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人生:张謇的社会责任思想

合集下载

张謇_: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张謇_: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风流一代·青春22悦思专题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文/本刊记者 张建6月16日,虽是工作日,南通博物苑内仍游人如织,游客们来此除了解南通的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参访一位名人的生平故事——他就是清末状元、爱国企业家张謇。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五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强爱国情怀。

他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

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当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

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皆根源于此。

“棉铁主义”造就“商业帝国”南通博物苑新馆展陈南通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商贸往来,走出新馆,就进入了“私人领地”。

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是一栋英国式建筑,二楼的展厅挂满张謇生平图片。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出生,父祖以上数代都以农商为生。

为了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就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光绪二十年),41岁的张謇考中甲午恩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正是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是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大标志,于张謇而言,也是他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一大转折点。

在中国士大夫的观念里,科举出仕才是正途,很多人对张謇退出仕途进入商场不甚理解。

张謇去世后,其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说道,父亲弃官离京直接从事实业有四个动机:一是祖父去世,父亲名场欲望低落;二是国势危迫,要使中国不贫不弱,唯有振兴工商业;三是做自立、做事的读书人,为“书呆子”“书蠧头”出气、争面子;四是大暴雨中文武百官侍奉、接驾慈禧太后,深感这种官“没志气”。

试说“张謇精神”

试说“张謇精神”

试说“张謇精神”作者:茅家琦来源:《历史教学》2009年第05期[关键词]尊重人格,道德追求,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05-03一、“重人格、尊人遭”——张謇的道德追求张謇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

1924年,在致黄郛的一封电文中,张謇说:“法治治人,先各自治。

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

”重人格、尊人道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是“张謇精神”的核心,也是张謇一生“立功”“立言”的准则。

对自己,张謇珍重自己的人格,严于律己。

他的儿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有下列一段记载:甲午那一年,我父亲在北京好几个月。

有一回看见太后从颐和园回到京城里,适逢大雨。

地上的水积了一、二尺,大小文武百官,还有七、八十岁年纪的老臣子,都跪在水里边接驾。

上面的雨,先落到帽子上边的红纬缨,从那里滴下来,滴到袍褂上,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还好像染了鲜红的颜色。

那太后坐在轿子里,连头回都不回。

我父一看,心上就难过起来,觉得这种是有志气的人该做的么?还是回转去做老百姓吧!张孝若在这部传记中还有另一段记载:我父……不愿意居住租界,或是在租界范围以内购产置业。

我父认为,托庇外人势力是一种极可耻辱的事。

对于中国人不是在朝做官,就是上租界居住的流行惯性,最后痛恨。

对他人,张謇十分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

在南通第三养老院的开幕典礼上,他说:“夫养老慈善事也。

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名。

鄙人却无此意。

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

”张謇非常关心穷苦青少年的成长。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到:我父曾经叫我母徐太夫人、吴太夫人各办一个小学校,一个幼稚园;我嫂沈夫人也办一个小学校,并且在我家各处祠堂内舍里边,凡有余空的房屋,总是办小学校,祭田收入多下来,就做经费。

张謇对积极办学的人极其尊重。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道:二十年中还有二、三个人,也是我父亲所极端敬重的。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张謇,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官至清朝工部尚书。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高政治声望与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

张謇的政治人格以秩序与稳定为终极追求,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充满着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崇尚和追求。

本文将通过分析张謇的政治生涯、政治言论和政治立场,探讨他的政治人格,以及他对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的内在动因。

张謇的政治生涯是他对秩序与稳定追求的体现。

张謇生于清朝末期,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时代,身历了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争失利、戊戌变法终结等一系列国家政局动荡的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政治观念和追求。

张謇在政治上追求秩序与稳定,是出于对国家动荡的深深不安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他从小就对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充满责任和担忧,这种责任感和担忧成为了他一生追求秩序与稳定的动力。

张謇的政治言论也充分展现了他对秩序与稳定的崇尚。

他曾经说过:“事无巨细,皆须秩序,非日积月累,无法成材。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对秩序的看重和推崇。

在他看来,秩序是一切事物成长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稳定繁荣的保障。

而为了维护和促进这种秩序,他提倡“持之以恒,千方百计”的治国之道,不断呼吁国家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秩序的维护能力,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

在他的政治言论中,对秩序与稳定的追求贯穿始终,成为了他的政治信条。

张謇的政治立场也始终围绕着对秩序与稳定的追求。

他在政治上主张“稳定”一词,倡导政府要坚持守住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而不是频繁更替领导者,频繁颠覆政局。

