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影视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

这一电影运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电影语言的颠覆而闻名于世。

法国“新浪潮”影片通常为黑白电影,情节多为现代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冷峻观察和挖掘。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多为年轻且具有个性化风格的导演,他们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和创新。

这些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克洛德·沙布罗尔等。

他们的作品轰动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的一大亮点。

法国“新浪潮”电影深受欢迎,在国际电影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和风格,对当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性和表现形式上,还在思想和社会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大重要篇章,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和研究。

1.2 概括“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这一电影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对当时的法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电影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形式,大胆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和导演风格,引领了电影艺术的革新。

“新浪潮”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问题,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呈现,引发了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新浪潮”电影的多元化表达和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为当代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国际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影响了整个电影界,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2. 正文2.1 导演风格的个性化表现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而闻名。

这些导演在影片中展现了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注重于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常常打破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采用自由、直观的手法来呈现故事和人物情感。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作为一部传统的法国文艺片,《放牛班的春天》几乎统治了法国和全世界的影院,以惊人的票房成绩在国内外一炮打响,它不仅是法国著名导演里昂科洛菲耶的代表作,而且是文艺片史上的一颗必看的明珠。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充满童趣的艺术片,让我们回到童年,充满着温暖的温馨。

该片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故事发生在法国的乡下,影片描述的是一群孩子们在一个夏季中期的放牛班里,一个个有趣的短篇小故事汇集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童年无限欢乐和自由,也带领观众走进童真的世界。

该片以主人公弗朗西斯(安德鲁贝尔饰)和爱德华(克里斯托布拉德福德饰)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他们在放牛班里度过的一个学期,他们从一始就相互嫉妒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成了朋友,并且一起解决了很多学校里的问题,他们和其他孩子也因为这些问题而变得更加亲密,最终发展出一种深厚的友情。

故事还描写了一群孩子们在学校里所经历的诸多插曲,其中有和老师的恩怨,有关于考试的各种激烈竞争,更有小小调皮捣蛋的搞怪。

这些游戏和活动,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欢笑,一方面也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和可看性。

此外,该片还反映了19世纪末,法国乡村社会中令人动容的仁慈和热情。

它以充满当时特色及现代文化感的交融,描绘出法国乡村生活的真实情景,让观众感受到美好而又纯粹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用情致的文艺片,它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童趣十足的世界,也将淡淡的温情和爱意洒满放牛班的学校,它温暖的画面,真实的场景让我们不禁回想起童年时的无忧无虑,牢牢把握自由与真诚的美好,亲身感受到纯粹的爱和友谊。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童年的欢乐,更让观众看到法国乡村生活的真实形象,同时也给人以正能量的感悟。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法国“新浪潮”电影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一场对传统剧情和拍摄方式的颠覆。

这种电影探索了充满抽象、主观和实验性的自发创作、体现了一种革命和激进的态度,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影迷。

本文将通过分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点,了解它为什么会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地标。

一、拍摄方法的变化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拍摄方式比起传统电影变化了很多。

相较于拍摄前精心安排的学院派电影,新浪潮电影的拍摄更尊重自发创意和实验性。

电影导演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镜头、旁白和场景转换方式等,而是靠个人的观察和灵感,参考其他艺术形式如小说和诗歌等,去实现电影的创作和表现。

如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所导的《千里走单骑》(Breathless,1960)使用了名为“跟随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之后的许多新浪潮电影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影观影的生动感。

二、突破传统故事叙述方式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已有的电影风格很不同,尤其是对剧情叙述方式作了突破。

这些电影以“形式大于内容”为理念,导演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线性条理,而是更注重通过若干的象征、主题和情绪等表达的方式来呈现出电影的真实性和感性。

电影大师奥尔森·威尔士(OlsonWelsh)的《天堂拐角》(La Jetée,1962)中,没有任何的对话或音效,但通过顺滑的剪片和黑白照片的呈现,威尔士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故事表现方式,使得观众明白一个时代的背景与情感的变化,这些场景全都在观众的心里潜藏了下来。

