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合集下载

生理学--尿液的生成与排出ppt课件

生理学--尿液的生成与排出ppt课件

正确
错误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18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原尿在肾小球囊内形成,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被重
吸收送回血液。
重吸收特点:1、重吸收的选择性
肾小管对滤液的吸收可分三类:
第一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能全部被重吸收;
第二类,如水、电解质〔钠、氯、钙、镁、钾离子〕大部分
正确
错误
2、肾小球滤过是形成尿液的第一步,没有滤过
就不可能有尿。
正确
错误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当血浆晶 体渗透压下降时,有效滤过压升高。
正确
错误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从入球端到 出球端是逐渐上升的。
正确
错误
5、血压从13.3kpa (100mmHg) 增至21.3kpa (160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加
重吸收水〔10~20%)(受体内缺水与否的影 响;抗利尿激素可调节)、主动转运钠离子,分泌 钾离子、氢离子、 氨。对尿素的通透性高。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24
*肾小管对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原理: 1、Na+ 和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
Na+:泵-漏模式 Cl- :氯离子顺电位差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
5
近髓肾单位: 特点: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肾小球体积大、 髓袢长 出入球小动脉口径一致 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分布
在二个部位 近球细胞不含肾素 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6
(二〕集合管 接远曲小管,开口于乳头 作用:浓缩尿液
2021/6/23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讲义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讲义

尿的生成和排出考试大纲1. 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特点及其调节。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

5. 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7.尿的排放(输尿管的运动)( 9版新增)Thanks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肾。

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其排泄量大种类多,有选择性。

概述1. 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可实现的功能① 排泄代谢废物和摄入体内的异物;② 调节机体的水、电解质、渗透压的平衡;③ 调解酸碱平衡。

2. 内分泌作用:能生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比如:肾素、活性VitD 3,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 。

3. 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脏还是糖异生的场所之一。

肾脏的功能肾的功能结构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1. 肾单位和集合管2. 滤过屏障3. 球旁器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远端小管髓袢细段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 肾单位和集合管 1. 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占85-90%,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口径之比约为2:1。

髓袢短。

主要功能:尿的初始过滤近髓肾单位:占10-15%,髓袢长,可深入到内髓。

有U型直小血管。

主要功能:尿的浓缩与稀释肾单位肾单位肾小体:肾小囊+肾小球肾小体结构三层结构:内层—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间层—基底膜(纤维网结构)外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裂孔膜其中基底膜是机械屏障的主要部分2. 滤过屏障血管系膜又称球内系膜,连接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之间,主要由球内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和系膜基质组成。

生理学课件: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课件:尿的生成和排出

2、囊內壓
● 正常時比較穩定 ● 結石、腫瘤壓迫等 囊內壓
3、血漿膠體滲透壓
●正常時變動不大; ●營養不良、實驗中快速注射NS 血漿膠 壓
3.腎血漿流量
●主要影響濾過平衡點的位置。
●腎血漿流量 血漿膠壓上升速度慢
濾過平衡靠出球端 反之,GFR
有效濾過長度 GFR
●嚴重缺氧等 交感神經(+)
腎血漿流量 GFR 尿量
3.HCO3-的重吸收
● 近 端 小 管 重 吸 收
80%-85%
4.K+的重吸收
● 小管液中65-70% K+在近端小管,25%30%在髓袢重吸收;終末尿中的K+主要是 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5.葡萄糖的重吸收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僅限於近 端小管,尤其是其前半段; ●是一種繼發性主動轉運; ●近端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二、 排尿反射
● 排尿活動是一種反射過程; ● 感受器為膀胱內壁壓力感受器; ● 初級中樞是骶髓; ● 高位中樞包括腦幹和大腦皮層; ● 排尿反射是一種正回饋過程。 ● 尿頻(尿路刺激) 夜間遺尿(大腦皮層未完善)
➢ 腎血流量減少,GFR降低 ➢ 刺激球旁細胞釋放腎素增多 ➢ 增加腎小管重吸收NaCl和水
二、抗利尿激素
● 由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中的內分泌神經元釋放 ●作用:
➢ 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
●作用機制
(二)抗利尿激素分泌、釋放的調節
1. 血漿晶體滲透壓
❖滲透壓感受器 下丘腦第三腦室前腹側部
(二) 腎血流量及其調節
1. 自身調節
在沒有外來神經支配的情況下,腎血流量 在動脈血壓一定的變動範圍內能保持恒定 的現象。

