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考题总结
汉语史复习题和答案

《汉语史》复习提要三、名词解释:1.如字一种注音法。
同一个字形因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法叫读如字,例如“美好”的“好”读上声*2.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如“长幼”的“长”不读cháng而读zhǎng。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
*4.关系语凡名词,直接和动词联系,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或者表示行为所凭藉的工具、行为之所由来等等,这个名词所处的位置就叫做关系位。
在这种位置上的名词就叫做关系语。
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5.致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意义上说,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行为,或成为另一事物。
如:“将以愚之”。
*6.意动用法就意义上说,并不能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变为某种性质,只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7.同源词有一个共同来源的必要条件是音同和音近。
例如:懦、蠕、儒、濡。
波、坡、跛—并不违反符号的任意性。
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如“行”的原始意义是十字街,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街”、“衙”等字都从“行”。
9.成语成语是历史上稳固下来的固定词组,它们不是仿古词语,但“于古有征”,丰富了口语词汇,使语言精练。
10.典故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为一个句子或词组。
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11.十六摄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假设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语言学重点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2.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无区别形式和辨义作用,可以被看成一个音位;这种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叫音位变体;3.语法规则的递归性: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层层嵌套,借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结构规则有递归性;4.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5.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语法范畴”;6.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7.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8.词义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6.互补关系:音素之间的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7.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某个音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8.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9.语言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10.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的关系就是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语言符号的一种配排连贯的横向关系;11.内部曲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曲折;12.社会方言:各语言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13.聚合关系: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他们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14.对立关系:音素之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15.层次分析: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叫“结构的层次分析”;16.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17.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18.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语言符号系统;19.词的本义:词的那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二、填空1.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指它具有全民性 ,没有阶级性 ;2.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中国传统的“小学”是指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4.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5.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而且这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语言是一个层级体系;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在符号层中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7.虚词为数有限,专门起语法作用, 语法特征比较明显;8.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 ,但是词的词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9.声调的平仄是汉语实现浊音清化规律的重要条件, 仄声是指上声、去声、入声;10.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的说,一是任意性 ,二是线条性 ;1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形式;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12. 词形变化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因此也完全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比如英语中有数的变化的词叫做名词;13.