三、使用非专业演员法国“新浪潮”电影也开创了一种演员的使用方式,即使用一些非专业的表演者,而不是已经成名的明星。

通过这样的方式,电影导演可以更近距离地表现角色深刻的细节,如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等等。

电影导演塞尔吉奥·莱奇 (SergioLeone) 的《一步之遥》(A Fistful of Dollars,1964)中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on Eastwood)就是在这类电影中得以崛起的代表人物。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法国“新浪潮”电影是指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法国出现的一种电影运动,一共持续了约10年的时间,这种电影运动对于全球的电影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让-卢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艾瑞克·罗梅尔等。

法国“新浪潮”电影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片内容前卫,表达方式新颖,富有个性特点。

法国“新浪潮”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往往以“道德”的理念为基础,探讨人类深层次的情感和内心挣扎。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也与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不同,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复强调影像和音乐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人物往往不按传统模式塑造,他们并非非黑即白,而是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和深层次的内在矛盾。

第二,颇具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风格方面,追求自由、新颖和创意,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

导演们深刻思考电影的本质,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完全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自由探索电影的语言形式。

第三,片场拍摄的自由随意化。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之一是在拍摄过程中十分注重即兴,大量使用了手持摄像机、街头拍摄、跟踪拍摄等自由随意的手法。

这种拍摄方式使得电影表现方式和之前的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从严谨的制作流程中解放出来,变得自由松散起来。

这种自由带来了更多灵活性和更多的机会使制片人可以更深入地探索电影语言。

第四,社会现象与革新方式的结合。

法国“新浪潮”电影注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挑战。

新浪潮电影反对当时法国电影业中的主流审美观念,抗拒传统的美学模式,包括叙事模式、角色界定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限制。

他们用电影方式表达自己的反叛精神,大十年来,法国新浪潮电影深刻地地影响了全球电影史。

综上所述,法国“新浪潮”电影具有浓郁的个性风格和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的特点,并且拍摄方式自由随意,非常值得注意。

它开启了电影艺术的新篇章,在当时的法国电影史及全球的电影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法国电影《四百击》赏析

法国电影《四百击》赏析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艺术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从古罗马时期的戏剧、建筑、雕塑、绘画到如今各式各样种类繁杂的音乐、电影等。

经典的艺术往往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魅力。

纵使是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依然拥有不朽的魔力。

艺术的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内核亘古不变——人类对美和内心深处平静的不懈追求。

电影工业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作为第七艺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由于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的表现形式,天生便拥有短时间内可传达大量信息、欣赏门槛低、传播范围广等不可替代的优点。

电影还可以通过蒙太奇等特殊的拍摄技巧,做到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表达效果。

如同音乐的发展,从文艺复兴之后的古典音乐,到如今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电子音乐,不同的音乐形式也传递了不同的思想,也反应了不同的时代特点。

电影也由最初的默片逐渐发展到如今的3D、IMAX甚至是4D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但同样随着电影走进每个人的家,电影的受众同样发生变化,如今院线电影中“爆米花”电影和戏剧电影占据了主要地位,叙述形或艺术形电影在院线并不吃香,这同样反应了如今电影艺术所面临的问题。

这也造成了如今有深度的电影没人看,大家看的电影都没深度的窘境。

这不由的让我们怀念起,黑白电影时代,电影还饱含哲学思想的年代。

在我看来,新浪潮电影便是将哲学融入电影,让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代表作品。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特点,其中的代表作,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的《四百击》更是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四百击》中,导演特吕弗通过非连续性的叙述,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叛逆少年的艺术形象。

导演特吕弗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了出了人物形象。

本篇极具后现代主义风格,饱含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片中主角便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

不同于如今的一般电影,主角一般是一个完美的个体,纵使片中可能出现对主角负面描写,但大多数情况都是为了使主角更贴近观众,从而凸显主角的某种特征。

法国悬疑片浮生若梦电影解析

法国悬疑片浮生若梦电影解析

法国悬疑片浮生若梦电影解析
法国悬疑片浮生若梦是一部富有想象力的犯罪片,充满谜团、张
力和感性,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混乱的家庭背景。