生理学学习指南——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学习指南——尿的生成和排出

⼀、基本要求 掌握:1.肾⼩球滤过:滤过膜及通透性;影响肾⼩球滤过的因素。

2.肾⼩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重吸收⽅式(主动、被动)及Na+、Cl-、H2O、HCO-、K+、葡萄糖重吸收。

溶质浓度、肾⼩球滤过率对肾⼩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影响。

3.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理作⽤及其分泌的调节。

熟悉:1.肾⾎液供应特点、肾⾎流调节。

2.分泌与排泄机能:H+、NH3、K+的分泌。

3.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机制和浓缩尿与稀释尿的形成。

了解:1.肾的功能、结构特点 2.膀胱与尿道的神经⽀配、排尿反射。

⼆、基本概念 肾单位( nephron)、肾⼩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滤过分数(fildtration fraction)、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利尿(water diuresis)、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重吸收( reabsoption)、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清除率(clearance)、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肾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三、重点与难点提⽰ 肾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成和排出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①排除⼤部分代谢终产物及异物。

每天尿量⼩于400ml,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体内积聚。

每天尿量在100~400ml,称少尿,少于100ml,称⽆尿。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③保留体液中的Na+、K+、HCO-3、CI- 等重要电解质,排出H+,维持酸碱平衡。

此外,肾还具有内分泌功能,产⽣肾素、促红细胞⽣成素、羟化的维⽣素D3等⽣物活性物质。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尿的生成与排出一、引言在人体生理学中,尿的生成和排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尿的生成涉及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以及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而尿的排出则涉及到尿道括约肌的协调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生理学原理及其在人体生理中的重要性。

二、尿的生成尿的生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

肾脏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最终形成尿液。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球是肾脏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压力差的作用,血液中的部分成分会被过滤出来,形成原尿。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肾小球的半透膜性质。

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时,会发生重吸收和排泄作用。

肾小管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将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等物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将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排入尿液。

在这个过程中,肾小管还能根据身体需要,调节水分的排泄量。

三、尿的排出尿液在膀胱中积聚,当达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引发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尿道括约肌的舒缩,将尿液排出体外。

1、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是排尿反射中的主要肌肉。

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会带动膀胱壁的排尿感受器兴奋,进而引发排尿反射。

2、尿道括约肌的协调作用尿道括约肌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尿液的排出。

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尿道括约肌舒张,允许尿液排出体外。

随后,尿道括约肌逐渐收缩,防止尿液回流。

这个过程需要协调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确保尿液顺畅排出。

四、总结尿的生成和排出是人体生理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肾脏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形成尿液。

尿液在膀胱中积聚,当达到一定量时,通过排尿反射将尿液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需要肾小管、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等结构的协同作用。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泄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泄

尿的生成和排泄考纲分析及考分预测尿生成的三个过程和有效滤过压。

尿生成的调节: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

一、肾的功能血液循环的特点(一)排泄:机体将代谢的终产物、剩余物、外来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后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肾的血液循环的特点1.肾的血流大主要分布在皮质利于尿的生成。

2.两套毛细血管(1)肾动脉→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特点:血压高,利于滤出。

(2)出球微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3.肾血流量的调节(1)自身调节(肌源学说,范围80-180mmHg )低血压→入球动脉扩张→阻力↓→血流量↑→使尿量恒定。

高血压时则相反。

保证肾血流的稳定。

(2)神经、体液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供。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概述尿的生成三个过程1.肾小体的滤过;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一)滤过膜(电荷屏障,机械屏障)内层:内皮细胞(窗孔-涎蛋白)中层:基底膜(网孔-涎蛋白)外层:足细胞(裂隙-涎蛋白)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滤过膜上孔的大小和带负电荷的成分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二)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血管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三)影响肾小体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2.有效滤过压=血管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3.肾血浆流量。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360斤--终尿3斤1.Na+和Cl-的重吸收:①部位:近端小管(髓袢降支细段除外)②机理:泵—漏机制。

2.水的重吸收①部位:近端小管(主要)、肾小管和集合管。

②机理:被动转运3.HCO3-的吸收①部位:近端小管。

②机理:Na+—H+交换以CO2扩散的形式重吸收,所以其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4.葡萄糖的重吸收①部位:仅在近端小管。

②机理:继发于Na+的主动转运③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9.0~10.0mmol/L(160~180mg/d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将要出现葡萄糖,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尿的生成与排出 ppt课件

