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感生神话思维特征探析

合集下载

中国神话的故事的观点和感受

中国神话的故事的观点和感受

中国神话的故事的观点和感受篇一: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神话的故事,以及作者对这些故事的感受和观点。

一、神话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国神话故事大多发生在古代的各地,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宇宙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这些故事的背景和文化背景各自不同,但都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例如,《山海经》中的许多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话世界的探索和想象;《红楼梦》中的红楼梦梦,则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梦境和灵魂的探索和思考。

二、神话故事的主题和意义中国神话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多样而深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例如,《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理念,就是中国神话故事中常见的主题和意义。

这些故事还传递了许多关于人性、情感、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例如,《白蛇传》中白娘子为救夫婿许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她的爱情观念和“仁”字的价值观;《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拯救唐僧,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战胜了种种魔障,也体现了他“义”字的价值观。

三、神话故事的叙事手法和结构中国神话故事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独具特色,其中蕴含了许多文学技巧和叙事策略。

例如,《红楼梦》中曹雪芹采用了“总-分-总”的叙事结构,将整部小说分为三个部分,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地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白蛇传》中白娘子为了救夫婿许仙,采用了“白蛇-青蛇-许仙”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将故事的情节逐步展开。

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宇宙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还传递了许多关于人性、情感、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篇二:中国神话故事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和研究者。

本文将探讨中国神话故事的观点和感受,包括其起源、特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神话的思维特点首先表现为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认为,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而原始先民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如以烛龙之神的生理行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

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表现在神话终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再次,如德国学者卡尔西所言,神话思维还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而受生产力发展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也是具有意志、情感的。

最后,以“万物有灵观”为心理基础的神话还带有明显的神秘性特点。

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母题概念在神话研究中的作用:民俗学用“母题”概念来描述民间文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由于口授是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从而造成民间文学的叙事具有类型化的特点。

母题就是指那这种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小单元或成分。

由此可见,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景,也不属于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传统。

它以其构成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方式的转化,渗透和凝聚。

具体说来,母体概念在神话研究中的作用分为以下三点:首先,在探究神话起源方面,神话传说虽然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但同时也受到道教,佛教等宗教中“灵魂可以不灭,精魂可以交通”思想的影响,如其中的“垂死化生”类神话母题。

其次,从母题概念的意义上看,同样以“垂死化生”母题为例,其中贯穿着远古人类对自然之永恒性的观察与把握,以及对人类死亡现象的困惑与否定,研究此类母题不仅能窥见母题这种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且能把握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态的积淀过程及显现状态。

浅析神话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析神话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析神话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神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世界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神话文化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道德价值三个方面来阐述神话文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神话文化所包含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神话文化中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力和联想能力,它展现出的奇幻故事和形象激发了人们的思维变通和创造力。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各种奇异的生物和景象,激发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像,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和冒险的精神。

神话文化中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尊重。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超越传统思维模式,挑战现实的限制,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寻找新解决方式的能力。

神话文化所蕴含的哲学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神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与隐喻,向人们传递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道德经》中的道家哲学,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

这些哲学观念都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跳出日常思维框架的能力,以宏观、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寻找到全新的解决思路。

神话文化所弘扬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

神话中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行为,往往与道德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保护师傅和同伴的过程中展现出忠诚、勇敢和智慧,这些正面的道德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神话文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道德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开拓思维领域,培养出勇于创新、具备全新视角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育中应更加重视神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神话文化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 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 夏,不 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 在无启之东, 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 居钟山下。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烛龙)。 烛龙睁开眼,天下便是白昼;烛 龙闭上眼,天下便是黑夜;烛龙 吹一口气,天下便是冬季;烛龙 呼一口气,天下便是夏天。烛龙 从来不吃、不喝,也没有气息。 一旦他吐一口气,天下便刮风。 他的身形似蛇,身长达千里,面 孔似人,周身都是红色的。他就 住在钟山下面
思考题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对中国文 学发展的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
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 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 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 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 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 的发 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 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 如原始先民为了把握一日之中时间的变化,就利 用太阳在空间的位置变动来加以说 明,并因此 创造了种种关于太阳的神话,诸如日出旸谷,至 于蒙谷(详见《淮南子·天文训》)等 在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通过一定程度 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 事物。
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 畏 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 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 自然万物 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在神 话 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情感体 验的 由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 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象征、 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 意义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神话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特点
1.崇拜自然: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多与自然界有关,比如太阳、月亮、山川、湖泊等。

