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2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在感染病原体时表现出的抵抗力。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植物抗病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1. 植物抗病性的基因调控研究发现,植物抗病性往往与特定基因的调控有关。
科学家们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关键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例如,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可以激活植物的防御基因,从而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2. 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对抗病原体的重要防御机制。
科学家们对植物免疫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一些与植物免疫相关的重要蛋白质。
研究表明,激活这些蛋白质可以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抗性。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病原体通过分泌毒素来削弱植物免疫系统的机制,这为研发新的抗病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改良为了提高植物的抗病性,科学家们利用遗传改良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选择具有抗病性的物种或品种进行杂交,通过基因重组和选择,培育出了更具抗病性的新品种。
这种遗传改良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还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环境。
4. 生物技术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病性基因的外源DNA导入到目标植物中,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还可以对植物基因进行精确编辑,从而改变其抗病性。
这些生物技术方法为培育具有高抗病性的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
5. 抗病性相关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植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调控抗病性反应。
科学家们对这些信号传导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信号分子和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通过调控这些信号传导途径,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此外,科学家们还利用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总结起来,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通过对植物基因的调控、免疫系统的研究、遗传改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成功地培育出了更具抗病性的农作物品种。
植物持久抗病性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进 行 轮 作 , 同一 品 种 内 累 加 不 同 的 抗 病 基 因 等 。 与 此 在
同 时 , 培育 出大 量 具 有 持 久 抗 性 的 作 物 品 种 , 也 目前 以小 麦 和水 稻 的 持 久 抗 性 研究 的最 为深 人 。
2 持久抗 性 的遗传 机 制 及 持 久抗 性 基 因 的分 子 标 记和克 隆
摘 要 : 农 作 物 育 种 过 程 中 , 来 越 多 的植 物 抗 病 基 因 被 应 用 , 在 越 但是 大 多 数 基 因 的 抗 性 不 能 持 久 。 因 此 , 定 确
影 响 抗 性 持 久 性 的 各 种 因 子 , 成 育 种 策 略 以增 加抗 性 的持 久 性 成 为 近 5 形 O年来 植 物病 理 学研 究 的首 要 目的 。
式 提 出持 久 抗 病 性 的含 义 : 某 个 栽 培 品 种 在 有 利 于 病 当
害 流 行 的环 境 里 长 期 大 面 积 种 植 时 仍 能 保 持 抗 性 ,则 称
这种 抗 性 为 持 久 抗 性 ( ual R s tne [ 自从 持 久 D rbe eiac ) s 。 抗 性 概 念 提 出 以 后 , 国 的 作 物 育 种 专 家 都 对 此 进 行 了 各 大 量 的研 究 和 实 践 , 成 了不 同 的 持 久 抗 性 育 种 策 略 , 形 如 限制 抗 性 品 种 的 种 植 范 围 , 含 有 不 同 抗 病 基 因 的 品种 对
发现 , 品种 在 16 该 9 9年 对 条 锈 病 具 有 较 低 侵 染 率 , 了 到
1 7 年却 变 得 高度 侵 染 , 明 是 由 于 条 锈 菌 新 小 种 产 生 91 证 而 造成 的 。 同时 , 还 发 现 了一 些 低 侵 染 率 品 种 , 些 品 他 这 种 被 广 泛种 植 多 年 而 仍 保 持 抗 性 , 是 Jh sn在 17 于 o no 93 年 就建 议 把 维 持 很 长 时 间 的 抗 性 品 种 称 为 持 久 抗 病 品 种: 引。这 种抗 性 最 初 泛 指 具 有 低 水 平 的 、 向 的 、 显 的 正 明 侵 染率 的抗 性 。它 对 所 有 生 理 小 种 均有 效 , 水 平 抗 性 , 属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与病害抗性机制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与病害抗性机制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抗病基因和病害抗性机制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和病害抗性机制,旨在加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
