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重点
《中国语言学史》课件

音韵学
音韵学概述
反切法研究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和规律 的学科。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始于 汉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反切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 通过对反切法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 的语音发音和语音结构。
韵书研究
韵书是中国古代的语音字典,通过对 韵书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的语音系 统、音韵规律和语音演变。
其他重要著作及其影响
《康熙字典》
是一部集大成的字典,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和词语,对研究汉语词汇 和汉字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古籍的整理、分类和评价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经义述闻》
是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对研究古代经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
05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 物
02
中国古代语言学
文字学
文字学概述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在中国,文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和龟甲上。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 ,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金文研究
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通过对金文的解读,可以了解周 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 • 中国古代语言学 • 中国近现代语言学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 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语言Leabharlann 史的定义与重要性语言学史的定义
语言学史是研究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包括语言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发展 过程。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
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
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
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秦汉魏晋:◆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
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
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
(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以下是《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的部分摘抄:
1、小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汉字的构造和变迁,词义和音韵,也涉及方言的分合和亲属语言的关系。
2、从音韵学的研究开始,由字音、字形的研究扩展到词义和语法的研究,这就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石。
3、语言学的研究,从广义来说,应该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方面。
4、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偏重于理论,所以直到清末,中国的语言学还是以文字学为主。
5、中国文字学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字形的阶段,第二是声韵的阶段,第三是训诂的阶段。
6、中国人重视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利用汉字来统一语言。
7、汉字的优点在于它有超方言的特点,所以能起统一语言的作用。
8、汉字的缺点在于字形难写,而且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几种不同的读音。
9、汉字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不能表达动态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不能表达“做什么”的意义。
10、汉字的又一个缺点是它的字音和字形往往不能相符。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
*①派生词(附加式合成词)数量不多,词缀有“有、然、如、若、焉、尔”等:有夏—夏王朝,有殷—商王朝,有梅—梅子,有众—商周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士兵;反而—花叶翻动的样子;莞尔—的样子;翕如—乐声兴盛的样子;沃若—润泽的样子;勃然—的样子;忽焉---突然,情况发展迅速而又出人意料的样子。
②联合式复合词(并列式/并立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汉语表达的明晰度和精确度而产生的:庖厨—厨房供给休息和睦便利;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社稷——土神或谷神,古代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威武——武力、权势;稼穑——泛指农事活动;刻薄衰老;市井——“市”是市集,“井”是水井,指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或市场;出入是非;俯仰——低头、仰头,合用表示人的一举一动;依违——“依”是依从,“违”是违背,合用表迟疑不决。
③偏正式合成词(主从式/向心格):九天—天空的最高处;四海—繁殖全国各处,天下;东风---春风;内子—卿大夫的嫡妻;晨风—鹞鹰一类的猛禽;后生—后辈,后一代;朝阳—山的东面“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尔雅》;羝羊—公羊;飘风—旋风;草芥—小草;鸟乌-乌鸦;天子骨节;布衣—布制衣服,古代平民所著,用作平民代称④支配式复合词(动宾式)(数量不多):将军—春秋诸侯以卿统兵,成为将军,战国时为武官名;司南;司寇—古代管刑狱、纠察的官;从事—办事、做;当路—掌握政权;折中—取其正中,无所偏颇;主名—确定名称、名分⑤表述式复合词(更少)(主谓式):公主—帝王诸侯的女儿;屋漏—古代屋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由此射入,故称屋的西北角为“屋漏”;肢解(支解)--分裂四肢,古代酷刑;心仪—心中向往,倾向于;齿衰---老年人牙齿往往衰败脱落,以“齿衰”表年老;自杀分析词头词尾一、名词词头产生及发展历史汉语里很少构词性质的前缀、后缀。
秦代以前,少数词带有类似词缀的标记。