尿的生成与排出 ppt课件

2019/11/25
14
• 尿生成的过程
1、肾小球滤过--原尿的生成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终尿形成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二、有效滤过压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肾小球滤过的概念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 的水、小分子溶质及少量小分子蛋白质 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的过程。
2019/11/25
33
3、K+的分泌与K+-Na+交换
• 终尿中K+绝大多数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出, K+顺着Na+主动重吸收所形成的管内为负的(电位 差)电梯度被动扩散入管腔,所谓K+-Na+交换。
4.H+-Na+交换与K+-Na+交换的 关系
两者相互竞争,即 H+-Na+交换增多时, K+Na+交换减少;K+-Na+交换增多时, H+-Na+ 交换减少。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一)肾小球滤过率(GFR)
1、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与体表面积有关 (1.73m2----125ml/min)
(二)滤过分数(FF)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00%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x55%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三、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尿液生成与排泄机制

尿液生成与排泄机制

尿液生成与排泄机制人体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工厂,时刻进行着各种生理活动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就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过程。

尿液生成的第一步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簇,就像一个超级精细的滤网。

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在这里,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血浆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会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这一过程就像是在对血液进行初步的“筛选”和“过滤”。

形成的原尿可不少,每天大约有 180 升!但这还不是最终排出体外的尿液。

原尿会顺着肾小管流动,接下来就进入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过程。

肾小管和集合管就像是一个精细的“回收工厂”。

在近曲小管,大量的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等都会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

这是因为身体可不想把这些有用的东西都白白浪费掉。

随着原尿继续流动,在髓袢降支和升支,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髓袢升支粗段还能主动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就像是工人在努力工作一样。

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原尿变得“浓缩”了许多。

不过,这还没完,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分泌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能够将一些物质分泌到管腔中,比如氢离子、钾离子、氨等。

这些分泌的物质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经过上述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尿液会进入肾盂。

肾盂就像是一个“蓄水池”,收集来自各个肾单位产生的尿液。

尿液在肾盂中积聚到一定量后,就会顺着输尿管流入膀胱。

输尿管就像是一条“运输管道”,通过平滑肌的蠕动,将尿液一步步地推向膀胱。

膀胱则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它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当膀胱中的尿液逐渐增多,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让人产生尿意。

当我们决定排尿时,大脑会发出指令,控制膀胱的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尿液就会顺利排出体外。