他认为,政局的频繁变化只会导致国家的动荡不安,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他坚决反对政变和革命,主张通过法治和渐进的改良来推动国家的变革和进步。

他在政治上的这种立场,正是他对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的具体体现。

张謇对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是由他内心的诚实正直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所驱动的。

张謇自幼就以诚实正直著称,他认为稳定与秩序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而这正是他眼中“国家”的美好。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试说“张謇精神”

试说“张謇精神”

试说“张謇精神”茅家琦关键词:尊重人格;道德追求;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05—03一、“重人格、尊人道”──张謇的道德追求张謇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

1924年,在致黄郛的一封电文中,张謇说:“法治治人,先各自治。

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

”重人格、尊人道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是“张謇精神”的核心,也是张謇一生“立功”“立言”的准则。

对自己,张謇珍重自己的人格,严于律己。

他的儿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有下列一段记载:甲午那一年,我父亲在北京好几个月。

有一回看见太后从颐和园回到京城里,适逢大雨。

地上的水积了一、二尺,大小文武百官,还有七、八十岁年纪的老臣子,都跪在水里边接驾。

上面的雨,先落到帽子上边的红纬缨,从那里滴下来,滴到袍褂上,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还好像染了鲜红的颜色。

那太后坐在轿子里,连头回都不回。

我父一看,心上就难过起来,觉得这种是有志气的人该做的么?还是回转去做老百姓吧!张孝若在这部传记中还有另一段记载:我父……不愿意居住租界,或是在租界范围以内购产置业。

我父认为,托庇外人势力是一种极可耻辱的事。

对于中国人不是在朝做官,就是上租界居住的流行惯性,最后痛恨。

对他人,张謇十分尊重他人的入格尊严和人生价值。

在南通第三养老院的开幕典礼上,他说:“夫养老慈善事也。

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名。

鄙人却无此意。

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

”张謇非常关心穷苦青少年的成长。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到:我父曾经叫我母徐太夫人、吴太夫人各办一个小学校,一个幼稚园;我嫂沈夫人也办一个小学校,并且在我家各处祠堂内舍里边,凡有余空的房屋,总是办小学校,祭田收入多下来,就做经费。

张謇对积极办学的人极其尊重。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道:二十年中还有二、三个人,也是我父亲所极端敬重的。

一个是山东办学的乞丐武训。

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富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极具启示性,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思想。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独具匠心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张謇思想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

一、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概述张謇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他认为政府应该把社会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实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而做出努力。

其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两个前提的。

第一是以个人欲望为驱动的市场经济往往会陷入剥削、不公和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而政府有义务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市场的发展,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第二是“天下为公”理念的基础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前提,而非单一群体的利益。

二、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践1.物价调整1988年张謇担任物价专家组组长时,遭遇了中国实施物价改革以来的最严峻的通货膨胀。

张謇在此时提出了一套“价格双轨制”方案,即国有企业产品不涨价、农产品不降价,而非国有企业产品涨价和农产品降价。

此举旨在消除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出现的失业问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在价格上调控了市场,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发展。

2.统筹城乡建设在中国城乡生产生活一体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出现了城市物价高、农村物价低的“两极分化”现象。

为了平衡城乡物价差异,张謇倡议发展中小城市,以发展当地产业和提供工作机会,并通过投入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人们在当地购房和就业。

这一举措使得城乡间的收入压力得到了缓解,实现了城乡共同发展。

3.推动经济转型张謇主张通过放松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使市场自然发展,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

张謇指出:“市场经济的定价是公正和透明的,政府干预会削减市场的效率。

”他认为市场是一种公正的、自我调节的机制,不应该被政府包办一切。

这种思路在发展中国家迈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观南通张謇别业心得体会

参观南通张謇别业心得体会

参观南通张謇别业心得体会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南通张謇别业,此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謇别业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企业,参观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其发展历程,还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以下是我对此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南通张謇别业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通过参观展厅,我了解到了张謇别业的创始人张謇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和勇气的商人。

他不仅自己经商致富,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民众做出了很多贡献。

张謇别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张謇先生作为一位商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我非常仰慕和钦佩的。

其次,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南通张謇别业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张謇别业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专业而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我对这家企业的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张謇别业注重员工培训和激励,提倡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

这种人文关怀和注重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员工的个人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南通张謇别业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也令我赞叹不已。

