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

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诗歌:介绍了清朝前期诗歌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和创作风格。

2.散文:阐述了清朝前期散文的特点和主要成就,分析了桐城派等散文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3.小说:介绍了清朝前期小说的繁荣景象,重点分析了《红楼梦》等经典小说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4.戏曲:阐述了清朝前期戏曲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昆曲等戏曲形式的兴起和流行。

5.绘画、书法和建筑:介绍了清朝前期绘画、书法和建筑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分析了文人画派等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文学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类课程兴趣较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主要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特点和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主要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特点和成就。

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在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案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国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小说片段、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育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

难点: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

两个子目内容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文化繁荣。

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为基础的。

学习清朝前期文学艺术,首先要了解清朝前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赵高《宇宙锋》
项羽《霸王别姬》赵匡胤《龙虎
[板书设计]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红楼梦》
1.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2.《红楼梦》的内容、社会历史意义
3.《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2.京剧:国粹。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2.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引导学生从清初文学艺术作品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提供启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涵盖清初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以及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
3.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解题能力。
1.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认识较为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2.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对于清初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价需要教师提供专业指导。
3.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表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部分学生可能在这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关注并给予个别辅导。
5.推荐阅读:《清诗三百首》《红楼梦》《长生殿》等清初文学艺术作品。要求学生选择一部作品进行阅读,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6.组织学生参与一次关于清初文学艺术的作品展示活动,如诗词朗诵、书画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魅力。
3.展示清初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的代表作品,以及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魅力。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主要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a. 文学:诗词、小说、散文等样式的发展b. 艺术:绘画、书法、戏曲、建筑等形式的创新2. 清朝前期的主要文学作品a. 诗词:如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袁枚的《随园诗话》等b. 小说: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c. 散文: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中郎的《与朱元思书》等3. 清朝前期的主要艺术形式a. 绘画:如郎世宁的《百骏图》、石涛的《山水册》等b. 书法:如王铎的草书、刘墉的楷书等c. 戏曲:如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d. 建筑:如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主要作品和艺术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内涵。

3. 欣赏教学法:组织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文学特点:阐述清朝前期文学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

3. 分析文学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4. 讲解艺术形式:介绍清朝前期的主要艺术形式,分析其特点和创新。

5. 欣赏艺术作品: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1.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清朝前期的文学作品,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清朝前期的文学作品,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概述。

2. 清朝前期的主要文学作品介绍。

3.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流派及代表人物。

三、教学重点: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

2. 清朝前期的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四、教学难点: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2. 清朝前期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和主要文学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清朝前期的典型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艺术价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的教材或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2. 教学设施:确保教室中有足够的投影仪、白板或黑板、粉笔等教学设施。

3. 学生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基本概念。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相关的图像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内容:根据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3.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清朝前期文学作品,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

九、课后作业: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内容、地位。

理解把握其思想艺术特色。

2.了解清朝时期戏剧的繁荣情况;3.掌握昆曲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的艺术价值;4.知道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红楼梦》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结合课件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视频文化的繁荣,清代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清代的戏剧剧种有什么新的发展?(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读取信息、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1.《红楼梦》(1)教师展示课件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一乾隆中(一七六五年),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历五六年而盛行,然皆写本,以数十金鬻语言庙市。

其本止八十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学习与探究:《石头记》即《红楼梦》,它的作者是谁?据材料一指出《红楼梦》以何种版本流传民间的。

曹雪芹。

手抄本。

(2)教师展示课件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二《红楼梦》起于梦,结于梦,表面写梦,实际并非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学习与探究:材料中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当今也有很多人热衷于《红楼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红楼梦》?(1)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法、医药、茶道、花卉种植、人生哲理等等;(2)以爱情为主线。

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以悲剧展示给读者,让人有撕心裂肺之痛;(3)词文优美,结构严谨,笔法高超;(4)影射历史,疑案重重,引起众多学者讨论,成为焦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掌握其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概述2. 诗词创作:诗、词、曲的发展与特点3. 散文创作:笔记、小品文、章回小说的兴起4. 戏曲艺术:昆曲、京剧的诞生与发展5. 书画艺术:文人画与书法风格的变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诗词、散文、戏曲、书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及其相互关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散文等,提高审美素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概述2. 第二课时:诗词创作:诗、词、曲的发展与特点3. 第三课时:散文创作:笔记、小品文、章回小说的兴起4. 第四课时:戏曲艺术:昆曲、京剧的诞生与发展5. 第五课时:书画艺术:文人画与书法风格的变迁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艺术史》等。

