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氧事故统

合集下载

空分制氧事故案例

空分制氧事故案例

第一部分:行业事故案例1、液氧槽车事故事故经过:2011 年4 月24 日下午2 点35 分左右,扬溧高速上,一辆槽罐车正从镇江开往扬州,眼看就要到瓜州收费站,谁知就在还有一公里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故发生了。

“砰!”一声巨响,槽罐车撞上了前面一辆小型吊车,在惯性作用下,槽罐车侧翻,尾部重重地撞上了高速右侧的护栏,护栏严重变形。

由于惯性巨大,槽罐车并没有因此停下来,横着向前滑行了好长一段距离。

滑行过程中,车里燃油发生泄漏,引燃了车后轮胎,并烧到了驾驶室。

事故发生后,槽罐车的驾驶员李师傅很快就从驾驶室里跑了出来,当他惊恐地拍打自己腿上的火时,突然想到押运员还被困在里面,李师傅又冲回现场,用尽全力将同伴从副驾驶位置上拉了出来,并帮他把身上的火扑灭。

之后两人被紧急送往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救治。

押运员烧伤面积达60%,幸好驾驶员无大碍。

不过,由于受到撞击,罐体上出现两个漏洞,液氧大量泄漏,为了排除险情,扬州各部门现场排氧,26吨液氧全部放空。

事故处理:下午4 点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槽罐车罐体前后部位都发生了泄漏,白色的“烟”不断冒出。

据介绍,经过20 分钟左右的扑救,明火被基本控制,不过由于油箱温度过高,还是发生了爆炸,所幸有惊无险。

火控制住了,但液体一直在泄漏。

为了排除险情,消防员分别对前后两个漏洞进行强制堵漏,并将随身携带的衣服一并用上,覆盖在漏洞处。

该槽罐车厂家派出的工程师赶到了现场,大家现场研究决定,先现场将罐体的液氧放掉,然后再对罐体实施转移。

但排放液氧是有条件的,就是方圆500米范围内的车辆发动机必须熄火,否则会造成液氧爆炸等危险事件发生。

情况紧急,在交警部门的配合下,现场方圆500 米范围内的所有车辆发动机全部熄火。

厂方工程师见安全措施到位后,立即戴着面罩来到罐体尾部,把阀门打开,只见一股白色液体笔直从尾部冒了出来,喷到高速下面的绿化带中。

在排液的过程中,消防员同时出动水枪,从各个角度对液体进行稀释,防止出现意外。

试论工业氧气管道的事故原理与控制技术

试论工业氧气管道的事故原理与控制技术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s at ppr PL .t c T br ae D凼 Ⅱ
c l出 a
∞d 血
i s
r m Po i w r ̄ o t n血 Ⅱ y 咖 J p ̄ t删 mo r
y 廿 1
I. Z W 'n40 8 ) ni e #  ̄  ̄o 30 1 t . mn d唧 1 帆 o i L 咂 r pP.h i a. 0 gn fr 珥 l 时 d ieTe
火源。②启 闭阀门时 , 阀瓣与阀座 的冲击 、 挤压 . 阔 门部件 之 间 的摩擦 。③ 高速 运 动 的物 质 微 粒 ( 铁 如
氧气管道燃爆事故 各种原 因的逻辑关系, 可用
图 1图 2所示 的事故树 (alTe) 、 Fu r 作形象 描述 。 t e
氧 气 管道 燃 爆