粘着语的特点是没有内部曲折 ,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意义也总是有一个变词语素表示;14.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15.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构词能力强三个特点;16. 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17.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18.语言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人们一般称之为语文学 ; 该时期的语言研究是以古代的书面语为主要研究对象;19.词的派生义的生产方式主要有换喻和隐喻 ;20.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的说,一是任意性 ,二是线条性 ;21.语言的融合,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取代另一种语言;22.一般物体的振动都是复杂的,有的复杂而有规则,这样的音叫乐音 ,语言中的元音都是乐音;23.从意义和作用上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后者一般不能做句子的主要成分;24.人们在说话时,常常把toufu豆腐说成touf,这种音变现象叫做语音的脱落; 25.根据语言的语法结构可以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曲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26. 历史比较语言学就是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27.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我们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28.提供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29. 意译词指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但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来表达它;30.反义词可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两类,例如“老年”和“少年”是后者 ;31.文字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考察:一是文字记录语言的完备程度一是造字的方法 ;32.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也是语言词汇中最难掌握的部分;33.洋泾浜如果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就变成了混合语 ;34.m是双唇、浊鼻音;t是舌尖音、不送气、清、塞音音;35.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其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6.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的说,一是任意性 ,二是线条性 ;37.汉语音节可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可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38.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为汉语中的基本结构提供了必要的语法形式;39.引申大体上可以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前者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想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40.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个字 ,一是指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体系 ;41.语言谱系分类的依据是语言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即哪些语言最初是从一个单一的语言分化出来的;42.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43.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抽象的 ,言语是具体的;44.语言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人们一般称之为语言学 ;该时期的语言研究是以古代的书面语为主要研究对象;45.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 ;56.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 ,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47.各种语言中, 及物动词是最复杂的类,比如英语中又可根根据其是否带宾语将其再细分为句法和不及物动词两个小类;48.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记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实物记事 ,一种是图画记事 ;49.虚词是汉语中除了词序以外的重要的语法手段;50.声调的平仄是汉语实现浊音清化规律的重要条件,仄声是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三、判断1.在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日渐减弱; F2.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T3.有些古诗今天读来不压韵,是因为词义变化了; F4.同其他符号相比,语言符号具有灵活运转的特点; T5.不同的元音音素是因为舌位的高低形成的; F6.语素义不能独立的表示概念,词义可以独立的表示概念; T7.从意义和作用上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T8.汉字具有超方言、超时空的特性; T9.书面语的发展总是要先于口语的发展; F10.推广民族共同语的目的是消灭方言; F11.中国传统的语文学被称之为“小学”; T12.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 T13.绘画和音乐都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代表语言的符号; T14.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是靠后天的学习; T15.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T16.变换分析能够比较合理的揭示和分化解释这种歧义现象; T17.汉字和汉语的特点已经不相适应; F18.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T19.听得懂、听不懂是划分地域方言的标准; F20.词语的替换全部取决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F21.