一、抗病基因的概念与分类抗病基因是指植物基因组中能够使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产生抗性或耐受性的基因。
根据基因的作用机制和表达方式,抗病基因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抗病基因和间接抗病基因。
1. 直接抗病基因直接抗病基因是指通过抗病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s)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基因。
这些蛋白质可以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成分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触发一系列的反应,最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直接抗病基因通常通过编码特定的蛋白质来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2. 间接抗病基因间接抗病基因是指通过调节植物的信号通路和固有免疫系统来增强抗病能力的基因。
这类基因通常与植物的免疫反应相关,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间接抗病基因包括调控转录因子、信号转导分子等。
二、病害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除了抗病基因的分类,病害抗性机制的研究也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通过揭示植物对病原微生物反应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了解病害的发生和防控。
1. PAMP-PRR互作模式PAMPs(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病原联想分子模式)是病原微生物分子结构的一部分,PRRs(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模式识别受体)是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可以识别和结合PAMPs。
当PRRs与PAMPs结合时,会激活一系列的防御反应,从而增强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2. R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R蛋白(Resistance proteins)是植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识别病原微生物效应物质,并触发免疫反应。
R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被称为特异性(异种)免疫反应,能够防御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并引发快速而持久的抗病反应。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种植模式的改变,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为了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探讨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2. 分析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3. 研究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4. 评估植物抗病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实验方法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采用自交、回交、测交等方法,对植物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确定抗病性状的遗传方式。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等技术,检测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抗病性品种和病原菌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通过电生理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观察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过程。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采用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对植物抗病育种效果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自交、回交等实验,发现植物抗病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抗病性强的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病性弱的品种。
此外,在病原菌侵染条件下,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实验表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植物细胞壁蛋白与病原菌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等。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通过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1. 植物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留 , 在 试 验 过 程 中未 发 生 药 害 。 且
噻吩磺 隆人 体每 日允许摄入 量 ( D ) 0O A I为 .1
参考 文献 :
m /g 其最高残 留限量( R ) 国际食 品法典委 gk 。 M L在
员 会 ( A 未 规 定 , 拿 大 规 定 大 豆 中 噻 吩 磺 隆 C C) 加
植 物 的抗 病 性 与 其 它 性 状 相 比有 其 特 殊 性 ,
即它不仅决定于植物本身 的基 因型 ,还取决 于病
原物 的基 因型。 因此 , 植物与病原 物互作 的遗传基