l 事故 原理
的地位 日益重要 , 工业用氧量不断增大, 但随之而来
快; 带旁通阀的阀门未先开启旁通阀; 对氧气管道动
对 氧气 管道事 故 的分析 主要应从 工 程力 学性 质 火前 , 未制定 动火方案 ; 钢管没 执行 每 5 进行 一 碳 年 和燃烧 、 炸机理 以及安 全 管理理论 人 手 , 爆 进行 客观 次 吹扫及测 厚 的规定 等 。
gev  ̄s xg ̄p e t。 n ̄p fal ∞ . , o-e i } p ,ieo f t . u y y P . l u
fl at u
随着 科学 技 术 的发 展 , 氧工 业 在 国 民经 济 中 作 压力 分别对待 等 。 制 () 3 安装检修不 良。指安 装 的氧气 管道有 裂纹 、 鳞皮 、 夹渣、 焊瘤等缺陷 ; 接触氧气 的内壁表面不 光 的燃爆事故 也时有发生 , 并且损失严重。氧气管道 的燃 爆事 故 是制氧厂 发生 最频 繁和危 害最 严重 的事 洁; 与氧气接触 的部分没有严格除锈 、 脱脂 ; 氧气管 故, 笔者 曾对氧气管道事 故作 了大量的案例调查 分 道安装 后没有 严格按有 关 规定进行 强度 及严 密性 试 氧气 管道在 安装 、 修后 没有按 规定 用无 油干燥 检 析和研究工作 , 探索 了氧气管道发生 事故 的主要原 验 ; 因及对其 控制 的若干 机 理 和方法 , 此试 作 简 要 阐 在 空气 或氮气进行 吹扫 ; 门和法兰 的设 置不 合理等 。 阀 () 作及维 护 不 当。如 手 动 氧气 阀 门开启 过 4操 述。

制氧安全及事故案例分析

制氧安全及事故案例分析

制氧安全及事故案例分析氧(O)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气体,分子量为32,相对密度为1.429(空气2=1),熔点为-218.4℃,沸点为-183℃,能被液化和固化,液氧呈天蓝色,略溶于水。

在常温时不很活泼,对许多物质不易发生作用;但在高温时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助燃物质。

氧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在冶金工业中,氧被用于钢铁熔炼、轧钢和有色金属提炼;在医疗和深入作业中都大量用到氧。

一、氧气的制取现代工业采用深冷分离法制取氧气。

按其生产工艺中压缩空气的压力分为:高压流程、中压流程、双压流程及全低压流程4种。

虽然各种流程采用的空分设备(制氧机)有所不同,但制氧过程大致包括6个阶段:(1)空气净化(2)空气压缩(3)压缩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清除(4)空气液化(5)轻馏分离成氧和氮(6)产品的储存和运输空气经过滤后进入压缩机压缩到0.5~0.6MPa后,分成两路,分别进入氧蓄冷器和氮蓄冷器。

冷却后一部分空气送至二氧化碳吸附器、透平膨胀机,由精馏塔上部入塔。

冷却后的大部分空气由塔下部进入。

由精馏塔主蒸发器下部出来的氧气(分离出其中的液态空气和液态氮后),在氧蓄冷器中与空气换热后即成为成品氧。

由精馏塔顶部出来的纯氮,经空气过冷器后,再经氮蓄冷器被空气加热到常温,即成为成品导出。

成品氧进入气柜,再经压缩后充入氧气瓶或直接送至氧气用户。

二、氧气生产安全制氧工艺的特征是高压、低温、易燃、易爆。

主要危险是火灾、爆炸,此外也会发生缺氧窒息事故。

1、空分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是最大的威胁空气压缩机轴瓦、排气管道和设备等处是压缩过程中火灾、爆炸事故多发部位。

主要原因是:冷却水中断或供应量不足;润滑油中断或供油量不足;排气管道的积炭氧化自燃。

其中积炭氧化自燃情况复杂,危险性又特别大,必须引起重视。

精馏塔爆炸事故大多发生在高压、中压或双压冷冻循环制氧装置和大型全低压制氧装置的冷凝蒸发部位;在下管板、上管板、管束与冷凝器壳体之间也容易发生爆炸。

制氧车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制氧车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提高应对和处置制氧车间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确保人员安全、设备完好、生产秩序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制氧车间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包括但不限于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窒息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制氧车间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工作。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事故的指挥和协调;(2)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和伤员救护;(3)警戒组:负责现场警戒、交通管制和疏散;(4)通讯组:负责应急通讯联络和信息报送;(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装备的保障和人员调配。

