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语言学史(一)
国学大师王力

国学大师王力王力,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接下来是带大家一起走近的国学大师王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国学大师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
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
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国学大师王力故事一九零零年八月十日生于广西博白县,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
一九二四年到上海,先后入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学习,一九二六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一九二七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一九三二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曾担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主任。
一九五四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王力撰写了上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四十多部,论文二百多篇。
王力语言学史(一)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主讲老师肖希凤语言学一代宗师——王力王力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
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
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余年,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
他写出来的讲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
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专著。
如《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后改名《汉语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等。
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是王力1962年在北京大学第一次担任这一门课所用的讲义。
上完课后,讲稿就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随后由出版社出版。
在这个语言学著作层出不穷的时代,这是一部有特色的语言学教材。
它详尽地论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国两千多年来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结,重点突出,资料详实。
我们语言学史32课时,此教材篇幅长短刚好适合。
前言要点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3、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先秦: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汉魏晋: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修辞学的兴起;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以下是《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的部分摘抄:
1、小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汉字的构造和变迁,词义和音韵,也涉及方言的分合和亲属语言的关系。
2、从音韵学的研究开始,由字音、字形的研究扩展到词义和语法的研究,这就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石。
3、语言学的研究,从广义来说,应该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方面。
4、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偏重于理论,所以直到清末,中国的语言学还是以文字学为主。
5、中国文字学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字形的阶段,第二是声韵的阶段,第三是训诂的阶段。
6、中国人重视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利用汉字来统一语言。
7、汉字的优点在于它有超方言的特点,所以能起统一语言的作用。
8、汉字的缺点在于字形难写,而且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几种不同的读音。
9、汉字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不能表达动态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不能表达“做什么”的意义。
10、汉字的又一个缺点是它的字音和字形往往不能相符。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
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
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佛经翻译演化了汉语反切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佛经翻译演化了汉语反切王了一(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言学史》如此写道:郑樵《通志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
久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音博,谓之波罗门书。
然犹未也,其后又得三十六字母,而音韵之道始备。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然后声病之说详焉。
"姚鼐《惜抱轩笔记》说:"孙炎所以悟切音之法,原本婆罗门之字母。
"纪昀《与余存吾书》说戴东原《声韵考》"…于等韵之学以孙炎反切为鼻祖而排斥神珙反纽为元和以后之说…然《隋书经籍志》明载梵书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安得以等韵之学归诸神珙、反谓为孙炎之末流旁支哉?"以上所述各家的言论。
说明了反切的产生是受了梵文字母的影响。
这种说法是完全有根据的。
这说明了反切之学不产生在汉明帝之前,而产生在汉明帝之后。
其所以产生在汉末,因为要经过一段摸索的过程。
以汉字充当拼音字母,这正显示了我国古代学者的巨大创造。
王先生在这段话之后,还批评了陈澧《切韵考》的说法,陈澧反对反切受外来的影响的说法。
兹不引述。
主要是"何不"为"盍"、"不可"为"叵"等二合音,他认为"皆出于周秦时",王先生说这种二合音,原来是实际语言里无意识的运用,并非像后来那样当作一种正式的注音方法。
事实上,孙炎等学者在汉末也只是开其端,反切真正大大盛行还要等到齐梁间,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已提到了。
【神珙】唐代和尚,音韵学家。
西域人。
宪宗元和以后人,所著有《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其序言引及《元和韵谱》,并论四声读法,上附《五音声论》,分喉、舌、齿、唇、牙五声,每声各举八字以见例,为后世用字母论音韵之滥觞。
今见附《玉篇》末。
王了一王了一(190O--1986)原名王力,广西博白人。
中 国 语 言 学 史

中國語言學史主講:侯小英hxy49@参考书目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小学』的发展过程初级学校↓文字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一、训诂为主的时期¡ª¡ª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二、韵书为主的时期¡ª¡ª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ª¡ª清代四、西学东渐的时期¡ª¡ª清末到解放以前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
如《尔雅》)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