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的景象和规律有着深刻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自然的帮助和庇护,因此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力量拟人化,赋予他们神灵的形象。

2.人性化: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大多有着人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他们可能是善良和仁慈的,也可能是残忍和暴戾的。

这一特点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身情感和行为的理解和认知。

他们将自己的人性特点赋予神灵,认为神灵与人类有着相似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神明和人类的互动:中国古代神话中,神明与人类之间经常有着互动和交流。

人们相信神明能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他们会通过祭祀和祈求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同时,神灵也会向人类传递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智慧,或者给予人类一定的惩罚和警示。

4.历史和传说的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和传说相结合,常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幻想和想象,创造出一系列的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能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价值观。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神话具有人性化、崇拜自然、历史传说相结合以及集体意识和共同体感等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人类和神灵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神话故事至今仍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神话思维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

神话思维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

神话思维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空和现实时空存在巨大差异,并具有强烈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源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观念对世界的神秘认识。

中国文化和文学领域的时空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命意识,古代小说中的时空描绘更多反映出人们的生存理想、生存状态,是内心情感和心理愿望的文学表现。

当具有神秘意味的文学时空和人物命运相结合时,非现实的小说时空就具备了创作层面的结构意义和叙事意义。

一、古代神话和宗教的时空认识及其对生命的思考“无论是神话或迷信,本来都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幼稚的认识,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神话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幼年时期,“由于科学因素的制约,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本身的认识还不可能彻底,对与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有密切关系的吉凶祸福的产生、变化也就不可能不带有一种神秘感”。

面对茫然无知而又可惊可怖的世界,生存意识和求优意识,迫使古人用无文化知识、无逻辑推理能力的心灵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原始思维的特点是直感思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是在一个到处都有着无数神秘力量在经常起作用或即将起作用的世界中活动的。

如我们已经见到的那样,任何事情,即使是稍微有些不平常的事情,都立刻被认为这种或那种神秘力量的表现。

”但“原始人的直感思维却建立了一个超自然的、虚无缥缈而又神秘莫测的、起着主宰作用的精灵、魂灵乃至神灵的世界”。

古人实际生活在两种时空中,一个是现实可感的世界,一个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神灵和宗教神话世界,尽管后者出于人类自身的幻想,没有人能真正领略和目睹那样的时空,但人们却乐此不疲,不断创造和传播这样的时空观念,满足自身或他人对神秘时空的渴望。

中国古代神话对时空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神秘特征,即时间的久远性和空间的巨大性。

被胡应麟称为“古今语怪之祖”的《山海经》是较早的一部“博物”体志怪作品,处处都充满了神秘色彩。

关于开天辟地,《太平御览》引徐整《三五历纪》日:“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浅析神话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析神话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析神话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神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神话文化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宝贵资源。

神话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神话中的人物、动物、景观等元素都是作者丰富的创造之作。

在神话中,人们可以看到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可以体验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这种超越现实的创造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促使他们去尝试创造自己的故事和形象。

神话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神话故事中常常存在着意想不到的情节和矛盾冲突,这要求读者具备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通过阅读神话故事,会受到思维的启发,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捕捉问题的本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神话文化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考深度。

神话故事常常涉及到人类的起源、宇宙的生成等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却能够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阅读神话故事,学生将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从而获得更为深远的思考和认识。

神话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神话中常常渗透着丰富的情感,如英勇、忠诚、智慧等。

学生在阅读神话故事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这些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神话文化还展现了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通过接触和了解神话文化,学生会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神话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接触和了解神话文化,学生能够激发创造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开拓视野和思考深度,同时还能够培养情感和人文素养。

我们应该重视神话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从《山海经》中的异兽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思维特征

从《山海经》中的异兽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思维特征

从《山海经》中的异兽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思维特征《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异兽神话故事。