四、事故预防措施1.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2. 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3. 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4.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5.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

五、应急响应程序1. 发生事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并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2. 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小组展开救援工作;3. 救援组根据事故情况,迅速采取救援措施,确保人员安全;4. 警戒组负责现场警戒,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5. 通讯组负责应急通讯联络和信息报送;6. 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装备的保障和人员调配。

六、事故处理1. 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组织专家进行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2. 对事故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3. 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消除安全隐患;4. 对受事故影响的生产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生产秩序稳定。

七、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响应能力;2. 演练内容包括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窒息等;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进行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八、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或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修订和完善。

二氧化碳气瓶混装氧气燃爆事故及预防

二氧化碳气瓶混装氧气燃爆事故及预防

二氧化碳气瓶内混合氧爆炸事故及预防二氧化碳气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保鲜、气体保护焊接、消防灭火等行业。

由于二氧化碳气的保护性质,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二氧化碳气体中杂质的危害,放松了对液化二氧化碳气瓶充装前检查、气瓶外表漆色等安全管理工作,形成气瓶事故隐患。

笔者亲自参加了两起二氧化碳气瓶掺氧燃烧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

现就事故起因、教训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引起同行们的警惕,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1 两起点火爆炸事故简介事故一:1997年9月26日晚17时50分,镇江某制氧厂灌装车间正在灌装一组氧气瓶,当充装压力达到10MPa~11MPa时,一只钢瓶瓶阀安全膜片突然爆破喷出火焰,充装工迅速采取紧急切换措施,火焰瞬间熄灭,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

事故二:1999年5月16日16时25分,镇江某乙炔气厂氧气充装站,一组氧气瓶充装压力达到13MPa,正在充装工切换充氧总阀、关闭氧气瓶阀门过程时,一只钢瓶突然发生燃爆。

钢瓶瓶体至少炸成三块,颈圈、底座飞离,瓶阀也碎裂成三块,连同防错装接头飞离现场15m;气浪将五间140m2瓶库屋顶石棉瓦全部掀飞、8樘钢窗玻璃全部震碎,墙体出现6m长裂纹,爆炸冲击波将距离15m外的水泵房、气瓶检查室的所有窗户都被震碎了;一名操作工受伤。

经事故调查分析,上述两起气瓶爆炸事故是由二氧化碳气瓶与氧气混合引起的。

该两起事故有以下三个共同点:(1)钢瓶外表漆色均已磨光,呈现为金属锈色,不再可能从外观上区分装有何种气体的气瓶,只有瓶肩部位可隐约看出有铝白色油漆痕迹。

(2)爆炸气瓶阀阀口有油渍痕迹,喷出残留杂质。

且有强烈的柴油、煤油气味。

(3)事故发生时间为充氧压力达到时1OMPa以上时,而且均是先燃烧,瓶阀安全膜片首先被冲破,喷出火焰。

2 爆炸事故原因分析二氧化碳具有阻燃性质,纯二氧化碳和纯氧混合时永远不会燃烧。

那么,引起燃烧的物质是什么?根据线索,炭黑和燃烧爆炸后的飞溅残渣有强烈的柴油气味,我们又检查了多只液化二氧化碳钢瓶,在部分钢瓶中倾倒出一种有强烈柴油气味的黄褐色液体。

制氧行业安全事故分析与典型设备的检验管理

制氧行业安全事故分析与典型设备的检验管理
分装置事故总数 的5 .6 47 %,主要是窒息事 故。
发生 。
5 )安 全教育与培 训工作不足 ,有些制氧 工安 全 意识 淡薄 ,应 知应 会的安 全技 术掌握 不够 ,遇突 发 事件不知所措 。 安 全管 理应 做到全 方位 、全 天候 、全过 程 、全
3事故原因分析 .
引发 事故 的原 因 ,大 体可 以 分为 设计 制 造有 缺
装台。
须进行 年度 检查 。年度 检查 重点检 查运 行记录 ,要
求运行 过程 中保持 温度 、压 力 、流 量 、液位等 工艺 参数的 相对 稳定 ,避免 快速 大幅度 增减 空气量 、氧 气量和 氮气 量 ,防止产 生液泛 等故 障 。在年 度检查 时 对安 全附 件进行 检验 ,并 对到期 的安全 附件 进行
5 6

