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
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
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
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秦汉魏晋:◆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
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
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
(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秦代三书。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一)

提纲第三讲:先秦的语言研究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的讨论一、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词义训释(一)特定意义的训释《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二)一般意义的训释《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
”(三)词义辨析《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荀子〃修身》中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又说:“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四)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二、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讨论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周易〃系辞传》)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旬子〃解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吕氏春秋》三、先秦诸子关于名实的讨论什么是名实,名实和语言有什么关系吗?《汉语大词典》:“名实:名称与实质、实际。
”其实就是“名称与名称所指的客观事物。
”先秦的名实讨论,反映在语言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的观点(1)《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韩诗外传》:孔子侍坐於季孙,季孙之宰1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
”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绪论【要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和语言学◎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取决于中国语言学史是如何写成的。
(一)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究竟应当怎么个写法才好呢?”何九盈先生对这个问题谈了四方面的意见,其第三个意见是:“我以为不论怎么个写法,似乎都应当把各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学原著放在中心地位来评说,离开了原著,还有什么‘史’可言呢?对广大读者来说,把原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得到的‘史’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连贯的而不是孤立的,何况有的原著一般读者已经很难看到了,不做必要的介绍就会‘不知所云’。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语言学史是指研究中国语言学从古到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语言学的书目提要,而是选择历史上有过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著作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对前代的继承,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明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语言研究的范围如何向各方面扩展和深化。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上述三位语言学家在谈及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时,虽然思路有些差异,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作为中国语言学史这门学科来说,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提纲)绪论中国语言学史是属于学术史性质的一门学科。
它的任务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渊源、流派,探索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对中国历史上产生的语言学著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从而促进我国语言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中国语言学史的性质与任务是属于学术史性质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是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渊源、流派,探索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对中国历史上的语言学著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从而促进我国语言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语言学史的必要性3、研究语言学史的三个原则第一、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点。
第二、对学术观点要客观公正,决不党同伐异,偏主一家之言。
第三、全面占有资料,直接研究原始资料,切忌断章取义,人云亦云。
※4、“现代语言学”的概念西方的“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法学和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对而言。
其根本特点是由纵向研究过渡到横向研究,即由历史的研究转向平面的研究。
提出这种新理论体系的是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他是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中国的“现代语言学”有两个含义:一是“现代的语言学”;二是指“语言学的现代化”。
(1)现代的语言学:是对“古代的语言学”而言的,强调的重点是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
(2)语言学的现代化:指的是观点、方法的改变,指的是学科本身的革新。
从总趋势而言,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语言学逐渐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具体说来,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科学化、社会化、理论化。
所谓科学化,就是明确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彻底摆脱了经学习气;明确了语言学有一个独特的系统,它有音、有义,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根据语言内部系统的不同产生了明确的专业分工,促进了语言学内部各个分支的建立。
所谓社会化,一方面指语言学要为社会服务,要走向社会调查语言,要为社会制订语言政策、文字政策;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又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所谓理论化,指对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以及对语言学理论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