影片由杰拉德·巴特
菲尔德执导,由长相出众的莫罗·塔赫主演。

影片以一个伤心的旅程叙述了一个法兰西的家庭的故事。


罗·塔赫饰演角色Yves,他是一个封闭的男人,但他内心有一个强大
的欲望改变他的命运,并改变他的家庭。

影片以一个悬疑故事开始,
讲述Yves和家人之间的暗战——他的父亲Cédric(Johan Leysen)
和妻子Eleanor(Chloë Sevigny)争夺控制权,但是Yves自己也处
在中间,被家庭内部的争斗和矛盾拉扯着。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逐渐发现,看似和平的Cédric实际上是
一个操纵和控制家庭成员的狰狞冷血人,而Eleanor也有自己的秘密——她正在与另一个男人私通,并有暗示影片最终将会发展出一个不
能想象的悲剧。

最后,在一场果断的暴力行为中,Yves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暴力者,用怨恨和嫉妒把家庭拆散,而此时,他自己也开始变得自我毁灭,最
终成为一个失败的人——被战争和家庭摧毁的灵魂,一个无可挽回的
惨案的受害者。

浮生若梦是一部深刻的电影,它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理家庭内部的
冲突,不要让家庭的暴力成为强奸者的庇护所,也提醒观众不要被私
人的悲剧所控制,总是站在属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法国影视欣赏影评

法国影视欣赏影评

1.本学期老师为我们放映的电影有:《你丫闭嘴》《丁丁历险记》《超级女特工》《放牛班的春天》《香奈儿》《蝴蝶》《虎口脱险》《传教士》《我很好》《埃及艳后的任务》2.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色与主张“新浪潮”作者电影的特色,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

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

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新浪潮”作者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内敛与夸张——由电影《你丫闭嘴》到中西文化对比《你丫闭嘴》这部电影,本是我从名字就开始否定的片子。

我喜欢看喜剧,但不热衷,尤其是在这样烦躁忧愁的秋天。

之前对法国电影也不是很了解,并不晓得法国的幽默与美式幽默、英式幽默有何不同。

但我很高兴地发现,这部电影不是单纯搞笑的没大脑的助消化片,也不是影射丰富的内涵片,它的主题除了喜剧,就是温情,我喜欢温情。

影片的主角是一位身高马大,四肢发达,看似头脑简单(当然,我们是否有资格这么评价他,还有待探讨)的男人,或者说,抢劫犯。

他打劫了银行,还知道不要日元,却发现那只是一个货币兑换点。

镜头再次切换,他已经从银行中仓皇逃跑,躲进了一家电影院,却被屏幕上放映的《冰河世纪》深深吸引,坐下来颇有闲情地在一群孩子中间傻笑,好像忘了警察就在后面追捕他。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1960年代的法国电影界,出现了一股由新锐导演组成的运动,这就是所谓的“新浪潮”电影。

这股运动使法国电影在当时得到了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风格等角度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实验化的技术手法“新浪潮”电影的导演重视技术上的实验,善于使用手持摄像机,电影语言技巧独具特色。

在电影革命时期,导演通常都会通过一些实验性的技术手法,攻击传统的电影风格和叙述模式,从而寻求新的电影风格和语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跟踪镜头和断层剪辑。

在导演菲利普·德·布罗卡或让-卢克·戈达尔等制作的电影中,这些技巧的应用非常普遍,激发了其他导演对电影语言的新思考,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电影体验。

二、真实的视觉感受“新浪潮”电影的导演注重对真实感受的捕捉,他们重视对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表现,其作品充满了诗性和个性化的表现。

大部分“新浪潮”电影都采用社会新闻和真实事件作为影片背景,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导演也非常注重审美和情感上的真实感受。