冶金/ 山通用机械 伽 矿
|l ㈣ }I i{ l e nut1 I } 1 ii “i i |ds3I l≮ & ̄n s 事 故 占2 .%,居第二 位 。值 得指 出的是 ,氧 气管道 48 在开车过 程中极 易发生事 故 ,占氧气管 道事故总数的 4 .8 11 %;空 分装置在检修过程 中极 易发生 事故 ,占空
此 类事故总 数的2 %。 0
6导致事故发生的安全管理分析 .
1 )企 业 领导 对 安 全 重 视程 度 不 够 ,认识 不到 位 ,出现重生产轻安全现 象 ,致使安全 下达的指令 、 要 求、检查 、落实成一纸 空文 ,形成安 全管理悬挂 置
空 ,是安全 事故 的最大原 因。 2 )领导 重视 ,但 执行 监督机 制不 健全 ,致 使一
制氧行业安全事故 典型设备的检验
天津 钢铁 有 限公司动 力 厂 一o ∞1 ∞。o )殷 皓

制氧站设备事故管理规定(2篇)

制氧站设备事故管理规定(2篇)

制氧站设备事故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制氧站设备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制氧站设备事故的预防、应急处理、责任追究等工作。

第三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以预防为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条制氧站设备事故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制氧站设备事故管理工作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支持和监督。

第六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第七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依法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八条制氧站设备事故的责任追究应依法进行,对事故责任人员和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惩戒。

第二章预防措施第九条制氧站设备事故预防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十条制氧站设备事故监测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第十一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二条制氧站设备应严格实施设备维修和保养制度,确保设备运行良好、状态稳定。

第十三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采取技术改进和设备升级措施,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应急响应第十四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各种事故的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

第十五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配置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材料,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及时组织救援和抢救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十七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扩大化,并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助处置。

第十八条制氧站设备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报告情况。

第四章责任追究第十九条制氧站设备事故的责任追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查处事故责任人员和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

制氧厂事故案例

制氧厂事故案例

制氧厂事故案例1)事故案例经过2000年8月21日零时10分,国内某钢铁有限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万元。

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该公司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环保“一控双达标”的要求,计划从8月21日零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计划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18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与21日零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维修车间负责;2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200立方米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

计划分别对3台制氧机依次进行加温,并进行有关设备和阀门等的小修或更换。

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劳保用品。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500立方米机组并排放液氧。

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一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工人正在拆空分塔八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塞。

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打电话通知3200立方米制氧机停止使用外购液氧。

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八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29425(2002)0120044203收稿日期:2001210212作者简介:黄小武(1967- ),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主要从事工业气体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现任冶金工业气体安全技术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制氧事故综合统计分析黄小武,刘凌燕(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汉市青山区任家路 430081) 摘要 本文从300余起制氧事故中筛选出125起,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对这些事故的致因、年代分布、空间分布以及生产过程与事故次数的关系等作了比较分析,还重点估算了几起重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后提出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制氧事故;统计分析;经济损失;控制;建议中图分类号:T B65717 文献标识码:B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ccidents in oxygen productionHuang X iao 2wu ,Liu Ling 2yan(Wuh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Ren Jia Road ,Qingshan District ,Wuhan City 430081,Hubei Province )Abstract :A com 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125cases which are selected from m ore than 300accidents in oxygenproduction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A com 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 made ,focusing on the causes of these accidents ,date distribution ,area profil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frequency of accidents.In addition th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several major accidents are evaluated.Finally s 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ossible accidents.K eyw ords :Accident in oxygen produc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Economic loss ;C ontrol ;Suggestion 因从事制氧安全技术的研究工作,笔者从有关资料记载的300余起制氧事故案例中筛选出125起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筛选的原则是:(1)单机制氧能力在1000m 3/h 以上的事故;(2)以伤亡事故为主,且不计轻伤人数;(3)以氧气生产和贮运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为主,用氧事故不予考虑。

