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的特殊教育思想

张謇的特殊教育思想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他的特殊教育思想对中国特殊教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他指出,特殊教育是为特殊学生提供不同于一般教育的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文化水平,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使他们能够以较高的效能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张謇首先指出,特殊教育需要更加全面地分析学生,对学生教育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判断他们的特殊性。
接着,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注重培养特殊学生的独特特质,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以及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自身发挥。
此外,张謇还认为,特殊教育要拥抱传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从各个方面来思考,鼓励他们去做出真正有益的事情。
比如特殊学生如果擅长绘画,可以鼓励他们继续追求这一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和家庭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如果特殊学生有艺术天赋,可以不断磨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后,张謇强调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特殊学生应该得到优先的关注,家长也要认清孩子的真实情况,做到真心对待学生,增加互动沟通,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踏上成功的道路。
总之,张謇的特殊教育思想对中国特殊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要想让特殊学生得到有效的教育,让他们能够能在社会中自由发挥,就需要从传统中学习,不断进行实践思考,制定个性化的教育
方案,提倡真心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健康成长,最终让特殊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末代状元张謇名言名句

末代状元张謇名言名句
1.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 就比如我之前在规划自己的小生意时,只看到眼前那一点点利益,结果吃了大亏,后来才明白眼光得长远啊,这可真是真理呀!
2.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 这让我想起老家的一位长辈,他一生兢兢业业为村里修桥铺路,做了好多实事,现在大家都还记得他呢,确实没跟草木一样默默无名。
3. “謇之营实业,则志在利众。
” 我认识的一个老板就很有这种精神,他开的工厂总是优先照顾员工的利益,大家也都愿意死心塌地跟着他干。
4.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 可不是嘛,那些光想着当官不做事的人最让人瞧不起了,就像隔壁那个总是吹嘘自己职位却没见干实事的家伙。
5. “父子不同舟。
” 之前和朋友出去玩坐游船,还真碰到一对父子纠结要不要坐同一艘船,后来想想这句话,还真有道理啊。
6.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就像我们村头那家小卖部,老板承诺的事情一定做到,大家都特别信任他,生意也是越来越好。
7. “师范为教育之母。
” 看到现在那些优秀的老师,就会感慨培养老师真的太重要了,就像培养好苗子需要好的土壤一样,真的是这个理儿。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就是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
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
”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
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
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
”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
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
”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

育 为首 的 。他不 仅对 “ 学 为人 师 . 行 为世 范 ” 的师范 生
如 是 要求 . 而 且 在他 举 办 其 他各 类 实 业 学 堂 时 . 都 秉 持 这 一 理念 .始 终把 培 育 优 秀 的 职 业 道德 放在 第 一 位 。应 当说 , 修 身 为先是 中国教育 的传 统 理念 之一 。 学 以致 用 , 知行 合 一 重学 轻 术 、 重文 轻 理 、 重知 轻能 . 是 中 国传 统 教育 的典 型 弊端 , 张 謇 一 扫这 种 数
职 业 教育史 料
2 0 1 4 . 1 1 职 业教 育研 究
张謇 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
刘金碌
( 天 津 中华 职 业 教 育 社 天津 3 0 0 1 9 3 )
摘要: 张謇 是我国近代著 名实业 家和教育 家。他 在追求实业救 国理 想的过程 中, 提 出了“ 实业 与
教育迭相 为用” 的职业教 育主张 , 并 身体 力行 , 创设 了办 学层级齐 全且专业 门类广 泛的职 业院校 、 职 业培训 机构和 社会教育事业 , 堪称教育史上 的中 国欲要 富强 , 非“ 振 兴实 业不 可 ” 。而振 兴 实业 , 当以振 兴教育 为 先 。从此 . 他 走 上 了艰难 而 辉煌 的兴
实业 、 办 教育 之路 。 由于历史 和社会 地 位 的局 限性 . 张
謇 以及 那 个 时 期 的 上层 人 物不 可能 认 识 到 国 势 衰微
作者简 介 : 刘金绿 ( 1 9 4 6 一) , 男, 天津 市人 , 天津 中华职 业教育社 职业教 育研 究委 员会委 员, 研 究方向为职 业教 育史。
浅谈张謇的幼儿教育思想