2. 辅助材料:诗词、散文、戏曲、书画等代表作品精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清朝前期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展示:分别从诗词、散文、戏曲、书画四个方面展示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成果。

3. 作品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审美价值等。

5.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或鉴赏相关作品。

八、课后作业:1. 选读一首清朝前期的诗词,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掌握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概述2. 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等3. 诗词:纳兰性德、袁枚等4. 戏剧:洪显祖、孔尚任等5. 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三、教学重点:1.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原因。

2. 代表性人物和作品的鉴赏。

四、教学难点:1. 小说、诗词、戏剧等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对代表性人物和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4.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提高审美能力。

5.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课后创作或表演,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相关内容。

2. 教学PPT:制作包含重点内容、图片、图表等。

3. 教学视频或音频:选取与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相关的片段。

4. 课外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小说、诗词、戏剧等作品。

5. 实践活动材料: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用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2. 授课:按照教学内容,逐一讲解小说、诗词、戏剧等不同文学艺术形式。

3. 鉴赏:分析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艺术价值。

4. 讨论: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5. 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创作或表演。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一本清朝前期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位清朝前期的文学家或艺术家,进行资料搜集,并在课堂上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5.25 上:6.1
课题:《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红楼梦》的作者、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的基本史实;
目标2:通过学习《红楼梦》和京剧的内容,了解清朝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并探究清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
二、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视频:昆曲《牡丹亭》选段
同学们看完这段昆曲有何感受?昆曲是何时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红楼梦》的作者、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结合视频,说说你了解的红楼梦?分析归纳出清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

2.阅读教材,梳理昆曲的演变过程,并说出昆曲的特点及代表作。

3.阅读教材,说出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著,后40回高鹗整理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艺术特色:
毛泽东:《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

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毛泽东: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

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从中可看出,《红楼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拓展:“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12
个最优秀的女子。

元春、贾探春、妙玉、薛宝钗、贾迎春、贾惜春、林黛玉、李纨、秦可卿、贾巧姐、王熙凤、史湘云。

宝玉问道: “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 ”警幻道: “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

”作者以12个女子这样的拟人手法阐释了周易理论中的十二地支的轮回关系,是《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所在。

影响:
国内:红学。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据李放《八旗画录注》说“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如果说,那还是句戏语,其后近百年来,《红楼梦》的评论、研究日益发展、兴盛,确乎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

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

国际:
《红楼梦》已被译成20多种不同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因此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分析归纳出清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

市民生活的需要
明中叶以后,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所以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感情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通俗文艺形式、小说和戏曲得到长足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
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因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广泛流传。

●文化专制的结果
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两手政策,客观上加强了小说创作的力量。

2.阅读教材,梳理昆曲的演变过程,并说出昆曲的特点及代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

具体讲解:汤显祖与《牡丹亭》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桃花扇》借助秦淮歌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词句谨严凝练。

当时的观众在观看这两部剧时,多流泪感叹。

《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叙事严谨,文词华美,音律严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作。

3.阅读教材,说出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京剧角色:四大行当
生:男性角色,演员扮相俊美,干净。

旦:京剧中各种女性角色
净:又称“花脸”,饰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角色。

丑:“小花脸”,大多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性格机敏、滑稽,并不全然指性格上的丑陋。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
红色寓赤胆忠心;
紫色寓智勇刚毅;
黑色寓忠正耿直;
白色寓奸诈狠毒,
蓝色寓刚强豪爽;
绿色寓勇猛莽撞;
黄色寓凶狠残暴。

此外,还有老红、瓦灰、金、银等色,各有寓意。

师讲解清朝戏剧繁荣的原因:
前期的文化的积累;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的长期稳定。

(3)课堂小结
随着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昆曲和京剧艺术丰富了城乡民众的文化生活。

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4)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三、课后作业
学捡——提升检测巩固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