这125起事故中,冶金企业108起,占8614%,其它分布在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统计分析如下。

1 空间分布125起事故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见表1。

分析结果表明,空分装置的事故最多,占3316%;氧气管道次之列第二位,占1316%;充装台事故列第三位,占12%。

表1 制氧事故的空间分布表序号设备(设施)事故次数百分比(%)1氧气管道1713162制氢站86143空压机75164氧压机97125膨胀机64186液氧泵547空分装置4233168压力容器43129充装台151210氮压机641811其它64182 生产过程与事故次数的关系事故次数在开车、停车、检修和运行过程中的分布关系见表2。

・44・事故与安全技术Cryogenic Technology №1 2002 深冷技术 2002年第1期表2 生产过程与事故次数的关系项目开车停车检修运行其它氧气管道737制氢站125空压机2122氧压机27膨胀机213液氧泵14空分装置312315压力容器13充装台15氮压机336合计%161821424185112418从表2可以看出,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最多,占5112%;检修维护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占2418%,居第二位。

值得提出的是,氧气管道在开车过程中极易发生事故,占氧气管道事故总数的41118%;空分装置在检修过程中极易发生事故,占空分装置事故总数的54176%,主要是窒息事故。

3 事故原因分析引发制氧事故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设计制造有缺陷、操作失误及管理有缺陷等,表3为事故致因的归类情况。

表3 事故原因分析项目设计制造有缺陷维护检修缺陷操作失误管理有缺陷其它氧气管道7556制氢站4244空压机72122氧压机2522膨胀机1441液氧泵1115空分装置10523152压力容器121充装台3246氮压机2342合计%21181614301328153 注:一起事故可能有两种以上原因表3中显示,操作失误和管理有缺陷引发的事故分别占3013%和2815%;设计制造有缺陷所占比例为2118%。

值得提出的是,氧气管道、制氢站及空压机有关的事故与设计制造缺陷关系比较密切,氧压机有关的事故与维护检修缺陷关系比较密切,氧气管道、制氢站、膨胀机、空分装置有关的事故与操作及管理失误关系密切,与充装台有关的事故与管理失误关系密切。

4 伤亡人数分布所选取的125起事故中,共有177人死亡或重伤,其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伤亡人数分布项目死亡重伤合计%氧气管道45163415制氢站57618空压机25314氧压机11111液氧泵2111空分装置422035压力容器10156充装台1681316氮压机10156其 它32218由表4可见,空分装置爆炸和窒息导致62人伤亡,占总数的35%;氧气管道燃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数为61人,占总数的3415%;充装台事故造成伤亡24人,占总数的1316%。

这说明,预防人员伤亡的重点在空分装置、氧气管道及充装台。

5 事故类别分析在125起事故中,氧气管道燃爆事故15例,占总数的12%;其它化学燃爆事故58例,占总数的4614%;窒息事故23例,占总数的1814%;压力容器爆炸8例,占总数的614%;其它事故21例,占总数的1618%。

可见制氧单位主要危险是化学燃爆事故,共有75例,占总数的60%,其中氧气管道燃爆事故占此类事故总数的20%。

6 事故的年代分布因收集到的事故案例对时间的记载均不够确切,有的甚至无时间记录,这对统计分析事故在时间上的分布造成了困难。

尽管如此,从宏观上看,事故的年代分布还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见图1)。

图1 事故的年代分布图・54・黄小武,刘凌燕:制氧事故综合统计分析事故与安全技术深冷技术 2002年第1期 Cryogenic Technology №1 2002由图1可见,70年代发生的事故最多(45起),80年代次之(38起),90年代以后最少(27起),而时间不详的15例起事故多数应在70年代。

这个统计结论至少说明两个事实:其一,“文革”时期,我国的安全政策法规和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生产不正常,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技术落后,因而事故较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得以恢复和完善,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得到探索和推广,从而使各类事故明显减少。