张謇认 为 : “ 自其成童至于弱冠 必责经尽读全经 。而经 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 , 全无 当于生人用 。” 所以他反对“ 责 以 读 经” 这种错误做法 。 张謇主张通过游戏 、儿歌 等多种方式来发展幼儿 的认 识能力、 创造 力 、 想 象力和体 力 , 以此来培 养幼儿 良好 的道
德品质。
【 关键 词 】 幼儿教育 ; 幼儿教师 ; 游戏 ; 幼稚 园; 家庭教 育
在近代南通历史 上值得南通人骄傲 自豪 的 ,并在 中国 教育史 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张謇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 考察南 通后发表演讲说 : “ 南通者 、 教育之源泉 , 吾尤望其成 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本文 拟对 张謇的幼儿教育 理念 、 教 育实践进行些微探索 , 以窥其教育思想之一斑。 张謇所处 的时代 是 中国正处于 内忧 外患 的尴尬境 地 , 他认为“ 政需人 举 , 人需学造 , 一国之强 , 基于教育 ” , 把 国民 教育当作近代立 国的根本大计 。幼 儿教 育则是一个奠 基_ T 程, 是孩子人生 的起始阶段。
WE N U DA0 HANG
谈 张謇 的幼儿教育 思想
文/ 黄 海泉
【 摘 要 】 张謇( 1 8 5 3 —1 9 2 6 ) , 江苏 南通 海 门常 乐人 , 是
我 国近代著名的 爱国实业 家、教 育 家。他所创 办的教育事 业, 效果之 显著是前所未有 、 举世 瞩 目的 。张謇认 为 中国如 此的孱弱 、 贫穷 , 原因在 于教育未能普及 , 未能从娃娃抓起 。 “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 , 基于蒙养 , 而尤在就幼 儿所 已知 , 振 起 其 受 教 育 之 兴味 , 使 之 易晓 而 直 觉 。 ”
张謇教育思想的八大分类

张謇教育思想的八大分类张謇教育思想的八大分类为民为生,适地适时。
一、大生的教育是尚德的★张謇说:“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其间消息关联,正须下博学审问思明辨功夫。
”“首重道德,次则学术。
”★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必先兴学。
乃知勤勉节俭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不二法门。
★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吾人之享用,不可较最普通之今人增一毫,吾人之志趣,不可较最高等之古人减一毫也。
★日作一事,须专须勤,须有计划,须耐劳苦,须自强力。
★在校不能为良好之学生,出校必不能为良好之公民。
主张小学宜加授四书,尽管亮些孩子当时的水平未必能懂多少,但却能养成“崇仰孔道”的习惯。
★张謇指出:“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
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已,故俭为美德。
”★时时以忠信笃敬为训,忠则不二,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
★培护径寸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
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
固不纯恃学业之忧,为已足尽教育之责也。
★以用功学习为当务之急,发愤用功慰父远念,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
★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学,得之艰苦。
其实古今学者之所以能成其学,何一非从艰苦中来”“为学之道,若山容海纳”。
“乃能知其要,参互以证,乃能会其通”。
“未见智能之士言行不顾,而能见信于社会者也”。
“下走自弱冠自至今三十余年中,所受人世轻侮之事,何止千百,未尝动色发声以修报复。
惟受人轻侮一次,则努力自克一次,以是能成一业也”。
★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分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整洁教室内之污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
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
”★学校所讲之修身,仅为理论之出处,社会则实践矣。
张謇教育思想述论