如《说文》、《方言》、《释名》)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研究趋向稳固、统一的阶段)5.元明时期(《中原音韵》是其中的代表作)6.清代(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色)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何为“训诂”?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借字义、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对古书字义的解释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析的材料值得注意先秦诸子的语言学理论孔子(“正名”思想)墨子(《墨经》)荀子(《正名篇》)第二节一、童蒙识字课本我国早期的文字整理工作:上古时期,黄帝史官仓颉周代,西周周宣王史官籀,《史籀篇》秦代,“同书文字”,李斯二、训诂书之祖《尔雅》《尔雅》的名称意义内容、体例释诂、释言、释训—————————————普通语词释亲—————————人的家族关系释宫、释器、释乐———人的日常生活释天——————————————天文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释草、释木———————————植物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尔雅》的性质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1. “正名命物”2.解经《尔雅》的价值与局限价值: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3.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4.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局限:p15《尔雅》的注释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现代周祖谟《尔雅校笺》(整理校勘)《尔雅》的影响“雅学”(主要包括广雅之作、仿雅之作、雅书注释研究之作)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相关历史背景作者“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 南北朝-明代
音韵学研究兴起; 音韵学研究兴起; 1、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 、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 2、唐宋时代 字母的创制(声母); 字母的创制( 、唐宋时代36字母的创制 声母); 3、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4、重要的韵书: 、重要的韵书: 隋陆法言《切韵》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206韵 第一部官修韵书,最 韵 第一部官修韵书, 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韵 北音韵书的创始,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北音韵书的创始,对 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前言
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 3、传统“小学”的含义 、传统“小学”
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 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 史时期的语言学。 史时期的语言学。 先秦: 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先秦: 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汉魏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汉魏晋: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 古音、文字、 清代: 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音韵学的突破 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的突破; 的兴起; 的兴起; 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方言学的建立 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五四以后
五四以后的现代语言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语言学的 传统,另一方面,开拓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传统,另一方面,开拓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音韵学的突破:由于汉字不表音 依据反切, 由于汉字不表音, 音韵学的突破 由于汉字不表音,依据反切,不能 确定某个字在某个时期真实音值。在音韵研究方面, 确定某个字在某个时期真实音值。在音韵研究方面, 还需要新的工具和方法。五四时期, 还需要新的工具和方法。五四时期,西方语言学理论 和研究方法开始大量流入中国。 和研究方法开始大量流入中国。以瑞典语言学家高本 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带来了“音标” 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带来了“音标”,这对于中 国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原本已经 到了“山穷水尽” 之时的古代音韵学研究, 到了“山穷水尽” 之时的古代音韵学研究,又让人看 到 柳暗花明”的前路。 了“柳暗花明”的前路。
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这部书是我国 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是王力 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是王力1962年 年 在北京大学第一次担任这一门课所用的讲义。 在北京大学第一次担任这一门课所用的讲义。 上完课后,讲稿就在《中国语文》 上完课后,讲稿就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 载,随后由出版社出版。在这个语言学著作层出不穷 随后由出版社出版。 的时代,这是一部有特色的语言学教材。 它详尽地论 的时代,这是一部有特色的语言学教材。 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 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 国两千多年来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 课时, 结,重点突出,资料详实。我们语言学史32课时,此 重点突出,资料详实。我们语言学史 课时 教材篇幅长短刚好适合。 教材篇幅长短刚好适合。
清代
古音训诂文字以及语法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 古音训诂文字以及语法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 古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 古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 王引之、钱大昕等学者都取得辉煌成就。 王引之、钱大昕等学者都取得辉煌成就。 文字训诂: 尔雅》《方言》《说文》《释名》 》《方言》《说文》《释名 文字训诂:对《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进 行校勘考证研究,使古代语言学著作得以发扬光大。 行校勘考证研究,使古代语言学著作得以发扬光大。 语法:我国古代语法研究一直不成体系, 语法:我国古代语法研究一直不成体系,只有一些片断 言论,没有专著。清末马建忠著《马氏文通》 言论,没有专著。清末马建忠著《马氏文通》,这是 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建忠曾留学法国。 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建忠曾留学法国。古文功 底好,又通拉丁语、法语。西洋语语法完整系统, 底好,又通拉丁语、法语。西洋语语法完整系统,语 法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法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受西洋语法的启 马氏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 发,马氏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