这些异兽形态各异,神奇莫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神话观念和民俗文化的思维特征。

从《山海经》的异兽中可以看出中国民俗文化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想象、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期许。

《山海经》中的异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在《山海经》中,大多数异兽都是与自然界的各种奇异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常常被描绘成强大而神秘的存在。

《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了“马方渠”:其形如牛,四角而无面目,名曰马方渠,见者皆丧其国。

这个形象奇特的异兽如同自然界的一种奇特现象,使人们对自然的神秘和不可思议之处产生了敬畏和好奇心,进而加强了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的思维特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尊重自然、崇拜自然、学习自然,认为自然是神圣的,有着神秘不可知的力量,因此人们倾向于依附自然、敬畏自然,通过祭祀和行为来祈求自然的庇佑和祝福。

《山海经》中的异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在《山海经》中,搜集了大量关于神奇异兽的传说和故事,这些异兽往往形态奇特,能力神奇,具有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特点。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了“狸貍”:其状如狸,四目,八肢,名曰狸貍,出焉,见则其国大疫。

这个异兽具有双眼四只、八只脚的特殊形态,而且一出现就会引发国家大疫,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神秘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他们相信世界上有着许多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和不可思议的力量,因此通过各种神话传说对神秘世界进行了探索和描绘,从而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向往。

《山海经》中的异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期许。

在《山海经》中,不少的异兽都是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它们往往被描绘成对人类有着重大影响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感生神话思维特征探析[摘要] 感生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殖神话,是远古初民基于原始思维方式对人类来源的解说,那些看似荒诞幼稚的描述,却体现了原始人类特有的思维特征,原始思维的“泛灵观”和“生命一体化”是其创造的基础。

感生神话以具象性的方式表达对生育奥秘的认识,但想象中已经出现初步的理性思维的特点,具有类比推理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感生神话;原始思维;泛灵观;具象性;类比推理诞生于人类童年时代的远古神话,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它们成为众多学者探寻原始思维奥秘的首选之地。

其中大量存在的人类起源神话,是初民对自身生命来源最早的追问和解答,在那些现代人看来荒诞幼稚的描述中,可以寻觅到远古人类的思维痕迹。

感生神话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殖神话,所谓感生,是指女性并未与男性交合,而是受感于某物而怀孕,表现为女子或感应、或目睹、或接触、或吞食某种动物、植物、无生命物等,竟神秘地怀孕生子。

在中国古代典籍和各民族神话传说中都有很多感生神话:《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始祖后稷就是其母姜嫄因履“巨人迹”而有感致孕的;《帝王世纪》等载黄帝是他的母亲附宝感于“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而生;《竹书纪年》中尧是因其母庆都为“赤龙感之”而孕生;《竹书纪年》还记载握登“见大虹意感”生下帝舜;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勒俄特依》记载,有个名叫浦莫尼衣的姑娘,因神鹰滴下三滴血而感孕,生了民族英雄支呷洛(支格阿龙)[1];白族神话讲大理龙母,吃下一颗绿桃,怀孕生下一个男孩[2];藏族神话《纳木错》讲一位牧民姑娘,在放牧牛羊时梦见一个穿白衣、戴白帽、骑白马的男子而怀孕生子。

[3]这些感生神话体现了原始初民对于生命孕育原因的无知和神秘感,生儿育女的原理为今人悉知,但认知能力低下的原始人难以懂得这个道理,只能借虚幻的神话予以解答,我们从其中可以捕捉到他们具有的原始思维特征。

一、“泛灵观”与“生命一体化”的基本观念感生神话中人的诞生是母亲为日光、大虹、神龙、果实、水等自然物所感而致孕,这些自然物似乎具有灵性的生命魔力,它们是人类生命诞生的神秘原因,也可以说人就是由它们转化的,这些神话创造的一个基础前提就是“万物有灵”和“生命一体化”的观念。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原始民族思维形式的特点是万物有灵,由于认知水平的低下,原始人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和自身现象不能理解,对自然力量产生了神秘感和敬畏感,认为这些都由一些神秘力量在支配着,于是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泛灵观是通过想象的方式,用“以己度物”的认知心理把自然物、自然力量加以拟人化、人格化,把它们看成是同人一样具有相同生命情感的对象。