张謇教育思想述论作者:王强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7期张謇,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他艰苦创业,向传统科举制度挑战,大力提倡近代教育思想,先后创办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学校到盲聋哑学校的各级各类学校共计370多所,为近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拟从张謇的办学经历为载体,论述其教育思想。
一、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謇,既是实业家,也是教育家。
在他的思想中,实业和教育是应该相互支撑的。
张謇说:“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是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甲午战争以后,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在谈到日本由小国跻身列强的经验时说:“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在处理实业与教育的关系时,张謇始终把实业放在首位。
他指出“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
从1895年到1924年,张謇共创办了广生榨油公司、复兴面粉公司、大达轮步公司、资生铁冶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大有晋盐垦公司等20多个工厂企业。
南通实业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尤其是为办学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张謇本人从1900—1925年,把实业所得薪金257万元,都用于了教育、慈善事业和地方公益事业。
至于各工厂企业及其他股东的捐款就更多了。
在困难时期“纺厂筹应教育之需要,每年亦七八万”。
张謇指出:“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二、师范为教育之母张謇是中国近代创办师范教育的鼻祖。
他在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张謇“注重实践”的师范教育思想探析

张謇“注重实践”的师范教育思想探析摘要:张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在兴办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张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思想,其中“注重实践”的师范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师教育模式及实践教学的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张謇;师范教育思想;启示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在清末民族危亡时期,张謇“在‘欲国之强,当先教育’、‘欲兴教育,必先兴实业’的思想指导下,走上办实业、兴教育、求自强的道路”…”。
他在大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建立了包括师范学校、中小学、职业学校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机构,为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2年,张謇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师资来普及国民教育、增强国力和振兴民族的‘教育救国’思想,是张謇倡议与兴办师范教育的内在动机”。
在创办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张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张謇的思想与实践1.张謇的思想“中国近代的师范教育,是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伴随中国近代新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拉开序幕。
中国那时不具备普及教育的条件,之所以创办师范教育,主要是想借此振兴教育,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之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师范教育体系逐渐被建立起来,并逐渐趋向完善。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謇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师范教育思想。
教育之目的在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前提是有“教人之材”。
张謇充分认识到师资在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提倡并兴办师范教育。
他认为,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更应强调其实际的教学技能,要能够胜任教书育人的任务,因此师范教育在培养教师时必须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
在张謇丰富的师范教育思想中,他尤其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创造条件,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详细的从实习准备到实习考评的实践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港闸区实验小学教科室★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就是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
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
”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
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
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
”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
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
”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说:“孔子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夫不教之民宁止不可用为兵而已!为农为工商殆无一可者。
”张謇指出:“今天下之官,若是其多矣,其有益于国否乎?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
”★张謇说:“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经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用。
”意思是说,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经上,只能为科举取士准备条件,而于国计民生全无意义。
何况“古今义理,推勘而所出益富,世界文字,陶淬而各有其长。
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所经他反对“今言教育者,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这种错误做法。
在语文教学方面,他主张教授“适用国文”而摒弃“美术国文”。
★张謇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本州教育两年来未有进步,其本在教育未能普及,乡镇小学太少,无以供高等小学取材,由是而上,影响遂及于师范中学。
”他曾批评当时的清政府说:“庚子以后,政府怵于外人之公议,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人讪笑。
”★张謇如此重视职业教育,是为了振兴实业而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材。
他说:“夫学生之入实业学校,固将为实业界效力也。
”张謇在说明他为什么要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原因时说:“本校正科毕业已三次,诸生以数百计。
虽工程实施,侔诸异日,而五洲互市,西五洲互市,西法东渐,河海工程独抱闭关主义,势更有所不能。
而吾国人材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从事培育,庶不至临时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
”★张謇不但十分重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也很重视初等职业教育。
1912年,他在一所国民学校的演说中说:“我看看你们各学校里,很注重职业教育,有农工等科目,这对于你们的前途是大有益处的。
”又说:“从前这些工厂里,贫民不能工作的很多,能工作而不能做上等工作的也很多,这就是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缘故。
”★在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中,张謇要求师生都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他指出:“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他要求:“凡毕业我师范学校者,最终一学期,必就附属小学实习教育。
而教授之实习,必备方案于未习之前,更加评论于既习之后。
