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考试论文范文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篇一:比较文学论文天津理工大学比较文学结课论文姓名:韦丽学号:20112478年级:2011级浅析《饮酒》和《茵纳斯弗利岛》两首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摘要《饮酒》的作者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陶渊明,这首诗是诗人以酒为题,写出其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喜爱向往。

可以说,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而另一首《茵纳斯弗利岛》的作者则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威廉·巴特勒·叶芝。

这首诗被称为叶芝早期唯美主义浪漫风格最具代表的名作,全诗以朴素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弃,渴望去过真正的生活。

两首诗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自保持其特点,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魅力。

关键词:《饮酒》《茵纳斯弗利岛》文笔特色中西文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茵纳斯弗利岛叶芝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茵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曾做过几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在他的饮酒诗中大多是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我们今天所要比较的这首《饮酒》则是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无限热爱,更是对所过的闲适隐居生活的喜爱。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当代比较文学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学”这两个术语是韦斯坦因视为决定学科独立与否的关键性词汇,“语言”和“文学”将比较文学集成为立体浑成的有机体,既有历时的发展脉络,也有共时的彼此观照,呈现出稳定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稳定色彩。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言一、“文学”之维和“语言”一样“文学”/“文学性”也是韦斯坦因确立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一环。

在完成了什么算是“比较的”文学的回答之后,对于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韦斯坦因也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在韦斯坦因看来,“文学”/“文学性”也和“语言”一样,有着丰饶的立体构成和深邃的理论价值,它既指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也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其重要理论著作《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韦斯坦因对“文学”作了言简意赅的探讨:在英语和法语中,“文学”一词原来是“学问”(learning)或者“博学”(erudition)的意思。

例如,伏尔泰谈到夏普兰时,就说他有“渊博的学问”(une littérature immense)。

直到18 世纪,研究的焦点才从主观的人转到了客观的作品上。

但即便在这一较晚的发展阶段,文学所包括的还是所有出版物,不管它们在实质上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在英、法、德诸语言中,“文学”常常用来指那些非文学的作品)。

在18 世纪,非功利的作品常常被称为“诗”(poesy)或诗类。

直到 19 世纪,才将实用性作品与非实用性作品作了系统的区分。

只有当这种区分获得了普遍性的时候,“文学”才获得其真正的含义。

正如西蒙•格诺在《七星百科辞典》的序言中告诉我们的,“在搞技术的人们逐渐把他们的专业提到科学这一高度”的时代,“文学是与功能性地使用书面语言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

2021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范文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传统的研究范式,它研究的是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影响研究在各民族文学和文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影响方式的运用,使各民族文学互相接触、互相借鉴。

本文总结了8篇“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之第一篇:重审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悖论、对象与方法 摘要:当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理论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争议,实际上源于影响类型的多样性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性的内在失衡、文学“影响—接受”关系的机械割裂而产生的悖论。

依据文学关系的层次形态, 影响研究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不同层面的文学关系, 而从文学关系的本质来看, 影响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性逻辑关系。

若要有效地进行影响研究实践, 其方法和步骤可归纳为以“文本作品”为中心, 以“文学事实联系的探寻”和“创作活动的审美钩沉”为基本点, 以“文学的相似性思维、跨文化的历史语境和接受的主体性立场”为基本原则。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内在悖论,文学关系,比较文学 历史地看,早期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尽管在20世纪初遭到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等人的诋毁, 又在20世纪50年代遭到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学者的激烈抨击, 但影响研究并没有因此而消亡, 学界对影响研究的探讨至今也未停止。

因为“影响”本身就是“比较文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概念”[1] (P27) , “影响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然而, 目前关于影响研究的理论探索还依然存在诸如研究界定不够清晰, 研究对象不够明确, 研究方法单一陈旧等困惑与争议。

