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影赏析
电影赏析罗马假日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安妮公主作为王位继承人将出访欧洲的各大城市。
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安妮公主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罗马,安妮公主很想尽情地饱览一下罗马的优美风光,可侍从们以公主身份高贵、不宜在黎民百姓面前抛头露面为由拒绝了,并给她注射了镇静剂。
公主在药效发作前假装睡着了,待侍从们出去后,她偷偷越窗溜了出来。
然而没逛多久,镇静剂的药效就产生了作用,使公主在广场附近喷水池边的一条长椅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与此同时,美国新闻社的穷记者乔·布莱德里恰好经过这里,乔刚刚从朋友那里打牌归来,以为这是一个在狂欢中被灌醉的少女,就租了一辆出租车想把她送回家。
可是公主睡得特别沉,怎么也叫不醒,无奈之下,乔只好把她带回了自己的住所,并对她睡自己的床感到不满,于是将安妮公主放到了沙发上。
第二天,报纸上的特别公告使乔意识到他带回的少女就是安妮公主,于是他欣喜若狂,打算写一篇关于公主内幕的独家报道。
公主醒后发现了陌生的乔,乔连忙解释,公主才安心了。
她向乔借了一些钱,然后告别了他,又到罗马大街上闲逛了。
乔赶忙给他的摄影师[1]朋友欧文打电话,让他准备好。
同时自己跟踪公主,在西班牙广场上佯装和她偶遇,便自告奋勇地要为公主做导游,骑着摩托车带着她游览罗马城,同时,欧文也驾驶着小汽车跟在他们后面,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
然而这一切,公主浑然不觉。
公主的失踪引起了官员和侍从们的惊慌,国王秘密派出了许多便衣四处寻找公主的下落。
便衣在乔领着公主来到水上舞厅参加舞会时发现他们了,他们请公主和他们回去,而公主坚决不肯,警察们要强行绑架她回去,乔和欧文同他们厮打起来,而任性调皮的公主也大打出手,十分开心。
电影推荐欧洲经典电影赏析

电影推荐欧洲经典电影赏析电影推荐:欧洲经典电影赏析欧洲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认可。
本文将为您推荐几部经典的欧洲电影,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这些电影不仅在艺术上引人入胜,也让观众深思熟虑。
让我们开始欣赏这些著名的欧洲电影吧。
1. 《夏洛特烦恼》(荷兰)《夏洛特烦恼》是一部由荷兰导演制作的奇幻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叫夏洛特的女孩,她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不幸的事件,但她通过一种奇特的方式,展现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现而闻名于世。
2.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制作的爱情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和人性的故事,主人公桑巴琳尼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师,他在追逐着他的音乐梦想的同时,也与一位来自安格莱斯小镇的女孩发生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3. 《白日梦想家》(法国)《白日梦想家》是一部由法国导演制作的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位叫梅林的年轻人,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心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梦幻世界。
这个世界中有着奇特的人物和令人惊叹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无尽创造力和想象力。
4. 《黑天鹅》(英国)《黑天鹅》是一部由英国导演制作的心理惊悚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舞蹈演员的故事,主人公娜儿是一位有着巨大天赋的舞者,但她逐渐迷失在心理的黑暗角落当中。
这部电影以其紧张刺激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而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5. 《生活之歌》(瑞典)《生活之歌》是一部由瑞典导演制作的家庭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在她成为一名歌唱家的过程中,与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纠结。
这部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家庭关系而打动了观众。
以上是我为您推荐的几部经典的欧洲电影。
它们代表了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
这些电影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爱情、幻想和挣扎等主题,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触动和思考。
希望您能在欣赏这些电影的同时,更好地了解欧洲电影文化的魅力。
年轻的维多利亚 电影赏析

THE YOUNG VICTORIA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在她的时代英国达到全盛,一个巍峨的日不落帝国在欧洲屹立。
而在《年轻的维多利亚》这部电影中,着重描述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青年时期,以及她的爱情。
华丽的英国宫廷的背景,复杂而盘根错节的政治纷争,这些并不是电影吸引我的重点,令我感动落泪的是他们的爱情,优雅的女王在失去挚爱的后三十年的生命里,默默的孤寂着,她没有泪水的悲伤让整个英国甚至是世界和到现在的后世感动和疼惜。
他们的爱情简单却矢志不渝,我承认我是个世俗的女生,被他们的爱情感动的一塌糊涂,他们的轻快,他们的磨合,他们的争吵,他们为彼此的放弃,他们是那么的相爱,在电影里,他们的爱情一直是安静的从容的令人疼惜的,我似乎可以看到在阿尔伯特亲王逝去之后的时光里,女王是一直一直的和他在一起,和他们从前一样,永不分离。
我及其的欣赏阿尔伯特亲王,他对她真正的了解,他为自己作为女王的妻子所作出了巨大让步和牺牲。
第一次见到她,他就爱上她了,他的局促害羞,他的方寸大乱,他鼓励她前进。
为了她和她的华尔兹,他出神的练习,他从一开始就跳脱了摆布,展现着自己。
他爱她,她是他的妻子,他叫她维多利亚。
“You know when we’re old…and surrounded by our children,…we will remember this as the day our lives began……”“I had two very good reasons.First,I am replaceable and you are not . Second,you are the only wife I’ve got or ever will have.You are my whole existence and I will love you until my last breath……”“Swan song……”王太后说:政客如过眼云烟,而女王却屹立不倒。
电影《诺丁山》赏析

With My Best Friend’s Wedding(1997) Julia gave romantic comedy fresh life that had been lacking in Hollywood for some time. Owing he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in Erin Brockovich(2000), Roberts won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Leading Actress.