”★张謇特别强调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他提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的观点。
他认为:“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到事业人才养成之备,帮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
”★张謇说:“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其间消息关联,正须下博学审问思明辨功夫。
”★张謇在揭示“教育”的含义时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
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
”他还指出,当时有些学生“喜谈自由,喜说平等”,误以为“自由”、“平等”就是“自便”和“放任”,张謇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批评,强调了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张謇主张对教师和学生的功与过应该赏罚分明,因为“赏罚者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之具也”。
但是,无论赏还是罚都必须严肃对待,如果赏罚不当,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譬如赏之当或不当,效果就完全相反。
他说:“赏也,使其人有乐于奋勉之思,他人有竞争学业进步之想,赏之益也,设受赏之人,但以欲望褒赏为心,致饰外表而失其沈毅高尚之志趣,他人以不能得赏之故,而生嫉妒嫌忌之情,是赏之损牟。
”★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分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整洁教室内之污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
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
”★张謇指出:“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
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已,故俭为美德。
”★张謇极力主张勤俭办学,他说:“教育之在我通州今日尤为艰难,无他,财力支绌”,“假使一小学校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而甲绌于前,乙必怯退,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挽救危局、强国富民人才为根本目标,这是张謇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征。
★张謇在兴办教育之初,就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三者中,他认为“国家思想”又是最为重要的。
也就是说他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主导地位。
事实上,张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救国兴国这个时代的主题而展开的。
★为了强化青年学生的“国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张謇对学生特别注重“知耻明志”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耻,激发爱国的热情。
他认为“耻人所不可不知,人而无耻,尚不可以为人,矧在一国这大者乎?第中国何为而有国耻?应亦反省。
”★张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从不就事论事,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索,即让学生了解耻从何来,何以雪耻?★对于20世纪初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张謇十分忧虑地指出:国人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国势艰危”者,“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一二。
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
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适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艰苦创业教育,是张謇教育思想的又一显著时代特征。
★张謇十分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苦自主”、“勤苦俭朴”创业精神的人才。
张謇认为勤俭是做人的本色,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他多次教导学生“诸生须知成大事业,必须从艰苦得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
★注重进取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张謇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时代特征。
★张謇指出:“大世界今日这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
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
”首先,他认为进取和竞争精神来自于远大的志向,“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他要求学生在生活享受上“不可以较最普通的今人增一毫。
”而在志向上“不可较最高之古人减一毫也。
”面对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张謇多次激励学生要不畏艰危,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将来“与欧美相抗衡”。
其次,张謇认为要竞争,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真才实学来自勤学苦练。
他告诫学生“中国当此危险之是时,即为促进进步之时,故须博而学之。
”“苟长此不知自励,知识不进”,“将来亦惟任人宰割而已”。
针对一些学生怕苦畏难、浮躁不定的心理,张謇经常用古今中外一些苦学成才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求知识、做学问必须静心、耐苦、多读、勤思的道理,激励学生奋发努力,知难而进。
★救亡图存,强国富民是张謇倡导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因。
★张謇曾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将中国和德、日等列强进行比较,他认为中国和列强的差距,最重要的也在于人的素质差距。
他指出:“且制度之优劣,犹外物也,根本仍在人之立志”,“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
“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
并且他还断言“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
他提醒人们:“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张謇指出:“日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
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于理。
”“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
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
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中国病不在怯弱,而在散暗。
盖散力不聚而弱见、暗则识不足而怯见,识不足由于教育未广。
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谋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窃惟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
而其根本之根本之在教育。
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国民是张謇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
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和德行艺三者而已。
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
科学者艺之事:艺非德行,体薄而不立,德行非艺,用狭而不行。
不立不行,则才不足,而人之恃以为生者不周。
面向世界,更新教育内容,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培养塑造学生。
实行三个结合、知行并进,在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素质。
中外并举,集纳贤才,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
广辟财源,以实业辅助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在校不能为良好之学生,出校必不能为良好之公民。
主张小学C宜加授四书,尽管亮些孩子当时的水平未必能懂多少,但却能养成“崇仰孔道”的习惯。
★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必遗其小。
★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以用功学习为当务之急,发愤用功慰父远念,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