尿液生成与排泄机制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肾的功能不包括A.排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B.排泄体内的异物和过剩的营养物质C.调节水、电解质平衡D.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E.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2.不属于肾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是A.肾素B.促红细胞生成素C.前列腺素D.血管紧张素E.胆钙化醇3.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说明,错误的是A.动力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B.原尿生成量与全身血压呈正变C.原尿与无蛋白质的血浆相似D.带负电荷的溶质不易滤过E.全部肾小球均有滤过作用4.推动肾小球滤过的直接力量是A.动脉血压B.入球小动脉血压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肾小囊内压5.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每分钟每侧肾生成的原尿量B.每分钟两肾生成的滤液量C.每分钟每侧肾脏血浆滤过容量D.每分钟每侧肾脏生成尿量E.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终尿量6.刺激实验动物迷走神经,尿量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是A.减少,因ADH分泌增多B.减少,因醛固酮分泌增多C.减少,因有效滤过压降低D.增多,因有效滤过压升高E.增多,因肾血流量增加7.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密切相关的是A.HCO3--的重吸收B.Ca2+的重吸收C.Cl-的重吸收D.K+的重吸收E.Na+的重吸收8.关于Na+、Cl--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滤液中99%以上被重吸收B.70%在近球小管处重吸收C.Na+是主动重吸收,大部分Cl-是被动重吸收D.髓袢升支粗段,Na+和Cl-均为主动重吸收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受ADH调节9.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说明,不正确的是A.近球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B.水、尿素、HCO3--均为被动重吸收C.近球小管重吸收水量最多,对尿量影响最大D.葡萄糖、氨基酸、微量蛋白均为被动重吸收E.Na+、Cl-的重吸收主动和被动兼有10.在近球小管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A.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H2O、Na+、Cl-、K+C.尿素、尿酸D.肌酐E.氨11.对葡萄糖重吸收的说明,错误的是A.滤液和血液的葡萄糖浓度相等B.葡萄糖在肾小管各段被重吸收C.葡萄糖的重吸收需钠泵参与D.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有一定限度E.肾糖阈指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12.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功能的说明,错误的是A.分泌H+有利于Na+和HCO3--重吸收B.分泌NH3有利于排H+C.分泌NH3排H+有利于留Na+D.分泌K+有利于排H+E.分泌K+有利于留Na+13.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Na+交换的下述说明,错误的是A.分泌一个H+,重吸收一个Na+B.H+的分泌伴随Na+、HCO3-的重吸收C.H+—Na+交换增强时可使血K+降低D.有排酸保碱维持内环境PH稳态作用E.酸中毒时H+—Na+交换>K+—Na+交换14.球—管平衡是指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相当于肾小球滤过率的A.55%-60%B.65%-70%C.60%-65%D.70%-75%E.75%-80%15.心房钠尿肽的生理作用主要是A.排K+保Na+,增加血容量B.排Na+保K+,增加血容量C.排H2O排Na+,增加血容量D.保H2O保Na+,降低血压E.排Na+排H2O,降低血容量16.肾调节水平衡的主要途径是改变A.肾血浆流量B.肾小球滤过率C.近球小管重吸收量D.髓袢重吸收量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量17.醛固酮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可导致A.血钠↑、血钾↓,血容量↑B.血钠↓、血钾↑,血容量↓C.血钠↑、血钾↑,血容量↑D.血钠↓、血钾↓,血容量↓E.血钠↑、血钾↑,血容量↓18.下列因素对分泌肾素无影响的是A.动脉血压变化B.循环血量变化C.肾交感神经兴奋D.肾小球滤过量的变化E.到达致密斑的Na+量的变化19.肾髓质组织间液渗透压的特点是A.与血浆渗透压相等B.低于血浆渗透压C.愈朝向内髓深部渗透压愈高D.肾乳头部位渗透压较低E.内髓与外髓渗透压一致20.对排尿反射的说明错误的是A.初级中枢在脊髓骶段B.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C.具有正反馈调节机制D.初级中枢与大脑皮质失去联系出现尿潴留E.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是盆神经21.肾的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A.释放肾素B.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C.浓缩和稀释尿液D.调节血中ADH的浓度E.调节血中醛固酮的浓度22.通过肾脏滤过的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在A.近曲小管B.远曲小管C.远球小管D.集合管E.髓袢23.肾小球滤过的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而被全部吸收,其吸收的部位为A.集合管B.远曲小管C.近球小管D.髓袢E.远球小管24.毁损视上核后,动物的尿液将发生如下变化A.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B.尿量减少,渗透压升高C.尿量减少,渗透压降低D.尿量增加,渗透压降低E.尿量增加,渗透压不变25.引起抗利尿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A.血压轻度降低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血容量轻度减少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血压升高26.血中醛固酮浓度升高,可使终尿排出的A.K+增加B.Na+增加C.尿素减少D.尿素增加E.水增加27.产生渗透性利尿时,终尿A.Na+增加B.渗透压降低C.渗透压升高D.渗透压变化小E.尿浓缩28.正常情况下肾血流量A.与动脉血压呈线性正相关B.髓质大于皮质C.受自身调节保持相对稳定D.与肾组织代谢活动明显相关E.以神经体液调节为主29.近曲小管A.存在Na+-K+交换B.功能主要受ADH调节C.功能主要受醛固酮调节D.存在Na+-H+交换E.重吸收水的量可直接影响尿液量30.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超过近球小管B.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C.为影响终尿渗透压的关键部位D.受肾髓质高渗的影响,与小管液溶质浓度无关E.是必然性重吸收31.醛固酮A.由近球小体的部分细胞分泌B.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C.可使血K+浓度升高D.促进水的排出E.受血浆晶体渗透压的调节32.下列因素中可抑制肾素的分泌的是A.肾交感神经兴奋B.循环血量增加C.血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E.肾血流量减少33.流出近曲小管远端的小管液A.被酸化,pH明显降低B.葡萄糖的浓度与血浆相同C.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D.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E.以上都不是34.在家兔所做的下列实验中,哪项不出现尿量增多?A.静脉注射去甲肾小腺素B.静脉注射速尿C.静脉注射高浓度葡萄糖D.静脉注射高浓度甘露醇E.