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壤学复习资料(1)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 土壤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土壤是由岩石、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透气、透水、透根、透肥的自然体系。

土壤形成过程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时间作用四个方面。

2. 土壤的结构及成分
土壤的结构包括土粒、土壤孔隙和土壤团聚体等,而土壤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

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土壤类型包括沙壤、壤土、黄壤、灰褐土、红壤、松散砂、石漠化土壤和承压衰退土壤等,每种类型的土壤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4. 土壤水分和养分循环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是土壤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壤水分循环包括降雨入渗、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土壤水分下渗等,而土壤养分循环包括生物循环、土壤微生物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多种机制。

5. 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
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而改良土壤可以采用施肥、养护、植被恢复和人工调节土壤肥力等措施。

以上就是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学 复习资料

土壤学 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一:土壤环境(负载)容量1. 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环境容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物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之差。

将土壤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地土壤临界值。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它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值;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1)土壤绝对容量(静容量):在一定环境单元与一定时限内,假定污染物不参与土壤圈物质循环情况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Qsi=W(Cci-Coi)—w为耕层土重,Coi为污染物i 原来含量,Cci为污染物i临界含量,Qsi污染物i静负载容量(2)土壤年容量(动容量):考虑土壤污染物的输入及输出循环。

若假定年输入量为Q,年输出量为Q′,并且Q大于Q′。

则:残留量为Q-Q′。

残留量(Q- Q′)与输入量Q之比,称之为累积率(K)。

若计算几年内土壤污染物累积总量AT(含当年转入量),则:AT=Q+QK+QK 2+……+ QKn,而n年内的污染物残留总量RT(不含当年输入量)则为:RT = QK+QK2+……+ QKn当年限n足够长时QKn 趋于零,且AT 达到最大极限值。

——等比有限累积规律:其数学模式:A′T = K(B+Q)A′T: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累积量,mg/kg;K :土壤污染物年残留率(%),即残留量与输入量的比率;B :污染物的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Q :土壤污染物的年输入量,mg/kg。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A.为植物提供了定居场所(即植物生长的立足之地)B.给植物提供了必须生活条件(光、水、肥、气、热)C.能持续不断地协调,供应水肥气热。

2、土壤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的基础环节。

三个环节:初级生产(植物生产)、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基础(土壤管理),从土壤——植物——动物生产循环。

3、土壤是能量和营养物质循环转换的场所。

二、为什么说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生物的栖息地,保持了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了调节作用。

3.是陆地与大气界面上气体与能量的调节器。

4.对有机、无机化合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是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

5.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的功能。

三、什么是土壤和土地?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地:地壳表层,包括所有附属物在内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包括一切环境条件在内:地貌、植被、水文、建筑等)。

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四、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种类和肥力因素有哪些?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同时能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种类:按形成原因分: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按经济效益分:经济肥力、潜在肥力。

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五、目前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本专业特点,谈谈如何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资源。

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

第一章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有哪些?土壤中主要的原生矿物类型有哪些?主要元素组成: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钛、钾、钠、硫、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门锰、锌、铜等。

主要原生矿物类型: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优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等。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3、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4、原生矿物:是指起源于岩浆,而存在于岩浆岩中的矿物。

5、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6、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就是成土母质。

7、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8、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9、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10、水解作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11、水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12、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13、地质大循环:指从岩石——风化产物——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

14、生物小循环:指由风化释放出的无机养分转变为生物有机质,再转变为无机养分的循环。

15、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

16、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1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18、土粒分级:是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人为划分的若干个等级。

19、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20、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3*10=30分)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240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土壤学复习资料(1)-类似专业考试题

土壤学复习资料(1)-类似专业考试题

名词解释土壤学(B)试题(2004-2003)1土壤通气性: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不同土层之间气体扩散或交换的能力。

2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3 潜在肥力:指耕作土壤中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或在农业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

4 同晶置换: ismorphous substitution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5 极限PH: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致酸离子时,称为“盐基完全不饱和态”,此时的pH为“极限pH”胶体上负电荷愈大,极限pH愈小6稀释效应:dilution effect又称"生长稀释效应"。

由于植物生长量的增加,使干物质中某元素浓度被稀释而下降的现象。

7 盐基饱和度:base saturation percentage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8 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土壤凋萎系数的大小,通常用吸湿系数的1.5~2.0倍来衡量。

质地愈粘重,凋萎系数愈大。

9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soil density又称"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

单位容积土壤的质量。

根据干土和湿土质量又可分别称干土壤密度和湿土壤密度。

10土壤可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3 腐殖质:soil humus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4 凋萎系数:植物出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土壤学复习资料(结合笔记资料复习)
一:填空
1.1936年,梭颇的中国土壤分类把中国土壤分为两大系列,再细分为9个土类。

2.1987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按六级分类制,及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把全国土壤划分为11个土纲。

3.我国土壤类型的纬度水平地带性从南至北分布规律是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黑土或黄钙土。

4.灰化土在寒冷和湿润且较砂质母质条件下形成,主要类型有典型灰壤、铁质
灰壤、腐殖质灰壤。

5.地势高亢的山坡梯田形成淹育型水稻土,平原区形成潴育型水稻土,山间谷
地山坑田形成潜育型水稻土,其中瀦育型为良水性水稻土。

6.典型水稻土具有耕作层、犁底层、瀦育层、潜育层发生层次。

7.水稻土在淹水还原条件下使土壤pH值向中性点转化,使土壤缓冲性增强。

8.按盐分的含量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海滨盐土可分为重盐土、中盐土、轻盐土、脱盐土四类。