参观期间,我们参观了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实验室,了解到张謇别业一直倡导技术创新和质量第一的理念。

企业为产品研发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并拥有一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研发团队。

通过参观,我还了解到张謇别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既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实力,也证明了张謇别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最后,参观南通张謇别业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张謇别业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企业不仅在慈善捐助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积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受到了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每个企业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总结起来,参观南通张謇别业让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到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并深刻感受到了企业在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突出表现。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张謇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其政治人格以追求秩序与稳定为核心。

这种政治追求不仅源于他的身世和学历背景,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中国政治现实和未来的看法,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解和追求。

一方面,张謇的追求秩序的政治人格可能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

他出生于一个经商之家,家族传统重视秩序和稳定,这对张謇的思想和行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加入太平天国后,因为发现其混乱和缺乏秩序,从而离开加入清朝政府,从而表现出他对于秩序和稳定的倾向。

另一方面,张謇的政治人格也与他的学历背景有关。

他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主修造船和造船工艺学,这让他牢固地掌握了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

在他的眼中,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稳定,有序的政治基础上,科学技术和经济工程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国家政治环境之上。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解释,张謇的政治追求和他的技术背景密切相关。

在张謇的政治活动中,他强调了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他在推动铁路发展和社会重建中发挥的作用。

他积极向清政府建议兴建铁路,成立铁路管理局,并亲自监督建造,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在社会重建方面,他支持建立学校和医院,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然而,张謇并不是一个盲目追求秩序和稳定的人,他也关注了科技发展和文化自由。

在流亡后,他担任湘军的政治顾问,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鼓励人们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主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总之,张謇的政治人格以追求秩序和稳定为核心,这种追求源于他的家庭背景和学历背景,并反映出他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他强调稳定和秩序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但同时也保持开放的思想,主张科技发展和文化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赢人生:张謇的社会责任思想
摘要
张謇的企业经营伦理思想以共赢共生为核心信念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上强调顾客至上
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责任为本在企业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科学发展诠释着中国知识分子如何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商业舞台上践行实业救国的朴素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张謇企业伦理共赢共生实业救国
一,责任为本:企业的社会观
责任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还应该不断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必然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

但企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以一定目标汇集起来的社会人的集体,因此企业还有自己特定的社会道德责任。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经营原则,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独立地履行伦理义务,独立地承担伦理责任,始终不忘所担负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

张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色地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为了实现“立国”,“自强”,“救贫”的报复,张謇艰苦创业,使大生纱厂站稳脚跟并获得盈利,然后就把很多盈利投向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

”之所以强调实业,这是因为兴办教育、发展公益须有资本,就此而言可称实业是教育与公益事业的根本。

“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

“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

”张謇在兴办教育上确实令人叹服。

1902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 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江苏省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南通图书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1914 年创办了甲种商业学校和全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学校------女红传习所。

与此同时和稍后张謇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如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

而在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他创建了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栖留所、残废院、更俗剧场、公共体育场、军山气象台、城区五公园等。

张謇在南通创办实业的基础上,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在南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不仅为南通(还可以说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开启了民智,而且在乱世中劈出了南通这一方净土。

南通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1921年就读于南通大学农科的四川人陈翰珍称“近来工业发达,佣于工厂者亦有数万,又因有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厂及育婴堂等,故余来通两年余,窃盗之事少闻,乞食之事鲜见。

虽不敢一是建立了“广生榨油股份有限公司(又称广生油厂)”。

通过调查张謇发现大生纱厂所产生的棉籽数量不少,“与其生货卖出,不如自制熟货”。

为此,“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

1902 年,他开始筹建油厂。

“因就大生纱厂棉子,故此油厂附近纱厂而设,厂名广生。

”第二年,广生榨油股
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专以大生纱厂所产生的棉花籽制造棉油棉饼。

这样,一来提高了大生纱厂的经济效益,二来又很好的地利用其派生出的“废料”,实现了资源再生。

二是建立了大隆皂厂。

广生油厂在生产棉油的过程中产生出的油料废弃物又是制造肥皂的尚好原料,张謇将其再利用,1902 年,在唐家闸又办起了以广生油厂所产生的下脚油脂为原料的大隆皂厂,生产皂烛,供百姓生活所需。