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35.分泌肾素的细胞是A.间质B.致密斑C.肾血管内皮D.球旁细胞E.肾小管上皮36.与肾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有关的是A.NaClB.K+C.NaCl和尿素D.NaCl和KClE.尿素37.下列因素中可促进肾脏尿液浓缩的是A.直小血管血流加快B.直小血管血流减慢C.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通透性增加38.下列因素中,促进肾脏对尿液浓缩的因素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血浆胶体渗透压不变39.下列增强肾脏对尿液浓缩的因素是A.血浆醛固酮浓度升高B.血浆ADH浓度升高C.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D.血浆ACTH浓度升高E.血浆Na+浓度升高40.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是A.血管紧张素B.肾素C.醛固酮D.ADHE.ACTH41.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的是A.ADH B.醛固酮C.糖皮质激素D.肾上腺素E.血管紧张素4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A.ADH分泌减少B.醛固酮分泌减少C.肾小球滤过增加D.血浆胶体渗透降低E.渗透性利尿43.渗透性利尿是直接由于A.滤过率增加B.血浆晶体渗透升高C.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通透性降低44.可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是A.肾小囊内压降低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降低E.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升高45.与肾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有关的是A.NaCl B.NaCl和KClC.K+D.NaCl和尿素E.KCl和尿素46.远曲小管A.吸收水的量相当于滤过量的50%B.分泌H+,需碳酸酐酶的参与C.对尿素可自由通透D.对终尿的质无明显影响E.对水的重吸收属必需重吸收47.下列因素中,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因素是A.入球动脉收缩B.出球动脉收缩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肾小囊内压升高48.血浆中NaCl的浓度升高,主要影响A.肾小球滤过B.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髓袢对水的重吸收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49.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是A.血浆NaCl降低B.血浆尿素浓度降低C.血浆蛋白质减少D.血浆葡萄糖浓度降低E.血浆葡萄糖浓度增高50.可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是A.低蛋白血症B.低血溏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应激状态E.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51.菊粉的血浆清除率为A.70ml/minB.125ml/minC.175ml/minD.660ml/minE.50ml/min52.肾脏分泌和排泄的NH3直接来源于A.谷氨酸B.天冬氨酸C.谷氨酰胺D.丙氨酸E.精氨酸53.肾小管液的等渗性重吸收发生在A.近端肾小管B.髓袢升支细段C.髓袢降支细段D.远端肾小管E.集合管54.下列物质进入肾小管液后,既不被分泌又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是A.酚红B.蛋白质C.菊粉D.葡萄糖E.氨基酸55.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来自于A.肾小囊内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D.肾小囊液晶体渗透压E.血浆晶体渗透压56.急性失血尿量减少是因为A.肾小囊内压升高B.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下降E.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57.渗透性利尿时A.尿量增加,尿液渗透压明显升高B.尿量增加,尿液渗透压变化较小C.尿量增加,尿液渗透压降低D.尿量正常,尿液渗透压明显升高E.尿量正常,尿液渗透压变化较小58.水利尿时A.尿量增加,尿渗透压升高B.尿量增加,尿渗透压正常C.尿量增加,尿渗透压降低D.尿量正常,尿渗透压降低E.尿量正常,尿渗透压升高59.利尿酸药物性利尿A.尿多,髓质渗透压降低B.尿多,尿液渗透压升高C.尿多,髓质渗透压升高D.尿多,髓质渗透压不变E.尿多,尿液渗透压不变60.垂体后叶病变时多尿A.为渗透性利尿B.为尿崩症C.和利尿酸的利尿机制相同D.与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关系密切E.有效滤过压升高61.由于胰岛素的分泌过少所致的尿多为A.渗透性利尿B.水利尿C.髓质渗透压降低产生利尿D.影响尿素的代谢产生利尿效应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62.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的A.致密斑B.系膜细胞C.间质细胞D.颗粒细胞E..感受器细胞63.肾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A.肾血管血压变化B.肾血流Na+含量变化C.肾小管内压变化D.肾小管液Na+含量变化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64.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是A.肾小球B.肾小体C.肾小管D.集合管E.肾单位65.肾血液供应的特点是A.血流量小B.血流分布均匀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E.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66.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A.带负电的小分子B.带正电的小分子C.电中性的小分子D.带正电的大分子E.带负电的大分子67.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D.囊内压E.全身动脉压68.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A.自身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负反馈调节D.正反馈调节E.前馈调节69.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A.肾交感神经兴奋B.注射大量肾上腺素C.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D.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E.注射抗利尿激素70.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是由于A.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B.囊内压下降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D.肾血浆流量增多E.囊内液胶体渗透压下降71.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A.平均动脉压降低B.滤过膜通透性降低C.囊内压升高D.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E.肾血浆流量降低72.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A.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B.一个肾生成的原尿量C.两肾生成的原尿量D.两肾生成的终尿量E.一个肾生成的终尿量73.滤过分数指下列哪一项的比值A.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C.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E.