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
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
(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秦代三书。
“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必思中原之音。
”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二、简答题1、《尔雅》的价值与影响(1)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后人模仿《尔雅》写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3)研究雅书又称为一门新的学问,被称为“雅学”2、《说文解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1)创造了按部首编排字典的体例(2)保存了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3)指出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所谓的“六书”(4)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5)在字义解释上也有创建3、《中原音韵》的三大贡献(1)《中原音韵》是以元代中原实际语音为依据的一部韵书(2)该书分为19部,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为乐府而作(3)周德清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4、简述《切韵》音系的性质(1)《切韵》所代表的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音系(2)也不是各地方语言和古今语音的随意拼凑混合(3)《切韵》的音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读音系统5、简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成就与不足成就:(1)阐述了字书的体例(2)词汇方面对《说文解字》有进一步的阐发,能正确的提出“凡单字为名者,不能与双字为名者相牵混”这一条训诂原则对“联绵字不可分释”有明确认识。
(3)对于词义问题也有较深的考察,如《说文解字》只讲本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兼讲假借义、引申义和名词的多义。
不足:(1)没有充分的证据而擅改《说文解字》(2)拘泥于小篆字形,谈字形有空凿之处(3)谈引申义有许多不恰当之处6、简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的成就与不足成就:(1)材料丰富,例证取材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与段书相得益彰(2)材料选择有次序,有条理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不足:很明显在于桂馥的著作思想,首先认定许慎《说文》中讲的都是对的,他只是从群书典籍中找到例证来印证这种指导思想,必然导致墨守许慎的说法,如果许慎的说发错了,那桂馥所用的例证也必然是勉强谦和的。
7、简述段玉裁古音学的最大贡献(1)支脂之分立,候幽分立,真文分立(2)建立同声必同部理论(3)提出古无去声说,其《六书音均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古韵17部。
8、简述《马氏文通》的成就与影响成就:(1)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它是一般人认识到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开拓了后来研究汉语语法的风气。
(2)他研究与法的目的很明确,为的是揭示语文的规则,以刊于语文学习,把中文西文进行对比。
(3)他研究的方法很科学,既吸收了西洋语法的优势,又兼顾汉语的传统与特点,首创了“找词法”,句法分类论述近代型语法体系,指出了中西共有的八种词类,“助”字成为独立一类9、简述《说文通训定声》的内容及价值内容:包含说文、通训、定声三个方面(1)“说文”:是以许慎《说文解字》内容为基础加以补充并举例(2)“通训”:讲的是转注、假借(3)“定声”:就是把文字按古韵分类价值:朱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全面的解释词义,“无征不信”所以朱骏声每下一个定义,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一是例证,而是训诂。
10、清代说文四大家最重要的贡献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他归纳并说明了说文解字的体例,使后人对说文解字的体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注意到了词义的变迁,对有些词义的变迁作了说明,对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不足有了更正或者补充桂馥:著有《说文解字义证》,他证明了《说文解字》中说解的大量材料,为我们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材料,他精心收集的材料经过筛选和组织,在书中安排的有次序、有条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筠:著有《说文句读》,他对有些字形字义的解释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他注意到文字学的普及工作,所以他的研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朱骏声: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它是一部全面研究词义的著作,突破了《说文解字》只讲本义的框架,还解释了引申义和假借义,填补了《说文解字》的空白11、简述《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1) 首先它对语言学史的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扬雄的方言研究是从人们口头中活活生生的语言为基础的,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语言研究只是注重典籍研究方式,为人们开拓了语言研究的一个崭新的方式和领域,并建立了这门新的语言学科。
2)它在汉语史描绘和记录当时的方言情况和共同语情况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为后世人了解汉代共同语和方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史料。
3)它对方言学本身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4)《方言》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最后一次用个人的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一本书,也是第一次对全国的方言和共同语进行科学分析和描写的一本书。
它对后世研究方言和共同语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和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12、简述清儒古音研究的主要成就古韵分部清楚顾炎武开始,经过数十位语言学家300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
(该题没有整理好,哈哈哈你们自己找找)三、论述题1、清代语言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提高;清代讲究学术上的师承,使优良传统传递相接受;清代学者具有民主讨论的优良学风;清代学者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2、试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1)古文经与金文经由于来历不同,自然会存在差异。
这差异不仅表现在一是古文字写成,一为今文字写成;而且表现在小到句,大到篇章都有较大出入;2)古文经的出现,遭到了“儒俗”的激烈反对;3)斗争的原因除了二者都认为自己握有真理之外,还存在着门户之见和待遇不公两个因素;4)今文经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关于用经世致用、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5)古文经学派则力求保持先秦儒学的史官文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
主张对古书的解释一定要从字句出发,有来历,有根据。
四、填空题1、我国古代最早分部的字书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2、()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