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课件

音韵学
音韵学概述
反切法研究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和规律 的学科。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始于 汉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反切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 通过对反切法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 的语音发音和语音结构。
韵书研究
韵书是中国古代的语音字典,通过对 韵书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的语音系 统、音韵规律和语音演变。
其他重要著作及其影响
《康熙字典》
是一部集大成的字典,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和词语,对研究汉语词汇 和汉字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古籍的整理、分类和评价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经义述闻》
是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对研究古代经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
05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 物
02
中国古代语言学
文字学
文字学概述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在中国,文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和龟甲上。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 ,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金文研究
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通过对金文的解读,可以了解周 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 • 中国古代语言学 • 中国近现代语言学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 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语言Leabharlann 史的定义与重要性语言学史的定义
语言学史是研究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包括语言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发展 过程。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
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
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99年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说文解字》、《尔雅》。
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
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
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
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
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
”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
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一、1.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语言学现象和理论,中国语言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二、中国语言学史的特点1.小学:传统语言学,相当于广义语言学,只要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组成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三要素:形(文字)、音(音韵)、义(训诂)含义:①小儿学习的学校②学科(见《汉书》)③除字书外,又包括训诂类书籍(音韵《尔雅》放入了经部,未入小学,(隋书)④《尔雅》入小学⑤宋代,小学又被称为“文字之学”,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横竖曲折之书(形);其二,训诂,谓称谓由古今雅俗之志(义);其三,音韵,谓呼吸有轻浊高下之不同(音)。
音韵—《四声谱》字形—《说文解字》训诂—《尔雅》2.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对比:传统(音韵、训诂、文字)西方(语音、词汇、语法)三、中国语言学史分期六个时期:1.先秦(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诸子著作涉及语言问题,语言学萌芽时期2.两汉,重点讲文字词汇,语言法确立时期3.魏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语音研究趋向稳固5.元明,语音面向实际(今音)6.清代,古音古义研究为主,传统语言学的大总结时期四、中国语言学史是世界语言学史的一部分:国外语言学史,古印度,古希腊,中世纪阿拉伯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未受重视的原因:①语言文字上的障碍②长期闭关自守③缺少介绍第一章先秦语言研究(公元三世纪以前,包括秦代)有语言学的证据:①有方言调查②词义辨析③有修辞④出现训诂(《尔雅》)⑤语言理论⑥汉字第一节1、先秦诸子的语言观(见于诸子哲学观点,不系统的,片段的)1.孔子—正名论(名不正,则言不顺)2.老子—名的产生(道可道,非常道)3.墨子的语言学理论①交际过程(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②谈论事物名称的分类2、事物的分类:名:达(通称,物)类(马)私(专用名,臧)荀子的语言学思想:《正名篇》1.论词和概念语言思维的关系异:目异,耳异,口异,鼻异,形体异,心异☆人们有了抽象的语言思维,就可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来认识社会、自然界的规律,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
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一点思考

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一点思考
汉语史的分期是对汉语发展、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总结,这也是汉
语史(言语)学研究的基础。
首先,汉语史可以分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两个时期。
上古汉语大致
是指从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就是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这段时期汉语从野蛮语到文明语发展,其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汉
语出现了笔画、正式条理结构等等。
中古汉语可以从公元前221年到
清朝灭亡。
中古时期汉语的主要发展是书面文字的制定,书面汉语的
制定也极大地推进了汉语词汇和文法的发展,比如“汉语方言统一”,“五音统一”等等。
此外还有汉语的近古时期,大致是指从元朝到清朝的时期。
这一时期