语言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语言; F22.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都具有任意性; F23.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重要; F24.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个符号系统; T25.国际音标中的有些符号是由两个字母组成; F26.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 T27.语言的发展具有渐变性; T28.普通话语音不等于北京话语音; T29.分布最广的语系是汉藏语系; F30.“镭射”和“激光”都是借词; F31.共同语和方言并存,其实也是一种双语现象; F32.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随之消失; F33.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间内起作用; F34.语言里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 F35.非拼音文字记录意义,不记录语音; F36.相对于形态缺乏的语言而言,形态丰富的语言比较进步; F37.声母和韵母是音素的两个类别; F38.语言符号可以反复拆卸拼装; T39.人之所以能说话,是因为人有能说话的生理特征,这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F 40.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 T41.抽象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都是以个体语言的形式存在的; T42.语言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有重要的作用; F43.语言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把“桌子”说成是“椅子”也可以; F 44.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共鸣器的不同形状决定的; T45.g和k在汉语中是两个不同的音位; F46.在现代社会,文字使用十分频繁,比有声语言还重要; F47.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 F48.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的汉语; T49.借词就是指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T50.一种语言如果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就能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F51.语言就是思维,思维就是语言; F52.语言的音义关系是不可解释的; T53.人类能说话,是因为人类具有说话的生理特征,这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F 54.声母和韵母是音素的两个类别; F55.在汉语普通话中,音位/k/ 、/x/不能同齐齿呼、撮口呼拼合; T56.“春光明媚”和“调查研究”语法结构关系相同; F57.非拼音文字记录意义,不记录语音; F58.分布最广的语系是汉藏语系; F59.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不是无限的,往往存有例外; T60.共同语与方言并存,其实也是一种双语现象; F四、简答15分,每小题5分1.辨别音素和音位的联系和区别;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着眼于语音的自然属性,音位着眼于语音的社会属性;音位在音素的角度上形成,是一个抽象的音类;2.怎样理解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其三个重要的特点3.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哪几种各种基本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4.辨别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限制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如: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到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如:5.每种语法范畴一般都有些特点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一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同一范畴中的各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本身,且取决于其他变化项之间的制约关系;6.如何理解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其三个重要的特点;7.简要回答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发元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不受阻碍;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受到阻碍;发元音时发音器官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紧张;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8.如何考察文字的发展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考察:一是文字记录语言的完备程度;一是造字的方法;9.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那里语言系统内的各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词汇具体成员的更迭变化最快;语音的变化比较缓慢,同一地区同一社团中生活的人们一般那觉察不出上一代和下一代的语音有什么变化;语言中属于规则或模式化的部分变化也比较慢,它们的变化要经过较长时间若干具体变化的积累才能实现;10.简述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口语用词范围窄,句子短,结构简单;书面语扩大了用词范围,句子结构复杂,讲究篇章结构;11.简述语言符号的性质;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音和义之间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音义关系一旦被社会接受认可,就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12.语言融合的条件;一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二是杂居在一起的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又先进与落后、发达与不发达之分;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上、文化上处于落后的、不发达地位的民族的语言被相对进步的、发达的民族的语言所排挤替代;13.举例说明语流音变的几种情况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某个音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14.