他们刻意避免过于漂亮的镜头,更关注所摄影像的真实度和现实感。

在电影《饥饿游戏》中,有一段充斥着战争桩断肢和瘟疫状署的镜头,它们都是导演认为真实而不能削弱现实的一部分。

三、突出人物的内部世界“新浪潮”电影在表现人物内在世界方面相当突出。

导演们常常让角色独自一人,或者仅仅和一两个人交流,这样可以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更加充分和真实。

除此之外,虚构和现实的交错也是这一类电影的特色之一。

导演们通常用准实验的方式来反思现实,并借此让人物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更加立体化。

在《荒岛七日》中,男主角扮演者的物理状况和内心状况被刻画得非常深刻,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轻松、幽默的调子“新浪潮”电影也以其幽默轻松的风格为人所知,常常打破常规,嘲笑传统文化并漫不经心地玩弄自己的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课程论文法国经典影视赏析《触不可及》学生姓名:学生学号:院系班级:Intouchables 《触不可及》其实生活和电影一样,有很多点点滴滴的感人故事,他们或许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付出总能点燃生活,带来温暖。

这一部源自于真实故事的电影。

即法国人菲利普所写的自传小说《第二次呼吸》。

整部影片的格局非常传统,是典型的法国“二人转”喜剧,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由于性格脾性的截然不同,在一次机缘巧合中碰撞出火花,亦庄亦谐,从冲突走向理解,最后皆大欢喜。

影片讲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这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画面,一次次带给我们的确实精神的冲击。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在为你展现生活点滴的小事中,让你的内心泛起波澜,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在这个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的社会,在这个仍然存在地位偏差的社会,我们的人,世俗人类,选择怎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I这部影片的取材很简单,因为一次跳伞事故,白人富翁菲利普Philippe(弗朗索瓦·克鲁塞 Fran?ois Cluzet 饰)瘫痪在床,欲招聘一名全职陪护。

由于薪酬高,应聘者云集,个个舌灿莲花,却无法打动他的心。

直到黑人德希斯Driss(奥玛·赛 Omar Sy 饰)的出现才让他作出决定。

德希斯刚从监狱出来,背负家庭重担,一心只想寻张辞退信以申领救济金,而且他明显对女助理的兴趣要远大于这份工作。

但是菲利普还是一眼相中了这个小伙子。

于是,德希斯开始了一个月的试用期。

虽然舒适的豪宅环境让他倍感虚荣,但是他仍面临很多挑战:不仅要为菲利普作身体复健,还得给他洗浴、灌肠、拆信、穿丝袜等。

起初,两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大相径庭,但是,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他们成为了朋友……随着开场脆亮带有一丝感伤的钢琴曲的缓缓袭来,电影画面定格在城市的夜景之中,主人公菲利普与德瑞斯分别坐在驾驶位与副驾驶位上,故事就这样开场了。

菲利普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可是却很富有,而德瑞斯身体健康却是一位无业游民,整篇故事处处显露出温情。

但并不是以同情来博人眼泪,以一个健全的人与一个残疾人温馨感人的生活来吸引人眼球。

整篇故事充满了平等与尊重,是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菲利普仅仅因为德瑞斯不会同情他而录用他,是的,菲利普渴望被平等的对待,希望照顾他的人不会因为他残疾而格外照顾他,希望他能够被普通的对待,同情心只会让受伤的人更加受伤。

而德瑞斯也恰恰是这样的,他曾经对菲利普说,他所想要的仅仅是安静还有被尊重。

这两个的学识、身份、地位迥异却在这一点上有着空前契合的态度。

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菲利普与德瑞斯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甚至成了密不可分的好友。

这原本只是工作与老板的关系,却成了超乎寻常的情谊,因为德瑞斯常常忘记菲利普有疾病把他当做普通人来看没有主人的诚服更没有残疾人的怜悯。

同样菲利普不因为他行为粗辱出身低贱而歧视他。

这才是故事精髓的地方。

所以才精彩才感人至深。

简单的题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缺乏的恰恰是使它们成为经典成为典范的手段和技巧。

在这个躁动不安的社会里,空谈创新是不行的,既然在思想上难以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新的手法让平淡的事儿变得引人深思。