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古代成书的结构被精炼到完整,文言文逐渐被普及,口语也随之发展,汉语词汇更加完善,普通话也出现了。
最后,我们可以把汉语史分为现代汉语时期,从清朝灭亡到现在,汉
语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汉字也推出了大量的改革,
比较系统地刻画了汉字的拼写规范和汉语护颜,文言文也出现了改写
的版本,普通话的书写和口语也越来越丰富,这也是汉语史上比较重
要的一个时期。
总而言之,汉语史的分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发展的变化,
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今天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的。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四、19世纪中外语言研究对比
西方 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 研究内容 构拟共同语—亲属 关系—描写语言历 史演变 研究视角 以“句”(形式、 意义)为单位,以 语法为主体
中国 以客观材料为依据,使 用严谨的科学考究法 音韵(古音校订古书)、 训诂(诠释经典著作)、 文字(研究汉语词源) 以“字”为单位,以字 的形、音、义结合为主 体
• 19世纪中西语言研究,无论在宏观上,还 是微观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尽管中国 语言研究历史比国外早;中国古代语言研 究也作出了不少贡献,但由于中国长期处 于封建统治之下, 闭关锁国,致使中国现 代语言学的产生比国外晚了一百年,直到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诞生才宣告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产生。
• 社会条件:18c末19c初,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 然科学突飞猛进,出现比较解剖学、比较植物学、比 较自然地理学等比较学科,引发了比较语言学。 • 直接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 • [德]帕勒斯《全世界语言的词汇对比》三百八十多种 • [德]阿迪龙《米特里德Mithridates》五百种语言方言 (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 威廉·琼斯: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有亲缘关系。
• 4.[德]施莱歇( Schleicher 1767-1835)
日耳曼语族的谱系图Language Family Tree
• 2.[德] 格里姆(Grimm1785-1863) 著作:《德语语法》 “语音演变规律”(音变) “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印欧语(希腊语、日耳曼语) 不仅有共同的词汇和共同的形 态,语音的变化很有规律。
汉语史 汉语发展史的分期及规律

C.后期齿头音精组声母逐渐分化为精、庄 两组声母;复音词数量增加;系词“是” 开始出现。
二、中古期
从公元4世纪(晋)到公元12世纪左右, 即南北朝、唐、宋时期。
其中六朝为中古前期,在这一时期里, 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北方,中原士族迁居江 左,引起汉语和北方民族语言的融合以及 汉语方言的变化。唐代是中古中期,宋代 是中古后期。这两个时期,经济,文化达 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促进了以中原语言 为基础的汉族共同语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但到了南宋,汉语又开始酝酿着新的巨大 变化。
中古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音上, 1.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
形成;
2.平、上、去、入四声形成; 3.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 4.庄组声母和章组(章昌船书禅)声母合
并;
5.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去声。
(二)词汇上, 1.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 2.复音词大量增加; 3.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三)语法上, 1.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 2.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 3.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 4.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
词后面;
5.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
6.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 生;
7.“动词+否定副词+动词”式的反复 问句产生。
(四)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 仿上古汉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 时,反映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 变文、语录中广 泛应用。
三、近代期
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 明、清时期。
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这一时期汉语的特点是: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一、语文学和语言学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语言学包括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
狭义的语言学指的是同语文学相对的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
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
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别:P3前者是文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王力)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二、中国有无语言学?片面观点:没有,是语文学而不是语言学。
欧洲有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anguistics)的区分,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我们有的人也一切以欧洲模式自蔽,谓我国在“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都是属於“语文学”范围的,是“前科学”的。
原因:(1)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是不够的,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很少,至今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澄清.(2)根据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认为有三点理由:P4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成果驳斥:这些理由似是而非,不能令人信服。