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那些方面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这个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前者主要表现为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后者语言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15.语言发展的原因;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外部条件;语言中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16.独立的文字体系应具备哪些条件;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原始文字比较,独立的文字体系应具备三个条件:一个图形跟语言里一个语素或词相当;这种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示的意义不变;这些图形的线性排列顺序,就是语言里的词的顺序;17.词义为什么具有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其存在的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18.语音演变规律的三个特点是什么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一是变化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二是有时间性,三是有地区性;五.综合题1.用国际音标给古诗注音:11分,错一个音节扣0、5分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用变换方式区分下列句法歧义结构:8分,每小题4分(1)他抓到了类似:他抓到了小偷他被抓到了(2)抓住敌人的哨兵类似:敌人的哨兵被我们抓到了是那个哨兵抓住了敌人(3)支持的是党委王书记可变换为:他支持的是党委王书记支持他的是党委王书记4学习文件可变换为:这是学习的文件我们在学习文件(5)小孩找到了变换为类似:小孩找到了东西妈妈找到了小孩丢的小孩找到了(6)通知的人变换为类似:通知他的人他通知的人(7)狗找到了类似:丢的狗找到了狗找到了那个东西(8)说的是他类似:我说的是他说那话的人是他(9)看见的人类似:他看见的人看见他的人(10)咬死猎人的狗类似:狮子咬死了猎人的狗那狗咬死了猎人3.分析下列词义的引申方式:6分,每小题3分1矛盾:本义指用于进攻和防守的两种兵器,派生义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隐喻2)带领:在前带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派生义指领导或指挥;换喻3铁窗:本义是安有铁栅栏的窗户,派生义指监狱;换喻4)标杆:测量用具,用木杆制成;派生义指样板、榜样;隐喻5带子:用皮、布等做成的窄而长的条状物,用来绑扎衣物;派生义指录音带、录像带的名称;换喻6)放手:松开握住物体的手;解除顾虑和限制;隐喻4辨析下列同义词6分,每小题3分(1)得到——受到搭配对象不同;“得到”一般于具体的对象搭配,如“礼物、奖励”等;“受到”一般与抽象对象搭配,如“表彰、惩罚”等;(2)美丽——漂亮适用对象不同;形容人外在的面貌,二者均适用;但形容人的内在面貌,只“美丽”适用,如“美丽的心灵”;“漂亮”还可形容“事情办的漂亮”;3边境——边界二者所指范围不同;“边境“概括范围大于”边界“;4交流――交换二者搭配对象不同:“交流”一般与抽象对象搭配,对象较概括;如“文化、物资”等;“交换”一般与具体对象搭配,对象较具体;如“礼物、钢笔”等;六、论述20分,每小题10分1.“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⑴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即要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这两方面缺一不可;⑵语言的构成材料及其组织材料的规则都是一般的、概括的东西,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根本不可能创造出高度抽象的语言,更不可能掌握语言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有些高等动物虽然也有智力,但这种智力是分散的,没有结合成系统;⑶掌握语言除了有抽象思维能力,还要有灵活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复杂又清晰的音节;所以说,只有人类既有抽象思维能力又有灵活的发音器官,只有人类才有语言;2.结合汉语的特点,谈谈你对汉字拼音化的看法;10分⑴文字上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⑵汉语言是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构成材料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⑶从文字本身的状态看,拼音文字虽然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它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沟通方言,更无法贯通古今;而汉字能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区;⑷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靠汉字记录下来的,而且古今汉字又有很大的不同,汉字拼音化,很可能会中断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综上,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汉字拼音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试述汉字长期没有实现拼音化的原因; 10分汉字是音节-语素文字,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汉字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同音语素特别多,一旦实行拼音化,势必造成交际困难;从文字本身看,汉字可以沟通方言,贯通古今,便于传习文化传统,利于国家、民族团结、统一;4.谈谈语言与言语的关系;10分语言是词语和规则的总和,是抽象的符号系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全民的、概括的、静态的系统;3分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说话的行为和结果两方面;是个人的、具体的、动态的现象;3分这两个对象是紧密相联而且互为前提的:语言存在言语与之中;2分言语依赖于语言;2分5.阐述什么是语言融合及语言融合的原因;10分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哪种语言取得胜利有两个条件:经济文化的优势是决定性条件,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因素;各民族杂居的局面是重要客观条件;6.