有些名词前边带“有”,名词前缀“阿” 也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一)

提纲第三讲:先秦的语言研究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的讨论一、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词义训释(一)特定意义的训释《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二)一般意义的训释《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
”(三)词义辨析《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荀子〃修身》中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又说:“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四)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二、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讨论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周易〃系辞传》)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旬子〃解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吕氏春秋》三、先秦诸子关于名实的讨论什么是名实,名实和语言有什么关系吗?《汉语大词典》:“名实:名称与实质、实际。
”其实就是“名称与名称所指的客观事物。
”先秦的名实讨论,反映在语言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的观点(1)《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韩诗外传》:孔子侍坐於季孙,季孙之宰1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
”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文学和语言学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语言学包括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
狭义的语言学指的是同语文学相对的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
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
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别:P3前者是文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王力)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二、中国有无语言学?片面观点:没有,是语文学而不是语言学。
欧洲有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anguistics)的区分,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我们有的人也一切以欧洲模式自蔽,谓我国在“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都是属於“语文学”范围的,是“前科学”的。
原因:(1)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是不够的,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很少,至今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澄清.(2)根据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认为有三点理由:P4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成果驳斥:这些理由似是而非,不能令人信服。
(1)研究对象:“文字和书面语”与“语言本身”并不对立研究事实:古代语言学有优秀的著作,已超出语文学范围。
如《方言》(2)研究目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都有它的目的,不能以此就判断它的性质。
西方语言学最初也是为阅读古典文献服务的。
(3)研究成果:我国古代语言学是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
文字、词汇、方言、语音三、“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也被称为“小学”,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
但小学最初是指教育童蒙的学校,后用来指语言文字的学习。
P36四、古代语言学史大致分期及特点:(1)先秦:萌芽时期,以研究事物名称为特点主要成就:童蒙识字课本的编撰——《史籀篇》名实关系大讨论——孔子、老子、荀子(2)两汉:确立时期,小学的建立,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点主要成就:识字课本——史游《急就篇》;训诂学、词汇——《尔雅》、扬雄《方言》、刘熙《释名》、《小尔雅》;文字学——许慎《说文解字》;(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发展时期,语音研究开始,词义研究进一步发展主要成就:训诂学、词汇——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孔颖达《五经正义》文字学——《字林》、正字法专著音韵学——韵书: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4)宋元明:研究范围扩大、承前启后的时期,以语音研究为特点主要成就:音韵学——韵书:《广韵》、《集韵》、《中原音韵》、《韵镜》等(5)清代到“五四”之前:鼎盛和转型时期,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点,是对古代语言学的总结时期主要成就:古音学研究、《方言》、《尔雅》、《说文》研究语法研究兴起——马建忠《马氏文通》知识点:三仓(秦朝)——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西汉史游《急就篇》:唯一流传下来的识字课本。
五、文字起源研究问题v1、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传》:P39主要观点:第一,文字不是突然产生,创造文字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第二,创造文字的是圣人,但没有明指是某一个人。
(文字不能也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交际工具)2、“仓颉造字”说:不科学。
如:许慎《说文解字序》P41荀子《解蔽篇》: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者一也。
文字起源的主要观点:圣人造字与仓颉造字。
六、“名、实”关系大讨论名,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词;实,客观事物。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的本质问题。
1、背景:P41 社会变革,旧事物的“名”不适应新内容的“实”,名未变实已变2、老子的观点:无名论,最早提出这个问题《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含义:P43主要观点:名称与事物之间没有本质联系,它只是表达概念的符号。
名称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名称知道万物的本原。