其二,70—8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氧气事故,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索、认识事故原理,寻求预防措施,从而使我国的制氧安全技术水平整体得以提高,各类事故也相应减少。

7 三起空分大爆炸事故概况及经济损失 1996年3月2日凌晨,江西新余钢铁公司的6000m 3/h 制氧机主冷发生大爆炸,直接经济损失为900万元以上(事故发生在夜间,无人伤亡),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对液氧中乙炔等碳氢化合物的含量监测不力,且缺乏必要的分析仪器设备;主冷1%液氧未连续排放;循环液氧泵及液氧吸附器未连续使用,吸附器再生周期偏长等。

1997年5月16日,抚顺乙烯化工有限公司的6000m 3/h 制氧机主冷发生大爆炸,死亡4人,重伤3人,轻伤27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余万元,其致因与新钢相似。

2000年8月21日萍乡钢铁公司1500m 3/h 制氧机发生空分塔外爆炸,造成22人死亡,7人重伤,17人轻伤,导致事故的原因是:空分装置、空压机及膨胀机安装在室内,因温度较高润滑油蒸汽在室内弥漫,液氧采用明沟排放,使一楼的空间形成富氧空气,加之动力电缆打火引起大爆炸,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为800万元以上。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认为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之比为1∶4,这一比例在世界安全学界颇有影响,如果按照这一结论估算,新钢主冷爆炸的总经济损失当为900×(4+1)=4500万元以上,而抚顺乙烯主冷爆炸的总经济损失当为1500×(4+1)=7500万元以上,萍钢爆炸事故的总经济损失为800×(4+1)=4000万元以上。

我国的有关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得出我国工业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之比为1∶2174,如果按这一比例估算,新钢、抚烯和萍钢爆炸事故的总经济损失分别为900×(1+2174)=3366万元以上、1500×(1+2174)=5610万元以上、800×(1+2174)=2992万元以上,损失同样是惊人的。

8 思考和建议通过对125起事故案例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制氧单位注意:(1)有些单位的安全力量需要加强。

现在的某些制氧单位已取消了安全部门,有的工作人员也是半路改行,对制氧安全技术并不熟悉,难以具备应有的业务水平,这种现象多见于国有企业,而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对安全工作较重视。

(2)有必要适当加大安全投入。

有些企业不具备基本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装置,事故隐患积累过多,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小型制氧单位。

我们应该认识到:安全投入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同样是巨大的,新钢、抚烯及萍钢爆炸事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就是例证。

(3)安全教育与培训有待加强。

有些制氧工安全意识淡薄,应知应会的安全技术掌握不够,如任意延长吸附器的吸附周期,遇突发事件不知所措。

(4)成熟的安全技术应坚持采用。

如对原料空气和液氧定期检测、1%液氧连续排放、保证液氧循环和主冷全浸操作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均是多年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但在某些企业未做到,如有的氧气管道仍使用闸阀、液氧采用地沟排放等。

(5)安全管理技术落后。

大多数制氧单位采用的仍是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而着眼于预测预控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并未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马大方.氧气与相关气体的安全生产及使用技术.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2]顾福民.近十年气瓶爆炸伤亡事故及教训.工业气体安全(冶金工业气体安全技术协会会刊),2001(2):14~20[3]顾福民.90年代空分塔爆炸伤亡事故及教训.工业气体安全(冶金工业气体安全技术协会会刊),2001(3):10~14[4]肖家立等.×钢1#1500m 3/h 室内制氧机燃爆事故直接原因调查报告.深冷技术,2000(6):1~2[5]肖家立等.××钢铁公司6000m 3/h 制氧机主冷爆炸事故情况.深冷技术,1996(3):46~48[6]戴尔云.某化工厂“6000”空分塔爆炸分析.深冷技术,1997(4):42~44[7]庄胜强.制氧事故汇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64・事故与安全技术黄小武,刘凌燕:制氧事故综合统计分析Cryogenic Technology №1 2002 深冷技术 2002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