收 稿 日期 : 0 8 O — 2 修 订 日期 : 0 8 0 — 3 20一 10 ; 20— 7 0
作者 简介 : 古瑜 (9 1 )女 , 东梅 州 市人 , 17 一 , 广 副研究 员 , 士 , 博 主要从 事植 物细胞 和分 子 遗传学 研究 。
、
【】 1 黄春 艳 , 陈铁 保 , 王宇 , . 吩磺 隆防除 玉米 和大 豆 田问杂 草 等 噻 效 果及 安全 性评 价… . 杂草 科学 ,0 4 2 : 9 4 . 20 ( )3— 1 [] 林 , 剑华 , 2叶 朱 王维 , 噻 吩磺 隆 的毒 性及 致 突 变性 … . 等. 生物
维普资讯
天津农业科学
・植 物 保 护
i A r ut a S ine n gi l rl cecs c u
2 0 1 ( 、4 — 8 0 8. 4 :5 4 4
植物 抗病 机 制 的研 究进 展
古 瑜 , 占温 , 德 岭 , 文 芹 贾 孙 宋
原物 的传播和侵染 。 目前 , 害造 成的损失使农作 病 物 产 量 和 品质 均 下 降 。 因此 , 害 已 成 为农 业 生 产 病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在植物学领域的研究中,植物抗病机制是一个重要且引人注目的课题。
随着人们对植物健康和农作物生产的关注不断增加,对植物抗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从植物抗病机制的意义、抗病植物的重要性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抗病机制的意义植物抗病机制是指植物在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时所展现的一系列防御反应和生理活动。
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意义在于能够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减少植物疾病的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随着全球粮食安全的紧迫性,研究植物抗病机制对于确保粮食供应和解决饥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病植物的重要性抗病植物是指通过自身的防御系统,能够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避免发生疾病的植物。
与易感植物相比,抗病植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力,能够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攻击时快速做出反应。
基于抗病植物的特性,培育抗病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最新研究进展1. 植物免疫系统的发现和研究:通过研究植物免疫系统,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与植物抗病机制相关的基因和分子信号途径。
植物免疫系统分为PAMPs-PRRs途径和R基因介导的抗病性反应,这些发现为培育抗病植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激素如水杨酸、乙烯和赤霉素等在植物抗病机制中具有调节免疫反应和抗病性的功能。
3. 孟德尔遗传学的应用:近年来,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多个与植物抗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基因。
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能够快速地改良农作物的抗病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4.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研究: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揭示植物抗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的免疫系统,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结论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对于促进农作物产量、改良植物抗病性以及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病理学的分子机制研究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涉及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推进。
本文将从植物病原体感染的分子机制、植物抗病机制的分子基础、分子标记和基因编辑等方面探讨植物病理学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病原体感染的分子机制植物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在感染植物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分子机制。
其中,植物病原体侵入植物细胞后,会释放一些信号物质,引起植物细胞的防御反应。
比如,植物细胞壁上的PAMPs(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结构域会与病原菌体表面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激发了植物的PTI (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植物细胞内病原菌的繁殖。
然而,病原菌也会不断进化,释放出新的信号分子来破坏植物的防御系统。
植物细胞则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节和进化,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最终,植物病原体会引起植物的HR(Hypersensitive Response),从而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感染。
植物抗病机制的分子基础植物的抗病能力是由一系列基因共同发挥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许多研究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分析与植物抗病相关的基因,以更好地了解植物抗病机制的分子基础。