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会阻碍影响研究的深入。

因此, 若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就有必要在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检视文学间影响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反思传统影响研究的不足和误区, 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关系, 以“影响”为切入点, 通过探究影响研究的内在悖论, 进而明确影响研究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探寻影响研究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 为影响研究的具体实践提供必要的学理与方法论支撑。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比较文学是一门正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国内外学界至今都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位。

不过,由于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核心属性,国内学界倾向于根据其“跨越性”特征来界定比较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

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

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

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

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

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

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浅谈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2)

浅谈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2)

浅谈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2)1967年,在小说《雾津纪行》的基础上,他以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镜头语言拍摄了《雾津》这部电影,揭示了在韩国社会与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男性心理的不可承受之重及复杂性,也表现了尹熙重因心理劳顿所遭遇的精神错裂等文化心理因素。

谢飞是中国第四代著名电影导演,他曾以昙花的瞬间绽放在第三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代际转型中,留下了自己的美丽与高傲。

1995年,在小说《黑骏马》的基础上,他曾以蒙古民歌长调的叙事风格书写了《爱在草原的天空》这部电影诗,并荣获第十九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这部诗性的电影结构在抒情的大远景与空镜头等镜头语言中,让白音宝力格背负着感恩的乡愁与苦涩的缅怀,凝重且舒缓地行走在大草原的音画叙事中。

《雾津》与《爱在草原的天空》两部电影都在执著于各自本土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投射出迷人的魅力。

也就是说,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从小说到电影,把这两部小说带向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视域中,给出互为参照式的阅读与思考,其必然有这一课题成立的学理依据,也具有在审美逻辑上维系两者的普遍学理性。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推动。

我也注意到,以往中韩比较文学研究的选题,主要定位在两个国族的古代文学领域,当然,韩国无论是作为一个国家还是民族,其在逝去的历史进程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议的,至今中国儒家文化依然为当下生存在后现代文明语境下的韩国人所敷衍。

我们把问题进一步扩大化来分析,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选题来看,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曾大量涉猎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带人比较文学研究中给予跨界的阅读与思考。

实际上,在创作、批评与理论的三个面向上,中国当代文学受外来文化及文学艺术思潮的影响与渗透,远远超过了中国古代文学,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结束后,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至现代派文学崛起后,一路刷新到当下的网络文学,的确如此。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

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

“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

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

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

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

“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

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

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

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

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

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随着比较文学课程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开设,比较文学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文学界的关注。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篇1探析当代国际比较文学一、从文学到文化当回顾最近几十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现状时,我们不难发现,当代比较文学一个相当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中外比较文学家的研究重心,或者说他们的研究兴趣,正在从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转移。

这一点从最近两届的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中即可窥见一斑。

具体的专题讨论也无不与文化研究有密切的关联,如“文学与属性(ldentity)”,“文学体裁、语言与文化”,“文学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比较文学的方法、范式与文化的多样化”,等。

1997年即将在荷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显然也是继承了这一发展脉络,且在文化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它的主题是“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而它的研究导向则明确指向“文学与目前和过去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诸如殖民、反殖民的进程,新兴国家,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历史性接触,联邦政体的创建和发展,欧洲部分国家的解体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联合)以及文学和性别的文化研究关系”。

它的七个副主题分别是:民族的形成,讨论作为文化诸因素的载体的文学及其机构,因为它们对民族性和身份的形成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考察现时代及过去的文学如何从各个层面(从最个人的到最公共的)使相关者对前殖民时代、殖民与反殖民时期的体验保持鲜活的记忆;人类的良知,探讨文学如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待人类历史上的反常事件;性别记忆,探讨文学在性别区分过程中的角色,甚至还可“扩展到民族、种族、宗教、及其他集体身份内部的角色”;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类,“试图为现有的文类所不能充分回答的社会及文化问题提供答案,或提出一套解决方案”;“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作为文化记忆的翻译”两个副主题,则分别探讨文学在不同时期或文化史中被使用(或被滥用)的方式及翻译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
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

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
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

“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

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

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

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

“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

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

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

在老子、庄子思想中“人”是相对于“天”的一个概念,还有很多新的意义,《庄子·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就有“人”意义的延伸。

