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 导学案
22《虽有嘉肴》导学案

主备人:张剑副备人:姜乃榕审核人:于莉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对比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相促进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礼记》,至间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撰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弗.食()自强.()兑.命()教学相长.()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教然后知困.自反教学相长学学半:学.学半4、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翻译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事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三、归纳本文主旨。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主备人:张剑副备人:姜乃榕审核人:于莉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对比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相促进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矜.()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贤能与讲信修睦修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有所终有所用矜:寡孤独废疾者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外户而不闭外户3、翻译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二、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虽有嘉肴 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审核冯光强成为经典,成为十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素材积累《礼记》名句积累(l)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2)贤者钾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优点。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人手。
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你能否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日:“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问题二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探究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不)B.弗学,不知其善也(益处,好处)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清)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立,自强)2.下列哪句中没有通假字()A.《兑命》曰:“学学半。
20虽有佳肴导学案

20、《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课前学习导航:1、文常填空。
节选自(《礼记集解》)。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编撰。
《礼记》和合称“三礼”。
2、给加线红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不知其旨()教学相长()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嘉肴()旨()至道()是故()知困()自反()自强()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4、练习一背诵课文。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5、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
(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和的关系。
(2)将课文分为三层(用斜线标注)①②③④⑤二、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四、学习探究:1、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五、课堂训练:1、解释加点的字词:(1) 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 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 教然后知困.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9)学学半(10)教学相长2、古今异义(1)然后古义:今义(2)困古义:今义(3)强古义:今义(4)旨古义:今义六、拓展延伸,启迪智慧:1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3、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2、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有关资料1、有关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礼记》与《学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掌握《虽有嘉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虽有嘉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袁枚的作品,袁枚(1716-1797),字伯村,号东篱,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袁枚是清代闻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而著称。
《虽有嘉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背景《虽有嘉肴》是袁枚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一场宴会上的场景,通过对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理解。
三、主题和中心思想《虽有嘉肴》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在宴会上,人们尽情享受美食和美酒,但作者却感到心里的空虚和孤独。
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四、基本内容和结构《虽有嘉肴》以一场宴会为背景,描写了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
文章通过对宴会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美食和美酒的追求和享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逐渐展现了作者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导学问题:1. 《虽有嘉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文学家?2. 《虽有嘉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3. 《虽有嘉肴》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以宴会为背景?4. 你对《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什么理解?拓展阅读:1. 你还知道哪些袁枚的作品?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2. 你认为《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对当代社会有何启迪?导学活动:1. 阅读《虽有嘉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感慨。
2. 分组讨论《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虽有嘉肴》的看法和感受,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点评: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0-04-26《虽有嘉肴》导学案一、资料小引(寄语:占有资料,实际上是壮大自己)《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他们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
阅读以上资料,用列举关键词的方法,筛选出有关《礼记》的'重点信息。
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教学相长()2、弗食,不知其旨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兑命》曰:“学学半”。
()()()三、根据课下注释,运用知识积累迁移的方法,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寄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教然后知困。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学学半。
()四、自主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标出,课堂上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
(寄语:自主、合作、交流是我们学业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当堂达标测试设计者:汪培一、课内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导学案附答案

20 虽有嘉肴导学案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同学们,当一份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举箸而后大快朵颐的垂涎欲滴之心吗?当你从书上习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抑制住亲自体验以证其能的跃跃欲试之心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而肯定的回答“想”。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善:益处。
自反:反省自己。
是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 ) ( )弗食( )旨( )
自强( )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
2、二读课文,读出节奏感,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边自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翻译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翻译原则:逐字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添删补
4、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三、展示评价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嘉肴()()自强()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
善()困()
是故()自强()
自反()故曰:教学相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填空。
①《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课后
反思
②文章运用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告诉我们的道理。
5、课下收集《礼记》中的名句并抄下来与大家分享。(三条)
五、小结(谈收获)
资料补充: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一、导入新课(读下面的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共49篇。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西戌中学导学案
年级:七科目:语文节次;
课题
名称
虽有嘉肴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师
薛水平
导
学法
三环六步
教具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识记重点文言词意思,翻译课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导学过程
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