(1)研究对象:“文字和书面语”与“语言本身”并不对立研究事实:古代语言学有优秀的著作,已超出语文学范围。
如《方言》(2)研究目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都有它的目的,不能以此就判断它的性质。
西方语言学最初也是为阅读古典文献服务的。
(3)研究成果:我国古代语言学是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
文字、词汇、方言、语音三、“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也被称为“小学”,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
但小学最初是指教育童蒙的学校,后用来指语言文字的学习。
P36四、古代语言学史大致分期及特点:(1)先秦:萌芽时期,以研究事物名称为特点主要成就:童蒙识字课本的编撰――《史籀篇》名实关系大讨论――孔子、老子、荀子(2)两汉:确立时期,小学的建立,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点1主要成就:识字课本――史游《急就篇》;训诂学、词汇――《尔雅》、扬雄《方言》、刘熙《释名》、《小尔雅》;文字学――许慎《说文解字》;(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发展时期,语音研究开始,词义研究进一步发展主要成就:训诂学、词汇――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孔颖达《五经正义》文字学――《字林》、正字法专著音韵学――韵书:陆法言《切韵》、孙�摇短圃稀�(4)宋元明:研究范围扩大、承前启后的时期,以语音研究为特点主要成就:音韵学――韵书:《广韵》、《集韵》、《中原音韵》、《韵镜》等(5)清代到“五四”之前:鼎盛和转型时期,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点,是对古代语言学的总结时期主要成就:古音学研究、《方言》、《尔雅》、《说文》研究语法研究兴起――马建忠《马氏文通》知识点:三仓(秦朝)――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西汉史游《急就篇》:唯一流传下来的识字课本。
浅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期

发展 不仅 有它的创新性 , 还有连续性和传 承性 。要 研究好 中 国古代语 言学 史 , 就要有掌握 全局 的概念 , 要从 这些不 同时
期 的研究成果 中找 到其研究究也进一 步发展 , 修辞学和语法学 萌芽也产生 了; 第 四部分是 隋唐宋 时期 , 汉 语语音研究 趋于稳 固统一 ; 第 五
【 关键 词】中国语言学史 ; 古代 语言 学; 语 文学 ; 分期 中图分 类号 : H 0 — 0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6) 9 - 0 0 3 3 — 0 2
解, 下面探究 的这 四部书籍 , 在分期上就有所不同。
语 文 学 刊
浅谈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期
。朱 彤
( 辽 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3 3 )
【 摘 要】中国语言 学史 即研究古代语 言学家 、 语 言学著作 以及 不 同时期语 言学发展 的历史。 以王 力先
生 的《中 国语 言 学 史》 、 何 九 盈 先 生 的《中 国古 代 语 言 学 史 》 、 濮 之珍 先生 的《 中 国语 言 学 史 》 、 王 功 龙 先 生 的 《中 国古 代 语 言 学 简 史 》 这 四部 书 为 主要 评 述 蓝 本 , 对 这 四位 语 言 学 家 的分 期 观 点 进 行 简 单 分 析 。
的程 度 。
3 3
中国古代语言学进行分期 的同时 , 非常注重通过考察不 同时
珍先生 的《 中国语 言学史》 、 还有辽海出版社 出版 的王 功龙 先 生 的《 中国古代语 言学简史 》 。因为才疏学浅 , 还没有 能力 提
出有关分期的新探 , 所 以只能是 对各 位老师的论述观点进 行 系统性的学习 , 在此之上 , 简单地做归纳总结 , 谈一下 自己的 理解 , 以勉励 自己能更用心研究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六期:第一期:先秦——中国语言学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诸子着作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论述方面及训诂学的产生萌芽。
首先是诸子的语言观,表现在:(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
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
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
由于其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采纳,于是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于一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严肃。
《公羊传》、《谷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
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的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反对过于浮华的辞藻。
主张言辞足以达意,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辞达而已”。
《论语》里还提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方面,君子要使这两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意义。
修辞学的着作谈到修辞的起源,还是认为孔子起了很大作用。
(2)老子着有《老子》,这本书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其中第二个“道”的一是就是称说,也就是言语表达。
第一个与第三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取名。
”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用今天语言上的惯用的说法就是解决语言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问题。
老子以后,不少学者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3)墨子,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其着作《墨子》里面有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语言问题的看法。
如“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
”“言,口之利也。
”“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这些话谈到了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过程。
(4)荀子,名况,赵国人。
《正名篇》的写作目的在于语言的社会实践是为政治服务的。
内容上大大超过了孔子的正名论。
名实关系的社会约定性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这些话就说明了名称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约定俗成原则。
,也就是语词成立的社会因素。
当然他没有用“社会”这个词,用的是“群”。
在名的分类方面,荀子和墨子也不同。
其次是训诂学的萌芽,表现在:(1)《公羊传》中写道“《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这实际上是指古汉语里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现象。
(2)《谷梁传》不止一次提到了“名从主人”的问题。
其一,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