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1)语言属于语言学范畴,语言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思维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和认识世界的能力;2)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基本相同的,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其所用语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3)思维是内化的、零散的、不规则的;语言使思维得以外化、物质化、具体化、规则化;联系: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必须在语言的材料上进行,并为思维的成果提供了贮存所;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成果是语言的内容,离开了思维,语言就成了无意义的符号;7.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结果;词义的演变无外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要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如“瓦”、“丈人”;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的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如“步”、“涕”;8.阐述什么是语言融合及语言融合的原因;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哪种语言取得胜利有两个条件:经济文化的优势是决定性条件,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因素;各民族杂居的局面是重要客观条件;9.举例说明四种常见的语法手段;10分各种基本的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提供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每种形式2分;。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
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
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
(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以下是《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的部分摘抄:
1、小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汉字的构造和变迁,词义和音韵,也涉及方言的分合和亲属语言的关系。
2、从音韵学的研究开始,由字音、字形的研究扩展到词义和语法的研究,这就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石。
3、语言学的研究,从广义来说,应该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方面。
4、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偏重于理论,所以直到清末,中国的语言学还是以文字学为主。
5、中国文字学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字形的阶段,第二是声韵的阶段,第三是训诂的阶段。
6、中国人重视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利用汉字来统一语言。
7、汉字的优点在于它有超方言的特点,所以能起统一语言的作用。
8、汉字的缺点在于字形难写,而且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几种不同的读音。
9、汉字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不能表达动态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不能表达“做什么”的意义。
10、汉字的又一个缺点是它的字音和字形往往不能相符。
文学:汉语史考试题库三

文学:汉语史考试题库三1、填空题补语是()、()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正确答案:动词;形容词2、问答题义位组合要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正确答案:义位的组合有规律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
义位的组合要受特定规律(江南博哥)的制约:(1)语法规则的制约→语言符号线性规律的制约义位与义位在组合搭配时受结构规律的制约。
如副词不修饰名词;多层定语组合规律等。
(2)语义条件的制约→结构内部的语义组合义位的组合要符合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即客观真实性;进行组合的词义内容不能存在矛盾对立,即语义表达的一致性。
(3)语言实际的制约→社会习惯,约定俗成(4)语境的制约(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由于不同团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各自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语言文化系统,有一些语言的解读并不是因为词义的还原引起交流困难的,而是因为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不了解。
3、填空题根据词组的整体功能和成分功能之间的关系,可将词组分为()、()两种。
正确答案:内心结构或向心结构;外向结构或离心结构4、判断题短语和句子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长短上。
正确答案:错5、名词解释同义关系正确答案:具体语言中语义构成成分完全相同或大部分相同的义位形成的类聚。
6、问答题《尔雅》的贡献。
正确答案:对语言学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古训资料,为后人研究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便利。
另外所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词典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名词解释词尾正确答案:处在词的末尾位置上的单纯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形位。
8、判断题大部分介词都还保留着动词的功能。
正确答案:对9、判断题修辞就是指辞格。
正确答案:错10、填空题汉语的句法成分有()、()、()、()、()、()、()、()。
正确答案: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11、填空题公文语体使用的句式主要是()和()。
正确答案:陈述句;祈使句12、名词解释古无舌上音正确答案: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
文学:汉语史考试试题三

文学:汉语史考试试题三1、填空题对比可以分为()和()两类。
正确答案: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2、填空题我们通常所说的说文四大家是指()。
正确答案: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3、名词解释反切系联法的基础。
(江南博哥)正确答案:一是反切的基本原理。
二是古书里反切用字的任意性。