• Plot Synopsis:
William Thacker is a bookseller at a travel shop in the Notting Hill district in West London, who shares a blue door house with an eccentric Welsh friend, Spike. After divorce, he has an empty love life and a cold business.
蕴含文化
说起文化大熔炉,可能你第一个想到的是美 国,但是诺丁山,一个坐落在伦敦郊区充满异国 风味的街区,让古典气息浓厚的伦敦别有一番风 味。在这里各色人种齐聚一堂,人们各自说着具 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英语说着其他语言,有富人也 有穷人,葡萄牙人和牙买加人与英国人共同生活 在一起,是来自不同世界的人相遇并共存的理想 之地。让人不难相信不同背景、有着极大差异的 两个人也能互相吸引。在这里,每天上演着不同 的《诺丁山》爱情故事......
诺 丁 山
英 文 片 影 名 片 : 类 型 : 爱 情 / 剧 情 / 喜 剧
Notting Hill
泰坦尼克号电影赏析2000字

泰坦尼克号电影赏析2000字被誉为二十世纪电影艺术“终结者”的《泰坦尼克号》,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不管是影片中再现的浓烈的海难氛围,还是表现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爱情预言,都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最终衍化为观众心中强烈的美感,可以说,《泰坦尼克号》是卡梅隆大师送给全球观众的一场视觉盛宴。
一、社会美中内容与形式之美的有机结合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之一,主要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所谓“事件”、“场景”也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
社会美是人的自由创造的体现,倡导的是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围绕社会美的实质,我们就需要结合影片中的人物加以分析。
在《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中,社会美的一个方面——形式美在故事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泰坦尼克号上的男士都是穿着优雅、干净的礼服,女士都穿着坠地长裙,紧身的胸衣,还带着蝴蝶结、领带、帽子等,无不透露出电影人物的外表特点:气质高雅、身份尊贵、有着良好的教养。
这些二十年代欧洲古典服饰,给大众化休闲服饰流行的二十世纪末的观众带来强烈的美感。
除去人物服饰,影片中的主人公是青春靓丽的俊男美女,男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尼奥年轻英俊、充满朝气,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容貌美丽、气质优雅都令观众为之深深迷恋,“明星的体貌、气质、性格,无不与观众心目中早已潜在希求的美好形象异质同构二、爱情与死亡冲撞之下的悲剧之美《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的结局是在爱情和死亡冲撞融合之后的升华。
一直以来,死亡与爱情都是人类表现的两大主题,也是艺术创作反复演绎的永恒主题。
《泰坦尼克号》所讲述的灾难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导演卡梅隆在这个真实的历史悲剧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通过一个极其浪漫的爱情故事来展示历史真实。
“使虚构的爱情故事与那艘梦幻之船的死亡之旅巧妙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爱情获得了合理的根据与真实性内涵。
”这艘号称永不沉没之船的“TITANIC”豪华巨轮,从它载着欢乐的人们开始航行的那一刻起,也就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野草莓》影片赏析

《野草莓》影片赏析一、影片简介片名:《野草莓》编剧:英格玛.伯格曼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摄影:贡纳尔.费希尔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饰伊萨克)英格丽.图林(饰玛丽安)比比.安德森(饰莎拉)出品:瑞典AB影片公司出品年份:1957年影片长度:91分钟获奖: 1958年第8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59年美国影评协会第1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演员奖1960年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二、故事梗概:七十九岁的医生伊萨克,他性格古怪,表面上看他似乎很有风度也很宽容和善,但生活在他身边的人(儿子、儿媳、老管家、妻子、情人等)都认为它是个自私、冷漠、寡情的人。
长期以来,他安于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对大家的谴责毫不介意。
伯雷在献身医学界几十年之久后终于获得人们所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开车前往多伦多。
随行的还有他的家人。
途中,当伊萨克从媳妇口中得知儿子竟恨自已自私的时候,他有所振动,坐在路边草坪上开始忘我地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堂妹莎拉。
由幻想清醒过来的伊萨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与莎拉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与两名青年,他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伊萨克感悟并埋怨自已为了学问,将爱情等闲视之,时光水逝,美丽的青春和爱情一去不返……他们抵达伦多城后,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分沉重。
当天晚上,他做了一场童年时的梦。
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
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代表作,曾获得柏林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奖。
三、背景资料: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