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神话中,天、地、雷、电、雨、河流、山川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被神化为超自然的神灵,草木鸟兽等各种自然物也被赋予人的灵魂、生命和意志。

而恩斯特·卡西尔在论述古代神话和宗教问题时,进一步提出了原始人类的“生命一体化”观念,他指出,原始人“深深地相信,有一种基本的、不可磨灭的生命一体化沟通了多种多样的个别生命形式。

原始人并不认为自己处在自然等级中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权地位上。

所有生命形式都有亲族关系似乎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遍预设”。

[4] “万物有灵”和”生命一体化”的观念消解了人和动物、植物、无生命生物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和它们的联系,从而使人因物感孕生子成为可能。

特别是朝鲜族朱明的诞生神话,河伯女“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

既而有孕……”,[5]这里,让朱明母受孕的太阳仿佛是个有生命的精灵,正是它的有意追逐使朱明母亲怀了孕。

基于万物有灵和“生命一体化”观念,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两种事物不存在绝对的矛盾和区别,人与自然事物间也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中,彼此可以相互转化,人可以因物感生,而自然之物同样可以为人所生所化,如《山海经》中写到太阳、月亮都为人类女神所生:“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人与其他动物甚至也可以感于同一物,源出同一母亲:水族神话:仙婆牙线在月亮山下淋雨怀孕,生12仙蛋,12仙蛋变成人、雷、龙、虎、蛇、熊、猴、牛、马、猪、狗、凤凰12种动物。

[6]哈尼族神话:妇人它朋然夏阿玛,在树阴下休息,风使妇人从肚子、脚、大腿、手、膀子、脚趾头、手指头,统统怀了孕,生下了77种飞禽走兽和人。

[7]神话中展现的原始人眼中的世界,与现代人有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人类童年阶段对世界的难以认识、不能掌握,另一方面则在于原始人和现代人采用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智力发达的现代人,凡事总以理性的科学态度,去探究、思考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而认识能力低下的原始人则用体验去感知未知,把虚幻世界当成真实,他们虔诚地崇拜自己臆想出来的神秘力量,并把自己当成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对大自然持着由衷的敬畏。

但当现代人凭借智慧才能,将众多自然之谜一一破解,感到万物可以为我所驭,世界可以由我主宰的时候,自然与人不再平等,敬畏之心就消失了,这样必然带来人与自然的对立,这也许是一个悖论,但这也值得我们思索。

二、以具象性的想象认识世界从心理学看,想象是人一种基本的思维能力,尤其在人的童年阶段和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当人还不会用抽象的概念反映和认识事物的时候,以具象为表征的形象思维便是他们主要的思维形式,这个特点突出地反映在神话中。

泰勒认为神话是人类求知欲的表现,人们开始探索自然界,并企图对它们进行解释,看似荒诞无稽的神话其实体现了原始初民努力认识和解说身边世界的意图,只不过他们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去分析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用虚幻的臆想表达自己对现象的感受和推测。

他们将天气变化的电闪雷鸣,臆想成雷公电母在操纵;刮风是因为有风神;下雨有雨神;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太阳神在天空驾着马车巡游;昼夜交替,在于某种神灵眼睛的开合……对原始人来说,他们不能认识到性交、怀孕、生育三个环节在繁衍后代中因果相连的关系,女人的怀孕生产就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因为性生活与怀孕之间并无显而易见的直接联系,往往是妇女的肚子明显隆起才有所察觉,甚至要到感觉腹中有了胎动时他们才知道身体内产生了变化,而这时距性生活已经比较长了,更何况还有些妇女终身不孕。

不少感生神话中记录的怀孕时间都不是科学规律的十月怀胎,如华胥孕12年才生出伏羲,而黄帝则在母腹24个月才出生,禹是母亲怀娠3年才生,契母也是妊娠3年生产,土家族神话中的女始祖卵玉娘娘怀孕也有3年零6个月,[8]土家族另一则感生神话中,那个踩着路上白虎的脚印而怀孕的姑娘,竟然是“浑身惊动了几下”,“没走几步路”就生下了孩子[8]……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原始人对生育的不可知。