虽然自古有人认为古代文字研究是“经学”的附庸, 虽然自古有人认为古代文字研究是“经学”的附庸, 而 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兴起是为解经服务的,这是事实, 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兴起是为解经服务的,这是事实, 汉代讲解儒家经典方面有许多问题, 汉代讲解儒家经典方面有许多问题,于是训诂学和文字 学就发展起来。但是,任何一门学问的兴起, 学就发展起来。但是,任何一门学问的兴起,总是有它 的目的。外国古代语言学的兴起也是为古典文献服务的。 的目的。外国古代语言学的兴起也是为古典文献服务的。 因此我国古代语言学的研究,开始是为解经服务, 因此我国古代语言学的研究,开始是为解经服务,是为 了解决实际语言的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 了解决实际语言的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应 该说是对的。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成就, 该说是对的。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成就,并认为我国古 代没有“语言学”而只有“语文学” 代没有“语言学”而只有“语文学”。 总之,对于我国古代语言研究, 总之,对于我国古代语言研究,我们既不能否认古代 语言学成就,也不能过分推崇,盲目夸大。我们要历史 语言学成就,也不能过分推崇,盲目夸大。 地去衡量前人的得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地去衡量前人的得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是带有褒贬性的两个概念。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是带有褒贬性的两个概念。 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 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 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 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 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 ),研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 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 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方面的研究是语文学还是语言学, 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方面的研究是语文学还是语言学, 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论。 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论。由于古人总是把古代语言文字学 放在经部(古代图书分经史子集)之中, 放在经部(古代图书分经史子集)之中,因此后人认为 它是“经学”的附庸,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是“经学”的附庸,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人 提 世纪以前, 出19世纪以前,中国还没有语言学只有语文学的观点。 世纪以前 中国还没有语言学只有语文学的观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先秦、 先秦、汉魏晋
先秦: 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 先秦 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 汉魏晋:文字训诂成就巨大。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汉魏晋:文字训诂成就巨大。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 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 《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训诂著作。 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训诂著作。 《说文》东汉许慎, 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 说文》东汉许慎, 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 文字学之始。 文字学之始。 《释名》东汉刘熙,第一部汉语语源学著作, 释名》东汉刘熙,第一部汉语语源学著作, 声训专著,训诂著作。 声训专著,训诂著作。
这种看法是受西方的影响产生的
在西方的语言学史著作中,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在西方的语言学史著作中,没有中国语言学史。原 因在于:一方面汉字难学难认, 因在于:一方面汉字难学难认,使得外国语言学家很 少也很难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史;另一方面, 少也很难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史;另一方面,我国语言 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很少, 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很少,向国外介绍我国语言学 史的就更少了。因此, 史的就更少了。因此,欧洲语言学界认为语言学科建 立于欧洲19世纪初 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 世纪初。 立于欧洲 世纪初。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 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的“语文学”。 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的“语文学”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前言 前言”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说:“中国在五四以 前 所做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的范畴。 所做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的范畴。”把中 国 数千年的语言研究看作语文学,明显受西方的影响。 数千年的语言研究看作语文学,明显受西方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是语言学还是语文学呢? 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是语言学还是语文学呢?
王力认为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对象是文字, 王力认为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对象是文字,这种 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都属于语文学的范畴。 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都属于语文学的范畴。 现代语言学界有许多学者认为, 现代语言学界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研究 的成就非常大,如扬雄《方言》 的成就非常大,如扬雄《方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通语”和“方言” 的概念;《说文解字》即使放到 通语” 方言” 的概念; 说文解字》 世界 语言学史上去看,也是一部辉煌的语言学著作。 语言学史上去看,也是一部辉煌的语言学著作。我国 语音研究也是比较早的。从汉末开始,兴起了语音研 语音研究也是比较早的。从汉末开始, 古代语音学家分析出汉语的声母、 究。古代语音学家分析出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 统。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等人的研究方法比较科学, 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等人的研究方法比较科学, 成绩也是十分杰出的。 成绩也是十分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