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
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
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电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赏析

电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赏析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电影简介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波兰著名世界级电影导演,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
1969年,凭借纪录片《照片》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捕捉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如何在生命中克尽其责地扮演自己”。
其间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1971年什切青(波兰港市)罢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纪录片《初恋》1974年在克拉科夫举办的国际短片节上夺得金龙奖桂冠。
后来,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记录片的局限性产生了不满,发现“摄影机越和它的人类目标接近,这个人类目标就好像越会在撮影机前消失”。
他逐渐转向了发挥空间更大的故事片领域。
1975年,基耶斯洛夫斯基为电视台制作了他的首部故事片《人员》。
1976年,为影院制作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烙印》上映,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大奖,同时奠定了他在波兰电影界“道德焦虑电影”学派灵魂人物的地位。
但当他对社会主义事业中个体的存在状态继续深入探讨时,各方面的压力却滚滚而来。
如《盲目的机遇》在1981年遭禁映,直至1978年才重见天日。
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出品《永无休止》。
1988年出品震惊西欧文化界的电视系列片《十诫》,意图“重寻被共产主义理论破坏的基本价值”。
九十年代基氏出品了《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以及“蓝、白、红”三部曲。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维罗尼卡。
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
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
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
此时身在法国的维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
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木偶表演者。
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罗马假日 电影拍摄手法赏析

《罗马假日》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电影虽标注为浪漫喜剧爱情片,但是影片始末讲述的都是嵌在喜剧外壳下的悲剧。
他们的身份注定了,无法长久在一起,“牺牲”是这个片子的主要字眼。
故事的一开始,导演就巧妙的利用镜头设置,来彰显角色双方地位的悬殊,一个出身高贵的公主和一个囊中羞涩的小报记者。
首先公主一出场,导演就运用了全景镜头和仰拍的方式,来凸显公主地位的尊贵和气质的典雅,皇家的气派让人一目了然。
而乔的出场坏境却是故意让其显得杂乱无章,不管是中短镜头的运用甚至开头俯拍的手法,还是一起放在镜头里众多的路人甲和仅仅是利用构图位置让他显现的手法,都瞬间定位了男主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平民气质。
从一开始就为双方的爱情打下了“牺牲”注脚。
淡变是这部电影里运用很出彩的一种手法,最揪心的一幕是车上的别离,一句:“答应我,我走后一直往前开,不要回头。
”那种无声的理解和包容,那种为爱而做的牺牲,都在淡变的电影手法中呈现了,淡入淡出的剪辑手法,放慢了影片的节奏,让观众有时间去细细品味这份牺牲的爱情。
公主为了国家和职责,选择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乔为了爱情,“牺牲”了本可轻而易举到手的稿费和成就。
影片的最后,导演用跟拍的方式,摄入了乔一步步远离宫殿的场景,彰显了他对爱情的不舍,和对现实的无奈,最后运用了空镜头来表示他们爱情的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电影赏析一、学科简介1、电影(1)内涵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通过银幕塑造直观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
(2)电影艺术的价值表达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并带给人们不可替代的审美感受,为人类提供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
首先,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现代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
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古代西方文明。
其次,电影诞生于欧洲。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自拍的电影,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
再次,欧洲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1、首先将声音、色彩运用于电影;2 、率先使用了宽银幕;3、电影主要理论的产生地。
蒙太奇理论:前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
长镜头理论: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
4、概念电影的重要发源地,如:德国超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法国左岸派、新浪潮电影的根据地。