4、名词解释《尔雅》正确答案: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5、填空题比喻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正确答案:明喻;暗喻;借喻6、问答题新词产生的途径与方式是什么?正确答案:(1)吸收外来成分借词在各种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古以来许多语言都通过借用其他语言的词语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包括国家交流借用;民族交往借用;地域交往借用,方言借用等。
当然,在吸收外来成分时,一般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适当地加以改造,使之纳入本族语言地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的体系。
(2)利用旧材料创造新词利用原材料创造新词是一般语言词汇得以丰富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如复合词火车;眼睛;农贸市场、待业等。
新词产生后要得到社会认可,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后,有些可能消失,有些则进入基本词汇。
7、问答题词义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是否完全相等?正确答案:词义反映客观存在,但不完全等于客观存在。
词义与客观事物相对应的情况:(1)词义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容相符合。
如“书”“笔”等。
(2)词义不完全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不完全反映客观事物。
如“天”、“地”、“月”等自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断深入的。
(3)词义不等于客观存在:词义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
如“鬼、神、天堂、地狱”等本不存在,带有主观想象成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
8、填空题文字是记录()的符号,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统一体。
正确答案:语言;字音;字形;字义9、判断题主语和谓语配对,也和宾语配对。
正确答案:错10、名词解释同类词正确答案: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如“行”的原始意义是十字街,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街”、“衙”等字都从“行”。
文学:汉语史考试资料三

文学:汉语史考试资料三1、名词解释洪音正确答案:是指今天的开口呼喝合口呼韵母,如:a/uaan/uanang/uangen/uenai/uaiei/uei等。
2、填空题政论语体的根本风格是()、()。
答案(江南博哥):庄重;谨严3、判断题汉语中的主语只能是施事主语。
正确答案:错4、填空题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
正确答案:句型5、名词解释语言义正确答案:静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语素、词、固定短语)所具有的意义内容,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内容。
6、名词解释文字改革正确答案:为了让文字更好的记录语言,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人们可以根据文字发展的趋向,必要时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整理和改革文字。
文字改革就是使用文字的社会对记录本族语的文字体系所作的自觉的修改或变革。
7、问答题新词产生的途径与方式是什么?正确答案:(1)吸收外来成分借词在各种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古以来许多语言都通过借用其他语言的词语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包括国家交流借用;民族交往借用;地域交往借用,方言借用等。
当然,在吸收外来成分时,一般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适当地加以改造,使之纳入本族语言地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的体系。
(2)利用旧材料创造新词利用原材料创造新词是一般语言词汇得以丰富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如复合词火车;眼睛;农贸市场、待业等。
新词产生后要得到社会认可,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后,有些可能消失,有些则进入基本词汇。
8、问答题疑问代词有哪些活用?正确答案:疑问代词有任指和虚指两种活用。
任指是表示任何人或事物,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没有例外.如:‚哪里都有困难。
‛中的‚哪里‛就是任指用法,指所有地方。
虚指是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
如:‚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她。
‛中的‚哪儿‛就是虚指用法,指不确定的地方。
9、问答题世界上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几类?正确答案:(1)音节字母文字音节字母文字是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的文字。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
*①派生词(附加式合成词)数量不多,词缀有“有、然、如、若、焉、尔”等:有夏—夏王朝,有殷—商王朝,有梅—梅子,有众—商周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士兵;反而—花叶翻动的样子;莞尔—的样子;翕如—乐声兴盛的样子;沃若—润泽的样子;勃然—的样子;忽焉---突然,情况发展迅速而又出人意料的样子。
②联合式复合词(并列式/并立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汉语表达的明晰度和精确度而产生的:庖厨—厨房供给休息和睦便利;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社稷——土神或谷神,古代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威武——武力、权势;稼穑——泛指农事活动;刻薄衰老;市井——“市”是市集,“井”是水井,指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或市场;出入是非;俯仰——低头、仰头,合用表示人的一举一动;依违——“依”是依从,“违”是违背,合用表迟疑不决。
③偏正式合成词(主从式/向心格):九天—天空的最高处;四海—繁殖全国各处,天下;东风---春风;内子—卿大夫的嫡妻;晨风—鹞鹰一类的猛禽;后生—后辈,后一代;朝阳—山的东面“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尔雅》;羝羊—公羊;飘风—旋风;草芥—小草;鸟乌-乌鸦;天子骨节;布衣—布制衣服,古代平民所著,用作平民代称④支配式复合词(动宾式)(数量不多):将军—春秋诸侯以卿统兵,成为将军,战国时为武官名;司南;司寇—古代管刑狱、纠察的官;从事—办事、做;当路—掌握政权;折中—取其正中,无所偏颇;主名—确定名称、名分⑤表述式复合词(更少)(主谓式):公主—帝王诸侯的女儿;屋漏—古代屋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由此射入,故称屋的西北角为“屋漏”;肢解(支解)--分裂四肢,古代酷刑;心仪—心中向往,倾向于;齿衰---老年人牙齿往往衰败脱落,以“齿衰”表年老;自杀分析词头词尾一、名词词头产生及发展历史汉语里很少构词性质的前缀、后缀。