9.坝地土壤可划分为潮砂土、潮砂泥土、石仔土三种类型,其中潮汐泥土肥力
最高,石仔土质地最粗。

10.埋藏型泥炭土的剖面层次包括覆盖层、泥炭层、潜育层,形成时在底层进行着潜育化的离铁过程。

二:简答题
1.按照法格列尔学说论述红壤形成的脱硅富铝化作用过程?
红壤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矿物分解阶段:即矿物分解成简单化合物(高岭石等化合物),
而风化物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2)第二阶段:中性淋溶阶段:其中绝大部分盐基被淋溶,随水流失;部分硅酸盐化合物被淋溶;Fe、Al化合物难淋溶而相对富集;
3)第三阶段:Fe、Al聚积层形成阶段:中性风化物盐基被淋溶,发生酸性反应,但酸度达到一定程度时,Fe、Al淋溶向下移动,在底层一定深度时停下来,反而上升到某一层次从而形成含Fe、Al丰富的聚积层。

2.广东省土壤形成的气候特征?
1)热量丰富、全年温热、冬季偶有寒冷;
2)雨量充沛、分布不均、春旱夏涝;
3)光照充足;
4)夏季台风多。

3.水稻土的脱N过程和控制脱N措施?
1)脱N过程:有机N与铵在第一个氧化层被硝化成NO-3,而NO-3随水向下移动到第一个还原层,在还原层被反硝化成N2而损失掉的过程。

2)控制脱N的措施:a.施用铵态N肥;
b.深施或施肥后结合中耕。

4.紫色土形成的风化特点和剖面特征?
1)风化特点:a.易产生物理风化;
b.风化物易被冲刷。

2)剖面特征:a.土壤发育层次不明显:整个土壤剖面呈均一的紫色;
b.土层浅薄:土层小于1m,甚至母岩暴露出来。

5.红壤容易受旱的原因?
1)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旱季易干旱;
2)受地形限制:难以修筑灌溉系统和山塘水库;
3)土壤水分特性差:a.透水性差;
b.持蓄水分能力差;
c.无效水含量高;
d.土温高,蒸发强度大。

三:论述题
1.试述冷底田的土壤特性和利用改良措施?
(1)土壤特性:
1)水热状况不良:常受“五水”(山洪水、黄泥水、冷泉水、铁锈水、积水)危害及土温低;
2)有效养分缺乏:a.土温低导致有效养分难释放;
b.酸性强使固磷作用强烈;
c.长期流水作用导致盐基淋失多;
3)还原性强,毒物多:如Fe2+、H2S、CH4、有机酸多,对植物根系毒害作用强;
4)阳光不足,空气冷湿;
5)土壤烂,难耕作。

(2)利用改良措施:
1)开“三沟”(环山沟、环田沟、田心沟),排“五水”,以降低地下水位;2)合理施肥:多施P、K肥和施用热性肥料;
3)犁田晒冬,水旱轮作,以加强还原性有害物质的消除;
4)斩阴枝,增加光照面积。

2.张家界黄龙洞景区地形地貌、土壤的特点和成因?
1)地形地貌:孤山相连,山清水秀,土地零星,山中有洞,洞中千奇百怪
黄龙洞景区是石灰岩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整个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河,由石灰质溶液凝结而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遍布其中。

2)土壤特点:黄龙洞的土壤质地细,粘,土中含砂量少,土层薄,土地不连片,但Ca、Mg、K等含量丰富,因此土壤肥沃。

3)成因:a. 石灰岩硬度大,其主要物质组成为方解石。

方解石中Ca、Mg、K
等含量丰富,即含盐基离子多,含石英砂矿物少,风化后的土壤含砂量少;
b. 方解石主要在海底形成,由于地壳运动被抬升,而在抬升过程形成很多节理,岩石主要沿节理风化,但风化水平较慢;
c. 亚热带,高温多雨区,岩石风化快,多雨形成水的冲刷力、溶蚀力
很强,由于雨水冲刷严重,导致土层较薄;
d.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CaCO3,地下水多,将其溶解生成Ca(OH)2,而Ca(OH)2的溶解度比CaCO3大,所有石灰岩逐渐被侵蚀,最终形成了多溶
洞的喀斯特地貌。

3.武陵源景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特点与成因?
1)地形地貌:武陵源景区以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其主,石峰林立。

山峰直上直下,垂直高度比较高,地形险峻,沟谷纵横,山顶平坦。

2)土壤特点:土层薄、质地粗、肥力低。

因为石英砂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砂,K、Ca、Mg、P含量。

在山区由于流水作用,质地粗,黏粒少,肥力低。

武陵源景区地区受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变化影响,从河谷到山顶形成了红壤和山
地黄壤两种主要的土壤类型。

a.红壤的表土有机质含量较低,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pH在
4.5-
5.2之间;粘重,保水保肥力差,耕性较差,有酸、粘、瘦的特性。

b.山地黄壤的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母质为砂岩、石英砂岩,有机质含量15-20%,pH为5.8-6.5,阳离子交换以Ca、Mg为主。

3)成因:a.武陵源景区是石英砂岩,它的特性是非常坚硬,密实,石英砂多,岩石大约形成于海底,由于地壳运动被抬升,暴露于地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很容易形成断裂带,岩石节理纵向节理;
b.石英砂岩含SiO2为主,;石英砂岩质地非常硬,节理发达,风化时沿节理风化,所以风化成峰林地形。

在强降雨的作用下,风化和风化物的在节理发达
的地方容易风化,水平岩层在原地不受其作用。

然后形成一个个的山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