”这里是说,孔子是依照“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原则将郜大鼎之名记于、《春秋》的,郜是春秋国名,在今山东省城武县东南十八里。
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宋灭郜,并取其所铸之鼎。
桓公又从宋得到这个鼎。
《公羊传》记此事说“此取之宋,谓之郜鼎何?器从名(从本主名名之),地从主人(从后所属主人)。
”对照《谷梁传》可见,“名从主人”是指器物之名遵从原主人所定之名。
其二,鲁襄公五年(前568年),“会吴于善稻,吴谓善,伊;谓稻,缓。
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其注云“夷狄所号地形及物类当从中国言之,以教殊俗,故不言伊缓,而言善稻。
人名当从其本俗言。
”此注说得十分明白,所谓号是指地形及物类的名称,这些名称应当依从“中国”的叫法,(“中国”是当时对周王朝名义上统辖区域的称呼,又特指周直接控制的中原一带。
)为的是教化夷狄。
《左传》记此事为“会吴于善道。
”古时地名无定字,依音书之,故善稻可作善道。
从《谷梁传》及其注来看,似乎吴地将善稻叫作伊缓,并不是一地两名,而是一名两音,是“中国”音与方音的不同。
这说明“号从中国”包含有在地名读音上,方音要服从中国音的意思。
至于“名从主人”只是作为与“号从中国”并列对举出现,其意为:人名要遵从本名。
其三,鲁昭公元年(前541年)“晋苟吴帅师败狄于太原。
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这里大原,在今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里,《公羊传》亦记为大原,而《左传》记为大卤。
可能大原、大卤为一名两写。
《谷梁传》引“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的原则,认为夷狄名应当服从中国名。
“名从主人”在这里仍是并列对举。
其四,昭公五年(前537年)“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贲泉。
狄人谓贲泉失台。
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贲泉,古莒、鲁交界之地。
《公羊传》作濆泉,《左传》作蚡泉,盖一名三写,而《谷梁传》说狄人称为失台,可能是贲泉之地的别种语言名称。
果如是,“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原则又显示更进一层的意义,不仅方音要服从“中国”音,而且,若一地有两种语言的名称时,应取“中国”的称呼为正式地名。
从上述摘引分析来看,《谷梁传》所载“名从主人”并不具有使用地名应尊重地理实体所在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习惯这层意思,甚至与地名根本无关,只是器物名、“人名当从其本俗言”的意思。
在谷梁的词典里,今天所说的地名,不属“名”,而是属于“号”的范畴,疑此划分在先秦是较为明确的,汉以后才出现地名一词。
“号从中国”与地名大有关系,这个原则、要求,一名多音、一地多名的,都要依从“中国”习惯,为的是“以教殊俗”,显示了儒家处理地名问题上的大一统思想。
与此同时,以上两部书都提到了语法分析的问题,而且还有不少解说虚词的地方。
再次是综合词典的编写,表现在:《尔雅》一书的编写应该是战国晚期的学者缀拾前代故训而成,它是先秦时期的著作。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其中,“尔”或作“迩”是“接近”、“走近”的意思;“雅”字从牙从隹,“牙”指前排上下齿,用于咬文嚼字;“隹”原指尖嘴鸟,在此表示“锥形”;“牙”与“隹”联合起来表示“锥形牙”,即“犬齿”。
古人视犬齿为“基准牙”,故“雅”有“基准”、“标准”的意思,通“正”。
“雅言”就是古代的官方语言,就是标准语、规范语。
“尔雅”就是“使人们的语言接近标准”之意。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第二期:秦汉——中国语言学的确立期这个时期的表现是:秦帝国的“书同文”文字政策的颁布,古书注释的大量出现。
(1)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著有《毛诗故训传》。
中国研究《诗经》的著作,即《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30卷。
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
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
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
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
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所以《毛诗》就是《诗经》的《毛传》。
《毛诗故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训诂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
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但毛亨解诗,常以封建伦理观点歪曲诗的主旨,语多附会,不足凭信。
通行版本有《十三经注疏》等。
(2)《郑玄<毛诗笺>研究》以汉代学术为背景,通过严密的考证,采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等方法,从文献学、文学、哲学、文字学等多角度对《毛诗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着重论述其校勘和注释成就及其所反映的主要思想。
创新之处在于挖掘了笺注中所蕴涵的德治、阴阳和谶纬思想,弄清了郑玄融合今古文的大体情形,对郑玄引用经典、笺序释兴等情况作了充分的论证说明,这些对致力于汉代学术、《诗经》学和郑玄经学研究的学者无疑具有启发作用。
(3)王逸,东汉文学家。
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
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
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楚辞章句》是《楚辞》注本。
《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原为十六卷,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卷,改编为十七卷。
书中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
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
王逸注释《楚辞》的体例是,逐句作解,着重训诂,大多言之有据。
他其实是完成了当时的一个集大成的工作。
这部书中所凝结的,除了他个人的勤奋努力之外,其实还有在他之前或与他同时的很多汉代学者的辛勤与智慧。
刘向、贾逵、班固、马融等前辈大家的遗说,就有一些是靠《楚辞章句》才得以保存。
王逸虽然很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并不囿于一己之见,他常常用“或曰”来引用别人的观点。
王逸《楚辞章句》是楚辞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王逸之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再出现优秀的《楚辞》注本。
(4)扬雄(公元前53-18)是著名的辞赋大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名副其实的一位“通人”。
他花了27年时间,记录了大量的方言口语词汇,并整理成《方言》一书,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
扬雄《方言》历来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但素称难读。
《方言》之难读,大概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字讹、脱、衍、倒等问题,需要校勘复原;二是《方言》多奇字僻字,需要考释;三是《方言》所记均为西汉口语词,有不少在古籍中难觅例证,流存于后世方言中的也不多,因此释义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