这对我们今天的影视创作很有借鉴意义。

穷人也也有同情心,穷人也有良知,即使是曾经的罪犯,他们的人性依旧存在。

这是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

从Driss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放纵的快乐,从他的身上我也意识到了什么是自我的陶醉,陶醉于自己的艺术中,享受着内心深处带来的渴望与追求。

我羡慕Driss,这个黑人,这位物质上的穷人,精神上的富人。

影片的音乐配合也是很不错的,喜欢这样的高雅清幽的钢琴配乐··更喜欢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动感音乐···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一部影片如果缺少爱情这个环节,我想是很难谈上成功的,影片的最后,Driss的举动,再配上Philippe 爱情的喜悦,我想这样的结局是我们大家都所希望的吧···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我想,像Driss和Philippe这样无所强大利益驱使下的朋友关系才是真正的朋友吧····有这么一个片段,非凡中意,Driss在妈妈上班的楼下守了半天,却始终不敢与其相见,Philipp随着约会时刻到临而越发绷紧,并在笔友立即到来前而逃离,两个颇有部分郁闷哥们就借此到天上逛了圈,真没想到之前那么潇洒的两位也有如此羞涩的时间,很中意这种心里感受。

很多时候,法国电影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讲一个故事,没有刻意去表现什么主题,但是某个不经意的转折后,人物形象就瞬间丰满起来了。

这部片的转折在菲利普去会他的笔友的段落,他害怕对方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不愿意与他继续交往下去就提前逃走了。

一下子,我仿佛理解到了这个富有的中年残疾男子的悲哀。

他的痛苦从未写在脸上,听歌剧,看画展,听交响乐,生活仿佛还是像以前一样多姿多彩。

但是人们都对他投去怜悯的目光,没有人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可他依旧是以前那个风华正茂的男人,渴望像过去一样在空中飞翔。

德希斯的出现满足了菲利普内心的需求。

这个非主流的护工带着菲利普逛街,抽烟,飙车戏弄警察。

种种行为让他觉得自己还是个正常人,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结尾处德希斯再次安排菲利普和笔友会面成就了他俩的姻缘。

看到最后字幕出来我想很多人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因为现实中的德希斯和菲利普都过得很好。

一个是身体有残疾的贵族后裔菲利普,另一个则是来自底层的小混混德瑞斯,就是这样两个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人,却在相处中建立了深厚忠诚的友谊,同时,两个人也不约而同的发掘出另一个自己。

菲利普开始变得“幽默”,不在羞于面对自己对爱慕女性的情感;而德瑞斯,也用正直和真诚体现了自我价值,并且还成为了一名“艺术家”。

两人相处的过程——抽烟,散步,刮胡,看起来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却让人犹如在天空中翱翔一般,给内心一种自由的感受,甚至生活中的不顺和忧虑,在这一刻都能暂时忘却。

这样一个披着愉悦外衣的故事,有着足以拉近内心距离的能量。

同时,整个故事的“非虚构”,则让人们乐于相信这些感动的存在,并让它留存于自己的内心。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并且或多或少的抱怨着生活的不顺;菲利普刚开始因为身体的残疾,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不愿同外人接触,面对总“欺负”他的邻居和那些“只关心他是否还活着”的亲戚,他都选择无视,放着豪车“不敢”乘坐,无奈远离自己最爱的跳伞运动(他就是因为跳伞而残废的);而德瑞斯,刚刚出狱,宁愿拿失业救济金也不愿工作,自己的养母因对他失望而将他赶出家。

可以说,两人都有着失败的生活,但在相处的时光里,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从而都再次成长,生活中的不顺固然无法消除,但只要换种生活态度,我们依然可以让自己发生改变,让生活变得快乐起来。

法国人高雅,浪漫,却在电影中对那些“高雅”艺术进行了“不留情面”的讽刺。

德瑞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那场歌剧是“一棵会唱歌的树”,还有将那些高雅音乐鉴赏为“猫和老鼠主题曲”、“咖啡广告曲”、“失业补助中心电话铃声—等候时间约为2年”等都让人捧腹大笑。

