保部统计,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百度百科:生态文明/link?url=yTWBw0p2b7fzoDU9k_BcQ-2-t_7K_7K27mkMVC_L3iIej69-TF3xtOpwroX-tyQWx SKEa_cjLJ9RVlxxCa4Zd_2蔡守秋.吴渊静.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成就、问题和改进[J].当代法学.2009(1)99.2%,中小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所造成的工业污染已占整个工业污染的70%。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胀 、经 济 的增 长 与有 限的生态 资源 之 间的矛 盾 日益 严 峻 。 中国的发 展面 临的生态 环境 问题 比西 方 国家
更 为严 重 , 所 以必 须要 加强生 态文 明建设 , 全 面 提升 生 态 文明建 设水 平 。
二、 我 国 生态文 明建设 的现状 分析
3 0年 以来 , 我们 取 得 了西方 国家 用 1 0 0多年 的时 间
2 . 全 面提升 生 态文 明 建设 是构 建 和谐 社 会 的必
然选 择 “ 构 建社 会 主义 和 谐 社会 ” 于2 0 . 0 4年 9月通 过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0 — 2 3
作者简介 : 李丹丹 ( 1 9 8 6 - - ) , 女, 蒙古族 , 河北师范大学法 政 学院 2 0 1 1 级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1 . 全 面 提 升生 态 文 明建设 水 平 是 新 世 纪 、 新 时 期 的客观要 求
国人 民满 怀 热情地 建设小 康社会 , 但是 , 在经 济高 速
发 展 的同时 ,新 的矛盾 危机也 不断 出现 ,人 口的膨
环境是 人类 赖 以生存 和发 展 的场所 ,失 去 了这
个依 托 , 人 类 的生存 就会 受到 严重 的威 胁 。 改革开 放
才 创 造 出 来 的 巨 大 的 物质 财 富 ,但 是 西 方 国家 在 1 0 0多年 间 出现 的生态 问题 , 中国在 3 O多年 间便 集
中体现 出来 。 我们 过度 地追 求物 质财 富 的创造 , 忽略
了对 自然 的保护 ,导致 全球性 的生态 问题 如资 源短 缺、 环境 污染 、 破坏 问题 日益 严重 。 由于环 境 污染 、 破 坏 引起 的连 锁反应 如 臭氧层 空 洞 、 土地 荒漠 化 、 森林
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途径

的城 市 , 1 亿 人 生 活 在 空 气 污 . 2
在这 一 关 系 当中 ,人 与 自然 浊 的城 市里 。 我 国的 自然 环境状况也 不容
种 对 象性 的 关系 。 在这 种 关 系 本 应 和谐 相 处 。事 实却 是 : 由于
L 中 , 同动 物 被动 地 适 应 自然 的 活 人类 在 发展 物质 生 产 的 同时忽 视 乐观 :其 一 ,植被破 坏 ,水 :流 动 不 同 ,人 类 向来 是 进 行着 一 种 对 自然 的保 护 ,使 现在 的人 与 自 失 ,土地沙 漠化 。由于人 口剧增
对 我 们 多年 来 在环 境 保 护与 可持 系 。在 以实践 为纽 带 的人 与 自然 出 了 以 往 几 万 年 的 变 化 。根 据
97 月 人 续 发 展方 面 所 取 得 的认 识成 果 的 界 的相 互 作用 中 ,人 的 活动 既 具 1 9 年 6 5日 《 民 日 报 》 所
被 毁 , 不能 起 到 有效 的防风 固沙 系 。真正 实现 “ 生产 发 展 ,生 活 化 的文 明。从 自然 发展 史看 ,先
作 用 , 造 成 了 水 土 流 失 、沙 漠 扩 富 裕 ,生 态 良好 ,人与 自然 和 谐 有 自然 的发展才 有人类 社会 的发 大 和 荒漠 化 ,也 因此 导 致 北 方每 相 处 ”的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年 春 季 沙 尘 暴 天 气 的 肆 虐 。 其
议 》 中 ,建议 把 “ 设 资源 节 约 实践 所 指 向的对 象一 一 自然界 成 衡 ,破坏 人类 的生存 环境 。可 以 建
0 多年 里 型 、环 境 友 好 型社 会 ”定 为 “ 十 为客 体 。人 与 自然 的这 种 对象 性 毫 不夸 张 的说 ,过 去 3 0
建立中国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建立中国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逐步恶化,建立生态文明和谐社会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理念上的转变,更需要实践上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建立中国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一、加强环保教育,倡导绿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全社会的责任。
加强环保教育,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学校、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都需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给广大群众普及正确的环保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推广可循环利用的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在法制建设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执行。
对于环境违法行为,应该加强处罚力度,采取一定的经济和经济手段进行制裁。
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还应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生产,确保其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三、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保的良性循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是建立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实现经济与环保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创新和创新创业,推动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和市场需求,推进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四、发挥社会力量,推进环保事业建立生态文明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贡献。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环保的合力。
民间组织的力量也不能忽视,他们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行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建立中国生态文明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政策、法规、教育、科技、生产、消费等多个领域推动,仅靠少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以全民参与为基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和路径。
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以绿色GDP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健全社会主义环境法制体系。
标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对策
长期以来,部分企业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再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人口结构不协调,导致了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社会环境资源的匮乏,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社会生产力固然重要,但是更不能忽视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环境问题。
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资源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体现了党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又上了一个高度,逐步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距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具体概念是由当代人学家张荣寰于2007年4月首次提出的,认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中国必然实现的梦想,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方向,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具体是指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前提,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般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提倡我们坚持事物的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把握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观的体现。
恩格斯曾经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
”[1]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观的眼光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与“野蛮”“粗暴”相对的生态文明观就是倡导要用和谐文明的态度去接触自然,反对粗放浪费资源、对大自然过度索取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和后代人的生存埋下一颗绿色环
境的种子。
2、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对和谐社会的最经典的诠释。
和谐蕴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的实施都渗透着这种和谐、协调、全面、持续发展的理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发展无论水平有多高,都离不开稳定、优良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如此,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都不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
3、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把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为“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发展到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刚刚闭幕的十八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偏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面对这些种种问题,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从人类的思想角度讲,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还依赖于高度的生态环境教育。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只发展不治理”的思想还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不彻底,导致生态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征服”自然的思维方式还存在偏差,对自然过度的掠夺,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一定的问题,相对的过度消费浪费了资源,人均占有资源量本来就比较低,显然会引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
因而,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
的重要性,把生态文明观灌输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而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确立以绿色GDP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
以前很大一部分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此来评价官员自身面子上的工作政绩,却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种传统GDP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引起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行绿色GDP来置换传统GDP是社会当前形势发展的结果,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趋势。
绿色GDP就是指在GDP中减去环境破损价值、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管理不当和教育质量下降所损失的价值等剩下的真实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行绿色GDP考虑到了自然资源、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福利,衡量出社会发展的真实性,也内在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党内从上到下求真务实的优良工作作风的形成,树立了官员正确的政绩观。
建设生态文明,有必要大力改革传统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标准制度,加快推进绿色GDP 在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实行,逐步推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传统经济是直线化的过程,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没有循环意识,实现的经济效益越高,相应的资源消耗量和排放的废弃物就越多。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的源头和生产的过程来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降低自然资源的浪费,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社会承载的压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效果。
4、健全社会主义环境法制体系
虽然我国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已经很多了,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复杂,先行的法律还是远远不够。
环境保护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利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地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浪费,让人类和自然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对当前生态环境危机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强制性约束人们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同时利用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必须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树立人们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手段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保证绿色经济市场的发展,努力用生态文明建设把中国打造成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