按现代的理解则是,老庄中的“天”是至高无上的代表,人应该顺应而存在,自然万物皆是一样,要按自然规定的天命运转。

然而,与老庄不同的是,在希腊神话中,“天”并不是最至高无上的。

或者也可以说是“人”与“天”有着同等的地位。

希腊神话精神强调“人天合一”,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人即是神,而神即是代表天,神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主宰着一切生灵的地位与命运。

希腊神话体现了一种尚武的精神,崇尚力量,它更加侧重以自我为中心,鼓吹冒险、占有、自我满足的思想,所赞扬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人天合一的本位主义。

原始幻想中最有力者是希腊的天神,是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能者。

希腊崇拜力量和知识的精神最初表现为崇拜最有力的天神,希腊神话是以利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

天并不代表一切,也并不是天主宰人,人与天地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忍有时还能控制天。

二、关于“人”的地位
老子庄子认为,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上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自然,杜绝人们自以为是,和“不知常,妄作凶”的行为。

反对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人,更反对那些将政治强人与圣贤将主张、教条强加于社会与自然的主张。

这是老庄“无为而治”、“大道自然”的“天人合一”。

人应该要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都同时要遵循天的规则。

不存在任何人比别人低也不存在任何人比别人高一等,每个人都是顺应天命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地位一样的不同个体,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也许仅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到,老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将“天”放在首位的,天就是一切,人必须要顺应天命。

而在希腊神话所体现出来的“人天合一”精神则是将“人”凸现出来的,“人“与”天“同等重要,甚至超越了”天“而存在,它是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的。

希腊神话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为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甚至走极端的做法。

古希腊神话,因为它的肯定人欲,所以就非常注意个体的独立,个体的利益,所以就非常多的宣扬个
体性。

希腊神话就向一出正在上演的社会剧,活灵活现,有立体的真实感,如对宙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等行为描写的欣赏笔调;如赫拉克勒斯完成了12件大事,最后被宙斯接纳成了永在的天神,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人生业绩。

正因如此,赫拉克勒斯在西方文化中成了个人奋斗的典型。

而在《奥德修记》中,更加侧重对冒险、征服和占有的赞美,充满了来自金钱、美女、奇珍异宝的诱惑,这类故事在希腊神话中大有文化原型的意义,如阿伽门农率众从遥远的希腊千里迢迢奔赴特洛伊,除了复仇和征服,更重要的目标则是珠宝财富和俘虏,以及能带来更大财富的东方贸易市场。

借助神的形象,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

总之,在希腊神话中,回荡着一个由奋斗指向占有的主旋律,那就是对自我中心的推崇,对冒险占有的肯定,对物质利益的关注,这可能也是西方社会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理念的最早根源。

这也许就是老庄学说和希腊神话各自所代表的东西方文明差异最大的一点。

三、文化相通性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东西方文明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而她们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是比较文学中常说的跨文明的异质性。

首先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认同上。

老庄学说虽然是把“天命”看得高于一切,但他同时也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利与利益。

比如他们的“无为而治”。

老庄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人。

希腊神话所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更是对人的利益的维护。

只是两者维护人的利益的程度不同而已。

其次在于对天的权利的肯定上。

老庄哲学主张顺应自然变化,人不能试图去强行改变自然,而是应该在自然所赋予的权利下生活,天道自然才是一切。

希腊神话中,将天的权利赋予到了神的神上,而神具有着不可亵渎的权利,其实他也只是天的权利的一种变异而已。

四、小结
无论是老庄学说中的“天人合一”还是希腊神话体现的“人天合一”的人本主义都具有着不可否认的长处与有点。

我们应该在遵循天道自然的同时,充分保护个人的合理利益。

在坚持老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辩证地学习希腊神话中对人的价值的肯定精神。

“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有着相通的跨文明的异质性,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将东西方文化实现互补,辩证吸收精髓,这样才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