第二讲法国电影欣赏一、法国电影简介1、先驱者: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2、先锋电影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背景:“一战”以后,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如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学说),1920年代欧洲出现了第一次电影文体革命,与占领欧洲电影市场的美国商业影片直接对立。
主要流派:包括“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 。
这些电影具有背离常规、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格: 把电影作为抒发主观随意幻想的手段;把幻梦作为美学极境;热衷表现物。
代表作:费尔南德·莱热《机器舞蹈》(1924)路易·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1928)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文本上的自然主义,创作上的人道主义,表现形式上的诗情画意。
让·维果《亚特兰大号驳船》(1934)让·雷诺阿《游戏规则》(1939)4、占领期马赛勒·卡内《夜间来客》5、战后:罗杰•瓦汀《上帝创造女人》6、新浪潮电影(1)概念1958—1962年间由法国新一代导演戈达尔、特吕弗等拍摄的现代派电影,它使世界电影艺术在1960年代出现革命性变革。
(2)美学主张A、“作者电影”:导演以第一人称表达自己、叙述自己的经历,具有自传性;B、纪实美学:纪实性是电影“第一本性”,电影应该表现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
(3)代表作《四百下》(特吕弗编导)《筋疲力尽》(戈达尔导演)7、作家电影(1)概念A、1960年代初由新浪潮电影发展而来,由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些标榜“作家电影”的艺术家组成的电影流派,代表人物有阿伦·雷乃、罗伯-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等。
(2)代表作A、《广岛之恋》(1959)(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剧情:描写法国女演员艾曼妞丽娃在一九五七年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影片,在回国前邂逅日本男子罔田英次,两人产生了婚外的热恋。
罔田的出现令艾曼妞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跟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相爱,两段情的纠缠使她感到困惑。
二、《放牛班的春天》赏析制片:雅克·贝汉导演:克里斯-巴哈蒂上映时间:2004年主演:热拉尔-朱诺语言:法语地区:欧洲(一)思想内容1、主题思想:表现爱与音乐的力量,童年梦想的价值所在。
马修用真诚的爱与音乐治疗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唤起他们的纯真天性,还原了他们的快乐童年。
在合唱团中他为每个孩子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发现了新的自我,从而真正进入了马修的音乐世界,在音乐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自我实现”。
3、“放牛班的春天”的含义马修用真诚的爱改写了“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原本灰色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
孩子们惊奇地看到了“池塘之底”的阳光,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这个杀手不太冷》编剧、导演:吕克·贝松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
代表作《地铁》和《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圣女贞德》。
主演:让·雷诺(饰里昂)娜塔莉·波特曼(饰玛婷达)如何理解导演对里昂中弹场景的处理?导演采用了慢动作,消音的方法,观众看见的是眉心慢慢扩大的血斑,直至倒地,他的脚步从未迟疑过,一直向着光明的出口迈进;他想脱离这黑暗的世界,即使这种想法只是一个苍白的奢望.他的死,换来马缔达的生,所以他的死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如何理解片中里昂的绿色盆景?无根的兰花,不吵不闹,永远灿烂,所以里昂喜欢它,是他最好的朋友。
兰花虽然是无根的,可它充当了里昂的根。
在里昂纯洁的心底,也有着对灿烂的永恒向往。
第四讲英国电影赏析一、英国电影简介1、早期电影(1)纪录片A、1895年,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
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
B、布赖顿学派: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几位电影先驱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
柯林斯《中断的旋律》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采用特大特写镜头。
威廉森《士兵的归来》和《战前和战后的后备兵》。
(2)故事片C.赫普沃思:《艾丽斯漫游奇境记》(1903)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F.S.莫特肖:《抢劫邮车》、《白昼行劫》(1903年)奠定了惊险片在英国的地位。
(3)其他A、风景片:G.潘廷格的《罗伯特•斯科特漫游南极》(1913)B、侦探片:G.皮尔逊导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据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摄的第一部侦探片;二、《两杆大烟枪》赏析《两杆大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导演:盖·瑞奇(Guy Ritchie)上映:1998年08月28日( 英国)艺术特色1、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看似不相关的多线性故事,到最后相交在一起。
2、黑色暴力美学可以让一个人的死成为一种笑料,可以让黑社会老大很绅士很有风度。