秦代以前,少数词带有类似词缀的标记。
有些名词前边带“有”,名词前缀“阿” 也一直沿用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部分一、学习和研究语言学史的意义何在?(试问加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原因和意义:1、从语言学在整个科学体系的地位来看,语言学是制约信息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要尽快发展语言学,提高语言研究的水平,就必须认真总结人类语言研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这就是研究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
2、从语言学史在语言学整个学科的地位上看,因为语言学史可以总结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理清语言学发展的线索,可认清其发展规律,可指引语言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所以综上,语言学史对语言学有宏观指导的作用。
3、目前语言学史的研究很薄弱,表现在:a参与研究的人数很少;b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成果不多。
4、从语言学的专业结构来看,语言专业要求我们学习语言学史,帮助我们完善其只是体系结构。
二、简述中国上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主要容集中在文字和训诂的研究上:【文字学方面研究】1)编撰了第一批字书。
春秋战国时代的第一部字书《史籀篇》;汉代的“三仓”--斯《仓颉篇》、高《爰历篇》、胡母《博学篇》;和帝以后的“三仓”--《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的流传到今日的《急就篇》。
2)最高成就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它解释文字的形、音、义,重点是对本义的解释。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的正式创立。
【训诂学方面研究】一共走了三条线路:a)词义学或语义学线路。
代表著作是《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训诂学著作。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正式兴起和建立。
b)方言学路线,代表著作是扬雄的《方言》,标志了方言学的建立。
c)词源学路线,代表作为熙的《释名》,标志了词源学的建立。
特点方面:?????????三、简述中国中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主要容方面:【文字学方面】表现为四点,主要集中在编纂字书方面,具体细分如下:1)编字书:(a)全面解释汉字的形音义,编纂出具有字典性质的字书,重要著作有《玉篇》(不仅解释本义,还解释引申义,是对汉字全面的解释)、《类篇》(集大成者,53165个字的收字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b)规汉字字形的字书(正字法的字书),重要著作有《干禄字书》、《五经文字》2)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3)文字学理论的研究,如宋代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
4)对古文字的研究,形成了金石学。
【训诂学方面】表现为三点,主要集中在雅书方面,具体细分如下:1)编雅书,这是中古训诂学研究最重要的方面,重要著作有《小尔雅》(对《尔雅》的增光和补充了374个条目)、《广雅》(这是中国古代训诂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埤雅》和《尔雅翼》(两者在解释对象、方法上有所改进,而且解释得更加全面和科学)。
2)对上古寻古学著作的注释,重要著作有《尔雅注》、《方言注》。
3)对只针对某经典中的重要词汇的音或义而进行解释的专书研究,《五经正义》和唐宋时期的佛经音义,他们的解释围都超过了词,甚至有句子和段落。
【语音研究即语音学方面】这是中古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成果也是最多的,具体细分如下:A今音学的研究1)反切和四声的发现。
东汉末年反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语音研究的正式兴起。
随后四声的发明,是得反切的注音越来越准确。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明,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两件大事。
反切法和四声说为古代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字母之学,萌芽时期的《切字要法》是早期字母研究的成果,归纳出三十个字母,但没有分类和找代表字;字母之学正式兴起于唐代,主要有“守温三十字母”;宋代时产生了“三十六字母”。
3)切韵系韵书。
重要代表作有: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标志着汉语音韵学的成熟)、宋代的《广韵》(第一部官修韵书,集大成者的著作,称为中国语言学史上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五音集韵》(韵部的大胆合并和编排体例的完善)4)等韵学。
等韵学在唐宋兴起,重要著作分为两类:a《韵镜》和《七音略》为一类,他们完全按照《切韵》的韵部,分为四十三图,把字音分为开合二呼,每呼分为四等。
b《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为一类,他们虽然仍然按照《切韵》的韵部标目,但是已经参照当时的读音,合并为二十图。
B古音学的研究唐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宋代吴棫的《韵补》、庠《古音辨》【修辞学的建立方面】重要著作为南北朝勰的《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宋朝骙的《文则》,标志着中国古代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特点方面:中古语言学研究的时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语言学,一方面文字、训诂的研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开辟了音韵研究的新领域。
修辞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初步建立。
??????????????四、简述中国近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主要容近古时代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在音韵学和文字学:【语音研究】今音学的研究1)音韵研究开始重视对口语音韵的研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北音音系的北音系韵书。
主要著作有: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北音韵书代表,也是北曲用韵的代表)、明朝的《洪武正韵》(曲韵南派创始著作)、《曲韵骊珠》(南北戏曲用韵合并)。
2)《切韵》系韵书继续和发展。
此时的成果不多,突出著作有清代的《音韵阐微》。
3)等韵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元代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明朝的《韵法直图》按呼分韵。