其中,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基因和信号途径与细胞死亡和防御反应相关。
例如,拟南芥中覆盖细胞在感染细菌后会产生抗性,这是因为涉及到轻重链诱导因子(RIN4)的氧化和磷酸化。
此外,与植物的应答和调控有关的基因如图腾、金属硫酵母、WRKY转录因子等也都是研究抗病机制的重要对象。
这些基因的相关研究为植物免疫防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分子标记基于植物基因或蛋白质与感染和病理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分子标记以分析植物反应的特定生化过程。
例如,在植物病原体中,植物的蛋白质被病原菌分解,会产生一些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可以被检测出来并用于分子标记的开发。
植物免疫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免疫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植物疾病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研究植物的免疫抗病性分子机制已成为热门领域。
本文将探讨植物免疫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并介绍了常见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概述植物免疫抗病性是植物对抗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抗病性反应实现: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和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效应子引发的免疫反应)。
PTI是植物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体特征分子(PAMPs),激活免疫反应。
ETI是植物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是由植物基因特异性抗病基因产物(R蛋白)识别和激活的。
二、PTI的分子机制PTI是植物最早响应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反应。
主要机制包括植物模式识别受体的活化和PTI信号的传导。
植物通过感知病原体特征分子(如细菌的flg22和真菌的chitin)的PRRs,激活PTI反应。
此外,PTI信号的传导由多个蛋白激酶和二次信使分子参与,并通过激酶级联反应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
三、ETI的分子机制ETI是植物免疫的特异性反应,依赖于植物基因特异性抗病基因产物(R蛋白)的识别和激活。
ETI的分子机制包括R蛋白的活化、信号传导和抗病基因的表达。
当植物感知到病原体的效应子分子入侵时,R蛋白会与效应子发生互作,从而激活ETI反应。
四、研究方法目前,研究植物免疫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主要依靠遗传学、生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
其中,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基因功能的研究。
另外,大规模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的应用,也为研究植物免疫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五、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植物免疫抗病性与非编码RNA、蛋白质修饰和互作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非编码RNA如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被发现参与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基因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 细 胞 死 亡 基 因 Apaf-1 和 CED4 相 对 应 的 序 列 十 分 类 似[3], 这 些 序 列 也 被 叫 做 是 NB-ARC 结 构 域 。亮 氨 酸 富 集 区 ( LRRs) 与 蛋 白 与 蛋 白 相 互 作 用 以 及 蛋 白与配基相互作用有关。
基 于 它 们 N 末 端 结 构 的 不 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B-ARC-LRR 蛋 白 能 够 被 进 一 步 分 类 。TIR-NB-ARC-LRR 蛋 白 在 N 末 端 有 一 个 白 细 胞 介 素 受 体 ( Toll interleukin-1 receptor TIR) 的 同 源 结 构 域 [5]。 TIR 结 构 域 十 分 保 守 。 另 一 类 CC-AB-ARC-LRR 蛋 白 N 末 端 有 一 个 ( coiled-coil CC) 结 构 域 。
收稿日期: 2006-10-11 基金项目: 北 京 市 教 委 科 技 发 展 面 上 项 目 ( KM20031002)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30571010) 作 者 简 介 : 王 文 娟 ( 1981-) , 女 , 在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 从 事 植 物 分 子 生 物 学 和 病 毒 学 研 究 ; E-mail: wangwenjuan1014@163.com 通 讯 作 者 : 张 飞 云 , 硕 士 生 导 师 , 从 事 植 物 分 子 生 物 学 和 病 毒 学 研 究 ; Tel: 010-68980096, E-mail: feiyun39@126.com
表 1 植物 R 基因和和它们所识别的病毒的无毒基因
尽管这些 R 蛋白结构十分类似, 但是它们功能却 不同。例如, 拟南芥 RCYI 和 HRT 是等位基因, 它们编 码的蛋白序列有 91%的同 源性[6], 但是它们却分别 抗 两种不同的病毒 即黄瓜花叶病毒 (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和 芜 菁 皱 缩 病 毒 ( Turnip crinkle virus TCV) , 因此 R 蛋白具有结构相似性和功能多样性。 1.3 R 蛋白结构域功能