原始人直觉认为怀孕生子这种奇异的现象是某种神秘的因素导致的,他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感性认识,于是,原本抽象复杂的人类生殖奥秘,在神话世界中,就以奇异的故事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姆六甲》里的创世女神姆六甲被奉为生育大神:“她没有丈夫,只要赤身露体地爬到高山上,让风一吹,就可以怀孕,但孩子从腋下生下来。

”[3]湘西土家族《鹰氏公公的传说》讲一个叫佘香香的姑娘,梦见两只小鹰闯入怀中而怀孕,生下一男一女,被后代尊为“佘氏婆婆”。

[9] 珞巴族的神话《麦冬海依》说,天的女孩麦冬海依成天在河里洗澡游玩。

一天,她口干舌燥,捧起天河里的水喝了几口。

自那以后,麦冬海依的肚子渐渐大了起来。

又过了些日子,麦冬海依生下了一个男孩。

[10]相比那些想象力肆意发挥的树生人、石头生人、动物生人的神话,感生神话中母亲因受外界某物所感而受孕的想象,正视了人由母体生出的客观存在,更体现了原始人对“我从何处来”的求真态度。

从生育体验上来说,他们能够认识到母体的生育作用,因为那是比较直观的,是可见可感的,所以感生主体几乎都是女性。

但男子在生育中的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人类学家们的调查表明,直到20世纪,不少原始部落的人还不知道男性在繁衍下一代的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相信受胎的真正原因本质上是神秘的,是与生理条件无关的。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11]这既是对神话本质的揭示,也是对神话运用的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

当原始人在神话中,用想象来描述神秘的未知世界,用幻想来解释种种难以理解的变化无穷的自然现象时,就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一个奇幻生动的形象世界,这就是原始思维的具象性特征。

但原始人的想象并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他们的想象建立在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观察和体验上,仔细分析起来,感生神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性思维特征,学者叶舒宪说:“神话思维作为思维发展的早期形式之一,毕竟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和狂想,它也有自身的形式规律,也就是说,神话思维也遵循着它特有的逻辑。

”[12]卡西尔也认为,神话思维虽不是纯概念性的抽象思维,但也有其自身的逻辑,虽然这种逻辑不同于文明时代的抽象的逻辑思维。

叶舒宪将神话思维遵循的基本逻辑概括为“类比”,这一观点已被很多学者认同。

三、类比推理的内在逻辑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思维方法。

[13] 李子贤在谈到神话思维的特点时说:“通过各种事物共有的某种表象的特征进行类比,并由已知事物去解释未知事物;或将一些在本质上并没有内在联系,却具有某些非本质的外部联系的事物,按其原始思想形式组织起来,认为它们都具有因果联系,从而使各种矛盾的事物在幻想中获得了同一性”,[14]学者陶阳同样也把类比视为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

叶舒宪认为,原始人正是通过类比建立起了本体(被解释的现象)与征体(用作解释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他列举分析了一些民族的“鸡人”神话传说,这些神话都将每天早上太阳的升起和公鸡的鸣叫相联系,把太阳升起的原因解释为是鸡叫所致,如苗族神话《公鸡叫太阳》,原本两种并无必然联系的自然现象,却因出现的时间相近而被神话思维的逻辑建立起了因果关系。

似乎,原始人总是在先后出现的两个不同事物和两种不同现象之间,寻找必然的联系。

按照鸡叫太阳出的逻辑推演,感生神话中那些神秘的感孕就不难理解了。

对生殖奥秘尚不能了解的原始女人,当体内莫名而动、腹部渐渐隆起,“无缘由”生下孩子时,必然会去探究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回忆追想之间,自然会将其与自己之前经历的某些特别的事联想起来,比如那让自己有“所感”的看到过、摸到过、梦到过的某种东西,认为它们就是导致怀孕的诱因。

关于“类比”的一般模式,叶舒宪指出,是以已知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来说明未知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从小的、近的、日常的经验事实出发解释大的、远的、神秘的非经验事实。

[12]感生神话中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是因吞物而感孕,如简狄吞鸟卵生下殷始祖殷契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