肾血流量/心输出量74.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B.肾血浆流量增大C.血浆蛋白浓度增高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E.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75.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A.基侧膜上的Na+泵B.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C.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D.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E.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76.下列哪项属于被动转运A.水从低渗透压侧至高渗透压一侧B.Na+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C.葡萄糖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D.氨基酸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E.蛋白质进入细胞77.抑制近球小管的H+-Na+交换不引起A.Na+排出增多B.Cl-排出增多C.水排出增多D.HCO3-排出增多E.葡萄糖排出增多78.肾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于A.近球小管B.髓袢C.远球小管D.集合管E.各段肾小管79.近球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A.低渗重吸收B.等渗重吸收C.高渗重吸收D.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E.受醛固酮的调节80.肾糖阈是指A.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B.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C.肾小管开始吸收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D.肾小管吸收葡萄糖的最大能力E.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的临界尿糖浓度81.肾小管对HCO3--的分泌增加不引起A.以HCO3-的形式吸收B.以CO2的形式吸收C.主要在远球小管进行D.滞后于Cl--的吸收E.不依赖于H+的分泌82.肾小管对H+的分泌增加不引起A.Na+吸收增加B.HCO3--重吸收增加C.NH3分泌增加D.K+分泌增加E.H2PO4--排除增加83.髓质高渗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是A.近球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B.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C.远球小管,集合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D.髓袢升支粗段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E.远球小管,集合管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84.肾外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近球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B.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C.远球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D.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E.集合管对尿素的重吸收85.肾脏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NaClB.尿素C.NaCl和尿素D.KClE.NaCl和KCl86.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钾是由于肾小管A.H+-Na+交换增强B.H+-K+交换增强C.K+-Na+交换减弱D.K+重吸收增强E.NH4+-K+交换减弱87.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体循环动脉血压下降B.醛固酮分泌增多C.肾血流量减少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88.低血钾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肾小管A.H+-Na+交换增强B.H+-K+交换增强C.K+-Na+交换减弱D.HCO3--重吸收增强E.NH4+-K+交换减弱89.球--管平衡是指A.近球小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率为65%~70%B.肾小球滤过率等于肾小管重吸收率C.肾小管的重吸收率为65%~70%D.肾小球滤过率随肾小管吸收率而变化E.以上都不是90.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B.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C.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D.促进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E.保Na+、排K+、保水91.下列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因素是A.心钠素B.血管紧张素Ⅱ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血压降低E.大量出汗92.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C.动脉血压升高D.近球小管渗透压增高E.血管紧张素Ⅱ减少93.大量饮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主要是由于A.血量增多B.动脉血压增高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D.血管紧张素Ⅱ减少E.心钠素增多9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A.醛固酮分泌减少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D.肾NaCl排出减少E.肾小球滤过率增大95.致密斑感受器直接感受下列哪项变化A.肾小球滤过率B.流经致密斑的钠量C.循环血量D.动脉血压E.血K+ 96.可致肾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是A.入球小动脉压降低B.交感神经活动降低C.血Na+降低D.血K+升高E.致密斑活动降低97.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A.Na+重吸收减少B.K+重吸收增加C.水重吸收减少D.Cl-重吸收减少E.K+排出增加98.可促进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是A.血管紧张素Ⅱ增多B.血Na+增多C.血K+降低D.血量增多E.血压升高99.正常终尿约占肾小球超滤液量的A.1%B.5%C.10%D.15%E.20%100.H+分泌与K+分泌相互影响的部位在A.远曲小管和集合管B.近球小管C.髓袢升支细段D.髓袢降支细段E.髓袢降支粗段试题答案1.E2.D3.B4.C 5.B6.C7.E8.E9.C 10.A11.B12.D13.C14.B15.E 16.E 17.A18.D19.C 20.D21.C22.A23.C24.D 25.B26.A27.D28.C29.D 30.C31.B32.B33.C34.A 35.D 36.C37.C 38.A39.B 40.D41.B42.A43.C44.D45.A46.B47.C 48.D49.C 50.D51.B52.C53.A54.C 55.C56.D57.B58.C59.A 60.B61.A62.D63.D64.E 65.D66.B67.A68.B69.C 70.D71.E72.C73.A74.E 75.A 76.A77.E78.A79.B 80.A81.B82.D83.B84.B 85.C86.C87.C88.A89.A 90.A91.A92.A93.C94.D 95.B96.A97.E98.A99.A 100.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