3、充满动感的镜头充满动感、时尚气息和现代感第五讲意大利电影欣赏一、意大利新电影简介(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兴起背景: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2、美学主张(1)“还我普通人”:中心人物是普通小人物,题材是普通民众关心的普通问题。
(2)“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将电影视野转向城市大街小巷实景,以生活中真实事件为素材,从生活原型发现冲突和戏剧性情节。
3、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1)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描述反抗组织的领袖遭德军追缉,一同志因掩护他而被捕,后来领袖被一吸毒女人密告,被纳粹逮捕入狱。
纳粹故意在同属组织内的一位神父面前严刑拷打领袖,领袖终气绝身亡,翌晨神父亦被杀成仁。
(3)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西柴列柴伐梯尼编剧)(1948)二、《偷自行车的人》赏析1、艺术地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史诗之作。
2、剧情:安东·里奇失业、得到工作、失车、找车、偷车。
3、主题:通过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失窃这样琐碎的小事,触及到了意大利下层社会的生活问题,深刻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表达出编导严峻的社会政治批评态度。
4、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1)题材以小见大以普通人的命运来表现整个社会的状况。
(2)纪实风格实景拍摄、自然光照明、平实的拍摄角度、以长镜头表现情节;演员全部是人物身份相符的非职业演员。
(3)别致的结构打破传统的剧作规范,全片由众多互不关联的偶然的小事或小插曲连缀而成。
5、人道主义温情一家三口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主人公在自己丢失车之后没有回家,而是独自外出寻找自行车,怕妻子伤心难过;安东工会的朋友,得知他丢车之后一同卖力去寻找不计回报;安东的儿子─布鲁诺,不遗余力地帮助父亲找车。
第三讲德国电影欣赏第一节德国电影简介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919年一1924 )1、出现背景:受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背景:“一战”以后,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如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学说),1920年代欧洲出现了第一次电影文体革命,与占领欧洲电影市场的美国商业影片直接对立。
主要流派:包括“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 。
这些电影具有背离常规、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格: 把电影作为抒发主观随意幻想的手段;把幻梦作为美学极境;热衷表现物。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特点: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
2、诞生标志:《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二、室内剧、街头电影(一)室内剧l、室内剧电影的出现受德国戏剧自然主义舞台的“小剧场”影响,也被称作“小剧场”电影。
2、美学特征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拍摄场景比较简单,多采取古典悲剧“三一律”表现形式。
3、代表作品(室内剧三部曲)吉斯纳:《后楼梯》(1923年)罗布·辟克:《圣苏尔维斯特之夜》(1923年)弗莱德立希·茂瑙:《最卑贱的人》(1924年)(二)街头电影1、代表作品安德列·枚邦《杂耍场》盖尔哈德·兰普莱希特《柏林的贫民窟》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2、基本特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柏林平民和工人的生活。
三、新德国电影(一)“奥伯豪森宣言”1、背景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26个短片新导演,带着一纸宣言来到了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宣称要“创立德国新电影”。
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不满,提出了这项“奥伯豪森宣言” 。
2、主张主要内容:“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
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
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
3、意义: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为新德国电影的出现作了舆论准备。
(二)代表人物1、让—玛丽·斯特劳布代表作品《没有和解》(1965年)2、亚力山大·克鲁格《向昨天告别》(1966年)3、汉斯.亨利齐《英俊少年》(1970)4、威尔格·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6 )《陆上行舟》(1982)5、福尔曼.施隆多夫《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1971《锡鼓》(1979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1980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6、汤姆·提克威《一脸死相的玛莉亚》1993《意外的冬天》1997《罗拉快跑》1998《天堂》2002《香水》2006第二节《英俊少年》赏析出品:前西德阿里安兹影片公司、泰拉影片公司发行:前西德比斯考夫电影出口公司、E-M-S DVD公司拍摄地:德国汉堡编剧:巴巴拉.安德斯导演:汉斯.亨利齐主演:海因切.西蒙斯、保罗.达尔克上海电影译制厂1981年译制翻译:肖章译制导演:苏秀二、人物形象1、海因策心地纯朴,对父母充满深情厚爱,时常唱着父亲教他的那首母亲生前最爱唱的歌;他诚实坦白,拾金不昧,弄脏衣服不撒谎;他意志刚强,只要外公一天见不得他那受诬而落难铁窗的父亲,他一天不叫一声外公;他行动果敢,只身跟踪陷害他父亲的走私犯,一往无前,似同一个真正的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