评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地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影响:P43墨子、杨朱、公孙龙子3、孔子的观点:正名。
以名纠实《论语·子路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生命要各依本分)主要观点:名是第一性的,政治上的混乱是由名的不正而引起的。
评价:夸大了名的作用。
明确的概念,对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政治上的混乱并不是由概念不清造成的,而是由社会矛盾造成的。
4、荀子的观点:约定俗成《正名篇》:P5 主要观点:名称和事物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而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评价: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并指出名实关系的。
小结:正确理解名实关系——(1)任意性和理据性的结合(2)稳固性七、《尔雅》的内容和体例第一部训诂学专著成于众人之手1内容:P74”全书十九篇,所收词语和专用名词共两千零九十一条,共四千三百多个词,篇名都是“释某。
词语来源:经典常用的词语、常语通言、方俗异语内容分为两类:P75词义的解释和名称的解释。
评价:第一部研究字义、词义的语言学专著;在保存古义、以及词义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料。
2释字的体例:p77①文同训异(用不同的词义解释同一个字。
)②文异训同(用相同的词义解释不同的字。
)③训同义异(用相同的词义解释意义不同的字)④训异义同(所训字不同,意义同)⑤相反为训(一个字可以用相反的两个意思解释)⑥同字为训(用今字解释古字)⑦同声为训(用同声字做训)⑧辗转相训3成就成就:(1)第一部语言学专著,第一部训诂学专著,成为词汇学开篇之作,古代语言学建立的标志。
(2)首创了按义编排的体例,有了通用词典和百科名词词典的规模,对后世的辞书有启导作用。
(3)已能区分通用词和专用词,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4)是古代典籍词语的总汇,既反映了古代文物制度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
不足:P80(看看)4、《尔雅》的注本: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尔雅郭注刊误》八、《方言》的内容和体例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著西汉扬雄内容:P92原为15卷,今本凡13卷,分别释语词、服制、器物、兽、兵器、虫。
体例:(1)模仿《尔雅》,都是按意义分类。
基本上是每条先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
如:P92但这些同义词不是属于同一词汇的,而是属于不同的各个方言词汇的,所以还必须说明某词属于某方言。
全书有十分之九都是这样做的。
(王力)(2)《尔雅》每篇各有篇目,而《方言》没有篇目。
成就(1)扬雄具有科学的语言学思想和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的方法搜集方言资料,以人民口头的活语言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P88*记音方法:用汉字作为音标记音。
(P103沿用古人已造的字/迁就音近假借的字/自己造字)(2)注意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地域上的转移。
P93通语、某地某地之间通语、某地语、古今语(3)提出了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
P97指称的方言地域相当复杂,有人曾据此绘出方言区。
5.注本:郭璞《方言注》九、《说文》背景或原因、内容及成就第一部文字学专著(字书)东汉许慎1、P124创作的原因(产生背景):(1)社会发展的需要。
西汉重视识字,并将识字与仕途相结合,东汉已不是如此,识字教育地位下降,今文经学对文字有任意解说的倾向,使文字规范成为必然趋势。
(2)经学昌盛,今古文之争激烈,为压倒今文经,许慎做了这本字典以发扬古文经典。
(3)许慎具有较正确的语言学观点:从语言文字的实际出发。
2、《说文》的内容:P122今存宋出徐铉校订本,共15卷,本文14卷,序目1卷,每卷分上下,共30卷。
收字9353字,重文1163字,首创部首编排法,按文字形体及偏旁分为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则列为重文。
3、编排体例(1)部首的编排:(1)按偏旁归类:形旁相同的编为一类。
(2)部首的排列: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
(3)部首的前后顺序:大致是据形联系,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
(2)字的编排:(1)按文字学原则分部,即依据六书体系:只有同一义符的字可以归为同一个部首(义符相同)(2)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义编排,以类相从。
4、释字体例:(1)先解释部首:P129(2)对每个字,先讲字义,然后讲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格式:X,X也。
从X,X声。
(3)只释本义。
5、成就及不足成就:1/前所未有,富于科学独创性。
(1)首创了分部的工作和方法,按字形结构,即偏旁分部。
(2)字义上:A抓住字的本义,从根本上解决训诂问题。
B不满足于单词解释,而是加以形象的描写叙述。
(3)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阐明形体、意义、声音以及三者相互关系,为语言文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对当时文字起了统一规范作用。
不足:(1)对词义的看法受到当时社会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2)对文字发展看法保守:认为隶书的出现破坏了六书,不是正体。
(3)时代局限:没有看到以前一些原始文字,以致字形分析错误6、对后世的影响:整理:二徐——五代宋初,大徐徐铉今存《说文》为大徐本、只述不作,小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有作有述。
注本:清,说文四大家——P14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述而有作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只述不作王筠《说文句读》重在整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似因而实创,全面解释词义。
)十、考察语源的方法——声训含义声训也叫训诂,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词的来源,以词的语音形式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
知识点:1.反切的含义:产生于东汉末年,以二合音为基础,受到梵文影响,反切利用双声,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释名》刘熙东汉末年语言学或语源学开山之作。
十一、《广雅》解答1、作者:魏,张揖。
2、内容及体例:P169又名《博雅》,用《尔雅》旧目,共19篇,释义方式(体例)也是一词释众词。
目的:广《尔雅》之所未备。
P169十二、《字林》文字学著作作者:(晋)吕忱。
此书已亡佚。
晋吕静《韵集》的哥哥。
十三、顾野王《玉篇》亡佚(1)顾野王,梁人,日本存原本7卷。
(2)内容:模仿《说文》,但有所创造。
(3)与《说文》内容比较《说文》《玉篇》数量 15卷540部; 30卷,542部,与其同者529部,不同13部部首次序始一终亥,据形联系开始和最后相同,其他基本将意义相近排在一起P179释字体例《说文》以小篆字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