20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7 年第 1 期
部抗病的表现, 这种局部抗性继而又引发整株植物 对 病 原 的 广 谱 抗 性 , 即 系 统 获 得 抗 性 ( systemic aquire resistances SAR) 。发 生 在 远 离 感 染 区 域 的 新 生组织, 序列相同或相似的病原菌不能感染这些组 织。 1.2 R 基因结构
·综 述 与 专 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7 年第 1 期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王文娟 张飞云
(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北 京 100037)
摘 要: 植物抗病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植物形成了一系列复杂有效的防御机制来抵御、破 坏病原物的侵染。植物抗病基因在植物抗性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一旦监测到病原物马上起始防御反应, 并伴随着植 物体内一系列细胞和生理生化的变化。近年来, 基因沉默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胞内防御外源核酸的机制, 越来越受到科学家重 视。综述了植物抗病基因和基因沉默机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并对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 抗病基因 无毒基因 RNA 沉默 抑制因子
Pr ogr ess in the Resear ch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lant Resistance
Wang Wenjuan Zhang Feiyun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ng 100037)
Harold Flor [12]研 究 了 亚 麻 抗 锈 病 的 遗 传 机 制 以
2007 年第 1 期
王文娟等: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1
及 亚 麻 锈 病 的 真 菌 病 理 学 , 首 次 揭 示 了“ 基 因 对 基 因 假 说 ”( gene-gene hypothesis) 依 据 这 一 假 说 , Noel keen [13]建 立 了 配 体-受 体 模 型 , 即 对 于 植 物 的 每 一 个 主 效 抗 病 基 因 ( resistence gene, R) , 病 原 菌 上 就 存 在 一 个 相 应 的 决 定 毒 性 的 无 毒 基 因 ( avirulence gene, Avr) 。 这 一 对 匹 配 基 因 似 乎 控 制 着 这 一 相 互 作用的结果即病原与寄主亲和表现为抗病, 不亲和 表现为感病, 尽管有好多观察数据支持配体- 受体 模 型 , 但 它 并 不 是 R 蛋 白 和 Avr 蛋 白 作 用 的 普 遍 机 制, 大多数情况下, 两基因产物直接相互作用的例 子还未有发现。
已 经 确 定 了 选 择 性 转 录 子 编 码 的 蛋 白 功 能 。首 先 , NL 编 码 的 仅 有 TIR-NB-ARC 结 构 域 的 蛋 白 可 能 在病毒感染植株后与全长 N 蛋白相互作用, 这种 相 互 作 用 可 以 起 始 抗 病 反 应 的 信 号 传 导 ; 第 二 , NL 和 NS 蛋 白 的 相 互 作 用 可 以 阻 止 异 常 R 蛋 白 的 信 号 传 导 。N 基 因 转 录 子 错 误 剪 切 的 植 物 丢 失 了 对 病 菌 的 抗 性 , 但 其 机 理 未 知 [11]。 1.4 无毒基因的识别
目前已经分析揭示了许多 R 蛋白的结构和功 能。对烟草 N 蛋白三个结构域分别进行突变, 植株 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减弱, 揭示了 N 蛋白每一 个结构域对病原菌的识别和信号传导都有重要作 用 [7], 对 茄 属 植 物 ( Solanum tuberosum) R 蛋 白 Rx1 对 PVX 的 抗 性 分 析 也 得 到 类 似 的 结 论[8]。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已经克隆得到一些植物抗 病 R 基 因 ( 表 1) , 它 们 都 属 于 植 物 R 基 因 的 NB- ARS-LRR 亚 家 族 , 其 中 核 酸 结 合 位 点 ( nucletide- bingding site NB) 结 构 域 和 其 相 临 的 序 列 与 后 生 动
为了鉴定 R 蛋白的特异性识别功能结构域。 科 学 家 对 亚 麻 L 基 因 进 行 了 分 析 。不 同 等 位 基 因 之 间 的 交 换 实 验 揭 示 了 LRR 和 TIR 结 构 域 对 蛋 白 的 识 别 有 重 要 作 用 [9]。 对 RCY1 和 其 它 几 个 等 位 基 因 HRT 和 RPP8 ( 抗 寄 生 霜 霉 菌 Oomycete Peronospora parasitica 的 R 基 因 ) 的 分 析 也 证 实 了 行 使 特 异 性 识 别 功 能 的 几 个 氨 基 酸 残 基 都 在 LRR 结
Ke y words : R gene Avr gene R NA silencing Suppressor
植物体内有一系列免疫机制抵抗病原菌侵染。 但是, 一旦病原菌成功躲避了这套防御机制, 疾病 就 爆 发 了 。20 世 纪 90 年 代 , 乌 干 达 国 家 木 薯 感 染 了 木 薯 花 叶 双 生 病 毒 ( Cassava mosaic viruses) , 导 致 木 薯 产 量 降 低 , 成 百 上 千 的 人 民 死 于 饥 荒[1]。2003 年 , 非 洲 大 陆 有 1 900 多 万 吨 木 薯 因 为 感 染 该 病 毒 而 减 产 , 大 约 损 失 了 19 多 亿 美 元 [2]。 由 此 可 见 , 了 解植物防御机制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高世界粮食 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防御功能的? 这一领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RNA 沉 默 是 植 物 抗 病 的 另 外 一 种 机 制 , 这 一 机 制 同 样 受 到 科 学 家 越 来 越 广 泛 的 关 注 。R 蛋 白 和 RAN 沉默是如何相互作用限制病原菌侵染的? 我们综述 了植物抗病领域最新的进展, 并对研究植物抗病机 制的前景做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