而他给菲利普刮胡时对于“希特勒”“奥巴马”的玩笑,和他对于那副名画(有“污迹”的画布)的形容,则可以称得上全片里最高明的讽刺;当然,如同影片“温情而不煽情”一样,片中的“讽刺”也并非一味的否定以至于让人不快,在最后德瑞斯能够跟人大谈“艺术”,创作“画作”,也算是一种对于之前“讽刺”的平衡。

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在这些“讽刺”的对话中,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显现在了观众面前。

这部电影在法国上映时,连续十周获得票房冠军,同时两位男主角也分获法国恺撒奖和东京电影节的影帝殊荣,可以说,两位演员的精彩表现,是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虽然电影没有在中国上映,但通过豆瓣和时光的评分我们也可以看出,好电影是没有国界的。

喜剧有很多种,在我看来,装疯卖傻的无厘头喜剧,屎尿横流的重口味喜剧,“炮声”连绵的性喜剧,都比不上这种温馨的高雅喜剧——在谈笑风生间,带给你欢笑和感动,让你在无法触碰的距离之间,也能在心灵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时而欢笑,时而泪下,人生何求。

”这是一家法国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同样的,这句话也很精确的形容了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第一感受。

其实像这样靠不同身份阶级和身体条件来营造戏剧效果的作品有很多,比如美国的《遗愿清单》,又比如香港的《女人四十》,所以我们会看到些老一套的段子,比如看护老拿病人瘫痪的身体逗乐,而学识渊博的病人又总会取笑看护的无知。

但创作者不甘于让电影落入煽情挖苦的俗套,他们给这些“相互折磨”找了一个理由——病人说他之所以请问题少年做看护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没有同情心。

病人希望别人与他接触时更多的可以忽略他的特殊性,将他当作一个人而不是全身只有脖子以上可以活动的病人来看待,而对待正常人我们不会抱以怜悯。

这一切都可以看成是病人无法接受自己残疾身躯的心理,或者是某种程度的自卑,虽然他可以大方的侃侃而谈自己花钱买命的可悲命运表面上好像完全不在乎这打击,但在面对自己心爱的笔友时他会违心的偷换照片,面对那些穿着白大褂的专业看护他会愤怒的绝食,因为在他们面前他找不到那种平等,他们的存在时刻在提示他自己是个病人,和别人不一样。

而这也是问题看护最特别的地方,他把病人抱到副驾驶位置坐定,哪怕那样会使他的安全缺乏保障,他会问病人关于性欲的问题,哪怕他自己也知道病人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一切源于看护在与病人相处时是出于一种平等的人与人的状态,像朋友一样的相处,没有过多的考虑他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一个做正常人的机会,而这正是病人苛求的。

电影最赞的是两位男演员的表演,这是我第一次看弗朗索瓦·克鲁塞的戏,第一眼看到他时真有种年轻版达斯汀·霍夫曼的错觉,虽然整部戏他只有脖子以上可以演戏,但靠着丰富的表情、深邃的眼神以及扎实的台词功底,很好的演绎了一位面对命运既挣扎又妥协的病人,人物身上那种不屈的气质以及时不时闪现的一丝悲悯都被他刻画的恰到好处,不愧为凯撒影帝。

而黑人演员奥马·希我倒没觉得有多像奥巴马,表演上倒是与年轻时的威尔·史密斯有几分神似,开头那段戏弄警察的戏码十足让我想起《绝地战警》开篇二人组的话痨,而且这位小奥同样能唱能跳,如果适度包装没准真能闯出一片天地。

另外多首古典音乐的运用也算是与好莱坞电影划清界限的标志,至少在美国的黑人喜剧里你是绝少会听到巴赫和维瓦尔第的,而开篇Ludovico Einaudi的这首Fly真是太赞了。

电影最后,病人最终在看护的“挟持”下克服心理缺陷与笔友相见,而现实生活中不良看护也得以寻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勤勤恳恳的做下去,不再是骗取失业金过活的无业游民,又是段相互救赎的美丽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