如此,张謇就在当地创造性的以棉花为源头,建立起了第一个产业链:棉花→棉籽→广生油厂→大隆皂厂。

在此基础上,张謇看到纱厂(也包括以后在1915 年他建立起来的织布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飞花”,一方面它严重的污染了工厂及其
周边的空气和环境;而另一方面如果能把它有效的回收又可以作为工业造纸的原料来源,实现“变废为宝”。

1908 年,他筹措资金,以“飞花”为原料,再加上稻草、芦苇等当地资源,办起大昌纸厂,生产各种不同类型的纸张。

大昌造纸厂生产的纸张,有很大一部分供应张謇于1902 年创办的翰墨林编译印书局。

由于张謇在产业结构上重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因而又形成了一个生态化的产业链:皮棉→大生纱厂→织布工场→大昌纸厂→翰墨林编译印书局。

可以这样说“大生集团”在张謇的领导下由一个棉花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产业链。

以上只是介绍了张謇在以“棉花”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实,张謇对南通其它农业资源的利用也是如此。

譬如:当地盛产小麦,张謇就以此为原料,在1901年筹建大兴机器磨面厂,1904年投入生产。

一来利用小麦生产面粉产品供人食用,二来还利用磨面厂所产生的麸皮提炼成面筋、淀粉和麸子,面筋供百姓食用,淀粉供织布厂为浆纱原科,麸子作为一种喂养饲料,由此形成:小麦→大兴机器磨面厂→大生纱厂织布工场的又一产业链条。

还有,蚕茧是南通农民从事的一个传统产业,他又以此为原料,在1903 年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生产和经营缫丝、丝织、漂染等业务,生产产品供应女工传习所,从而形成了蚕茧→阜新蚕桑织染公司→女工传习所这一产业链。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张謇大生集团的工业企业中,一家企业的产品或这废弃物,往往又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来源,进行延续生产或者回收再生产。

这样既减少了工业污染,又节约和综合利用了自然资源,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这一模式与我们眼下所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符合。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清末民初时的张謇不可能有现代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现代的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去改造当时的产业的技术,可是他在自己创办实业的实践中对资源的利用和产业结构方面的探索,与当代循环经济的理论却做到了
不谋而合的。

其次,注重生态环境。

清末民初的状元张謇,深受“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浸染,深感人类必须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天地皆始于一”,人们对待天地万物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这与当时的一些精英相比确实显得走在时代的前头。

尤其是他在日本考察期间,发觉日本在促使本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使他感触很深。

他亲眼看到江户城壕成为一潭死水,其河水色黑发臭,不仅有碍观瞻,也不利于卫生,成为“文明之累”。

由此出发,他认为日本商人缺乏商德,中国商人应引以为戒。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之下,张謇从一开始投资企业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对南通生态环境的保护。

如前所述,张謇在大生集团的产业中既能注意对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逐步建成了一些使资源得到较好利用的循环产业链,既做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做到了积极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以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在工人或市民的聚集区积极营造公园,美化居住环境。

“公园者,人情之囿,实业之华,而教育之圭表也。

”1913 年,张謇在唐家闸工业区营造了唐闸公园,以后又陆续建造了东公园、西公园、南公园和中公园,为工人和市民提供了悠闲娱乐之地。

“南通胜哉江淮皋,公园秩秩城之濠,自北自东自南自西中央包,北何有,球场枪埻可以豪,东何有,女子小儿可以嬉且遨;南可
碁可饭,西可池泳舟可漕,楼台亭榭中央高,林阴水色上下交,鱼游兮纵纵,鸟鸣兮调调,我父我兄与我子弟
於此其逸,於此其犹思而劳,南通胜哉超乎超。

”除了建造以上 6 个公园外,早在1904 年张謇在南通的城南建了植物园,1905 年改成南通博物苑,将馆藏文物和园林相结合,这在当时成为南通博物苑的一大特色。

“张謇在江东一个人口仅11 万多的小城竟建造如此之多的公园,这在当时全国1700 个县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他还倡导绿化造林,亲身实践。

1912 年他在五山建立苗圃,供应树苗,绿化造林,并在狼山和军山开辟环山小河,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林木,同时组织学校植树造林;为保护江滩,还在江岸栽种桃桑,建防护林,使南通百姓免受水患之害;在南通道路两旁均植树绿化,“謇之于通道必植树以表之,皆令人度以相等之丈尺,曰:吾欲使南通新草木咸有秩序耳。

”南通是一座近代化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这与张謇注重生态环境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1922 年,专赴南通考察的日本人驹井德三赞叹南通:“交通无不便,气候又温和,风光明美,诚做太平和乡之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