清代马自援的《等音》确定了“四呼系统”。
古音学的研究1)明代的古音研究的代表有慎的《转注古音略》、第的《毛诗古音考》。
2)清代是古音学研究最繁荣的时期。
主要容是古籍整理和古音考证。
归纳出了上古音的系统,尤其是韵部的成就最高。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江永的《古韵标准》、戴震的《声韵考》和《声类表》、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孔广森的《诗声类》和《诗声分例》、王念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江有诰的《音学十书》。
以及钱大昕的古声母研究。
【文字研究】成就最大的是字典编撰和对《说文解字》的研究1)字书的编撰。
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最大价值为编排体例上的创新和检字原则)、明末自烈的《正字通》(对《字汇》的继承)、《康熙字典》(容上的完备,收字、解释、例证等各方面的集大成者)。
2)《说文解字》的研究表现在明代宦光《说文长笺》和清代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
3)古文字的研究。
元明两代的古文字研究有明朝人搜集和著录古印玺的工作,乾隆以后,古铜器大量出土,金文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4)文字理论方面的研究。
代表作有元代的戴侗的《六书故》和明代宦光《说文长笺》。
【训诂研究】1)编雅书。
代表有明朝方以智的《通雅》、朱谋土韦的《骈雅》。
2)方言著作。
代表有明朝慎的《俗言解字》、岳元声的《方言据》;清朝分四类,吴文英的《吴下方言考》(研究某一方言的著作),杭世骏的《续方言》(续补扬雄的《方言》的著作),调元的《方言藻》(专释诗词中所用方言俗语的著作),钱大昕的《恒言录》(研究俗语、谚语、成语的著作)。
3)清代对《尔雅》《方言》《广雅》的研究。
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戴震的《方言疏证》;广雅三大家,王念的《广雅疏证》、钱大昕的《广雅疏证》、卢文弓召的未出版。
【修辞研究】元朝(对唐朝的继承,无突破):1)修辞理论:绛曾的《文说》和《文筌》2)修辞资料汇编(更具有价值,因为以前没有):元好问的《锦机》,王构的《修辞鉴衡》。
明朝:1)修辞理论的争论研究。
2)文体修辞的类别研究,诗歌,曲戏(代表王骥德的《曲律》)。
3)修辞资料的汇编,代表有高琦的《文章一贯》、费经虞的《雅伦》。
4)修辞手法的研究。
5)文体研究,文体论在明朝作为专论提出来。
清朝:1)修辞理论的争论和研究(比明朝还要激烈)2)文体修辞的研究,不仅是单一的,出现全方面的研究,代表《艺概》(诗、词、曲、赋、经文全面的)3)修辞资料的汇编,《续锦机》4)修辞手法的研究5)修辞工具书的编撰,最新出现的《分类字锦》。
【语法研究】1)元代代表为元代卢以纬的《语助》(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虚字的著作),标志着语法学的正式兴起。
2)清代研究语言成就最大的,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第一部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专著),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建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五、试问中国语言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六、简论《尔雅》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尔雅》全书十九篇,共收录词语和专用名词2091条,4300多个词。
常用词语623条,两千多个词,主要集中收在释诂、释言、释训三篇。
《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著作。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正式兴起和建立。
1)对训诂学本身以及今后的发展方面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尔雅》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它把两千来个词条分为十九个义类,每个义类编为一篇。
这种编排的方法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模仿,后来的“雅书”差不多都模仿这种编排方法。
2)对语言学史的体系构建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尔雅》作为一部专门研究字义词义的专著,开创了训诂学这门新的学科,对后世整个语言学史体系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对汉语史在史料保存和重现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
《尔雅》把古代字义、词义相同相近的搜集在一起,用当时的常用词语来进行解释,这就在保存古义、记录词义的发展变化等当面,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七、简论《方言》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方言》全书共分十三卷,一方面介绍并描绘了民族共同语,另一方面也记录了方言的现象。
《方言》在体例上仿照《尔雅》,但是有所创新。
它不仅只是将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放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些词汇有的是不同地点的方言,有的是通语,有的是古语,并且指出这些词汇到了西汉有哪些发展变化。
1)首先它对语言学史的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上有着重要影响。
扬雄的方言研究是从人们口头中活生生的语言为基础的,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语言研究只是注重典籍研究的方式,为人们开拓了语言研究的一个崭新的方式和领域,并创建了方言学这门新的语言学科。
2)其次它在汉语史描绘和记录当时的方言情况和共同语情况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方言》不仅是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方言情况,还清晰地描绘了当时的共同语使用情况,并且还记录了其发展和变化,这就为后人了解汉代共同语和方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史料。
3)它对方言学本身的创建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方言》的出现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为后世方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的研究从人们生活中的语言入手,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
4)《方言》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的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一本书,也是第一次对全国的方言和共同语进行科学分析和描写的一本书。
它对后世研究方言和共同语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和较为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